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王家壩洩洪#
今年又是一個水災年,江西決堤過後,安徽又現炸壩。治水僅僅是修壩?抗洪保大城只能炸壩?
治水的關鍵是順水性,水往低流只是最平常的水性;旱澇無常,才是水的本性。因此,治水不僅是修壩,更關鍵還是防旱澇。
關於順水性。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用「上善若水」一句點明。然而,由於字形改變,此話基本被後人誤解。
首先是「若」字:
「若」字甲金文的構形,都是人舉起雙手梳理頭髮,本義為梳理、理順,引申順從、允諾。後期的金文「若」加構件口,更加明確「順從、允諾」的含義。
只是篆文中,「若」字已經發生構形改變,變成從艹從右。所以相較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篆文「若」已經是另外一個字。
但從漢字「六書」的角度看,「若」字發生了轉註:由「順從」含義,引申為「相似」,最後取代「順從」成為「若」字的通用本義,古代的本義「順從、允諾」另造「諾」字表示:
因此,清華簡中的《德道經》中為了避免誤解,將「上善若水」改成了「上善治水」,「上善治水」因考古重新面世後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論。
但「治」字晚出,始見於戰國,更早的時候,古文用「亂」表示「治理」,比如《尚書·大誓》有「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而且,「若」改成「治」,失去了太多的韻味,同時也失卻的對待水性的根本法則「諾(順)」,所以並未流行。
因而,現代人理解「上善若水」最好的辦法,是將「上善若水」改成「上善諾水」來看。
但這還僅僅是最大的誤解,關於「上善若水」還有兩點需要澄清的:
上善若水,基於五行相較
道德經中有人法天地(人法地,地法天),「法」如今解為效法。但反過來看,其實是不得不效法,人受天地約束。
天地的組成,我們古人很早就分成「金木水火土」五類。這五類事物中,金、土都是固定的,樹木雖然是生命,但也是紮根固定的,相對而言,無所謂順從與否。
五行中,只有水和火是流動性的。而大火更多代表了毀滅,無法順從,乃至控制,只能逃避;小火的話,我們說滅就能滅,也無所謂順從。
五行災害中,金是我們提煉製造的,正常情況我們都能駕馭。土的話,地震源於地球內部,無法幹預;山崩泥石流之類的話,多數也是因為降雨異常。農業(木)是人類生存基礎,影響農業最大的還是水。火的話,規範操作,預防是可控的。
只有水、降雨、大氣降水,是全球性事件。治水,只能順之。
因此,五行相較,若水(諾水)為上。
交口言羊(祥),去其有害
經過上面的解釋,「善」字的理解變得不太關鍵,但還是順便梳理清楚:
「善」字始見於金文,且在金文中多「善夫」並用,一般認為此「善夫」即「膳夫」。但若僅僅是擅長烹飪的、給王侯做飯菜的人,估計不會大量的被銘刻到青銅器上。
金文「善」皆從兩「言」,構件「羊」在古文多同「祥」。因而,金文「善」的構形含義很直白,就是交口言羊(祥)。
結合「善夫」與血緣分封,中醫藥至戰國乃至西漢才成系統等多個事件看,金文中的「善夫」更可能是給王侯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專業醫者。
於是,金文「善」的構形本義大致是「選擇、採選」。這恰好與「採」字金文少見,而「選」、「擇」二字晚出的情況相映照:
而金文中,也有金文「善」解釋為「選擇」而更合適的:
如毛公鼎:「母敢龏,龏廼敄鰥寡;善效乃友正」;諫:「先王既命女王宥。女某不又,毋敢不善」。
此處就不具體展開分析了。
此外,若「善」的含義在最開始就表示「好」,同時代的金文中,「好」字就不會那麼常見:
因此,「善」字在西周語境中,多數表示「選擇」。而人與人彼此選擇的話,那就是互相親近,於是在逐漸的使用中,「善」字由「親善、友善」,慢慢過渡到人性的善惡之善。
綜上,老子的「上善若水」,本意是世間五行相較,最關鍵的選擇,是順從水性。
回到當下
洪水決堤多種因素。但洪水的發生,跟河堤沒多少關係。
按目前全球氣溫演變的中短期趨勢,氣溫上升勢頭尚未見到什麼拐點信號。氣溫上升的後果,不但是南北極冰層融化導致的海面上升,還有海洋蒸發量加大之後,大氣含水量上升,進而導致多年降水量上升。
大氣總含水量也上升,局部性的強降雨範圍在加大,時間也加長。換言之,隔個一二十年,汛期創新高反而是常態事件。所以,今年多地洪水水位超1998年的最高水位(當年還不少看法認為是百年一遇了)。
那麼,面對旱澇,我們該如何順其性呢?水曰潤下,水從天上來,但不僅從地面、還從地下回流大海。
因此,儘量將地面降水引導成地下水才是我們面對旱澇的唯一法寶。這其中,山林、草地是主要通道。因此,森林保護區要擴大,而且保證基本是無人區。
至於直面抗洪的話,最佳辦法也不是高築壩來堵,堵不過了才炸堤壩。而是給予洪水以緩衝,多建水利橫渠,分級建堤,給人與洪水一個緩衝的空間。越靠近水流的地方,越不能大興土木,否則後果自負。
總之,上善若水,上善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