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說姐 精英說
編者按:「校園霸凌」是一個每每提起就讓家長膽戰心驚的詞語,那些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是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一生難以走出的牢籠。你的孩子是否遭遇過似有似無的「校園霸凌」,作為家長該如何應對?校方又如何處理?
本文作者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次家校溝通中她意識到,一方面校方需要足夠重視、防範於未然,同時家長也需要保持理智、從家庭教育做起提前教會孩子遇到不同情況的正確行動,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行為,很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
01
上個月一個周末,有位女孩子的媽媽在微信上發了長長的一段話給我。
她說:「老師,我女兒回到家跟我說,她在學校裡被男同學摸了屁股,是狠狠地揉捏。我作為一個小學女生的母親,我為我女兒受到的侵犯而感到憤怒。」
緊接著,那位媽媽繼續寫道:
「現在小小年紀就這樣了,以後不知道要發展成怎麼樣?小孩子的性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不知道男孩子的家長有沒有教孩子什麼是隱私部位!我希望你能重視這件事情,不然我就直接去找男孩子家長,這也不是你希望看到的吧?」
圖片來源:Google
我想這樣一段話放在網絡上,必然會一片譁然。「低齡女童在學校被同學侵犯」,當這樣的標題出現在網絡,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炮轟學校不作為、批判男孩父母沒家教……
和網絡上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在接觸了網絡巨浪般的負面新聞報導後,可能任何一位媽媽在聽說女兒受到「不公待遇」的第一反應,都會將「孩子們之間的吵架都是惡意的」、「老師都是不負責任的」……種種信息迅速聯繫在一起。
在一個被「公認」的社會氛圍渲染下,態度強硬迅速發聲,是這位母親能夠保護自己女兒不受傷害的最「有力」途徑。而我也緊急調取監控,把當天在場的小朋友逐一、分別叫到辦公室,讓他們把那天發生的事情複述一遍給我聽。
圖片來源:Google
孩子們口中的經過大同小異,唯一的差別是,小女孩一直強調男同學捏了自己的屁股,我問道:「男孩子的手是不是一直放在你的屁股上?」
女孩說「是的」。
我又問:「手一直放在你屁股上,你沒有大喊大叫也沒叫他拿開?」
女孩沉默,開始不說話。
圖片來源:Google
而在另一邊,男孩的說法和其他在場小朋友完全一致,卻和女孩的表述有很大出入。
隨後經過調取走廊和過道的監控,小女孩終於在吞吞吐吐中,說出了另一番和其他同學表述類似的情況。
圖片來源:Google
原來事發當天,小女孩因為在廁所洗手臺潑了男孩一身水(老師已經批評教育),於是被心裡鬱悶的小男孩故意推擠了一下,男孩手的部位剛好在女孩子胯骨附近。
小朋友做事不顧後果,更不懂分寸,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確不太撒謊,但是也可能放大傷害,以取得老師和家長的憐愛。
02
雖然真相只是虛驚一場,但類似的事情不少。
不久前,我們班還有個媽媽大半夜給我打電話,說自己女兒被同學們孤立,被一個班幹部長期毆打,希望老師關注這起校園暴力事件。
我一聽就嚇懵了,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
圖片來源:Google
事後我開始在課間觀察,小姑娘在教室裡朋友並不少,下課的時候都是扎堆一起玩的,問了幾個小女孩都說跟她是好朋友。
其中,唯一跟「毆打」相關的,是她跟班幹部有過兩次吵架,但兩個人只是相互吵鬧,跟家長所說的「被長期毆打」相去甚遠。
圖片來源:Google
像這樣將事情放大的家長還有很多,但平心而論,作為家長急切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當人們成為父母,必然會本能地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傷害。再加上網際網路上眾多校園霸凌新聞的渲染,就變得更加敏感,深怕自己的孩子成為校園暴力受害者。
駭人聽聞的校園暴力事件的確存在、並且數量不小,更需要我們每一位的小心謹慎。
但人們卻忘記了當一個事件被投射放到網絡上,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點燃,而後失去了理智。
圖片來源:Google
在孩子面前不放大情緒,耐心溝通搞清事情的原委,這同時保護了每一個孩子的自尊和情感。輿論它能使社會更加重視校園暴力,讓一些黑暗的角落得以被照亮,但是同時也會讓人被網絡暴力傷害得千瘡百孔。
另一方面,誠然校園暴力非常值得全社會關注,但絕不僅僅只是老師的職責。
一個孩子成長,需要三方面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可悲哀的是,現在就剩下了一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幾乎都不見了。
圖片來源:Google
03
不知大家還記得,不久前上饒男孩被同桌爸爸砍死的事件?
時間回到2019年5月10日,上饒五小一位家長衝入學校,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連捅了一名3年級小學生十幾刀,導致這名小學生搶救無效死亡。
圖片來源:Google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小學三年級女孩何某的爸爸在微信群裡警告同班男生劉某,稱他已經欺負女兒一年之久,自己以後會天天在校門口堵他,叫他小心一點。
圖片來源:Google
劉某的爸爸和班主任隨後分別留言,說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會溝通處理,並相約第二天去學校解決。
劉某的爸爸第二天的確送兒子來到了學校,但是班主任告訴他,對方家長是瘋子沒法溝通叫他離開。
圖片來源:Google
緊接著,何某的爸爸怒氣衝衝來到老師辦公室沒有見到人,於是提著十多釐米長的匕首一路衝進教室,捅了小男孩劉某十三刀,刀刀致命,送到醫院已經救不回來。
而看到這裡,比事件本身更駭人的是。
這場極端激烈的處理方式竟在社交網絡上得到了一片叫好。面對這樣一場人性的慘案,一眾網民卻早早放起了煙花,把小男孩的死變成了一場網絡狂歡。
校園霸凌確實可惡,但僅僅從一張微信截圖中,網友們就開始了無盡的「鍵盤狂歡」,在網上肆意攻擊已經死去的男孩。
「女孩被霸凌了,有血性的父親就應該這樣做!」
「連霸凌都不反抗,這是什麼社會!」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甚至有人說這個爸爸是見義勇為,把這件事和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聯繫在一起,將一個十歲的小男孩類比一群十惡不赦的強姦犯,更極端的有人說自己會連班主任一起殺了。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可怕的地方,當一群成年人以群體暴力的方式去對待施加校園暴力的孩子(暫且不論事情真相到底如何的情況下),你們誰也沒親眼見過小男孩作惡,卻理直氣壯說他罪有應得。
在這場狂歡背後,網民早已大不關心真相到底如何,兩個小孩之間到底有沒有上升到霸凌的程度...他們隔著網絡,給更多徘徊在理智邊緣的人遞去一把刀:你沒錯,他該死的,殺死他,殺死他!
圖片來源:Google
04
我們很希望看到「善有善報」,但是我們更愛看「惡有惡報」。
蔣勳的《孤獨四講》中提到,菜市口有劊子手殺頭的時候永遠不缺人圍觀,就是因為人們對於暴力其實有著本能的渴望,這種渴望就是:雙手捂著眼睛而從指縫之間偷窺。
心理學有一個很有名的「羊群效應」,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效應」,意思就是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
圖片來源:Google
當有人站出來以正義的名義要求懲罰傷害施加者的時候,人們都會跟著附和,甚至為了證明「傷害施加者」是惡人的事實,而不斷添油加醋、要求嚴懲。
當然,若有人讚揚某個人的時候,人們又會搜集各種細節來讚揚他(她),當生活中的種種被放在網絡上的時候,這種從眾就加劇了。
圖片來源:Google
除了以從眾的方式尋求歸屬感和安全感,人們還習慣於以暴制暴。
很多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學家在研究人類的道德觀後發現,「惡有惡報」和「群起而攻之」的觀念,並不只是成年人的惡意,其實這些特性孩子們身上都有。
舉個例子,如果我在教室裡批評了甲同學今天忘記做值日,隨即會有一串孩子舉手告狀甲同學前幾天也忘記過做值日,甲同學還忘記過交回家作業,甲同學還打碎過同學的杯子……
圖片來源:Google
我們可以說孩子是沒有惡意的,但在懲罰犯錯者這一點上,和上述為懲罰發聲的大人如出一轍。我有的時候也很困惑,因為分不清這樣的行為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還是需要教育和道德去修正的。
人們可以把老師不負責、學校不管事掛在嘴邊,但是你們又知不知道,老師再努力也改變不了一個孩子0到3歲,在父母那裡學到的一切。
教育,是一場深入靈魂的遠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它帶給孩子品格、和習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
我們去看任何一個人的縱貫一生的命運,無論是偉大的人物也好,平凡的人物也好,最終決定命運的,往往是他最本初的、內在的、來源於家庭教育的那些品質。
圖片來源:Google
很多犯罪,都是源於模仿。
當毫無人性可言的惡性殺人事件被吹捧為父愛如山的壯舉,就會有越來越多為愛扭曲的父母走上這條路;當父母遇到事情習慣性用拳頭解決,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也常一言不合就揮拳頭……
也許辱罵男孩子和學校的人們都以為自己是在為正義發聲,但是當為正義呼號的同時要求懲罰「不道德」,就陷入了「人性的殘忍」。
我們有沒有想過,恰恰是成年人間暴戾的態度,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我們的孩子?
作者: 檀,90後人民教師,喜歡閱讀,喜歡說話。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