聖曆元年,懸在女皇武則天心中的那顆石頭,終於落了地,因為她解決了困擾她多年的繼承人問題。
這讓她志得意滿,也讓懸在她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銷聲匿跡。解除了威脅,也就解除了戒備,因此她開始變得腐朽短視、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了起來。
下面這些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聖曆元年前後的武則天,判若兩人,簡直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聖曆元年之前的她,英明神武,雖酷吏橫行,殺戮不休,卻大都是為了政治,殺有殺的必要,那些年的武則天,應該算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她明智地解決了繼承人問題,就是證明。
日漸年邁的武則天,必須要考慮武周天下的未來,必須要考慮武周革命的命運,當然,她還必須要考慮後人對她的評價和處置。
雖然她很樂意樹立無字碑,任人評說,卻並不意味著她願意在死後被人挖墳刨屍、遊街示眾,或者說還沒入土為安呢,就被五馬分了屍。
簡單來說,就是將皇位傳給侄子,還是傳給兒子的問題。
如果傳給侄子,武周革命肯定是成功了,但是武家人不一定守得住江山。
如果守不住,那她就是賊臣和亂子,身後的遭遇幾乎是無法想像的,能有多慘就有多慘,呂后就是前車之鑑。
如果傳給兒子,武周革命無疑是失敗了,但自己的身後事,卻不會壞到哪裡去。
畢竟兒子打倒母親,沒這個說法,也不好意思,更何況兒子的皇位還是從母親那裡繼承得來的,如果打倒了母親,自己的處境豈不是也很尬尷。
因此這個問題,如洪水猛獸一般,一直困擾著她,讓她的神經高度緊張。
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因為心向李唐的大臣們推波助瀾以及天下的人心向背。
利弊權衡之後,再權衡利弊,最後,武則天決定將皇位傳給兒子,這應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過女皇似乎是一次性用光了自己所有的政治智慧。
之後的她,就是昏君,不僅不管朝政,還荒淫無道。
寵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殺死或逼死數位皇親國戚,便是明證。
這件事的主角,是幾位皇親國戚。
一個是武承嗣的長子,女皇的侄孫,武延基。
一個是唐中宗李顯的嫡長子,女皇的嫡孫子,李重潤。
還有一個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女皇的孫女,武延基的妻子,李仙蕙。
這三人全部被武則天處死或者逼死。
雖然虎毒不食子,在武則天這裡,不一定適用。但殺自己的龍子龍孫,應該有著嚴重的、不可調和的利害關係,不如此不行了,才下如此毒手的吧?
一個侄孫、一個嫡孫子、一個親孫女;一個武周的宗室,一個武周的兒媳,兩個李唐的宗室,說殺就給殺了,難道他們謀反叛逆不成?
如果是謀反,也就不說武則天是昏君了。
其實他們就是八卦。
那三位皇親國戚,禍從口出,死就死在了自己的那顆八卦心上。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問題之後,就一門心思、不管不顧地撲在了兩個絕世美男子的懷裡,國事也不怎麼上心了。
這兩個美男子就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人稱貌若桃花的五郎、六郎,女皇對他們極其寵愛,到了這時,更是到了極限,不僅不理國事,還以他們兩兄弟為耳目,讓他們插手朝政。
這還了得,張氏兄弟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如果是好東西,應該不會去做男寵。因此得勢之後,就不得了了,搞得滿城風雨,今天陷害這個,明天陷害那個,本來大好的局面,現在又搞成了一團亂麻,人心惶惶啊,人心惶惶。
就在這個敏感的時候,武延基、李重潤、李仙蕙可能是看不慣,也可能是心裡有一股洪荒之力,也就是想八卦了。就說了幾句,大概就是說了幾句女皇和張氏兄弟的閒話。
結果被女皇知道了,盛怒之下的武則天,便心狠手辣地處死了他們三人。
所以說,解決繼承人問題之後的武則天,就是一個昏君。
不過,對於那三位年輕氣盛的宗室貴子來說,還真是禍從口出啊!
這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去八卦別人。就算要八卦,也要選擇對的人,如果不幸遇到一個狠人,真的就吃不了兜著走啊!
當然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考古發現,武則天只處死了武延基和李重潤,並沒有殺掉李仙蕙,李仙蕙是因為受驚,難產而死的,那也挺慘,不是嗎?
再多說一句,武延基被殺時,二十一歲,李重潤被殺時,十九歲,李仙蕙死時,才十七歲,都是大好的年華。
如果李仙蕙是被武則天所殺,那就是死了三個皇子皇孫,如果李仙蕙是因受驚,難產而死,那就至少死了四個皇子皇孫。
看來,生在皇家,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