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儒家文化是封建社會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教化百姓的一套老規矩,其實說的也有道理,無論哪個朝代誰不想維護自己的統治,關鍵是統治階級能否給天下百姓帶來安居樂業,生活穩定。如果能做到這點即使在千年前有些規矩過於苛刻也屬正常。
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國學著作時,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理解。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
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三綱是人的三種關係,在封建社會裡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過於苛刻的關係,因為這三種關係中注重的是絕對服眾,但今天我們再看到這些時,心中不免會覺得可笑,在上千年前君王確保絕對的權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到今天我們只能是作為了解歷史的參考資料而已,「三綱」思想的源頭是孔子,在西漢時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有這麼一段話:「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所因,謂三綱五常也」。其實這是儒家維護統治階級的思想產物,通過這種教化來維護社會統治制度,本人覺得並無對錯,歷史只能留給後人評。
今天筆者認為這「三綱」必須重新定義,君臣關係就是社會中上下級的關係,領導與員工的關係;父與子,夫與妻都是平等而相互尊重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綱」,何為綱?綱就是榜樣、就是模範、就是表率、就是核心。三綱的關係就是:領導是下屬的榜樣、模範和核心,父親就是兒子的榜樣和表率,丈夫就是妻子的榜樣和模範。所以三綱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和順。
二、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仁:仁就心裡不但有自己,而且要有別人,所以「仁」字就是一個「人」加個「二」,為人處世不能太自私,心有大愛、心繫他人,孔子說仁者愛人,這是道德最核心的標準,正如歌曲所唱,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義:以前「義」為「義」,就是把美好善良的行為放在頭頂位置,正義、道義、義氣,就是不但要講究公正合理,還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為人光明磊落,講道理講正義。
禮:「禮者,理也」,為人當懂得以禮貌待人,尊重別人,處事不可自私自利,要通情達理,禮就是禮節規矩,是道德的原則。
智:作為道德範疇來說,智就是懂得、開悟、明了的意思,心裡明白世事對與錯、是與非、真與假、善與惡、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明事理講原則,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信:信乃人言,人就當言而有信,為人誠實講信用,這是中華民族自古的傳統美德,言無信,行不果。
三、 四維:禮、義、廉、恥
踐行「禮」、「義」之道,就是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廉就是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是官品、也是人品,是一個人的道德操守,恥就是面對不道德行為時的羞職心,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不知恥就不是人,有羞恥心的人對於坑蒙拐騙損害他人的事情是做不出來的,會感到羞恥。大而言之,曾經的中國飽受欺凌和掠奪,我們必須要懂得雪恥。
四維最早是管子所言,《管子》:「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當年開國領袖在懲治貪腐時曾說過這樣的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今天仔細想來,這正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道德標準,時至今日依然是國之興盛的基礎。
四、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五倫就是人與人的五種關係: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婦、朋與友。《孟子》有云:「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五種關係其實也就人在社會上所有的關係,領導與下屬注重禮義之道這就是忠,父子之間有尊敬愛護之心就是孝,兄弟之間手足之情就是悌,夫妻之間恩愛相敬就要忍,朋友之間誠信相待就是善,這就是人在社會當中處理人際關係的道理標準。
五、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孝就是孝道,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悌就是兄弟之間的互相扶持和愛護,忠就是愛國,信就是誠信,對人對事必講信用,禮義廉恥就是四維的道德準則,「四維八德」,就是中華傳統美德,包含著做人的標準,做事的準則,人在社會上立身安命,所作所為都必須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孔孟之道,四維八德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並不是封建保守的規矩,中華民族正是以這種仁義之心、正義之道、優良美德如今依然屹立東方,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