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2021-01-10 弋說歷史

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任誰也逃不脫這個「真香定律」,尤其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據《明史》所載:「明初四大案」後,明朝的開國功勳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只餘三三兩兩!「明初四大案」又稱「洪武四大案」,分別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

四大案過後,當初與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十不存一,湯和是憑藉與朱元璋幼年的交情以及適逢其會的「激流勇退」才得以倖存,而劉伯溫則是憑藉一首詩得以保住性命的!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洞天福地出人傑!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武陽村,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塊寶地,尤其是青田縣境內的南田山更有「南田福地」之稱!《洞天福地記》中有相關記載:「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所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傑出的人出生在靈秀之地,而靈秀之地又因「偉人」而更為鍾靈毓秀!劉伯溫就是青田縣「產出」的傑出人物,青田縣也因其名聲大噪!

劉伯溫天資聰穎,頭角崢嶸,自小就有「神童」之稱,十二歲考中秀才,十四歲讀《春秋》,十七歲開始系統的學習「程朱理學」,鑽研儒家學問,二十三歲赴元大都參加會試,高中進士,三年後出任江西高安縣丞,在任期間肅清吏治,造福一方,後因受排擠打壓憤而辭官,隱居山野!

「三顧茅廬」,請君出山,定鼎天下大勢!

1360年,朱元璋於應天稱王后,派人將劉伯溫請來,劉伯溫早聞朱元璋大名,又觀其有「帝王之相」,便留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謀士,輔佐朱元璋剿滅陳友諒,擊潰張士誠,又參與制定了「滅元大計」,使得朱元璋能夠「勢如破竹」,青雲直上。

最後於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8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國號大明,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並在「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青田縣鄉民受益匪淺,無不感恩戴德,頌讚劉伯溫之名!

正如上文所提,青田縣這個「洞天福地」誕生出劉伯溫這般「驚世鬼才」,劉伯溫反過來又使青田縣得享實惠,雙方「互惠互利」!

明朝建立之初,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制定軍衛法,整肅綱紀,使得這個新生的政權得以迅速站穩腳跟,度過「彷徨期」,這期間朱元璋頗為信賴劉伯溫,甚至對其言聽計從,但隨著劉伯溫與李善長的交惡,以及「求雨失敗」,劉伯溫開始失寵,不久告辭還鄉,後來雖又被徵召入京,卻已經與權力中心愈行愈遠!

君臣離心,告老還鄉,寫詩保命

1371年,劉伯溫再度告辭還鄉,徹底遠離朝堂,沒幾年即身患重病,不良於行,即便如此,多疑的朱元璋仍然沒有對劉伯溫放鬆戒備,時常派人打探虛實,深怕劉伯溫患病是假,韜光養晦,圖謀造反是真!

劉伯溫何等人物,早知朱元璋不會輕易的放過他,於是決定以「假死」來安撫朱元璋的「多疑病」!一日,朱元璋再度派人去探查劉伯溫的狀況,探子剛到村口,就聽到村內敲敲打打,哀樂齊鳴,一打聽才知道是劉伯溫突然暴斃,探子立即返京,將消息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消息後先是鬆了一口氣,緊接著又眉頭一皺!「不對,劉伯溫絕不會如此輕易死去」,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決定微服私訪,親自去看看劉伯溫究竟是何狀況!

朱元璋出京後一路快馬加鞭,沒幾天就到了劉伯溫的老家,正欲進村時,忽然瞥見村口有一間破廟,不由得想起自己當和尚的那段歲月,雙腳不由自主的走入了那間破廟,剛進廟門,朱元璋就在牆上看到一首詩: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默念幾遍後,朱元璋轉身就走,離開劉伯溫的老家,自此再也沒找他的麻煩!劉伯溫因此保住性命!

小結:

劉伯溫寫詩保命與曹植作《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詩明志,且都達到了相同的目的:保住了性命!

正如劉伯溫在詩中所言,大千世界何其寬廣,皇帝您貴為九五至尊,何必偏偏要和我這個糟老頭子過不去,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傑都是敗在了「失道寡助」!

朱元璋也並非鐵石心腸,看罷全詩自然懂得了劉伯溫的一片苦心,因而轉身離開,不再計較!而劉伯溫的這首「保命詩」也因此流傳下來,青田縣幾乎人人會背!

參考資料:《洞天福地記》《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他卻只用1個字保住了命,你知道是哪個字嗎?
    在三國時期,有著一個人叫做楊修,他就是因為太過聰明而隨意猜測曹操的心思,最後落得了個斬首的結果,由此可見,有的時候太過聰明真的會給自己帶來禍事。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論誅殺功臣最有名的還是非朱元璋莫屬了。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一看菜嚇出一身汗,說到:必死無疑了!
    正是有一次,在朱元璋請開國功臣們吃飯的時候,正是因為上來的幾道菜餚,才讓劉伯溫看到了朱元璋的深刻用意,驚出了一身冷汗,知道他們終將面臨鳥盡弓藏的結局。朱元璋開創大明百年基業,天下得來不易,從一個乞丐到成為九五之尊,種種經歷,讓朱元璋非常珍惜權力,任何能威脅到皇權的人或事,朱元璋都必須剷除,絕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皇權的集中。
  • 朱元璋讓劉伯溫推算大明國運,劉伯溫寫下八個字,兩百多年後應驗
    石碑上刻著的一首詩寫道: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氣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張獻忠雖然不解詩的含義,但也知道這並不是什麼好話。後來事情的發展,也正如石碑上的預言詩所寫。妖氣終川北,便是指張獻忠麾下的大西軍會在川北地區接連戰敗。毒氣播川東便是指,張獻忠麾下的部隊會在川東地區大肆屠殺百姓。
  • 劉伯溫死後兩百年,一塊句句應驗的碑文,揭開了日軍侵華的秘密
    歷史上有很多方士令人們記憶頗深,有的方士同時也是治國的能臣,在帝王打江山時,這一類人出謀劃策,協助主人問鼎中原,雖然他們從不上戰場真刀真槍地廝殺,然而在帝王心裡,他們就是開國的功臣。劉伯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協助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大明江山,並且馳名天下,在輔佐帝王成就霸業的人中,劉伯溫無疑是最有傳奇色彩的一位。
  • 算出家族命運的劉伯溫,在墓中留下六個字,成功避免一場滅族慘案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明朝大歷史》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從常遇春到李文忠,再到沐英,凡事封了什麼公,什麼侯的一個沒跑,都讓朱元璋抓起來統統殺掉,而對於那些功臣的子女也毫不手軟,能殺則殺,不能殺就流放,但是有一個功臣卻在朱元璋的殺戮下活了下來,並且安度晚年,而他靠的就是一個詞:低調。
  • 朱元璋只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嗎?其實任何人都不止一面,他也有真情
    朱元璋和張士誠對決的時候,因為湯和曾酒後失言,說誰得到他誰就能夠戰勝對方,不巧被朱元璋的密探聽了去,這一不小心就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單,所以當他封賞大臣的時候,就想給湯和穿雙小鞋,把他封到第二梯隊「侯」的行列。這時候馬皇后不願意了,說湯和是最早跟隨你的兄弟,你這樣對他會令人寒心的。朱元璋不為所動,拋出一句後宮不得幹政,夫妻倆不歡而散。
  • 劉伯溫墓地有龍氣,朱元璋便派人去啟墓,沒想到無功而返
    而劉氏家族的天下如果不是王莽外戚的權勢過大又怎麼會輕易的滅亡?,人們嗟嘆唐太宗的處世之道,什麼都認為唐太宗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賢君明君,但是他所被人詬病的也是皇權的得來。這也就說明了人無聖人人無完人。而朱元璋此人便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他與劉邦的功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出身於寒門,而且朱元璋還不比劉邦,劉邦好歹還做過街庭庭長,但是朱元璋曾經只是一個乞丐甚至還為了謀生計當過和尚。
  • 朱元璋的嶽父入宮探望女兒,觸犯了什麼?就被朱元璋直接處死
    胡美的死是註定的,朱手下的掌握兵權的功臣基本被殺光,不要說胡美這個降將,竟然還敢進入後宮。明朝開國大將大都是流民出身,這些人戰爭時期攻城略地無往不前,和平時期欺男霸女無惡不作,朱元璋要是不殺這些人大明不會超過二代,戰事再起倒黴的還是百姓。造反期間要用有膽量、敢殺人、有造反智慧的人,這種人在和平年代還有什麼用?想像一下,現在就是和平年代。
  • 朱元璋連劉伯溫都殺,為何卻對這位算命的深信不疑?
    在朱元璋的一生之中,除了馬皇后,他的身邊很少有能夠值得信任的人,所以,一旦有一些小事觸及了朱元璋信任的底線,他就會立刻將其演變為數萬人頭即將落地的人間悲劇,就連他最為信任的宰相劉伯溫,也是在朱元璋的默許下被胡惟庸害死的。
  •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看過後讓人感嘆瀟灑至極卻殺死太重
    明明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卻寫過一首讓人不寒而慄充滿殺氣的詩,他就是被後人喻為「詩仙」的李白,那首詩被稱為「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 在浩瀚的詩歌長河中,充滿殺氣的詩歌不在少數,但能寫出這種類型的詩的人內心肯定充滿野心。我們都熟知的有農民領袖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劉伯溫臨終前,為何非咬一口燒餅?竟是隱藏800年的預言
    作為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他對明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的成功也得益於朱元璋賞識,據說在劉伯溫剛來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是沒有將其看在眼中的,後來因為一場戰役,劉伯溫發揮了其極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謀略,並且取得了勝利,這才被朱元璋重視起來。
  • 明朝才子徐禎卿,為何會誣陷朱元璋害死徐達?
    而在這些功臣中,功勞最大,地位最高的便是徐達。看到這裡徐達的死似乎和朱元璋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民間對於徐達的死因確有另外一種解釋。據傳徐達確實患有背疽,不過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徐達的病情其實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朱元璋在得知此事之後,命人送給徐達一隻燒鵝。這看起來是他對於徐達的慰問。但是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燒鵝是一種在患背疽的時候絕對不能吃的食物,會迅速加重病情。
  • 劉伯溫真的是預言家嗎為什麼不預測自己
    劉伯溫」貧者一萬留一千, 富者一萬留二三, 貧富若不回心轉,看看死期在眼前。以上文字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用碑刻形式留下來的一段話。因為劉伯溫思維縝密足智多謀,且精通奇術神機妙算,所以很多人相信這是劉伯溫為現代人留下的神奇預言。說他早在600年前就預言了今年的新 冠 及其對世界產生的破壞力,而且是時間也對,」十月天」嗎?農曆的十月不就是公曆的十一月份嗎?眾所周之武漢。真的是有這麼神奇嗎?應該也是未必吧!
  • 劉伯溫預言2020年發生了什麼 劉伯溫的三大預言準確嗎?
    劉伯溫在書中預言難過豬鼠年,而2020年是鼠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首先會發生地震,接著便是有怪疾,十分可怕,不過劉伯溫也道出了解救之道,也就是萬惡歸善,任何事情都逃不出一個善字,只要做好事,就能夠迎來光明。
  •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人人會背,但無學生明白其深刻含義
    以後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總有一天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現行小學課本中一首古詩,正符合這樣的特點,其深刻含義不是孩子們所能理解的,當然老師也不會要求他們理解。這首詩就是膾炙人口的《贈花卿》。
  • 此人比劉伯溫還能算,一眼看出朱元璋是天子,是個聰慧之人
    大家都是知道的,在歷史上有很多的皇上其實在自己還是皇子的時候是一個很不出色的人物,但是自己的爸爸有可能還是看不上自己的,但是最後好像不知道因為自己的什麼事情或者是不知道什麼人說了什麼話,這個皇位就落到了自己的頭上,這個事情也是經常會發生的。
  • 唐太宗只殺了兩個大功臣,一個捨不得殺,一個恨不得將其千刀萬剮
    自古以來,殺害功臣的事例便屢見不鮮。其中,劉邦和朱元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在初代君王中,也有許多不太愛殺功臣的帝王,其中便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然而,唐太宗雖然不愛殺功臣,但並不代表他不殺功臣。僅在凌煙閣24功臣中,唐太宗便處死了其中的兩人。唐太宗李世民以弱冠之年從軍,立下了無數軍功。在戰爭中,李世民與功臣們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他發誓一定要報答功臣。
  • 朱元璋寫了一首警示詩,沈萬三滿不在乎,兄長沈萬二卻說:要命了
    沈萬三可以說是明朝首富,富可敵國,朱元璋滅掉元朝,建立明朝以後,沈萬三極力的去討好朱元璋,又是幫朱元璋修南京城,又是給軍中將士送黃金,結果百姓和將士都感激沈萬三去了,朱元璋的臉卻沒地方擱了。朱元璋很聰明,這些富商雖然對國家有幫助,但確實是一大威脅,還不如借著殺沈萬三,一鍋端了。
  • 劉伯溫為了保住兒子的命,煞費苦心,為何兩個兒子都紛紛自殺
    於是劉伯溫把一本《天書》取出來,讓劉璉不要看,立刻就送進京城,交給朱元璋。劉伯溫之所以這樣做,顯然是他要努力讓兒子變得更加不起眼,從而能夠安度一生。 因為劉伯溫知道,所謂的「天書」,實際上是並不存在的,並沒有所謂的「窺破天象」。劉伯溫能夠「窺破天象」,不過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搞清楚了皇權社會發展的規律,因而假借「上天」的名義說出規律和做法而已。他的大兒子劉璉不具備這個能力,又如何運用智慧表達「天命」呢。他本身不能表達,而他又被別人誤會他能夠「窺破天象」,大臣們不是會找他的漏洞嗎?皇帝不是會很忌憚他嗎?
  •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贊他是清官之首,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
    《老殘遊記》中寫道「貪官可恨,人人可見;清官尤其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