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隨媽姓,娘家和婆家翻臉:冠母姓成新潮,殊不知四重危害等著

2021-01-09 騰訊網

中國幾千年來的姓氏文化就是子隨父姓,這似乎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自然規律。只是,現如今,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普遍覺醒,女性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二胎政策的開放,孩子隨母姓已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

不管怎麼說,孩子是夫妻兩人的愛情結晶,孩子的身體裡也流淌著母親的血液,因此從原則上來講,孩子跟隨母姓是無可厚非的,只是,被媽媽「冠姓」的孩子,前方總會有那麼幾個問題等著。

二寶隨媽姓,娘家和婆家翻臉

小麗和小王在國家二胎政策的倡導下,果斷選擇了生二胎。

只是,在生二胎之前,小麗就和老公商量好了,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將來都得隨她姓,因為她是家裡的獨生女,所以她的爸爸媽媽希望家裡的香火得以延續。

後來,小麗二胎還是生了男孩,就按照當時的承諾隨了母姓。本來添丁納子是一件其樂融融的事情,但最近小麗家裡可是亂成了一鍋粥。

原來是孩子的外公立下遺囑,將來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繼承給二寶,而自己的女兒和大寶則完全沒有繼承權。此事不出,立即引發了女婿小王一家的不滿,特別是小麗的婆婆覺得兩個孩子都是外孫,憑什麼就給二寶留,而大寶什麼都沒有。

小麗的婆家和娘家為此事翻臉,婆家認為都是外孫應該一視同仁,就算是說把財產全部繼承給小麗都沒有關係,但是把財產留給跟隨母姓的二寶實在讓人有些想不通。而娘家認為二寶跟著媽媽姓了那就是自家人,把自家的產業留給自己的孩子有什麼不妥,不存在任何問題。

為了這事,兩家人之間引發了不少矛盾,婆家更是要求二寶改回父姓,不然就離婚。現如今,這事也還是一直僵持不下……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孩子的姓氏問題,父母尤其是老人無比看中。這其實與中國傳統的姓氏文化密不可分,就好比一件商品,雙方都付出了努力來鑄造,但是往往大家都只會記得被冠名的那個人,也就是說孩子不管是跟隨父姓還是母姓,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和自己同姓的人往往覺得更加親密,就算是相同的血緣關係也會從心理上覺得更屬於自己,這是傳統的「落葉歸根」的尋根意識在作祟。特別是在老一輩的思想意識裡面,這種觀念根深蒂固,難以動搖。

那麼,在這種社會現狀之下,跟隨母姓又有哪些潛藏的危害呢?一起來看看——

孩子跟媽媽姓,四重危害前方等著

1、得到的愛有所不同

人在潛意識中會通過姓氏的標記來圈定自己的撫養職責範圍,這是一種很強烈的心理暗示。就好比在孩子的姓氏問題上,儘管兩個孩子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有研究表明父親往往是更加偏愛和自己同姓的孩子。這是出於一種佔有欲,不和自己姓的孩子不能夠滿足男性的控制欲和佔有欲,因此會無意識的偏愛。另外,對於老人更是如此,對於「自家的」和「別家的」區分的特別清晰,於是便會引發偏心。

2、受外界輿論壓力大

傳統觀念裡,孩子跟隨父姓理所應當,如果跟隨母姓則顯得格格不入,無形之中便要承受很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比如在學校,如果有的孩子和媽媽同姓,可能會被誤會是不是離異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爸爸不喜歡他等等,要經受更多的揣測和輿論壓力,但其實這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隱形暴力,孩子很容易在別人的質疑聲中感受到缺愛和沒有安全感。

3、影響孩子之間的感情

就算是血肉親情,但若沒有姓氏的紐帶加以捆綁,也會變得脆弱不堪。從小不同姓氏的小孩就決定了他們會有不同的立場,因此很容易相互排斥甚至是產生隔閡,比如他們會說一些彼此傷害的話:「我隨媽媽姓,媽媽不愛你」、「我和爸爸一個姓,爸爸只會向著我」等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感情上的阻礙。

4、誤認為老公是「倒插門」

「倒插門」一說源於古代,泛指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男子,到女方家裡來結婚落戶,孩子跟隨母姓是其中表現形式之一。這其實對於男性來說,壓力很多,因為他們往往會被貼上「吃軟飯」、「靠自己老婆」的惡性標籤,所以很多人很抗拒。但現如今這種潮流的興起,對於男性的地位也是存在一定的挑戰性。

相關焦點

  • 「孩子哪能不隨父親姓」「吃住是我家的,你別挑三揀四了」
    被父母的愛包圍著長大,媞墨的少年時代是幸福的,但她和父親沒有發覺,生個男孩竟然成了母親的執念。於是,談及媞墨婚事,母親不等父親開口,就只提了一個條件,媞墨生的孩子有一個得冠母姓。為此,他們家可以不要彩禮,也不要求男方準備多大的房子,只是,以後家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做到兩個字:公平。換句話來說,婚後兩人不管是家務活、撫養小孩,贍養老人、買房買車等等都需要他們各自承擔一半。
  • 全家決定讓孩子隨媽姓,只因媽媽姓氏太驚豔,取名「第五月」
    孩子一般都是隨父姓,也有隨母姓的;有些家庭甚至為了孩子跟誰姓這件事而鬧出矛盾嫌隙來!近日,一位網友表示;自己生了孩子之後,全家人決定孩子隨她姓,只因她的姓氏很特殊、很罕見、取個名字也很好聽!因為孩子是5月生的,而她姓「第五」;所以孩子取名——第五月(感覺很不錯的樣子,哈)很多網友表示,「第五」這個姓氏在現實中還從未遇到過;在某本小說中見過,還以為是作者隨口胡編的,查了百家姓發現還真一個複姓!因為媽媽的姓比較罕見、太少,所以全家人決定孩子跟媽媽姓;為這一脈姓氏的延續做一點貢獻。
  • 爸爸姓「日」不願女兒隨自己姓,爺爺靈機一動,戶籍民警都稱絕了
    事實上好聽的名字有很多,可是不管名字再好聽,和繞口姓氏搭配在一起,也是白費力氣。之前有位朋友她家姓白,挺漂亮的一個女孩,但每次叫她的名字我都想笑,也不知道她爸媽怎麼想的,給人家取名叫做「白歡喜」!聽上去是不是很好笑?
  • ,寶媽想要二胎隨母姓,得到全家反對被氣哭
    二胎政策開放以後,不少家庭選擇生一個二寶,伴隨著「二胎風潮」到來的,「隨母姓」新時尚也乘著東風來了,因為隨母姓是夫妻之間相愛的最好證明,但是這件事卻讓不少的家庭產生了矛盾。小陳懷孕7個月了,但是孩子的名字還沒定,她就去找丈夫商量孩子名字的事情。起名字自然要結合孩子的姓氏一起,小陳這回懷孕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讓二寶隨自己姓陳。
  •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有必要嗎?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日前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從遺傳學的角度,提出一種兼顧男女雙方姓氏傳遞的建議。盧大儒教授認為這樣可以淡化「重男輕女」的觀念。(10月21日《新聞午報》)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這是這位遺傳學的教授從遺傳角度得出來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樣可以解決「重男輕女」的問題。他認為,姓氏傳遞如同生男生女隨機化,既有科學性又體現公平,有利於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斷後」的觀念。
  • 爸爸姓「雞」,寶媽強烈要求隨母姓,奶奶隨口取的名字力挽狂瀾
    爸爸姓「雞」,寶媽強烈要求隨母姓,奶奶隨口取的名字力挽狂瀾不少人都背過百家姓,但其實中國的姓氏遠遠不止書上記載的那些,總有極個別較特殊的姓氏,看文字也有些奇怪,所以在給孩子起名時也會格外費心。妻子不滿丈夫姓雞,想要讓孩子跟自己姓小許的丈夫姓雞,兩人戀愛的時候,小許就是因為丈夫姓氏太特別,引起了她的注意,所以才走到了一起。結婚之後沒多久小許就懷孕了,一段時間後生下了孩子,此時便開始為給孩子起名費心。因丈夫的姓氏太奇怪,小許也覺得孩子跟丈夫姓不論叫什麼名字都比較難聽,所以堅持要讓孩子跟隨自己姓。
  • 二胎「隨母姓」已成過去式,如今給娃起名,按照這種方式會更好
    但如今看來,這種二胎隨母姓的取名方式已經成過去式了,如今給娃起名,可參照這幾種方式。 二胎隨母姓,區別對待太明顯,寶媽後悔不已 作為90後的寶媽小麗緊隨時尚,由於自己嫁人嫁得遠
  • 子隨父姓最為合理,子隨母姓離婚率極高,不要讓孩子承受心靈傷害
    前兩天剛寫了篇名叫《孩子隨母親姓,如同在婚姻上安裝「定時炸彈」》的文章。沒料想今兒的熱搜,就上演了夫妻為爭奪頭胎孩子跟誰姓的問題鬧上了法院。網友@琦謌個人表示「說白了,這不是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問題,而是隨父姓還是隨外公姓的問題(因為母親的姓繫於外公),是不折不扣的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爭鬥,母親在這當真不過是女方家的一個爭鬥「法器」罷了,如果因為爭奪冠姓權造成離婚,受傷最深的無疑是隨母姓的孩子,如若隨了母姓(外公姓)導致離婚,男方可能會主動放棄孩子。
  • 爸爸姓「雞」,不願三胞胎跟自己姓,寶媽隨口取的名字全家都說好
    爸爸姓「雞」,不願三胞胎跟自己姓,寶媽隨口取的名字全家都說好在有了孩子之後,每個父母就開始考慮取名的事情了。因為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取一個有美好寓意的名,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與期待。原來寶爸的姓氏比較罕見,他姓的是"雞",而這個姓氏非常難取名,所以寶爸不願意讓三胞胎跟自己姓。但是寶爸的媽媽不同意,她認為孫女必須跟自家兒子姓,不然就是違背傳統了。而妻子也希望女兒跟寶爸姓,因為妻子的姓氏比較常見,自己的名字很容易和別人重名,所以她不想自己的女兒也和自己一樣有尷尬的遭遇。之後又來到了取名環節,每個家庭成員都說出來了自己想的名字。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結婚前,雙方家庭就已約定好,結婚後小西依然可以住在娘家,也可以到公婆家居住;同理,小爭也如此。
  • 被網傳小學生作文刺痛:決定生二孩並跟我姓
    放開二胎後,身邊不少家庭,都先後生了二寶。有些姐妹同事,也時常提醒我,你家不差錢,你自己又年輕漂亮,抓緊時間再生一個女兒,湊成個好字給多麼幸福啊!我也想要個女兒,但不願意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怕影響職務晉升,二是兩口子都喜歡出遊,也不想給兩家老人增添麻煩。孩子爸很尊重我,他說,我有的是良種, 只要你整好地我隨時播種。
  • 爸爸姓「滾」媽媽姓「程」,全家絞盡腦汁給孩子取名,爺爺靈機一動...
    一位爸爸姓''滾'',媽媽氣的要讓孩子隨母姓,爺爺隨口取名卻讓人拍手叫好。姓''滾''的這位父親,是一位普通的勞動人民,在給孩子起名時左思右想。可由於自己這個姓氏特殊,很難想到一個好名字。妻子看到丈夫這麼墨跡,就想著乾脆讓孩子和自己姓。孩子媽媽姓程,是一個比較大眾的姓氏。取名自己也比較方便,可讓孩子隨母親姓,孩子爺爺奶奶首先不同意。
  • 爸爸姓金,給孩子取名遭「吐槽」,寶媽:這是湊齊了金木水火土?
    關於給娃取名,自古以來,都有很多的講究和說法,在不少老一輩人眼裡,取名更不可以隨意為之,要講究生辰八字,那時候還要找什麼算命先生。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取名字,已經沒有之前那麼麻煩了,不過給娃取名,仍然是一件比較慎重的事情。
  • 孩子姓氏想姓啥就姓啥?
    孩子的父親姓徐,她姓楊,但是她非要孩子姓林。這到底是為什麼?  五行缺「木」 孩子要改姓「林」  大渡口茄子溪的徐先生和楊女士生下一孩子,家裡添丁,家人高興不已。5月12日,楊女士拿著新生兒出生醫學證明到大渡口茄子溪派出所戶籍窗口,為孩子辦戶口。
  • 孔子不姓孔而姓子-談姓與氏的區別
    在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姓」是指同一個女性祖先的後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父系氏族的到來,人的地位分化越來越明顯,於是在姓後面又出現了「氏」以示區別,如:軒轅氏、神農氏。古人的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姓氏最早是分開的,並不是同一個詞。姓產生於前,氏出現在後。根據考證,遠古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的姓。
  • 「閨女上墳,娘家無人」,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並非是老祖宗迷信
    舉例來說,我們常聽到「閨女上墳,娘家無人」,大家都知道他有什麼道理嗎?古時候的女子出嫁後基本不會與娘家有太多的聯繫,甚至有些女子出嫁後也不會有機會與家人見面,而且古代的女子出嫁后姓也要跟著夫家,而姓則是家族傳承的基礎,在古人看來,只有男人才能繼承香火,所以對那些男人來說,在那時,就會被人瞧不起,因為改換妻子的姓,就等於讓家族的香火斷了,這是大不孝之舉。
  • 馬年總結:全被姓馬的給坑了!
    馬年終於快過去了,從去年年頭喊到年底「馬到成功」,殊不知只有姓馬的才有資格「成功」。
  • 戶籍民警講改名趣事:信大師改名能改命 諧音沒錢小夥要隨媽姓
    好像梅這個姓取啥名都不好,所以我想跟我媽姓。」 我心裡撲哧一笑,難怪公司的同事要笑他。叫啥名不好,要叫梅乾,聽起來不就是「沒錢」了嗎。就在我整理材料的當口,小夥子的父親嘴裡一邊罵道「老子姓了一輩子的梅,你個龜兒子居然還嫌棄起來了」一邊將小夥子拉回家去了。哎,這個小夥子改名,我是完全同情的,只怪他這個姓爹媽給取名字時沒好好琢磨啊。
  • 《羋月傳》火了羋姓,連雲港僅有三位小大姐姓這個
    ,她老家在河北省,當地姓及的人比較多。佴」的只有四五戶人家了。聽長輩們說,她家的祖先原本姓「褦」(與「佴」同音)是皇上賜的姓,後來在逃難的時候,為了不被發現就把姓簡化成「佴」一直用到現在。全國掌姓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在蘇州、連雲港和鹽城一帶。掌姓人早期居住在山東,漢代以後在山東發展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直到宋明時期,掌姓人才少量分布在河南、河北等地。
  • 百家姓和姓,終於找到它的來歷,太吃驚了
    和姓,納西族第一大姓,古代納西族四大支系「禾、束、葉、梅」之首「禾」的後裔,以族名「禾」為姓氏。 歷史上和姓名人眾多,包括和仲、和叔、和令、和洽、和嶠等。當代和姓名人也極其眾多,如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和佳,雲南省省長和志強,體操運動員和雪梅,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在南極極點的人和煜東等。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