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國人一定要知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道德】

  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也稱天道,它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萬變不離其一,世界再怎麼變化,天道的運行規律永遠不會變。

  是指隨順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這運行的規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樣理解。如果硬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那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災殃。人會欺負人,但天道決不會欺負任何人。古人常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五倫】

  1.父子有親 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

  2.君臣有義 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

  3.夫婦有別 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

  4.長幼有序 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 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五種人倫關係,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五常】

  仁,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禮,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智,知道日常的東西。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就叫智。

  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老師的教誨是要吃虧的。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當然不會騙人。

【四維】

  禮: 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

  義: 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

  廉: 坦蕩無私,清正廉潔。

  恥: 對壞事的羞恥心。

【八德】

  孝字半老半子,言親已老半入土,為子就是手足以奉養扶持。所謂「百善孝為先」。孝者百行之首,萬善之源,乃為人該行該守之第一重大義務也。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父母養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舉一動難言盡述,父母愛子無微不至,辛苦不辭冒險不退,始終不倦勞而不怨,愛子一生至死不變。為人子者須當知恩報本,欲子孝順,須先孝雙親,如不孝父母親,別人一定會逆離你,今日為人子媳婦,後日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後日受子女媳婦不孝,惡性循環,理之所當然也。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蓋因習見其行為,自然盡學其舉動也。

  悌,悌字先點為兄,後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親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來同氣連枝,姊妹相親兄弟和氣,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寬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興族盛是不虧悌道也。

  所謂忠者,真心誠意做事合法合理,竭盡心力至公無私,弟子規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報無謊,所言無虛,做事不怕人見,不怕人恥笑,不做虧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對天地對神祗、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兄弟妻子、對自己良心無虧者就是忠也。

  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誠實也,信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人之事業成功失敗皆以信字為基礎,君子修道一言為定。若與人相約之事,買賣或工作只顧自己利益而失約,或講話虛而不實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顧行,行顧言,心口和一,以信篤行。

  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人在萬物之上不可無禮,否則將與禽獸何異?也是得不到別人的尊敬。禮能表現人之身分及人格,態度謙虛儀容端莊,行為有規律,對尊長有禮貌,待下輩慈悲博愛,你若以禮待人,他人必定以禮答之。所以修道必注重禮節,自重、自愛、自己﹑敬重別人愛人,如此品格高尚不虧禮之道也。

  義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雖天下財物為人人所喜愛,但需要用正義而取,若用不義橫財逆取,損人利己,最後必定會照禍滅亡。老祖宗教導我們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若沒有這個福德你要去享受,最後必定會招來疾病與災難。所以正義君子,不但不貪不義之財,以疏財仗義,救濟諸善等,神欽人仰,光前裕後,留美名萬古矣。

  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無私慾無邪念,不做虧心等惡事也。待人接物誠誠實實,辦公做事有始有終,臨財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慾,貴在身清,內心清廉,家雖貧亦不願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之廉也。

  對壞事的羞恥心。

  (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相關焦點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三綱」所提倡的是服從關係,這種道德觀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們的喜愛,對於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要求。五常:仁、義、禮、智、信。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先秦儒家與漢宋之後的儒家距離很大,倫常道德概括的說就是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 。五常的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資格的教育。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企業、一個社區,甚至是一個社會,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受過五常的教育,大家不仁、不義、不理、不智、不信,那該是多麼混亂不堪的景象,那種混亂和痛苦,身在其中的人,體會一定是相當深刻的。四維就是四種維繫長治久安的根本,他們是禮、義、廉、恥。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什麼意思?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再批俞敏洪,你讀懂三綱,四維,五常,五倫,八德了嗎?
    俞敏洪言論卻似乎掀起了問題大被的一角,他在呼喚,在吶喊,在渴求「基」,要自己紮好「根」,不要亂來,不要墮落。天可憐見,「基」卻完全不知道「基」的責任和重要性,更不知道該怎樣才使自己根基深厚並體現出偉大的價值。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一、四維之說「四維」之說出自《管子》一書。《管子·牧民·四維》稱:「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國頌》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歸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張:展開,推行。
  • 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五倫到今天還有用嗎?
    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國學著作時,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理解。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淨空法師: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
    我們要相信,中國這五千年來,做人的標準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每個人都必須要接受的,從小就把它養成,所謂習慣成自然。倫是講關係,人跟人的關係要清楚,你才能盡分,明倫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五常是德,做人基本的德行,仁義禮智信,這叫人。
  • 什麼叫天地玄黃,什麼叫人生五倫,什麼叫三綱五常?
    我們先來說天地玄黃,我們都知道哲學上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所以我們的先賢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顯然天地玄黃就是在思考「我從哪來」?我們中國的神話裡有盤古開天地之說「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剛天始時整個世界混沌,如一雞子,盤古一斧子下去,於是緩緩上升的為天,慢慢沉下去的為地,於是就有了陰陽。
  • 「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天玄與地黃是相對的,《千字文》中為什麼要把「天玄地黃」改成天地玄黃呢?純粹是為了對仗和押韻,因為下一句是「宇宙洪荒」。人生五倫人生五倫是指人生在世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完整版應該是「五倫八德」。這是古人根據「道」的規則,制定出做人的規範,自周朝起就用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五倫指: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
  • 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您都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祖宗: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越早知道越好!古人總結了很多大智慧的人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比如老祖宗告訴我們: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而且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這「五常」、「五行」、「五福」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所以我們需要越早知道越好。那麼,到底「五常」、「五行」、「五福」指什麼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齊國國相管仲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禮定規矩方圓,義定行動準繩,廉定清白節操,恥定道德修養。禮、義,是治人之大法;廉、恥,是立人之大節。
  • 張其成委員: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德」教育
    為此張其成建議:  一、要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糾正對傳統文化的偏見。目前不少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偏見,認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這是不準確的。其實在儒釋道的經典中早就有這種思想,並有大量論述,比如《老子》就倡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偏愛,萬物在「道」中,一切平等。
  • 說說傳統的「八德」
    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一「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雷能動,風能入。水趨下遇坎則止,陷也;火不能自見,麗物始見,麗也。山止其所,澤說萬物八象。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