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絕不是朝夕之間的事,而是一項長期的艱苦工作,曾國藩從下定決心開始修身直到壽終正寢的前一刻,仍然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所期待的高度,連「末世完人」都如此,何況芸芸眾生中平凡的我們?曾國藩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這一點從他的科考經歷上就可以看出,雖然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但是28歲才中的的曾國藩,還是認為自己資質平庸,已經算晚的了。
從翰林院庶吉士到禮部侍郎,短短10年7遷連升10級,不到40歲就已經二品頂戴,這種速度已經不算慢了,但是曾國藩卻覺得這不過是個開始,真正讓他覺得成大器的時候,是創建湘軍到平復太平軍的這段時間,而這時他已經是知天命的年齡了,大器晚成的人,身上必定具備這4種特質。
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國藩的「挺忍」理論,很具體的詮釋了大器晚成之人,在韌性和忍勁方面的深厚功力,人生來都是有三分火氣的,尤其身處逆境,本來就坎坷的境遇已經讓人喘不過氣來,還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重壓,無論官場還是職場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果沒有12分的忍耐勁,是無法堅持下來直到看見曙光的那一刻的,受不了委屈拍屁股走人很簡單,難的是打碎牙和血吞的隱忍。
失意之時坦然,得意之時淡然,著名的「六然訓」裡將人生之中所有經歷用6種心態加以對待處理,曾國藩對此心領神會,現代社會最缺少的就是這些難得的處世態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榮華富貴有時就難於抵擋,利慾薰心之餘可能會貪得無厭,而一朝失去時又垂手頓足不知所措,心理無法承受滋生各種抱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僅自己無最終獲得成就,就連身邊人也會漸行漸遠。
咬定牙根,徐圖自強,晚清政局本來就風雨飄搖,國家處在內憂外患的風口浪尖,隨時都有可能萬劫不復,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首先提倡的是消除內部叛亂,然後「師夷長技以制夷」,引進列強的先進科學技術以圖振興國家,在個人身上又暫且將個人榮辱按下不表,而是全身心投入拯救大局當中,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果敢無畏的自強之路,最終力挽狂瀾又成就了自我的豐功偉績。
不爭一時之短,須爭一世之長,爭強好勝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狀,尤其在年輕時代,自然是意氣風發氣勢如虹,為名為利爭的你死我活頭破血流,曾國藩也年輕過,在朝中為官也曾口無遮攔,而且遇事總是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一時間四處樹敵,但當時仍不當回事,直到辦團練時因為一些小的問題即被人上折彈劾時他才明白,如果不是自己鋒芒畢露,不留餘地,何至於這種尷尬的局面,從此便悟出了這個道理,一時之短與一世之長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曾國藩歷來不提倡過早的獲得人生的巨大成就,他認為過早達到巔峰很危險,內中存在著太多不確定因素,而且最關鍵的是大器晚成之人通過長時間的經歷和積累,無論內在身心修養還是外在素質的過硬,都完成了深厚長期的積澱,這種生命的積澱必然更能夠充實人生,加固成功的架構,延續成就的周期,而需要積澱如此深厚的內在特質,這些修身素養實在是重中之重,適用於現代的逐夢之人,放下焦慮和急躁,從當下開始積澱和修煉仍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