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滔天?五行相較,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後人多誤解

2021-01-19 漢澤哲思

#安徽王家壩洩洪#

今年又是一個水災年,江西決堤過後,安徽又現炸壩。治水僅僅是修壩?抗洪保大城只能炸壩?

治水的關鍵是順水性,水往低流只是最平常的水性;旱澇無常,才是水的本性。因此,治水不僅是修壩,更關鍵還是防旱澇。

關於順水性。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用「上善若水」一句點明。然而,由於字形改變,此話基本被後人誤解。

首先是「若」字:

摘自國學大師網

「若」字甲金文的構形,都是人舉起雙手梳理頭髮,本義為梳理、理順,引申順從、允諾。後期的金文「若」加構件口,更加明確「順從、允諾」的含義。

只是篆文中,「若」字已經發生構形改變,變成從艹從右。所以相較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篆文「若」已經是另外一個字。

但從漢字「六書」的角度看,「若」字發生了轉註:由「順從」含義,引申為「相似」,最後取代「順從」成為「若」字的通用本義,古代的本義「順從、允諾」另造「諾」字表示:

因此,清華簡中的《德道經》中為了避免誤解,將「上善若水」改成了「上善治水」,「上善治水」因考古重新面世後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論。

但「治」字晚出,始見於戰國,更早的時候,古文用「亂」表示「治理」,比如《尚書·大誓》有「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而且,「若」改成「治」,失去了太多的韻味,同時也失卻的對待水性的根本法則「諾(順)」,所以並未流行。

因而,現代人理解「上善若水」最好的辦法,是將「上善若水」改成「上善諾水」來看。

但這還僅僅是最大的誤解,關於「上善若水」還有兩點需要澄清的:

上善若水,基於五行相較

道德經中有人法天地(人法地,地法天),「法」如今解為效法。但反過來看,其實是不得不效法,人受天地約束。

天地的組成,我們古人很早就分成「金木水火土」五類。這五類事物中,金、土都是固定的,樹木雖然是生命,但也是紮根固定的,相對而言,無所謂順從與否。

五行中,只有水和火是流動性的。而大火更多代表了毀滅,無法順從,乃至控制,只能逃避;小火的話,我們說滅就能滅,也無所謂順從。

五行災害中,金是我們提煉製造的,正常情況我們都能駕馭。土的話,地震源於地球內部,無法幹預;山崩泥石流之類的話,多數也是因為降雨異常。農業(木)是人類生存基礎,影響農業最大的還是水。火的話,規範操作,預防是可控的。

只有水、降雨、大氣降水,是全球性事件。治水,只能順之。

因此,五行相較,若水(諾水)為上。

交口言羊(祥),去其有害

經過上面的解釋,「善」字的理解變得不太關鍵,但還是順便梳理清楚:

「善」字始見於金文,且在金文中多「善夫」並用,一般認為此「善夫」即「膳夫」。但若僅僅是擅長烹飪的、給王侯做飯菜的人,估計不會大量的被銘刻到青銅器上。

金文「善」皆從兩「言」,構件「羊」在古文多同「祥」。因而,金文「善」的構形含義很直白,就是交口言羊(祥)。

結合「善夫」與血緣分封,中醫藥至戰國乃至西漢才成系統等多個事件看,金文中的「善夫」更可能是給王侯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專業醫者。

於是,金文「善」的構形本義大致是「選擇、採選」。這恰好與「採」字金文少見,而「選」、「擇」二字晚出的情況相映照:

而金文中,也有金文「善」解釋為「選擇」而更合適的:

如毛公鼎:「母敢龏,龏廼敄鰥寡;善效乃友正」;諫:「先王既命女王宥。女某不又,毋敢不善」。

此處就不具體展開分析了。

此外,若「善」的含義在最開始就表示「好」,同時代的金文中,「好」字就不會那麼常見:

因此,「善」字在西周語境中,多數表示「選擇」。而人與人彼此選擇的話,那就是互相親近,於是在逐漸的使用中,「善」字由「親善、友善」,慢慢過渡到人性的善惡之善。

綜上,老子的「上善若水」,本意是世間五行相較,最關鍵的選擇,是順從水性。

回到當下

洪水決堤多種因素。但洪水的發生,跟河堤沒多少關係。

按目前全球氣溫演變的中短期趨勢,氣溫上升勢頭尚未見到什麼拐點信號。氣溫上升的後果,不但是南北極冰層融化導致的海面上升,還有海洋蒸發量加大之後,大氣含水量上升,進而導致多年降水量上升。

大氣總含水量也上升,局部性的強降雨範圍在加大,時間也加長。換言之,隔個一二十年,汛期創新高反而是常態事件。所以,今年多地洪水水位超1998年的最高水位(當年還不少看法認為是百年一遇了)。

那麼,面對旱澇,我們該如何順其性呢?水曰潤下,水從天上來,但不僅從地面、還從地下回流大海。

因此,儘量將地面降水引導成地下水才是我們面對旱澇的唯一法寶。這其中,山林、草地是主要通道。因此,森林保護區要擴大,而且保證基本是無人區。

至於直面抗洪的話,最佳辦法也不是高築壩來堵,堵不過了才炸堤壩。而是給予洪水以緩衝,多建水利橫渠,分級建堤,給人與洪水一個緩衝的空間。越靠近水流的地方,越不能大興土木,否則後果自負。

總之,上善若水,上善諾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分析,老子是如何把善與水聯繫到一起?
    《道德經》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著作,出自春秋末年哲學家老子之手。其中「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在《道德經》中是這樣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短短數字就道出了中國的水文化。老子以水論道,將「道」的含義具象為水,在「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老子借「上善若水」來教人處事和治國,同時也以「水」的標準來對君子和聖人做出規範。
  • 如何理解思想家老子的「上善若水」呢?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中國古代有許多的思想家,他們的智慧是光芒萬丈的,可是現代人卻不是很在意,也無心去研究,即使有研究的人,也可能有大量的誤解與錯誤的解讀。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智慧的思想俯拾皆是,其中有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讓我感慨頗深。這裡是用水的特性比喻德的特性,觀察水的現象來悟道。上善中的「上」是「最」的 意思,「善」是妥當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上善若水
    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具有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安然於眾人所厭棄的低洼之處,所以說它的行為是很接近道的準則。
  • 如何理解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吃虧是福,這次和大家分享上善若水,我們先通讀下第八章全文:老子開頭就說上善若水,這句古語被現代的人們所津津樂道,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智慧呢?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善象水,水能滋潤萬物,停留在最低處,離道最近。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道」,水之道無處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見千百年的生活。當此浮躁上火時代,水之道德,實在太需要它來解渴了。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老子說「上善若水」,若做事不求回報,與世無爭,會有好結果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善於為道之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性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善於利益萬物,不與人爭(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處在眾人所不喜的卑下之處(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所以接近於道。為什麼水最接近於道?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意思的詞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一直聽說的「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讓人大受啟發
    《道德經》中開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其實除了這句,裡面還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和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1、動善時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中第八章,意思是說行動的時候,要把握恰當時機。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