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 年,統計130 餘處明清勝跡遺址

2021-01-09 德州新聞網

20 位老人繪出德州明清勝跡圖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趙祜昊 通訊員王璇攝影報導

近日,一幅由民間組織「德州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繪製的德州勝跡圖完工。該圖寬62釐米,長86釐米,共標註明、清時期勝跡遺址130餘處,共有王憲貞、吳鵬、田西婁等20餘人參與該圖繪製,繪圖歷時四年。

「德州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純粹自發的民間組織。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最小的也有50歲以上了。多年來,他們編撰專著十幾部,寫出的有關地域文化的文章不計其數。

「聽老一輩的人說,德州曾經有很多勝跡,如今都已經無人知曉了。」在研究會的一次活動中,有位成員這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卻被大家記在了心裡。2016年,他們決定要設計繪製一張德州勝跡圖,把家鄉那些已經消失了的名勝古蹟,在地圖上標記出來。研究會的成員們為此迅速進入了激烈的討論之中。

「南門西的廟叫雙興庵,是民國時期第二鎮平安水會遺址。」「那個廟應是西公廨,供神是聖母娘娘——這是我的記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這張特殊的地圖貢獻著自己所知道的信息。為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他們有的說「這件事是我聽父輩所講」,有的拿來了照片,有的搬來志書資料。但記憶總有偏差,志書也有疏漏,有時候遇到有爭議的事情誰也說服不了誰,有人提議乾脆到實地考察測量,回來再充分論證。於是,他們不顧年邁,頂著寒風或冒著烈日,奔波忙碌著。他們就是以這種親歷、親見、親聞的「三親」精神,鍥而不捨地對待家鄉歷史的研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張圖就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誕生了。為保證質量,他們專門到德州地圖辦聽取專家的意見。幾經修改,地圖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這張地圖非同於現實中實用的地圖,它具有很深的歷史內涵,是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歷史不可多得的一份「入門地圖」。

深挖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是愛上它最好的方式,而「德州市運河文化研究會」的老人們就很好地繼承了這種精神。老人們紛紛表示,雖然這張《德州勝跡圖》是他們不辭辛苦繪製而成的,但是在他們看來,這張圖不可能盡善盡美,他們所做的其他挖掘、討論等工作,也將繼續改進。他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共同為德州地域文化事業貢獻力量,創造出更多的成績。

相關焦點

  • 20餘位老人歷時四年繪製出德州歷史文化地域勝跡圖
    近日,一幅由民間組織「運河文化研究會」繪製的德州歷史文化地域勝跡圖完工。該圖寬62釐米,長86釐米,共標註明、清時期勝跡遺址約130餘處,共有王璇、王憲貞、吳鵬、田西婁等20餘人參與該圖繪製,繪圖歷時四年。「運河文化研究會」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純粹自發的民間組織。
  • 大佛寺石窟、秦鹹陽城遺址……鹹陽37處文物遺址攻略請收藏
    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關於引涇灌田的建議,歷時10年修成,故名。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11、甘泉宮遺址批次:第四批類型:古遺址地址:淳化縣 鐵王鄉涼武帝村甘泉宮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
  • 我國最大釀酒作坊遺址揭開面紗
    大同聚坊和魁源坊遺址全貌 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近日,記者從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結合已揭露遺蹟以及出土遺物,專家研判,位於安徽省濉溪縣的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系迄今為止我國所發掘分布面積最廣、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造設施考古發現
  • 陝西麟遊縣九成宮4號殿遺址探秘
    陶水管、平整的石散水、多重土襯石臺、高大的陡板、華麗的壓欄石、精美的瓦當……2020年12月底,寒風凜冽,記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李春林的帶領下,來到九成宮4號殿遺址。
  • 東營130餘名小學生書寫春聯迎新春
    東營130餘名小學生書寫春聯迎新春 2017-01-17 08:40:00    作者:趙爾靖   來源:東營網-黃河口晚刊  我要評論 關鍵詞: 迎新春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全國第一
    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國23年(1934年)10月最後一次重修題記。現存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原構,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來的三處元代大堂建築之一。金大定三年(1163年)賜名「福勝寺」,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增補修建,明、清兩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釋迦殿、後大殿下部窟洞為元代遺構,餘皆明清所建。
  • 《馬鞍山抗日遺址》1941年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1941年八路軍佔領此山,並控制周圍地區。在日偽軍對魯中區進行「大掃蕩」時,部隊分散活動,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1942年11月9日,千餘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馬鞍山發動進攻。當時,山上只有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王鳳麟、中共魯中區黨委組織科長李成式和抗戰軍屬馮旭臣老人等30餘名傷病員和家屬。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軍二百餘人。27名同志壯烈犧牲。
  • 玉溪遺址還原遠古重慶生活
    玉溪遺址全景圖經過歷時近十年的發掘和研究,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家們,用玉溪遺址豐富的出土實物資料,還原出了這群生活在6300-7800年前的重慶遠古先民們的生活場景:距今約7800年前,一群先民來到了長江與玉溪河交匯的臺地上定居下來
  • 為130名工人討回經濟補償金360餘萬元
    廣信訊 11月17日下午,廣信區人民法院舉行涉民生案件執行款集中發放會,共計發放案款130筆,發放金額達3638106.99元。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涉民生案件申請執行人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廣信法院全面貫徹落實開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 「六保」任務專項執行行動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動化解企業、職工間勞資糾紛執行案件。
  • 景德鎮青白瓷窯包窯址有哪些,對宋元明清瓷器有什麼影響
    景德鎮是中國宋代之後最主要瓷器的燒造地,從宋代之後,元明清大量官窯瓷器都是景德鎮燒造的,包括元青花,明代官窯,清代官窯瓷器都是產自於景德鎮工匠,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景德鎮青白瓷瓷器窯口遺址,分享精美的青白瓷瓷器。
  • 追跡攻略|山西忻州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在1940年被日本侵略軍焚毀,遺址及紀念建築物於1974年按原貌重建,並按原樣進行了陳設。 4、巖山寺 批次:第二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繁峙縣五臺山北麓天巖村 原名靈巖院。
  • 麥架朱官堡永勝門遺址
    朱官堡永勝門為明洪武駐軍遺址,首任長官姓朱,故名朱官堡」。現存「永勝門」為城堡的前門,清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建,門高3.5米,寬2.4米,深3米,均為青石料砌築。門洞兩側刻有「野鹿徹枝」及牛、羊、豬、鳳等石雕圖刻。永勝門至今仍為進出之寨門,按堡內風俗,婚嫁迎娶必由前門永勝門迎進送出;白事則由「德勝門」送出。郭子章《黔記》載:「朱官堡為貴州衛中千戶所四百戶。」。
  • 追跡攻略|山西呂梁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屬太原郡,隋唐宋元分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明清分屬太原府、汾州府。民國時期,設永寧縣,後改離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呂梁境內有文物古蹟590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
  • 一處寺廟遺址,牽出一個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2019年8月,湖南省考古所在在平江深山裡的大湖坪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由此牽出一系列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平江福壽山的這座廟,它和陳姓有啥關係?東有福壽山,南有九龍山,西為白水山,東北是福桶山,四面群山環抱,中間是一處非常平坦的山地。考古工作陸續展開後,新的發現不斷顛覆這裡只是一個「白蓮教遺址」的觀念。砍掉密集的林木,剖開厚重的土層,一座寺廟遺址赫然出現在眼前。我們站在坡頂山寨的位置向下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片建築群的功能分區。它有一座大殿,大殿旁邊是一個偏殿,另一邊高臺處是造紙遺蹟。穿過造紙遺蹟,則是一片頗有規模的住宅區。
  • 拿下重慶老城牆多個「第一」 這段545米城垣遺址見證重慶前世今生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段城垣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主體為明代所築,清代有所修補。老重慶「十七門」現存的城門僅剩4座,該段城垣連接了4座城門中唯一的閉門(人和門)和有老重慶第一門之稱的太平門。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文管所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再走這段老城垣,打探老城牆上的故事。
  • 新疆木壘考古意外發現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圖)
    亞心網記者 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 攝  亞心網訊(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對坐落在距木壘縣城約14公裡的照壁山鄉河壩沿子村六十餘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考古人員在墓葬中共挖掘出73件春秋戰國、漢、唐等朝代的文物,同時,還在該古墓群所在地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處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將此地人類活動時間比史料記載推前了近千年。
  • 上湖鄉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 這是2019年8月27日在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拍攝的雙槐樹遺址(無人機...
    「河洛古國」發現中國最早「宮殿」-新華網新華社鄭州1月13日電(記者桂娟 史林靜)巨型夯土高臺上築建宮宇、雙宮並列、前朝後寢、一門三道……中國最早「宮殿」在「河洛古國」——鄭州雙槐樹遺址日前展現莊嚴。「中國宮室制度在雙槐樹遺址形成了初步的輪廓,這是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根、主脈、主魂的一個實證,也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一個實證。」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鄭州市文物考古院院長顧萬發介紹,新發現的宮室建築位於一處面積達43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高臺上,高臺上建築基址密布,全部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目前一、二號院落布局揭露的較為清晰。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通過對小梅嶺周邊地區的調查,發現和確定遺址8處,其中馬家浜文化遺址3處,商周遺址3處土墩墓1座,唐宋遺址1處,確定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新石器時代石器的地點。《蔣莊出土玉器的初步分析》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田野考古所所長、副研究員莊麗娜從蔣莊遺址出土的梅嶺玉玉器等情況入手,分別從出土玉器材質、器類和材質的相關性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