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五倫到今天還有用嗎?

2021-01-10 JH智慧生活

有人說儒家文化是封建社會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教化百姓的一套老規矩,其實說的也有道理,無論哪個朝代誰不想維護自己的統治,關鍵是統治階級能否給天下百姓帶來安居樂業,生活穩定。如果能做到這點即使在千年前有些規矩過於苛刻也屬正常。

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國學著作時,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理解。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

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是人的三種關係,在封建社會裡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過於苛刻的關係,因為這三種關係中注重的是絕對服眾,但今天我們再看到這些時,心中不免會覺得可笑,在上千年前君王確保絕對的權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到今天我們只能是作為了解歷史的參考資料而已,「三綱」思想的源頭是孔子,在西漢時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有這麼一段話:「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所因,謂三綱五常也」。其實這是儒家維護統治階級的思想產物,通過這種教化來維護社會統治制度,本人覺得並無對錯,歷史只能留給後人評。

今天筆者認為這「三綱」必須重新定義,君臣關係就是社會中上下級的關係,領導與員工的關係;父與子,夫與妻都是平等而相互尊重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綱」,何為綱?綱就是榜樣、就是模範、就是表率、就是核心。三綱的關係就是:領導是下屬的榜樣、模範和核心,父親就是兒子的榜樣和表率,丈夫就是妻子的榜樣和模範。所以三綱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和順。

二、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仁:仁就心裡不但有自己,而且要有別人,所以「仁」字就是一個「人」加個「二」,為人處世不能太自私,心有大愛、心繫他人,孔子說仁者愛人,這是道德最核心的標準,正如歌曲所唱,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義:以前「義」為「義」,就是把美好善良的行為放在頭頂位置,正義、道義、義氣,就是不但要講究公正合理,還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為人光明磊落,講道理講正義。

禮:「禮者,理也」,為人當懂得以禮貌待人,尊重別人,處事不可自私自利,要通情達理,禮就是禮節規矩,是道德的原則。

智:作為道德範疇來說,智就是懂得、開悟、明了的意思,心裡明白世事對與錯、是與非、真與假、善與惡、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明事理講原則,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信:信乃人言,人就當言而有信,為人誠實講信用,這是中華民族自古的傳統美德,言無信,行不果。

三、 四維:禮、義、廉、恥

踐行「禮」、「義」之道,就是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廉就是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是官品、也是人品,是一個人的道德操守,恥就是面對不道德行為時的羞職心,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不知恥就不是人,有羞恥心的人對於坑蒙拐騙損害他人的事情是做不出來的,會感到羞恥。大而言之,曾經的中國飽受欺凌和掠奪,我們必須要懂得雪恥。

四維最早是管子所言,《管子》:「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當年開國領袖在懲治貪腐時曾說過這樣的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今天仔細想來,這正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道德標準,時至今日依然是國之興盛的基礎。

四、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五倫就是人與人的五種關係: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婦、朋與友。《孟子》有云:「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五種關係其實也就人在社會上所有的關係,領導與下屬注重禮義之道這就是忠,父子之間有尊敬愛護之心就是孝,兄弟之間手足之情就是悌,夫妻之間恩愛相敬就要忍,朋友之間誠信相待就是善,這就是人在社會當中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標準。

五、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就是孝道,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悌就是兄弟之間的互相扶持和愛護,忠就是愛國,信就是誠信,對人對事必講信用,禮義廉恥就是四維的道德準則,「四維八德」,就是中華傳統美德,包含著做人的標準,做事的準則,人在社會上立身安命,所作所為都必須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孔孟之道,四維八德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並不是封建保守的規矩,中華民族正是以這種仁義之心、正義之道、優良美德如今依然屹立東方,經久不衰。

相關焦點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一說到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畢竟三綱五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太多次,從小到大學習的課本中也都是三綱五常。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淨空法師: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
    我們要相信,中國這五千年來,做人的標準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每個人都必須要接受的,從小就把它養成,所謂習慣成自然。倫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要清楚,你才能盡分,明倫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五常是德,做人基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這叫人。
  • 什麼叫天地玄黃,什麼叫人生五倫,什麼叫三綱五常?
    千字文的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最初顯的理解其是天地玄黃講的是天地,而宇宙洪荒說的是空間和時間。我們先來說天地玄黃,我們都知道哲學上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所以我們的先賢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顯然天地玄黃就是在思考「我從哪來」?我們中國的神話裡有盤古開天地之說「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 四維八德
    提起四維八德,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比較陌生,其中「四維」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首先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儒家思想是精華還是糟粕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我們經常會看到像「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樣的論述,那麼,這綱、常、倫、德,具體是指什麼呢?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三綱五常是其重要的思想內核,為歷代儒客尊崇,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第十五期: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維八德」,現在的學校都不教了,真是可惜!
    「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結果就是導致現在絕大多數畢業出來的所謂「高級知識分子」其實只是「高學歷低素質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罷了,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清朝香帥張之洞先生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八字主張,可如今為用的「西學」已遍地開花,反客為主,鳩佔鵲巢,本來應作為根本的「中學」卻已難覓其蹤!翻開現在的課本,除了「語文」和「地理」,試問還有哪一門課程裡還含有中國傳統文化哪怕一絲絲的的獨有氣息呢?
  • 「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三個詞不可混為一談,天地玄黃講的是中國古人對宇宙最初的認識,人生五倫是古人規定的做人的基本道德,三綱五常講的是儒家的倫理規範,總的來說,這三個詞中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但也有糟粕在其中,比如三綱五常中的「三綱」,就是絕對的糟粕。天地玄黃這是古代啟蒙讀物《千字文》開篇第一句,但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易經》中所講的「天玄而地黃」。
  • 趨吉避兇-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文字+視頻)
    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出問題了,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人心出問題了。我聽到一個孩子向他媽媽講:媽媽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班裡一個同學今天出車禍被撞死了。他媽媽眼睛瞪的很大,這個孩子就說:我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有一次到菜市場去買菜,我看到一個老人家白髮蒼蒼,推著一個車子,我就問他:老人家您兒子怎麼不幫您買,您多辛苦啊?
  • 四維八德(五)
    中國傳統老祖宗聖賢的教誨,五倫是善,五倫不但是善,更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大道,倫常大道。
  • 再批俞敏洪,你讀懂三綱,四維,五常,五倫,八德了嗎?
    如今,社會在不斷發展卻出現不和諧音符,爭名奪利,巧取豪奪,搶殺盜騙,自殺妄為;夫無忠孝廉恥,婦無三從四德,出軌、離婚家常便飯;少兒目無尊長,狂妄自大,老兒妄自尊大,倚老賣老;自身的糾結,卻將黑手伸向弱小人群,甚至小動物;為一己之私,霸座,或竟不顧個人和他人安危而敢於「挺身而起」毆打公交車駕駛員、搶奪方向盤…… 究其原因,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儒家的倫理道德文化遭到了懷疑
  • 中國傳統文化,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是趙校長英語小課堂堅持日更的第91天。一天一個英語小知識,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詞,在生活中、電視裡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另外,緊跟時事熱點的一些英語表達,非常容易成為考試的考點。所以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試的角度,都應該掌握它們。
  • 風水中提出的」三綱五常「指的是什麼?李雙林
    那麼我們一提到三綱五常就想到過去社會提出的一個道德規範。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那麼在風水學當中也是有三綱五常的。那麼這個理論出自於哪裡呢?它出自於地理五絕。我們學習地理五絕就在強調三綱五常。不過這個三綱五常也只是個歸納。就說風水當中最重要的八個點,三綱和五常加起來共八個點。那麼這八個點構成了一個風水體系。所以,古人用三綱五常來代表它。
  • 四維八德(六)
    漢繼承大一統,漢武帝做了很大的好事,諸位知道嗎?他最大的好事是什麼?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儒家治理體系原本是民本主義,君君臣臣之說,從來在君輕民重的基本價值判斷和架構秩序之下,是下位價值。歷代君王從來不令張揚。先秦儒家與漢宋之後的儒家距離很大,倫常道德概括的說就是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 。五常的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資格的教育。
  • 讓學生用英語講解傳統文化
    ■ 時報記者 趙路暢 報導  「您的孩子能用英語講述端午節嗎?您的孩子能用英語給您介紹中國建築嗎?您的孩子能用英語表演皮影戲嗎?我們一小的學生能!」自豪地講出這番話的是開發區第一小學英語組教師楊世欣。
  • 易學是傳統文化嗎?
    命理易學是傳統文化嗎?當然是了。是否需要傳承,當然需要傳承。但是,做多了,就會迷信。比如很多消災解難的高手,很容易製造災難,搞推銷產品。人們做的時候會淺淺的認為廢話,比如十二生肖的運氣,幾十萬種八字,顯然十二地支還沒有星座那麼詳細。
  • 什麼是五倫、十義、 四維、八德、三達德、三綱五常
    ID gh_f6c3149c5384 About Feature 構建書香道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民族的靈魂--現代視野中的傳統文化
    今天刊登的這組文章,分別從傳統文化與封建文化的區別、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傳統文化的主體以及部分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等角度,闡述了對傳統文化的看法。民間諺語中也有許多好東西,如「人窮志不窮」、「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將心比心」、「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說只是封建主義的產物,它們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幾千年生存發展、沒有中斷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復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