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批俞敏洪,你讀懂三綱,四維,五常,五倫,八德了嗎?

2021-01-10 經典老表叔

瀏覽網上,俞敏洪仍處在風口上,反駁聲一浪浪而來。但縱觀起來,那些搖旗吶喊之輩,無非是扣以性別歧視、不尊重女性等堂而皇之的大帽子來說道,但俞的「道」是什麼?憑什麼俞老師如是說?似乎總是沒讀到什麼有價值的反駁的東西吧?添油加醋,咱也試著再批一下吧。

俞敏洪的言論,重在說明「倫常乖舛,德不配位「。在宇宙裡,男女即陽陰,相剋相生(另篇論陰陽);女為基男為礎(另篇論基礎),女人託起男人,從地面下建陰基,壘上陽礎,高樓大廈建於「礎」之上,由「礎」再修正、找水平後方可垂直撐起千萬斤重擔且屹立不倒,然無「基」的紮根深厚、平整、牢固,「礎」再堅強偉大,小家小房也將傾覆。看今朝,女性不在「基」位,欲鬧與「礎」平起平坐,甚至欲立「基」於「礎」之上,自甘墮落,所以大廈墮落爾。謬論否?

俞敏洪言論卻似乎掀起了問題大被的一角,他在呼喚,在吶喊,在渴求「基」,要自己紮好「根」,不要亂來,不要墮落。天可憐見,「基」卻完全不知道「基」的責任和重要性,更不知道該怎樣才使自己根基深厚並體現出偉大的價值。

近期反映出來的霸座現象、惡狗咬小孩兒事件、搶方向盤公交車墜江事件,以及多年來,發生多起學校殺戮及自殺事件,各種危害社會,報復社會的事件,無不令人心寒。大家都在埋怨這、埋怨那,到底是怎麼啦?都說人心不古,然「古」為何?

如今,社會在不斷發展卻出現不和諧音符,爭名奪利,巧取豪奪,搶殺盜騙,自殺妄為;夫無忠孝廉恥,婦無三從四德,出軌、離婚家常便飯;少兒目無尊長,狂妄自大,老兒妄自尊大,倚老賣老;自身的糾結,卻將黑手伸向弱小人群,甚至小動物;為一己之私,霸座,或竟不顧個人和他人安危而敢於「挺身而起」毆打公交車駕駛員、搶奪方向盤……

究其原因,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儒家的倫理道德文化遭到了懷疑,否定以及摒棄,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斷層,中國人不再懂,更不再理什麼三綱、四維、五常、五倫、八德,中國人失去了自己的根,喪失了人倫大道。 

中國有句俗語:「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完整的中國古樸的道德觀體系吧,它自可以解釋現象並發現其本質,讓我們學習並對照古今,以令自己寧心靜氣,為自己,為大家,為國家而反思一下吧。

名詞解釋與評述: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意即:君臣義,父子親,兄弟睦,夫婦順。對照一下:官不官,不為民作主,貪以億計,民拿工資還罵娘;家教無方,子啃老還怨老;家庭陰盛陽衰,捅破「天」的是「夫」人。妻子也可以主外並不以主外為重,還應該克盡婦道(此篇不闡述,另篇專述婦道),相夫教子,要對家庭負責,對先生負責,對下一代的教育負責,才更體現自身價值。

四維,禮、義、廉、恥。意即懂禮節,明道義,重廉明,知羞恥。這諸多的事件無不是走向了反面,特別是不知廉恥,死要面子。

五常,仁、義、禮、智、信。意即: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講誠信,春生化萬物而成仁,秋剛正利收而為義,此所謂萬物有德也。禮是形式,智為思想,信是保證。為婦不恭者,為富不仁者,不講誠信者,害人害己者……多矣。

五倫,意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尤以夫婦為核心,講「義德」即義務和道義;父子,父慈子孝;君臣,君仁臣忠;兄弟,兄友弟恭;朋友,誠而有信。如此般,每個人都能找好自己的位置,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守好自己的本分,並擔好自己的責任,社會怎麼會有如此暴戾和糾結?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用樹來形容的話,「孝」是樹根,是「修身」,孝敬父母只是其一,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也是盡孝,正如《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悌﹑忠﹑信」為樹幹,正是「齊家」;「 禮﹑義﹑廉﹑恥」為樹葉,正是「治國」;八德的果實就是「平天下」,亦即「天下平」,達到仁愛與和諧。社會怎麼會有如此造孽和罪惡?

「周朝,享國八百年,就是實施仁政,以『五倫』,『八德 』來治理天下。教人行善,使人人能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人道完成自然返成古風,天道自然清和,三災八難自然冰消,萬民享安樂也。」

理論上講: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精神文明反過來又成為物質文明得以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不同程度地規定和影響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帶動精神文明的大發展。然而,現在物質文明基本有了,精神文明去哪兒了?

您會說那是什麼樣的年代呀,古時窮則樸實嘛,說「人心不古」是讓我們回到過去受苦嗎?唉!倫常乖舛,德不配位。請明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萬物有德,人無德呀,人當自省。

我市「松花江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在近四年的推廣《弟子規》中就取得了實效,其一,老師更加有愛心,用愛心來管理學生;其二,學生在08年無一起要學校出面調節的打架鬥毆事件發生;其三是學生的升學率及參加競賽的成績相當可觀;其四家長無不放心和安心。學校校長表示,他們的目標是「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這裡還想提及一個古認知:人,要生敬畏心,「敬鬼神而遠之」!當知人有兩面性:一面是人,另一面是鬼。當你是人面時,你宅心仁厚;當你是鬼面時,你會天不怕地不怕,不管不顧因果報應。要知道「抬頭三尺有神明」,鬼神也是眾生,跟我們人差不多,也很苦,所以要敬鬼神。但更要怕鬼神,因為當你聽信了鬼神,特別是自己正當另一面的鬼時,你的自心就會被欺騙和擾亂,就會犯下滔天大罪,所以要畏而遠之。每個人如果都能生敬畏心,點一盞心燈,讓自己心中無鬼,世界該是多麼的通透和清新呀!

批俞敏洪,我們更要如他般去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力加強倫理道德教化,使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裡真正地去尊重和友愛他人,才能根除社會毒瘤,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問題,並走向和諧發展。

加油,中國人,你行的!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國度是中國人的中國。

相關焦點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三綱」所提倡的是服從關係,這種道德觀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們的喜愛,對於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要求。五常:仁、義、禮、智、信。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道德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也稱天道,它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萬變不離其一,世界再這麼變化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什麼意思?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自從四大皆空遠離紅塵與世無爭到來,從此再無強漢。儒家治理體系原本是民本主義,君君臣臣之說,從來在君輕民重的基本價值判斷和架構秩序之下,是下位價值。歷代君王從來不令張揚。先秦儒家與漢宋之後的儒家距離很大,倫常道德概括的說就是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 。五常的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資格的教育。
  • 【國學】中國人一定要知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道德】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也稱天道,它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萬變不離其一,世界再怎麼變化,天道的運行規律永遠不會變。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 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五倫到今天還有用嗎?
    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一、四維之說「四維」之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國頌》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
  • 「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三個詞不可混為一談,天地玄黃講的是中國古人對宇宙最初的認識,人生五倫是古人規定的做人的基本道德,三綱五常講的是儒家的倫理規範,總的來說,這三個詞中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但也有糟粕在其中,比如三綱五常中的「三綱」,就是絕對的糟粕。天地玄黃這是古代啟蒙讀物《千字文》開篇第一句,但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易經》中所講的「天玄而地黃」。
  • 什麼叫天地玄黃,什麼叫人生五倫,什麼叫三綱五常?
    再說現我們科學對於天地宇宙的理解,是不是說是天地時間開始時都是一個極點,然後這個點爆炸,然後再過了億萬年於是形成了天地宇宙呢?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當年的祖先真是太了不起了,在沒有任何的科學設備的情況下,竟然接觸到了天地初開的真相。那麼為什麼會說天是玄而地是黃呢?玄在色彩上來說是一種接近於黑的色,我們現在知道天空的顏色是什麼?黑色呀。
  • 淨空法師: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
    我們要相信,中國這五千年來,做人的標準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每個人都必須要接受的,從小就把它養成,所謂習慣成自然。倫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要清楚,你才能盡分,明倫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五常是德,做人基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這叫人。
  • 風水中什麼是三綱 都有哪些影響 李雙林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風水當中何為三綱?我們在上一節課給大家講了五常,五常就是龍穴砂水向,它非常重要,同時還有三綱,所以稱為三綱五常。三綱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何為三綱?三綱也就是指氣脈為第一綱,然後就是明堂為第二綱,最後是水口為第三綱,就是氣脈、明堂、水口決定著一個地方風水的好壞,我們細化地去看就是龍穴砂水向,然後把它稍微歸納一下就是氣脈、明堂和水口,都非常重要。那麼看風水是怎麼看的呢?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齊國國相管仲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禮定規矩方圓,義定行動準繩,廉定清白節操,恥定道德修養。禮、義,是治人之大法;廉、恥,是立人之大節。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說說傳統的「八德」
    (《大學衍義補》) 明代晚期散文家張岱在筆記中記錄了民間社會的「八德」—— 「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陶庵夢憶》卷2)其實,沒有誰來做什麼硬性的規定,誰都可以把你自己願意選列出來的八個美德稱作「八德」。如。《晉書》記述前燕李績對慕容儁說「故太子」慕容曄「先太子大德有八。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