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傳統的「八德」

2021-01-10 鎮江金山網

朱熹手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文/圖 裴偉

早在堯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說法。在崇文重禮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傳統,《逸周書》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書》中也說到了「九德」。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

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雷能動,風能入。水趨下遇坎則止,陷也;火不能自見,麗物始見,麗也。山止其所,澤說萬物八象。有此八徳焉,亦無往不通也。」

南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海有八德:一漸深、二不窮底、三廣無涯、四出珍珠寶、五大身眾生所居、六無増減、七同鹹味、八不宿屍。」清代《月令輯要》「柳有八德:一不擇地而生、二易殖易長、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質直可取、六堅韌可制、七穂葉可療治、八歲可刈條枝以薪。蓋梓材之良器也。」

至於戰國莊子說「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齊物論》),也只是說了「畛」(疆界)的八個特性而已。

至於把這個「八德」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早文獻當數《尚書》。

南宋朱熹《五經語類》說《書·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是八德。」又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細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卻只是四事。浚是明之發處,哲則見於事也。文是文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允是就事上說,塞是其中實處。」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分別源自《孟子》《管子》。

最晚從北宋真宗時期,人們已將「孝、弟(悌的本字)、忠、信、禮、義、廉、恥」連用。天禧年間的楊億有《楊文公家訓》,其中說:「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為主。日記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朱熹摘錄過《楊文公家訓》(《朱熹集補編》卷6)。其本人語錄,如「聖人言語明白,載之書者,不過孝弟忠信」(《朱子語類》卷115)。「觀孔門之教,則其所從言之者至為卑近,不過孝弟忠信、持守誦習之間」(《朱熹文集》卷54)南宋淳熙九年(1182)龍巖縣丞李君、溫陵人曾秘完成鮮血學宮復建,向朱熹求記,朱熹欣然應請於次年二月作《漳州龍巖縣學記》,文中「使吾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行日篤,而身無不修也;求師、取友、誦詩、讀書之趣日深,而理無不得也。」(《朱熹文集》卷79) 朱熹藉此發表了一段普及聖賢之學(儒學)的精闢名言,但沒有歸結冠名為「八德」。

相傳朱熹還嘗分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為四字聯,民間也稱為「朱子八德」,廣泛翻印流傳。到了程朱理學大興的明朝,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平生訓汝曹童而習之」(《明詩紀事》)。因此明代學者丘濬說「天下鹹囿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中矣。」(《大學衍義補》) 明代晚期散文家張岱在筆記中記錄了民間社會的「八德」—— 「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陶庵夢憶》卷2)

其實,沒有誰來做什麼硬性的規定,誰都可以把你自己願意選列出來的八個美德稱作「八德」。如。《晉書》記述前燕李績對慕容儁說「故太子」慕容曄「先太子大德有八。……至孝自天性與道合,此其一也;聰敏慧悟,機思若流,此其二也;沉毅好斷,理詣無幽,此其三也;疾諛亮物,雅悅直言,此其四也;好學愛賢,不恥下問,此其五也;英姿邁古,藝業超時,此其六也;虛襟恭讓,尊師重道,此其七也;輕財好施,勤恤民隱,此其八也。」接著說「皇太子天資岐嶷,聖敬日躋,而八德聞。然二闕未補,雅好遊田,娛心絲竹,所以為損耳。」這也是「八德」的一例。後世許多「版本」的「八德」,大抵就是這樣的來頭。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帝範》)。清代後期政治家曾國藩自選的「八德」為「勤、儉、剛、明、孝、信、謙、渾」。這裡的「八德」,也是曾國藩一貫看重的品性。

不僅如此,《續資治通鑑》載北宋時期「朝請大夫直龍圖閣張頡為戶部侍郎。右司諫蘇轍,言頡猜、險、邪、佞、狡、愎、闇、刻。具此八德,了無一長。……」哈哈,連「惡德」也可稱為「八德」。

1924年孫中山指出:「講到中同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這八個字,孫中山先生賦予了新的內涵,還沒有包裝為「八德」概念。 但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華民國新生活運動時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提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印發《八德衍義》,主要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加以闡釋。全書收錄《三民主義之精神與八德》,《孝的動機及其標準》,《忠是成功人格之要素》等10篇。蔣介石摘抄母親家訓「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他在有關活動中正式將「禮義廉恥」明確為「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定為「八德」(《中國之命運》)。

2014年10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

今天進行道德建設,需要與社會的進步相適應,而「八德」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它已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從「八德」的形成及其內在關聯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國思想精英關於德行問題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接地氣,「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裝自己的盔甲,是為政做人的底氣。不論是誰,「八德」都不可須臾離身。我們建構時代新倫理、新道德,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不同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修養方式和道德追求上,它與傳統「八德」血脈相連。修好「八德」,就能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自覺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焦點

  • 張其成委員: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德」教育
    (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2日電 「當代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甚至還有不少誤解,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降低,信仰危機、道德缺失、迷惘浮躁、崇洋媚俗、『去中國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三)八德之說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2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禮義廉恥」四維基礎上,加上「孝悌忠信」,構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精神。《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孝是道德倫理的起點,悌是人際交往的根源。忠是克己盡職的體現,信是贏取信任的本錢。禮是文明進步的象徵,義是做人做事的規範。
  • 傳統文化研究學者談「秋晚」:中秋情思與儒家「八德」相契合
    昨日,一場精彩絕倫的「中秋晚會」驚豔亮相曲阜尼山,不僅激發全市人民的情感共鳴,更在廣大傳統文化研究學者界引起巨大討論。在杜慶生看來,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背後所蘊含的美好寓意與儒家思想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大家都知道中秋節是團圓之夜,也知道儒家思想精髓是仁、義、禮、智、信,但或許不知道,中秋節背後還有著祈盼豐收、家國幸福美滿以及尊老愛親之意,這在本質上與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八德』有著強烈的共鳴。」杜慶生告訴記者,這裡的「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極培育「八德」智慧少年
    為倡導與弘揚「孝親尊師·知恩感恩」的良好社會風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培養具有擔當精神的國家棟梁之材,3月6日,在河南省許昌市社科聯、國家許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許昌蓮城志願服務隊的大力支持下,許昌半坡鋪智慧小學舉辦「首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班」。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一說到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畢竟三綱五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太多次,從小到大學習的課本中也都是三綱五常。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秋晚」:中秋情思與儒家「八德」相契合
    昨日,一場精彩絕倫的「中秋晚會」驚豔亮相曲阜尼山,不僅激發全市人民的情感共鳴,更在廣大傳統文化研究學者界引起巨大討論。在杜慶生看來,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背後所蘊含的美好寓意與儒家思想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大家都知道中秋節是團圓之夜,也知道儒家思想精髓是仁、義、禮、智、信,但或許不知道,中秋節背後還有著祈盼豐收、家國幸福美滿以及尊老愛親之意,這在本質上與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八德』有著強烈的共鳴。」杜慶生告訴記者,這裡的「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基因
    魯網4月10日訊 4月7日,省紀委在曲阜召開《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座談會,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黨員幹部堅定文化自信,自覺繼承傳統、廉潔修身進行研討。該叢書系統闡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的起源、涵義和本質,論述了八德與個人修養、社會和諧和國家治理的關係。
  • 相聲界中的相聲八德分別指誰?他們對相聲有何特殊貢獻?
    相聲八德,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分別指誰? 相聲八德: 1、馬德祿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出生於1882年,相聲演員。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八德」之一。
  • 物人以群分 界限有八德
    莊子提出「八德」觀念:有左有右,有倫有儀,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這跟孔子在《易經-繫辭》上提出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相通。方就是方位,東南西北,每一方 位 不同,人類、動物、植物、礦物就不同。以類來分開,萬物是一群一群的,這是孔子的思想。我們把莊子提出來的「八德」,用孔子的《易經》思想一歸納,即「群分類辯」四個字。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先秦儒家與漢宋之後的儒家距離很大,倫常道德概括的說就是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五倫就是人倫關係,一共有五種 。五常的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礎的教育,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資格的教育。在人性中有八種與生俱來的根本的德行,那就是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脈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傳承了五千年年、一萬年從來沒有改動過一個字,他保護者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趨吉避兇、平安幸福。
  • 狗有八德,狗年大吉旺旺旺
    狗有八德民間說狗有「八德」,指的是忠、義、勇、猛、勤、善、美、勞。我們一般對狗的分類就說明了這八德。家犬,表現了狗的忠誠的一面。中國俗語成語中有很多表現出對狗良好品性的讚美,「狗吠非主」、「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講的就是狗對人類的忠誠。義犬,表現了狗的義。
  • 再批俞敏洪,你讀懂三綱,四維,五常,五倫,八德了嗎?
    社會在不斷發展卻出現不和諧音符,爭名奪利,巧取豪奪,搶殺盜騙,自殺妄為;夫無忠孝廉恥,婦無三從四德,出軌、離婚家常便飯;少兒目無尊長,狂妄自大,老兒妄自尊大,倚老賣老;自身的糾結,卻將黑手伸向弱小人群,甚至小動物;為一己之私,霸座,或竟不顧個人和他人安危而敢於「挺身而起」毆打公交車駕駛員、搶奪方向盤…… 究其原因,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儒家的倫理道德文化遭到了懷疑,否定以及摒棄,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斷層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什麼意思?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 【國學】中國人一定要知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圖為吉林文廟西轅門牆面上鑲嵌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八德」的歷史悠久,《尚書》中說到了「九德」,春秋時期的管子提出了「禮、義、廉、恥」四維,孟子也有「仁、義、禮、智」四端之說。
  • 《莊子·齊物論》篇八:八德之才,因人而異
    有左右有,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譯:大道原本沒有人為的界限,言論原本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為了爭得一個「是」字而有了界限。請讓我說說這界限吧。左與右,論與議,分類與辯論,競與爭,這就是世俗所謂的八種才能。「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就已經揭示了萬物渾然一體之意。
  • 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五倫到今天還有用嗎?
    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和國學著作時,必須要有新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理解。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其實就是:三綱、五常、四維、五倫、八德,這些文化或者說是規矩,到今天還有用嗎?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是否還能發揮好的作用?故此筆者把傳統文化這幾個小常識在此作個分析。一、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