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個區的高樓下有段500多年的古城牆 曾修築江防炮臺

2021-01-09 上遊新聞

江津日報消息,在重慶江津幾江街道辦事處四牌坊社區怡然街背後,有一段300米的老城牆。

黝黑的砌石,蜿蜒的牆垣,斑駁的印記……似乎都在無聲訴說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如果不仔細看,掩藏在高樓與樹蔭之下的這段城牆很難被人發現。

今天,我們一起來追溯這段江津先民不尋常的築城歷史。

建邑1800餘年  公元557年始築城

四牌坊社區古城牆遺址於1990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坐南向北,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由北固門起向東延伸約300米,最高處5.8米,所砌單塊條石長0.9米、寬0.3米,均採用一橫一丁的砌築法。

緊鄰這段古城牆的四牌坊小學操場後面,後來又發現了一段長約150米人古城牆,砌築方式與時間均與前一段相同。

古牆無聲,歲月有痕。撥開歷史的迷霧,區文物所副研究員張亮講述了江津那段湮沒在歲月塵埃中的築城史。

江津人文歷史悠久,支坪王爺廟「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距今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耕稼漁獵、生養繁息。

距今約3200年的商武丁年間,古代巴人沿清江流域遷徙,來到包括江津在內的川東一帶,建立了周國的屬國巴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將原巴國之地改建為巴郡,將巴郡置為江州縣。

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設七個縣,其中的樂城縣就是江津,這是江津設縣的開始。江津也由此開啟了1800多年的建邑史。

南北朝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江州分為兩縣,江州縣治移至僰溪口(今江津境內,準確位置無考,一說為珞璜鎮順江村)。西魏(553—557年)在此增設七門郡,改江州縣為江陽縣。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縣治從綦江河口遷移至今幾江,隋開皇初(581年)改江陽為江津縣。據《太平寰寧記》載,江津因地處大江之津而得名。

江津開始在幾江南岸築城始於公元557年(南北朝時期)。而「幾江」之名起於北宋,因長江呈「幾」字形流過而得名。

如今的幾江城區面臨長江,背倚艾坪,三面環水,鼎山疊翠。正如明代江淵詩所描繪的那樣:「幾江形勢甲川東,山勢崔巍類鼎鍾。」江津由此形成了濱水聚居的城市格局。

築城大江之濱  扼守渝黔門戶

江津人築城為何會選址在長江之濱?

人類文明的第一行腳印,總是踩在溼漉漉的溪河邊。在工業化以前,水運是城市主要的交通方式,江河沿岸的城市與水的關係非常密切,城市濱水地帶往往是城市最為繁華的地區。

江津也不例外,如臨江的米市街一帶,就曾是城市的傳統商業街區。

這種交通與經濟的優勢,也加強了江津城市與水的聯繫。顯然濱水而居,成了江津先民最聰明的選擇。

山有水則秀,城有水則興。江津作為一座孕育在大江邊的城市,在繁衍發展史上傍水而居,逐水而旺,逐步沉澱下美麗的景觀和厚重的人文。

同樣是逐水而居,最先的城池應該建築在長江之南還是長江之北?

據有關資料記載,老城區選址在長江南岸,位於長江「幾」字形大灣的頂端,呈半島之勢畔水而築。把城址選在「澄清停蓄」、流速不急的江灣內側,不僅可以取得較為清潔的用水,而且岸線穩定,城市居民視野開闊,無論從方便生活,良好風景,還是安全的角度,都是有利的。

江水環繞迴旋,「屈渠有情」,勾勒出城市優美的水際輪廓線,同時也為江津先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庇護。

然而,據張亮介紹,江津歷史上縣治所在地大部分時間都為長江南岸的幾江半島,雖有易地的歷史記載,但時間都不長,究其原因,一是南岸的地理環境;二是長江航運發展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

幾江半島背靠艾坪山,面對大江,整個半島處於低緩的一級臺地和二級臺地間,坡度不大,地勢平坦舒緩,江岸水流平緩,吃水較深,這樣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城市和碼頭的建造。

同時,長江南岸連接黔北夜郎古國、涪陵等地,自漢武帝治理西南夷以來,江津地區(包含今綦江、璧山和永川部分)即為中原王朝連接各土司部落的橋梁。幾江半島曾設僰溪水驛,該水驛是長江上遊與黔、滇地區物資進行水轉陸的主要口岸,是當時巴郡扼守渝黔地區的門戶,在這裡築城也是歷史的必然。

張亮說,舒緩平坦的地利之便,加上濱臨大江的優勢,使江津這座城市迅速繁榮發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

到了明清兩代,江津城市都有9道城門,呈現出「九門護城」的壯麗景象。據考,江津是周邊區縣城門最多的區縣,城門數量遠超北方古代縣城城門數量,這一方面有江津山城地理環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證明江津縣城規模在渝西地區也是首屈一指。

明代成江防要塞 曾修炮臺城壕

「幾」字形走向的長江、巍巍艾坪山以及長江北岸的群山,共同構成了江津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間環境形態。江津的先民們正是充分利用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自然山水為依託,築城經營,使城市與自然緊密結合,和諧共生,這裡蘊含著依江附河、據險守固的築城思想。

這樣的築城思想也為江津後來成為長江上軍事要塞打下了基礎。

歷史上,江津的築城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明代江津作為地區政治中心的防衛軍事功能的完善和加強;二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江津作為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城市的交通、市政、公共服務等功能的萌芽和初步發展。

明代,江津作為地區的封建政治中心的城市性質並末改變,城市建設仍著重於城牆重修。明正德九年(1514年),修城牆長約3000米,城牆高5.7米,城池呈橢圓形,有迎恩、通泰、嘉惠、臨江、德勝、西鎮、南安、東阜、北固9道城門,各建有城樓。其中西鎮門、南安門、東阜門還築有月城。

清代增修了女牆、石堞、城墩,加深了東、南、西三面城壕,城壕寬9米,深約5.7米,沿壕植樹,四周城牆設大炮臺8座,小炮臺數十座。將西鎮門改為來慶門,德勝門改為西成門。

明成化以前皆為土牆,年久失修;明成化壬辰(1472)年孟秋,重新修築,東西南三面仍為土牆,北面臨河改為石牆。此後,歷經多次重修,其中明正德甲戌(1514)年重修,城牆周長1008丈,高1丈9尺。清代亦修整多次,其中鹹豐辛酉(1861)年,在東、西、南三面城牆外挖置城壕,寬兩丈多,深一丈八尺。

民國五年(1916)年,通泰、嘉惠、臨江、西成四門城樓破壞未復修。民國31(1942)年,迎恩門因火災,拆除通泰門至迎恩門之間的城牆。195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拆除城牆建建環城公路,城牆遂廢。

江津城牆由土牆向石牆變化,主要是增強防洪功能。修建城樓、月城、女牆等帶有軍事性質的附屬設施,則與當時社會動蕩密不可分。明清兩代後期,均是內憂外患,戰事頻發,加之江津地處長江要津,是一處軍事要塞。增修大量軍事設施,增強防禦能功,無疑是當時社會環境所需。

千年古城,舊貌新顏。

如今,江津人在城市建設上早已突破了長江天塹的阻隔,150萬江津兒女正按照「一軸兩翼」城市建設思路,推進「一江兩岸」同城發展,讓江津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記者 袁孝椿

原標題:四牌坊後竟有段古城牆,隱藏了江津千年來鮮為人知的歷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拿下重慶老城牆多個「第一」 這段545米城垣遺址見證重慶前世今生
    日前,我市公布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位於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入選。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垣由太平門、人和門兩座城門及相連的城牆組成,這段城牆90%保存完好,城牆殘長約545米。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段城垣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主體為明代所築,清代有所修補。
  • 南京發現500年明城牆遺址 暴露野外無人問津(圖)
    網友發帖稱是「大發現」  西祠網「古鎮東門」版有不少熱衷於浦口歷史的網友,4月12日,活躍在該版的一位名叫「雪域神舟」的網友發布了一則名為「有大發現,浦口城牆基遺址(東門——北門之間)」的網帖,讓這個版塊著實熱鬧了一番。
  • 恩施古城牆:朝雲不改舊時顏
    美國作家肯·韋伯曾說過:「五月豈止是一個月份,從最現實的意義上說,五月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季節。」它既有春夏的蓬勃,又有秋冬的堅忍,是一個展現磨礪到收穫的完美蛻變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醞釀,本報《恩施地理》欄目於今日華麗出鞘,閃耀登場。地理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山河形勝,土壤植被、地質物產、文化文藝……無所不包。
  • 濟南城牆修建所孤品文物——濟南圩子牆修理《清冊》珍貴露面
    熟悉濟南歷史的人都知道,濟南原來有兩道城牆,內城牆就是現在西門、南門護城河內的那道城牆。前兩年不是在西門北側發現了一小段城牆遺址嗎?就是這道城牆。而這本冊子裡記載的城牆是外城牆,也就是在清代同治年間修建的圩子牆。還有那個『礟』字,是古代的用法,也就是現在的炮字,礟臺就是炮臺,現在這個字已經不用了。」劉先生向記者介紹了這本冊子的基本內容。
  • 重慶老照片:你知道洪崖洞的歷史嗎,一起去尋找洪崖洞的前世今生
    洪崖洞,位於滄白路下段,即嘉陵江索道南站的正下方至嘉濱路段,它是一片極富巴渝文化特色又極為搶眼的建築群落,被稱為「懸崖上的吊腳樓,記憶中的老重慶」。洪崖洞在重慶具有相當的歷史底蘊,在古代便風光無限,在悠悠漫長的歲月中,洪崖洞相繼形成了江隘炮臺、明代城牆、亭臺古寺、書院遺風、辛亥豐碑等眾多歷史遺蹟。更有巴渝十二景「洪崖滴翠」一說。大約是上個世紀40年代,在那懸崖上開出一條小路來,溝通了城內外。洪崖洞下臨鎮江寺和紙鹽河街,都是碼頭,且相當熱鬧。於是,那洪崖洞兩側的懸崖下就建起一排排吊腳樓。
  • 它有兩千多年了,你對它熟悉多少?
    長城的金山嶺段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巴林右旗境內的金界壕遺址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裡的長城。明長城主要沿著九邊重鎮一線修築,有內外長城之分。
  • 我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城牆內側用土堆砌,可以抵禦洪水?
    我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城牆內側用土堆砌,可以抵禦洪水?事實上,到荊州可以看到的歷史遺蹟是荊州古城牆。城牆位於荊州區上。它根據地形起伏。在順湖池,它是曲折的。狀若遊龍是中國南方最完整的古城牆。據史料記載,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東漢,被譽為「中國南方罕見的完美之地」。
  • 重慶人講義氣,都是源於這個人,如今重慶人每年都要祭祀他
    而在重慶歷史上,也有這麼一個人,他為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揮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顱。重慶人講義氣,一口唾沫一顆釘是出了名的,追根溯源,其實都是源於這個人。他,就是巴蔓子。但懋辛當年此墓並在房子底下,四周有圍牆,墓園規模還挺大。1929年重慶建市以後,拆除城牆,修建馬路,巴蔓子墓一段的低谷填高,墓園遂被置於馬路的堡坎之下。
  • 2021,我在重慶等你!
    重慶,  這個網上響噹噹的「8D魔幻城市」,  也經歷了「魔幻現實」的一年。重慶輕軌穿過佛圖關段的大片梅花林。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春暖花開,  疫情的沉重日漸退去,  大家恢復工作、上課,  又可以逛逛街,  坐下來安安心心吃一頓久違的火鍋。  然而,  生活就像重慶的路,  總有曲折盤旋。
  • 中國最大古城牆竟有14公裡,走一圈4小時,方便出入新開14座城門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賣使西安這座古城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網紅打卡風景區,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內依然保持著國內最完整的明代城牆,城牆內是西安古老城牆的位置,是曾經繁榮過的長安城,西安明城牆是國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代城牆,現在的城牆建在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監督建造的,四周的布局是13.7
  • 大同市過去5年發生的這幾件有意義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大同古城牆合攏大同古城牆是明代大同府的重要防禦工事,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元古城牆的基礎上組織修建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由於時代變遷,城牆的職能早已轉變,與其他古城牆一樣,大同古城牆遭受很大破壞,牆磚幾乎被剝離殆盡,只保留下70%的城牆夯土,而夯土隨著時間推移,遭受的風沙磨損、雨水衝刷、孩童嬉戲等破壞越來越嚴重,急需保護。古城牆修復工程從2009年開始,為期八年,總投資50餘億元,搬遷居民23888戶。
  • 這個冬季 達古冰川的風景真絢色(組圖)
    中國網12月14日訊 近日,由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聯合500PX「自然之光」攝影部落開展的「自然絢色——用影像記錄自然色彩」攝影活動正式啟動以來,後臺已經收到了22629張相關投稿作品。達古冰川絢爛多彩的秋季到精彩紛呈的冬季,也隨著攝影師的鏡頭一一展現在大家眼前。
  • 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發現一組東周和金代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近期在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的平遙縣會展、演藝中心項目建設工地成功發掘出一組東周和金代古墓葬。這是迄今在平遙古城附近發掘的年代較早的地下文物遺存,為實證平遙2000餘年建制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重慶這個跳蚤市場比閒魚更牛 老物件裡有「山城記憶」還能撿漏「尖...
    董家溪跳蚤市場也成為繼洪崖洞、鵝嶺貳廠等之後的重慶新晉網紅打卡地,引來無數遊客追捧。市場走紅 攤主轉型賣「山城記憶」從華新街輕軌站口出來,就能看到對面樓房外牆上四個醒目的字「跳蚤市場」,步行幾分鐘便可來到這個舊貨寶藏地。記者看到,整個跳蚤市場是一棟五層高的建築,總共分為A、B、C三個區。
  • 重慶地標來福士,譽為「朝天揚帆」,會成為重慶人的「五指山」嗎
    現在,中國經濟越來越好,城市建設也多樣化,很多城市為了創新和吸引眼球,正在建設標誌性建築,當然,有成名的,也有令人討厭的,但還在爭論中。重慶,有魔法的城市,立體的城市,近年來,8d城市、輕軌樓、長江索道、千與千尋等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人們口中的網紅城市,但重慶正在建設的地標建築,是位於朝天門的來福士廣場。
  • 賣到重慶雲南去了,湄潭這個地方的蔬菜有搞頭!
    今年,湄潭縣洗馬鎮按照縣蔬菜產業專班的發展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在團林壩區栽種了500多畝兒菜。時下,綠色生態的兒菜已經成熟上市,銷往昆明、重慶等地,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合作社負責人劉澤介紹:「現在正是兒菜大量上市的時候,平均每天有60到70名工人在上班。我們種植的早兒菜,主要銷往昆明、貴陽和重慶,一天的銷售量大概在20到30噸之間。」團林壩區共有2000多畝土地,土質好,透水性強,為發展生長周期短、銷售市場廣的兒菜、香蔥等蔬菜提供了優質條件。同時,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團林壩區實施煙菜輪作,產業發展一茬接一茬,沒有「空檔期」。
  • 全球頂級珠寶腕錶齊聚重慶萬象城 八大品牌盛大揭幕
    5月5日,重慶華潤萬象城珠寶腕錶區盛大開幕,全球八大頂尖品牌——寶珀、卡地亞、萬國、積家、歐米茄、沛納海、伯爵、江詩丹頓全數入駐,「重慶最強珠寶腕錶區」擲地有聲地落地。   為了全面打造這一重慶珠寶腕錶重地,從去年開始,萬象城就為優化升級一樓國際品牌的組合而努力,從而啟動了「重慶最強珠寶腕錶區的計劃」,最終呈現出這一品牌雲集地,成為喜愛珠寶鐘錶消費者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