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篇八:八德之才,因人而異

2021-01-17 無尤居士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右有,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譯:大道原本沒有人為的界限,言論原本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為了爭得一個「是」字而有了界限。請讓我說說這界限吧。左與右,論與議,分類與辯論,競與爭,這就是世俗所謂的八種才能。「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就已經揭示了萬物渾然一體之意。大道是無形無相,混沌無序的,所以無法去人為的定義和界定,言論自然是隨心而發,有感而發,都是主觀性的感悟而產生的各種言論,自然也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然而,自從有了思想的的存在,無論思想的載體是人也好,是其他物種也罷,最終都是為了爭得孰是孰非。世間的紛爭都是從自以為是開始的,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從自身出發,想讓對方承認自己的是,而否定在自己看來他人的「是」,這就是「非」。是是是非非何其擾?

左與右:左右之別由來已久,我們聽得最多的是「男左女右」,源自《易經》中的陰陽之說,動與靜,高與低,強與弱,積極與消極……左有「佐」之意,如輔佐就有積極主動之意,故左為陽,而右「佑」之意,護佑,因其弱,所以需要護佑,故右為陰。此處莊子所說之左右涵蓋了是與非,對與錯,上與下,富與貧,生與死等矛盾對立面。而這些概念在思想產生之前的自然世界不存在的,有了左右則說明自然世界發展到了人類社會。

論與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稱為六合),意思是說天地四方之外的事,聖人是隨它存在而不加談論的。也就是道是客觀存在的,但聖人不會去談論,因為大道無形,何以談論?說不清,「道」不明,不可說也不能說,只知「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即可。但是無法言喻。「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天地之內的事情,聖人只是談論它而不評論。對於人類社會也就是常道的事情,聖人會談論,但不會評論,評論就是對某一事或某一物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此一來就會有分歧,就會有左右之別,勢必迷失了萬物本性而游離於表象之間。

分與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分就是分門別類,是由一而多的變化。例如:六合之內都可以稱之為萬物,萬物是一,渾然一體,但有了人之後,分而別之,有了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且還可往下繼續分類。萬物可分,但道不可,即「六合之外」不可分。所以莊子說「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而辯與分則相反,分是由一而多,辯則是由多而一。例如:辯論,辯論是否定他人之觀點,維護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以事為證,舌戰群雄終歸為一己而辯,維護那一己之說。然而,言論可辯,但萬物之本性不可辯,故「辯也者,有不辯也」。

竟與爭: 我們時常說的競爭,其實競與爭是不同的概念。競:物競天擇,競只是自發地,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激發自我實現的一種本能,目的只是為了天擇而活,是為了自我實現的過程。而爭則不同,當然不是和自己爭,而是與它物爭,與他人爭,是將不屬於自己的據為己有,就如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萬物的生長是競而不爭,而人類的發展則是爭多於競,不去想如何憑藉自己的能力得到想要的,而是總想的將他人之物爭搶過來。

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譯:這是為什麼呢?聖人不爭不辯,虛懷若谷,而眾人卻熱衷於爭辯,以此誇耀於世間。所以說:辯論的存在,必有眼界看不到的地方。聖人之所以不爭不辯,是因為有了爭辯就有了執念,就有了偏頗,而偏離了萬物的本性。但眾人則不然,屬於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爭名逐利,爭權奪利,樂此不疲。在我們生活當中比比皆是,未曾有人能做到不爭,路怒症是爭,夫妻吵架也是爭,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會爭論,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免不了一個爭字。為了爭各執己見,執了己見則有了片面,執念,顧此失彼。始終站在自己的角度,定然會看不見對方角度所能看見的問題。這也是爭端的根源。

相關焦點

  • 物人以群分 界限有八德
    莊子講道是絕對的,沒有什麼界限,無所謂形上形下,也無所謂古今,也無所謂本體非本體。夫道未始有封,未始不是開始的意思,封就是界限。言未始有常,言語代表所有的文字理論,也代表所有的思想,沒有一個言論思想是永恆的真理,沒有什麼是永遠存在的。
  • 說說傳統的「八德」
    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一「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雷能動,風能入。水趨下遇坎則止,陷也;火不能自見,麗物始見,麗也。山止其所,澤說萬物八象。
  • 張其成委員: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德」教育
    《莊子》的《逍遙遊》和《齊物論》則集中體現了自由、平等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佛教,則更是講「眾生平等」。再看儒家,雖然儒家思想中缺少政治上的平等主張,但在德性層面上卻是主張平等的,從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人性皆善,都體現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所以我們要認真挖掘符合核心價值的優秀文化資源,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
  • 莊子做夢變為蝴蝶,他想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樂觀地面對死亡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內篇·齊物論》)莊子說的這個故事美極了,就像是《盜夢空間》一般,那麼莊子想借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一、萬物齊一,相互轉化莊子說:莊周和蝴蝶必然是不同的,然而莊周能夢見蝴蝶,或者說蝴蝶能夢見莊周,這就是物的轉化(物化)。
  • 莊子:五大人生境界,讓你看透生死,走向逍遙之境
    因此,莊子提出了《齊物論》,即使身體不能自由,我們的精神也能化作蝴蝶,逍遙來去!參透以下的五點大智慧,莊周化蝶,蝶變莊周的美夢,也是可以成真的。放鬆心態,萬物歸一「齊物論」的核心其實只有三個字,那就是「齊萬物」。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莊子》一書是莊子所作,他描述這段辯論情節自然不是為了強調「辯」這個過程。那麼莊子寫這一段「子非魚」的故事是要說明什麼呢?我們要看《莊子.秋水》全文才能找到答案。《秋水篇》以寓言形式來講述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全文以河伯自大為開篇,順流東去見到北海之後望洋興嘆,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太過狹隘,從而拋出莊子第一個思想論點,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
  • 這與莊子的道家哲學思想有關嗎?
    據史料記載莊周別名莊子,其祖上可以追溯到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作為名副其實的貴族階層思想家,莊子的道家思想卻並未因此而受到局限。他是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的人。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之下,他認為作為一國之君,對「內」應該具備聖人的才德,而對「外」則應該施行王道。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相聲界中的相聲八德分別指誰?他們對相聲有何特殊貢獻?
    相聲八德,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分別指誰? 相聲八德: 1、馬德祿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出生於1882年,相聲演員。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八德」之一。
  • 莊子為何夢到的是蝴蝶?蝴蝶象徵著什麼?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莊周夢到的為什麼一定是蝴蝶?關鍵點是要抓住兩個詞:「有分」和「物化」。我們先看「物化」,這個詞是理解莊子齊物思想的鑰匙。《莊子鑑賞辭典》中解釋為:「物化,指一種泯滅事物差別,彼我渾然同化的和諧境界。」有分」就是有分別。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兩千七百年前,齊國國相管仲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來,禮定規矩方圓,義定行動準繩,廉定清白節操,恥定道德修養。禮、義,是治人之大法;廉、恥,是立人之大節。
  • 莊子夢到的為何是蝶而不是其它動物?以榮格心理學理論釋莊周夢蝶
    在《榮格之道:整合之路》中,羅森還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論述:榮格心理學在本質上與道家的自我完善是一致的,兩者都放棄對於意識自我的固執,而回歸自性與道。受羅森對榮格與道家之間關係的揭示啟發,筆者認為可用榮格心理學理論分析莊子之夢。20世紀最為有名的釋夢者不是榮格,而是榮格的老師弗洛伊德。
  • 是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
    原標題:是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  2300多年前的某一個拂曉,天色將明未明。
  • 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何意?
    莊子的這句話同樣出自於《齊物論》,字面翻譯還是比較簡單的:大智慧都總是廣闊豁達的,小聰明總是斤斤計較(明察細別);合於大道的言論總是氣焰勝人的,拘泥智巧的言論總是瑣瑣碎碎,沒完沒了。知道了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後,我想就有人能體會到為什麼我會將此和觀棋不語、君子小人這兩句話聯繫在一起了。
  •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緩託夢給他父親:「使得翟為成功之士乃我一手栽培結果。同為骨肉,為何你厚此薄彼,現在我墳前松柏都結果子了,你未曾來看我一眼,你怎麼如此狠心?」《莊子.列禦寇》: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一切榮耀歸於上天。
  • 其文江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著作之二書分內,外、雜篇原有52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如今所傳33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 茶有八德對八品,你pick哪一款?
    「酒能壯膽,為不能為之事。」「茶可靜心,省不曾省之失。」「曲水流觴,停杯投箸,是酒者樂事。」「俯仰寰宇,長談人世,乃茶客情懷。」「茶不如酒,蓋其不暢。」「酒不如茶,蓋其無德。」「茶便有德?」「茶有八德,施主且看。」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人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 莊子:寧願窮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腦滿腸肥的束縛!
    老子一直提倡清心寡欲清靜無為,他對財富是比較漠然的,他甚至認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也說明,老子的財富是很多的。因為他做過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這個職位比較高,想必收入不少。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年輕的還時候四處打工謀生,生活捉襟見肘,但是在三十歲之後,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大學,據說鼎峰時候弟子三千,肯定是賺了不少錢。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然而,莊子並不是一個古板單調之人,雖然物質匱乏,但是隨心隨性、至情至性,業餘時間,和好朋友惠子抬槓成為莊子最大的愛好,並樂此不疲惠子是戰國中期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名流。是當時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素以與人爭辯為專長,而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辯論,最有名的莫過於濠梁之辯。先看一下事情的經過據《莊子·秋水》記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