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野草》:如何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病態?

2021-01-12 五更讀書

一、揭露社會之黑暗猶如地獄。書中描寫地獄的統治權經過神、魔、人的幾次更換,被統治的鬼魂的命運卻日益不幸!

二、諷刺「中庸」和奴才哲學。說一個孩子滿月,客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來客祝詞不同,而遭遇卻迥然有異。

魯迅藉此鞭撻那種「今天天氣,哈哈哈」式的「騎牆派」和市儈的圓滑作風,同事也批判了以謊言為真實的畸形社會。

三、抨擊精神麻木的「戲劇的看客」。耶穌為同胞的解放而受難,但同胞對他犧牲的意義毫不理解,反而對他戲弄、辱罵、譏誚,以他的痛楚為娛樂材料。

四、鞭撻青年空虛寂寞、忘恩負義的靈魂。

五、揭穿「正人君子」虛偽的假面。《狗的辯詰》中「我」在夢中與狗論辯,狗自愧不如人,因為他不能像人那樣分清楚銅和銀、布和綢、官和民、主和奴,並由此來決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老實講,當時很容易崇拜個誰,《豔陽天》我都覺得好,但是並沒覺得魯迅的小說寫得好,可能是因為那時我只能欣賞戲劇性強和更帶傳奇性的作品,對人生疾苦一無所知,抱著這樣自我娛樂的心態看書,魯迅的小說就顯得過於沉悶。
  • 莫言很大膽的語錄,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一面,很血腥,讓人感到現實
    每個朝代,每個社會,都有見不得光的一面,也就是黑暗的一面,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如今,因為人間就沒有天堂,這是值得肯定的。就算在大唐貞觀之治時候,也有很多謊報業績,政績的出現,所以說貞觀之治只是被後人誇大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論什麼事,都沒有絕對的完美,都是有缺陷的。
  • 錢理群:魯迅的當代意義
    魯迅是有各個層面的,有世界層面、民族國家層面、社會層面,我現在要講的是個人和世界的魯迅,而要忽略的是社會層面和民族國家層面的魯迅。當時的魯迅研究被毛澤東的「魯迅論」所籠罩,我們提出一個口號「要突破毛澤東的魯迅,讓魯迅研究回到魯迅那裡去」,這和八十年代的思潮是直接相關的。到了八十年代之後,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我對自己有一個反省,我們太強調個人發展,社會性被忽略了。
  • 莫言評荷塘月色,為何加入余光中陣營調侃朱自清,稱其作品病態
    莫言原來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鐵粉,怪不得他和余光中互相抬愛,卻對國內的呂叔湘先生、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言語之間帶著調侃的口吻。  余光中說——《背影》在情感上是病態的,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主人公竟然流了四次淚。
  • 魯迅與佛教:飽嘗「人生之苦」,生「厭離之心」
    1923年,魯迅,陷入了人生的第二次絕望。生命、生存,全部的意義,就只剩下黑暗中的自己。他再次沉默了。這一次,他將自己放到了手術臺上,拿著解剖刀親自打開了自己的身體,不管此後是否能夠重合。1924年,魯迅執筆《野草》,一直到1926年完成,幽深詭麗的畫卷,一開始就這樣子說到:"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而《五猖會》裡的梅姑廟和五通神,更是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多神觀念及受其制約的習俗。這些民俗出現在魯迅作品中,經過了作家精心的藝術整理過程。如果我們試圖對其散文和小說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進行歸類,大體上可概括為行為的和心理的兩種,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而言的。不妨說,行為的民俗集中在散文描寫中,具有較多的娛樂性;心理的民俗多滲透於小說構思中,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 七張直擊人性的諷刺插畫,帶你看透社會的黑暗,揭露現實的殘酷
    七張直擊人性的諷刺插畫,帶你看透社會的黑暗,揭露現實的殘酷小編今天為大家分享7張超現實的諷刺插畫,每一幅都有著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可以看明白第一幅6人們放棄了心中嚮往美好與和平的一面,而是漸漸地選擇了邪惡第七幅7在現代社會裡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
  • 「罵人婊裡婊氣,我太愛了」:原來當代人這樣看魯迅
    不同階層的孩子在社會環境之下不同的人生走向,迅哥儘管家道中落,但其家庭所積累的經濟、教育、社會資本,仍能夠讓其脫離那個封建傳統農村社會,而貧寒的閏土則只能被社會環境裹挾。而魯迅在小說中又寫到了閏土那年幼膽怯的孩子,這樣的一種階層再生產的隱喻,使得這個故事更顯悲涼。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   毫無疑問,中國現代木刻家受到魯迅的影響最大,這種影響不僅在於掀起了新興木刻運動,更在於木刻所彰顯的社會功用與藝術思想。所以,他們對魯迅的感情也最深,在不同時期創作的魯迅題材的木刻作品也很多。
  • 魯迅先生葬禮:民眾自發弔唁,16位抬棺者皆是名人大家,場面空前
    但好在陳獨秀的影響下,魯迅迅速振作了起來,他選擇棄醫從文,決定以筆為槍,開始了他抨擊黑暗現實之路。魯迅先生曾在短時間內創作了許多諷刺與揭露中國黑暗現實的小說,比如《狂人日記》等,這使得他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為了雜誌的核心人物。1920年,魯迅已大有名氣,所以當時的他被許多所大學邀請去當講師,其中就有北京大學。
  • 揭露出了人性的黑暗!
    揭露出了人性的黑暗!齊白石畫蟲要說國畫的歷史,從漢朝便已經誕生,距今已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這麼長的年代中,各朝各代的畫家數不勝數,天上飛的水中遊的地上跑的,幾乎都有人畫過,齊白石如何找出別人沒畫過的東西呢?
  • 魯迅出殯時16人為其抬棺,名氣一個比一個大,你知道分別是誰嗎?
    可以說,魯迅先生對於周文有一定的知遇之恩。三、曹白曹白原名叫做劉平若,近代著名的木刻家,他與魯迅先生堪稱至交,曾經創作出《魯迅像》、《魯迅遇見祥林嫂》等作品。四、聶紺弩作為近代著名詩人的聶紺弩、也是一個散文家。1935年,聶紺弩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邂逅》。次年2月,聶紺弩和胡風、蕭軍、蕭紅等在魯迅支持下創辦文學雜誌《海燕》。
  • 觸摸魯迅的童心(圖)
    我們知道,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單純是站在文字的角度來思考的,而是文字的背後蘊含著獨特的魯迅精神和思想。所以,從一定層面上講,《少年閏土》的教學,擔負著「魯迅精神和魯迅文化」的啟蒙任務。
  • 一部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臺劇
    最近有一部以新聞媒體生態為題材的臺劇《鏡子森林》開播,該劇內容是圍繞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官商勾結、威脅利誘下如何秉持正義報導出最真實的新聞及每件事件背後的真相,劇情寫實勾勒媒體生態的腥風血雨。劇中記者高明(楊瑾華)調查到銀行有職員盜領了10億元,該位銀行職員聲稱這是不是他做的。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其實「閏土」並非是魯迅虛構的人物,而是在生活中確有其人。歷史上真正的他一生受盡苦難,晚景十分悽慘,巧合的是他還和魯迅同年去世,而他的後代靠著為魯迅工作發家致富。年少時期的閏土和魯迅雖然當時人們心中普遍有很強的階級觀念,而魯迅家又是當地有名的士大夫家族,但在15歲的阿水和13歲的魯迅簡單純樸的心中,並未介意所謂的階級差距,而是一見如故成為了好朋友。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獻詞開宗明義地說:魯迅的作品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學大學的閱讀課程及一些讀者中,漸漸面臨某種困難局面,因而不得不在語文教材中減少或更換篇章。這一現象遲早是會出現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間什麼都要拉到「階級鬥爭」上,於是,魯迅的作品,自然就被拉來充了數。教師不得不為此勉強陳說,學生則弄不通是怎麼回事。積久至今,問題終於爆發:一些教師敢於公開提出這個問題來質疑了。
  • 魯迅逝世紀念日|黃喬生:《魯迅全集》未來有必要做全面修訂
    《魯迅全集》的編纂,離不開豐厚的文獻資料和精深的學術研究;魯迅文獻學的建構,將有力推動魯迅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人大張潔宇教授講《從「野草」到「且介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潔宇以《從「野草」到「且介亭」》為題,從自身多年詩歌研究出發,以文本細讀的角度分析了魯迅的散文詩究竟要「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