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老王在村裡是個傳奇。
在三亞市海棠區江林村,上世紀80年代很多村民從未見過萬元現金時,老王就因收購蔬菜每天掌握數十萬元的現金流。2009年-2012年,江林村徵地拆遷,政府陸續補償給他幾百萬元,然而賭博揮霍讓他「百萬富翁一夜變窮人」。
2009年後,海棠灣進入大發展期,新型城鎮化所伴隨的土地徵用補償,在這片熱土上不斷創造財富傳奇。2723人的江林村是該區首批徵地拆遷村,7年來陸續的徵地,產生眾多像老王這樣的百萬富翁。對於這些手握萬金的失地農民而言,錢卻猶如燙手山芋,讓這個村莊從此進入向左是深淵,向右是「涅槃」的選擇中。
而這,亦是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大潮中許多地方亟待解決的難題。
迷茫
手握巨款不知如何生活 一個聲音:「錢不花留著幹嘛」
微胖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整齊的衣裝,在眾多村民中,老王的辨識度很高。
「他見過世面,有了錢就到省內其他市縣玩,一兩個月不回家。」江林村村民王河如此評價他的鄰居老王。
百萬補償款賭光
數月不歸,外面的世界對老王而言,很「精彩」。
「朋友多,一個月住酒店,晚上去酒吧,其餘時間有空就賭幾把。」老王笑著說,「玩牌九,一把十三四萬元很正常,運氣不好時,一晚上能輸100多萬元。」
「不心疼?」記者問。
「這幾年我輸了不少,老婆不敢管。」老王又笑了。「2009年村集體土地徵用後分紅,家裡8個孩子和母親共11口人,分了15萬元,2012年後又陸續徵用自家的芒果地等,這些年來政府陸續徵地賠給我幾百萬元。」老王說,2009年至2014年間,是他賭博最「闊綽」的一段時間。
2011年前後,江林村周邊地下賭場較多,公安部門在此期間曾偵破多起民間賭博案件。
扎堆購買高端車
「別看我現在騎電動車,以前我的車村裡人都沒見過。」老王說。快速花光第一筆補償款後,老王很快又獲得第二筆徵地補償款,拿到錢後,他立刻前往海口購買吉普車。
當時江林村其他村民也在扎堆購買寶馬、奔馳、保時捷、奧迪等高端車。
「吉普買了2個月,賭博缺錢,42萬元買26萬元賣掉,想以後有機會再買。」老王這樣說。然而,賭博卻耗光了老王的積蓄。
「老王家孩子多,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現在主要靠他妻子當環衛工的收入支撐。」村幹部說。
「錢不花留著幹嘛?」老王一臉無所謂地說。在當地的紅林茶店,老王是老客戶。點上一壺68元的紅茶,再來兩份98元的南瓜餅,抽著「芙蓉王」,老王又開始打發一天的無聊時光。
在他的鄰桌,當地的中年婦女和青年人幾人圍成一桌,抽菸、打牌……
「生意很好,上午8點到11點,晚上8點到9點都是人,主要是附近的失地農民。」紅林茶店領班蘭小慧說。
天天泡飯店一桌兩三千
「以前我們的生意也不錯,當地村民徵地拿到錢後,天天來吃飯,一桌2000元、3000元很正常,現在錢花得差不多了,吃飯的少了,店裡目前主要靠遊客等支撐。」鎮上一家飯店老闆說。
「有錢大賭,沒錢小賭。現在主要是打麻將,大家都沒事幹,不打麻將幹嘛?想打麻將隨時都能找到伴。」老王透露,打麻將每天輸贏3000元、4000元全憑運氣。
失地農民一夜暴富,2009年後的一段時間內,拿到補償款後,村民應激性的娛樂消費陡增,酒吧、賭博、機車飆行、豪奢宴請等現象頻現。
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也給當地的家庭穩定和社會治理帶來挑戰。「以前幾乎沒人離婚,徵地後離了7對。」江林村計生幹部透露。
江林村就業協管員關義方透露,目前村裡每年僅有100餘人擁有固定工資性收入。村民的學歷普遍是初中以下,由於家裡徵地拆遷補償款來得太容易,部分失地農民就業觀不正確,對勞動報酬的要求也比較高,不願意從事苦、髒、累的工種。
選擇
失地農民學習「用錢生錢」 一種反思:「不能坐吃山空」
走出家門尋找創富機會
老王即將迎來第三次徵地,這次他將被安置進林旺南風情小鎮。在這個2013年陸續有村民居住的小鎮內,江林村村民黎啟軍已經分有一套300平方米的安置房。房前的公共通道上,前後停放著保時捷、奔馳、寶馬等3輛私家車。
寶馬的主人是黎啟軍。「以前生活艱難,很多村民孩子的學費都靠借。突然有錢了,這麼多錢怎麼花?」黎啟軍說,先買輛車方便出行,也方便尋找發展機會。
黎啟軍家對面,住著他的表弟吳程。「徵地前,村民普遍以種芒果、養蝦蟹為主,但病害造成蝦蟹死亡,很多村民都欠著銀行的債。」吳程透露,他拿到徵地補償款後,先還完2萬元債務,剩餘的資金隨後存入銀行定期。
「徵地前蔬菜、海鮮主要自供,生活成本由以往的30元/天增至目前的100元/天,生活支出多了,銀行的利息不夠花。」46歲的黎啟軍說。
農民失地相當於工人失業,大多數農民直接將補償金轉為消費資金,使補償款失去增值能力,失地農民的生活將存在後顧之憂。
2013年江林村徵地暫緩,一下沒有徵地補償收入了,江林村很多村民也開始從暴富的激動中冷靜下來,謀劃未來的生活。許多村民將高端車入庫不開了,飯店酒吧少去了,在家耗日子的也走出家門四處尋找機會了。
失地農民做起旅遊生意
「不能坐吃山空。」沉寂了4年後,黎啟軍決定「賭」一把,他想開家酒吧。
「自己剩餘的60萬元不夠,我就召集村裡13個村民合夥投資500多萬元,2014年在鎮上開酒吧。」黎啟軍透露,「一個月能有50多萬元的收入,68個員工中32個是江林村的村民。」
作為鎮上較為高端的酒吧,黎啟軍的生意不錯。附近的務工人員、灣區遊客等都願意晚上去他的酒吧聚會放鬆。同樣瞄準娛樂市場,吳程選擇開了家茶店。
「村民有喝老爸茶的傳統,有需求就有市場。」吳程將茶店開在鎮上。茶店初試成功,他又將目光瞄往市區的三亞千古情景區,「和朋友合夥在景區開了一家零售店,生意還不錯。」
「村民缺乏非農技能,創業也只能是圍繞吃、穿、玩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入手。」江林村黨支部書記林廷文給記者盤點兩年來失地村民的新生意,3家網吧、2家美髮店、5家旅館、2家零售店、11家飯店……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海棠灣旅遊逐漸被市場認可。從去年開始,海棠灣一線酒店的平均開房率穩居三亞全市各灣區之首。目前,江林村村民的創業總體處在產業鏈條的低端,可複製、替代性強。他們探索融入海棠灣發展熱潮,逐步走向產業鏈的上遊。
轉折
返鄉大學生「攪熱」拆遷村 一項探索:培養良好行為風尚影響村民
在江林村,一棟棟灰色主色調裝點的林旺南風情小鎮,是失地農民的新家園。2013年當地村民陸續搬入後,2014年一群穿綠馬甲的社工開始活躍起來,他們是江林村的返鄉大學生。
擔任社工,助村民心靈成長
黎子豪是匯智社工的負責人,土生土長的江林人。2010年河南新鄉學院畢業後,他回到家鄉。
「海棠灣大建設,發展機會多。」黎子豪說,回鄉後,看到突然暴富後的鄉親的諸多消極生活方式,他覺得需要改變。
恰逢此時,引導失地農民儘快融入新型城鎮化也成為海棠區委、區政府關注的重點。經多方調研,海棠區區委書記林海決定引入社工,幫助村民心靈成長,儘快融入城鎮化生活。2014年,匯智社工成立,隨後引入競爭機制,星海社工也進入。
5月6日的午後,黎子豪和社工高倩例行家訪,和村裡老人聊聊天,「阿媽最近身體怎樣?瓊劇還在唱嗎?健身操要堅持跳,家裡最近還順利嗎……」高倩和老奶奶手拉手話起家常。
「搬入新環境,老人需要一個適應期,我們以林旺南風情小鎮的老年人為服務對象,設計『健康小貼士』『文體飛揚』『長者大講堂』『社區一家親』『人際交往小組』等服務內容,改善老年人的精神面貌,豐富社區老年人文化,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區。」高倩透露,老年人的引導能帶動對家庭其他成員的引導,傳遞正確價值觀和培養良好行為風尚。
「從一老一小入手影響村民。」高倩說,社工目前還在同時開展針對兒童的安全教育和「學習我能行」的培訓工作,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好學的良好習慣,用孩子的變化教育家長行為習慣的轉變。
示範創業,帶動村莊發展
有了錢,能做什麼?我能行嗎?誰能幫我……在逐步啟發失地農民的心智後,實踐層面村民又往往陷入新一輪的迷茫。此時,返鄉大學生敢闖敢試、朝氣蓬勃的優勢得以發揮,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其他村民進行示範和啟迪。
「我陸續和村裡其他夥伴合夥建立農業合作社種植哈密瓜、黑皮冬瓜等,還組建一個工程隊攬些基建活,去年賺了10多萬元。」黎子豪說,目前村內青年有創業熱情,但也面臨創業資金緊張、創業綜合能力弱、創業指導較少等難題。
在「海棠灣大學生群」微信群內,這些返鄉大學生們常常相互分享就業、創業資訊,交流創業難題及解題方法等,他們從父輩徵地拆遷中獲得創業、就業的「第一桶金」,開始琢磨著如何「錢生錢」。
「去年僅江林村就有8名大學生畢業返鄉,我們鼓勵本地優秀人才回流,通過網格員等方式支持他們積極融入社區發展,帶動其他失地農民就業興業。」海棠區人社局局長陳小冬透露表示。
發展
壯大醫療養生產業
一份期待:讓「小」錢變「大」錢
含飴弄孫成為黎啟軍的新愛好。「家裡四個孩子,三個女兒已出嫁。」黎啟軍笑著告訴記者,徵地後村裡條件好了,姑娘們嫁得早,也不願外嫁,都是本地媳婦。
本地姑娘嫁本地郎,外地媳婦喜嫁進村,成為江林村的新現象。
「以前村裡窮,2萬元的婚慶費用村民付不起,只能就近嫁娶,我爸爸就是娶了家住馬路對面的媽媽。1994年村裡迎來第一個外地媳婦,此後多年都沒有外來的媳婦。」林廷文透露,2009年以後,村裡每年都有20對新人,籍貫在島外的新媳婦不下12個,湖南、河南、河北等地的媳婦紛紛嫁進村。
嫁了三個女兒後,提及小兒子的終身大事,黎啟軍擺擺手說:「讓他先讀好書。」
「孩子在市內讀書,必須讀好書,以後路才好走。」黎啟軍說,村裡90%的孩子都送往三亞市區的優質學校就讀,每學期需要花費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這幾年村裡每年都有大學生。
「截至今年3月,江林村徵地面積佔村土地面積的82.57%,我們按照徵地面積5%的標準給村民預留了540畝的發展用地,目前灣內很多企業都願意按相關政策和村裡合作開發土地經營權,每畝地5萬元,一年有望給村民帶來2700萬元的收入。」海棠區項目推進中心主任林興理透露,江林村徵地範圍僅限坡地、荒地和部分農田,大量的基本農田仍在村民手中,區裡將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改變傳統單一的土地租賃模式,「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發展高效農業,讓「死」錢變「活」,「小」錢變「大」,實現土地補償金的多次增值,讓失地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今年以來,隨著全省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步伐加快,海棠區立足自身特色,以風情小鎮產業化為抓手,實現安置小鎮產業化。
「醫療養生產業是海棠灣重點發展的產業,未來我們將依託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的優勢資源,以及即將落戶灣區的恆大醫院等高端醫療資源,集中在林旺南風情小鎮打造康復養生產業鏈,村民從提供吃、住、行、遊等方面分享發展紅利,以專業的社區康復豐富整個灣區大健康養生產業的層級和元素。」林海說。
(本報三亞5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