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重慶老城牆多個「第一」 這段545米城垣遺址見證重慶前世今生

2021-01-08 慢新聞

日前,我市公布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位於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入選。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由太平門、人和門兩座城門及相連的城牆組成,這段城牆90%保存完好,城牆殘長約545米。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段城垣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主體為明代所築,清代有所修補。老重慶「十七門」現存的城門僅剩4座,該段城垣連接了4座城門中唯一的閉門(人和門)和有老重慶第一門之稱的太平門。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渝中區文管所有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再走這段老城垣,打探老城牆上的故事。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人和門

90%保存完好

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穿過白象街一期進入人和門遺址,這座在渝中區舊城改造中發現的老城門,為17座老城門中的閉門之一,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閉門。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到,人和門一段城牆和城門洞保存完好,門洞由條石封堵,條石是人和門發現後人為封堵的。現在該處是一個小型的城牆遺址公園,城牆上是正在修繕的李耀庭公館。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房屋徵收前,人和門城牆下和城門洞上全是民房,2009年文物調查發現並登錄了裸露在外的城牆遺蹟。2010、2013年,人和門、太平門及周邊的城牆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逐步顯露。

眾所周知,重慶經過四次築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是明代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舊城基礎上大規模修築的石城。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開門為常年敞開,是真正的城門,多為交通用途。而閉門一般不開,有城門形態,比如人和門更多的就是排水功能。「發現人和門時,裡面不斷有大股大股的水流出,直通水泥下水管道。據文獻記載,清代時,人和門外有神仙洞水溝,從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經此處流入長江。」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90%保存完好。」除了郵局巷街附近有段城牆曾因老百姓出行需要損壞,這段約545米老城牆算老重慶城牆中保存較好的。

會說話的城牆

在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人和門開始,沿著城牆走到太平門。

如今,這一片大多是居民樓,除了人和門和太平門城門及附近一段城牆顯而易見外,其他城牆多隱藏在居民樓或被草木、苔蘚所掩蓋,以「堡坎」的形式存在。要不是有人介紹,還真不知道自己就走在一段老城牆上。

「也正是因為這樣,渝中區的老城牆保存得比較好。」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渝中區現在的地形地貌和城市格局與明清時候十分相似,正是因為山城的獨特地形,古代重慶城,以崖為城、以江為壕。所以到現在,渝中區劃界都以「堡坎」為界,而這些「堡坎」很多就是曾經的老城牆。

「要是平原地區,很容易就全部毀壞了。」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史料記載,重慶母城原城牆周長為8860餘米,現在還保留了近4000米,其中露出來的城牆有近3000米,而未露出來的部分,大多封存在房基或者堡坎內。

在走訪中,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怎樣識別宋城牆和明城牆。

「明代城牆的條石主要是『一釘一順』,在城門附近為了增強防禦採用『全釘』,而且都是垂直往上砌牆。而宋代的城牆有一定『收分』和斜度,呈不規則的扣盆式結構。」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目前發現太平門和附近城牆部分牆基都是宋代殘存,築牆的工事和老鼓樓衙署遺址的很多石作基礎接近。

第一門的故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走訪發現,將兩座城門相比較,人和門城門洞小而精,太平門雖然在修繕中,但是城門和城牆更顯大氣和雄偉。

據有關文獻記載,太平門是宋代舊有之門,是為抵禦元軍大興土木而築。公元1278年,元將禿滿答兒率軍強攻太平門,炮火連天,硝煙滾滾,但太平門依舊安然屹立。太平門為長江一線重要屏障,主城門上榜書「擁衛蜀東」。

在重慶目前保存下來的城門門洞中,太平門的門洞也算是比較大的,而且還有甕城。除了軍事作用,太平門緊鄰政治中心重慶府、巴縣衙門,經濟中心白象街等,堪稱記錄重慶城市演變的「歷史化石」。

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處於重慶府署所在地的太平門,因其是整座城市的政治中心,自宋末定位後,便一直沒有變動過。因此,重慶的城門按過去的數法是以太平為首,依序按反時針方向繞城一周。所以,太平門還有「第一門」之稱。

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對太平門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調查發現,遺址留存有較好的甕城;清理揭露了太平門主城門、城牆及附屬道路、水溝等遺蹟33處,確認城門建於明代,城牆由南宋、明、清多次修補而成。出土器物標本300餘件,涵蓋了漢至六朝、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主要有陶幾何紋磚、「太平」銘文磚、瓦當、板瓦,青瓷碗、黑釉瓷碗、黑釉瓷盞、青花瓷碗、青花瓷杯等遺物。

「太平門、人和門分別代表重慶古城垣『九開八閉』中開門和閉門兩種不同類型的城門址,特別是太平門甕城整體格局較為完整,是重慶主城17座城門中現存的唯一一處,填補了重慶城市考古的空白。」渝中區文管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太平門—人和門古城牆遺址修繕工作去年已經啟動。不僅要將殘存的城門和城牆進行修繕,對風化嚴重的石材進行加固、對石材表面進行封護,而且還要恢復城牆上的牆垛等。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 畢克勤 圖

相關焦點

  • 重慶這個區的高樓下有段500多年的古城牆 曾修築江防炮臺
    江津日報消息,在重慶江津幾江街道辦事處四牌坊社區怡然街背後,有一段300米的老城牆。黝黑的砌石,蜿蜒的牆垣,斑駁的印記……似乎都在無聲訴說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如果不仔細看,掩藏在高樓與樹蔭之下的這段城牆很難被人發現。今天,我們一起來追溯這段江津先民不尋常的築城歷史。建邑1800餘年  公元557年始築城
  • 穿越滄海桑田,尋找山水重慶的「前世今生」
    穿越滄海桑田,尋找山水重慶的「前世今生」 2020-04-22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115個歷史地名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多少?
    近日,重慶市民政局發布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依據地名的歷史性、知名度、文化內涵、文化獨特性及傳承價值等方面,評選出115個歷史地名,包括古城(都)、古縣、古鎮、古村落、少數民族語、著名山川河流、近現代重要地名等多個類別。你知道重慶也有「梁山」嗎?你知道「彈子石」為什麼叫「彈子石」嗎?你知道「狀元碑」是哪位狀元嗎?你知道重慶的「諸葛城」嗎?
  • 重慶老照片:你知道洪崖洞的歷史嗎,一起去尋找洪崖洞的前世今生
    洪崖洞,位於滄白路下段,即嘉陵江索道南站的正下方至嘉濱路段,它是一片極富巴渝文化特色又極為搶眼的建築群落,被稱為「懸崖上的吊腳樓,記憶中的老重慶」。洪崖洞在重慶具有相當的歷史底蘊,在古代便風光無限,在悠悠漫長的歲月中,洪崖洞相繼形成了江隘炮臺、明代城牆、亭臺古寺、書院遺風、辛亥豐碑等眾多歷史遺蹟。更有巴渝十二景「洪崖滴翠」一說。大約是上個世紀40年代,在那懸崖上開出一條小路來,溝通了城內外。洪崖洞下臨鎮江寺和紙鹽河街,都是碼頭,且相當熱鬧。於是,那洪崖洞兩側的懸崖下就建起一排排吊腳樓。
  • 重慶一「老父親級」文化街,代言著重慶的前世今生,讓人流連忘返
    重慶有條網紅街,這裡有重慶最美街的名字,總長約公裡,這條街代言了重慶的前世和一生。重慶一「老父親級」文化街,代言著重慶的前世今生,讓人流連忘返!這裡是重慶渝中區中山四路,每次接觸到重慶,遊客們在黃昏瀑布一樣的人——直子的想起,重慶火鍋商業街遠古一直很忙,這條街,全國各地的製作成功,除此之外,重慶的中山四路也很抽了,走,人數多的人文景點,遊客們展示了重慶的前世今生。
  • 南京發現500年明城牆遺址 暴露野外無人問津(圖)
    網友推測,從現有的遺蹟來看,估計不是城牆牆體本身,而是地下的牆基部分,因為附近施工,這段古城牆遺址才重見天日。  記者探訪得知,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淘洗,浦口古城牆遺址早已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就連當地70歲以上的老人也沒有見過城牆原有的風貌。
  • 2021,我在重慶等你!
    這是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歷史罕見的大洪水。  截至8月20日8時,此次洪峰過境,  導致重慶15個區縣26.32萬人受災,  緊急避險25.1萬人。  精準預測、及時預警,  萬眾一心、攜手抗洪,  困難到來、迎難而上。
  • 重慶珍檔|一家下浩老米房,看重慶百年老米市文化
    而「蔣記米房」的選址,除了看交通,建房時還看重了風水。蔣老說,這是當時多數商人建鋪、搭房時所考慮的兩個先決條件。米房造型系人字形屋頂,穿鬥夾壁結構,泥土築成牆,篾片編成壁,整體面積大約380平方米。這種規模,在當時的米市街商鋪來說,只能算是較好水平。該店背靠楊家崗大山,左鄰川主廟,右鄰湖北禹王廟,有神靈保佑。
  • 重慶地標來福士,譽為「朝天揚帆」,會成為重慶人的「五指山」嗎
    旅遊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見證了祖國的進步,有了「中國速度」我們才可以毫不費力地體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你是否會因為這樣的祖國而驕傲呢?重慶福士廣場來,譽為「朝天揚帆」提高和稱讚,兩江匯合早上天門位置,這裡是重慶的尺寸金的黃金地帶,廣場投資240,建築面積112平方米,新加坡在中國的最大的單一投資項目,8個塔和5層商業裙組成,城市的整合體,建設後,重慶的第一高樓大廈,居住在中國西南的新地標。
  • 重慶發現13張民國時期渝中半島地形圖[組圖]
    這套地形圖於1929年4月後陸續測繪完成,直至1930年。市勘測院院長陳翰新說,這批地形圖是重慶建市的首套地形圖。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重慶歷史上的首套地形圖。這套地形圖與現代的地形圖相比,其表現手法相差無幾,製作與現代印刷地圖一樣精美。專家稱,「它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 重慶珍檔丨誰是重慶的第一位百萬富翁?
    劉繼陶的德生義號,賺了20多萬兩銀子,加上原有的資產,據稱突破100萬兩銀子大關,成為大重慶第一位「百萬富翁」。只有一萬多兩銀子本錢的楊文光,招數更絕。他本錢少,但是,他開在江北城的聚興仁號,本來就兼營票號(票號即最早的銀行,有基本的存款放款職能),於是放出風聲,敞開收款。
  • 《重慶發布》(12月5日)重慶快速路二橫線西段土主隧道右線貫通
    今(5)日上午7:57,經過最後一次爆破,重慶快速路二橫線西段土主隧道右線順利貫通,為明年全線通車奠定堅實基礎。重慶市快速路二橫線西段是重慶「六橫七縱」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土主隧道為控制性節點工程,由中建五局投資、中建隧道承建。
  • 城頭山城牆剖面保護試驗探索出南方潮溼環境下土遺址保護新思路
    會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總工程師、副研究員張濤發布了題為《城頭山遺址城牆剖面科技保護試驗與實施》的專題報告,介紹了中國南方潮溼環境下土遺址保護的新思路。經過該所文物保護團隊的努力,一度「面容被毀」的城牆剖面恢復了剛剛面世時的「靚麗」面貌,獲得與會專家的讚賞。目前,世界上同類遺址保護成功的案例還十分少見。
  • 玉溪遺址還原遠古重慶生活
    玉溪遺址全景圖經過歷時近十年的發掘和研究,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家們,用玉溪遺址豐富的出土實物資料,還原出了這群生活在6300-7800年前的重慶遠古先民們的生活場景:距今約7800年前,一群先民來到了長江與玉溪河交匯的臺地上定居下來
  • 繼「解放碑」之後,重慶又一地標走紅,被稱為「天空之城」
    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因地勢特點奇特別名「山城」。重慶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是中國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還是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是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重慶的經濟發展一直在國內都是名列前茅,但是重慶的文旅發展也是正正日上。重慶的著名旅遊景點有很多比如:白帝城,洪崖洞解放碑等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
  • 萬州的前世今生!這組照片見證了萬州近百年來的巨大變化
    今天,我們就乘坐時光機,來一趟時空之旅,去見證萬州的前世今生。那時候的萬州,沒有擁堵,沒有高樓林立沒有早晚高峰,沒有時常擁擠的人潮。1920年代的萬縣城▲應該是20年代後期了,西城已經大規模建設,長江上一艘炮艇從旁邊的烏棚木船旁駛過。
  • 一根筋的重慶萬科,今年在重慶做了什麼?
    這也是萬科2020年全新廠牌「筋廠」首度對外公開。9月26日,位於重慶鵝嶺二廠的,萬科第一座「筋廠」,就在此亮相。「筋廠」就是一群一根筋的人,作為董事局主席,為什麼要給自己企業一張「筋廠」的名片,鬱亮是這麼說的:一根筋就是做事要認真,認真做什麼事情?認真做好產品,好服務這個事情。
  •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講述前世今生輪迴
    最近,泰國鬼才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作品《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更榮獲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並同獲香港亞洲電影節別注電影,十分「威水」。
  • 「城上青山如屋裡」——山城重慶如何念好「山」字經
    新華社重慶10月30日電題:「城上青山如屋裡」——山城重慶如何念好「山」字經  新華社記者王金濤、周凱、谷訓  重慶以山城聞名,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以鐵腕整治山城生態管理亂象,加快還綠於山、還山於民,融人文與自然,「城上青山如屋裡」的山城美景正日益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