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夜致富」後的失地生活

2021-01-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通訊員 代傳軍 代茜

  核心提示

  老王在村裡是個傳奇。

  在三亞市海棠區江林村,上世紀80年代很多村民從未見過萬元現金時,老王就因收購蔬菜每天掌握數十萬元的現金流。2009年-2012年,江林村徵地拆遷,政府陸續補償給他幾百萬元,然而賭博揮霍讓他「百萬富翁一夜變窮人」。

  2009年後,海棠灣進入大發展期,新型城鎮化所伴隨的土地徵用補償,在這片熱土上不斷創造財富傳奇。2723人的江林村是該區首批徵地拆遷村,7年來陸續的徵地,產生眾多像老王這樣的百萬富翁。對於這些手握萬金的失地農民而言,錢卻猶如燙手山芋,讓這個村莊從此進入向左是深淵,向右是「涅槃」的選擇中。

  而這,亦是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大潮中許多地方亟待解決的難題。

  迷茫

  手握巨款不知如何生活 一個聲音:「錢不花留著幹嘛」

  微胖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整齊的衣裝,在眾多村民中,老王的辨識度很高。

  「他見過世面,有了錢就到省內其他市縣玩,一兩個月不回家。」江林村村民王河如此評價他的鄰居老王。

  百萬補償款賭光

  數月不歸,外面的世界對老王而言,很「精彩」。

  「朋友多,一個月住酒店,晚上去酒吧,其餘時間有空就賭幾把。」老王笑著說,「玩牌九,一把十三四萬元很正常,運氣不好時,一晚上能輸100多萬元。」

  「不心疼?」記者問。

  「這幾年我輸了不少,老婆不敢管。」老王又笑了。「2009年村集體土地徵用後分紅,家裡8個孩子和母親共11口人,分了15萬元,2012年後又陸續徵用自家的芒果地等,這些年來政府陸續徵地賠給我幾百萬元。」老王說,2009年至2014年間,是他賭博最「闊綽」的一段時間。

  2011年前後,江林村周邊地下賭場較多,公安部門在此期間曾偵破多起民間賭博案件。

  扎堆購買高端車

  「別看我現在騎電動車,以前我的車村裡人都沒見過。」老王說。快速花光第一筆補償款後,老王很快又獲得第二筆徵地補償款,拿到錢後,他立刻前往海口購買吉普車。

  當時江林村其他村民也在扎堆購買寶馬、奔馳、保時捷、奧迪等高端車。

  「吉普買了2個月,賭博缺錢,42萬元買26萬元賣掉,想以後有機會再買。」老王這樣說。然而,賭博卻耗光了老王的積蓄。

  「老王家孩子多,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現在主要靠他妻子當環衛工的收入支撐。」村幹部說。

  「錢不花留著幹嘛?」老王一臉無所謂地說。在當地的紅林茶店,老王是老客戶。點上一壺68元的紅茶,再來兩份98元的南瓜餅,抽著「芙蓉王」,老王又開始打發一天的無聊時光。

  在他的鄰桌,當地的中年婦女和青年人幾人圍成一桌,抽菸、打牌……

  「生意很好,上午8點到11點,晚上8點到9點都是人,主要是附近的失地農民。」紅林茶店領班蘭小慧說。

  天天泡飯店一桌兩三千

  「以前我們的生意也不錯,當地村民徵地拿到錢後,天天來吃飯,一桌2000元、3000元很正常,現在錢花得差不多了,吃飯的少了,店裡目前主要靠遊客等支撐。」鎮上一家飯店老闆說。

  「有錢大賭,沒錢小賭。現在主要是打麻將,大家都沒事幹,不打麻將幹嘛?想打麻將隨時都能找到伴。」老王透露,打麻將每天輸贏3000元、4000元全憑運氣。

  失地農民一夜暴富,2009年後的一段時間內,拿到補償款後,村民應激性的娛樂消費陡增,酒吧、賭博、機車飆行、豪奢宴請等現象頻現。

  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也給當地的家庭穩定和社會治理帶來挑戰。「以前幾乎沒人離婚,徵地後離了7對。」江林村計生幹部透露。

  江林村就業協管員關義方透露,目前村裡每年僅有100餘人擁有固定工資性收入。村民的學歷普遍是初中以下,由於家裡徵地拆遷補償款來得太容易,部分失地農民就業觀不正確,對勞動報酬的要求也比較高,不願意從事苦、髒、累的工種。

  選擇 

  失地農民學習「用錢生錢」 一種反思:「不能坐吃山空」

  走出家門尋找創富機會

  老王即將迎來第三次徵地,這次他將被安置進林旺南風情小鎮。在這個2013年陸續有村民居住的小鎮內,江林村村民黎啟軍已經分有一套300平方米的安置房。房前的公共通道上,前後停放著保時捷、奔馳、寶馬等3輛私家車。

  寶馬的主人是黎啟軍。「以前生活艱難,很多村民孩子的學費都靠借。突然有錢了,這麼多錢怎麼花?」黎啟軍說,先買輛車方便出行,也方便尋找發展機會。

  黎啟軍家對面,住著他的表弟吳程。「徵地前,村民普遍以種芒果、養蝦蟹為主,但病害造成蝦蟹死亡,很多村民都欠著銀行的債。」吳程透露,他拿到徵地補償款後,先還完2萬元債務,剩餘的資金隨後存入銀行定期。

  「徵地前蔬菜、海鮮主要自供,生活成本由以往的30元/天增至目前的100元/天,生活支出多了,銀行的利息不夠花。」46歲的黎啟軍說。

  農民失地相當於工人失業,大多數農民直接將補償金轉為消費資金,使補償款失去增值能力,失地農民的生活將存在後顧之憂。

  2013年江林村徵地暫緩,一下沒有徵地補償收入了,江林村很多村民也開始從暴富的激動中冷靜下來,謀劃未來的生活。許多村民將高端車入庫不開了,飯店酒吧少去了,在家耗日子的也走出家門四處尋找機會了。

  失地農民做起旅遊生意

  「不能坐吃山空。」沉寂了4年後,黎啟軍決定「賭」一把,他想開家酒吧。

  「自己剩餘的60萬元不夠,我就召集村裡13個村民合夥投資500多萬元,2014年在鎮上開酒吧。」黎啟軍透露,「一個月能有50多萬元的收入,68個員工中32個是江林村的村民。」

  作為鎮上較為高端的酒吧,黎啟軍的生意不錯。附近的務工人員、灣區遊客等都願意晚上去他的酒吧聚會放鬆。同樣瞄準娛樂市場,吳程選擇開了家茶店。

  「村民有喝老爸茶的傳統,有需求就有市場。」吳程將茶店開在鎮上。茶店初試成功,他又將目光瞄往市區的三亞千古情景區,「和朋友合夥在景區開了一家零售店,生意還不錯。」

  「村民缺乏非農技能,創業也只能是圍繞吃、穿、玩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入手。」江林村黨支部書記林廷文給記者盤點兩年來失地村民的新生意,3家網吧、2家美髮店、5家旅館、2家零售店、11家飯店……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海棠灣旅遊逐漸被市場認可。從去年開始,海棠灣一線酒店的平均開房率穩居三亞全市各灣區之首。目前,江林村村民的創業總體處在產業鏈條的低端,可複製、替代性強。他們探索融入海棠灣發展熱潮,逐步走向產業鏈的上遊。

  轉折

  返鄉大學生「攪熱」拆遷村 一項探索:培養良好行為風尚影響村民

  在江林村,一棟棟灰色主色調裝點的林旺南風情小鎮,是失地農民的新家園。2013年當地村民陸續搬入後,2014年一群穿綠馬甲的社工開始活躍起來,他們是江林村的返鄉大學生。

  擔任社工,助村民心靈成長

  黎子豪是匯智社工的負責人,土生土長的江林人。2010年河南新鄉學院畢業後,他回到家鄉。

  「海棠灣大建設,發展機會多。」黎子豪說,回鄉後,看到突然暴富後的鄉親的諸多消極生活方式,他覺得需要改變。

  恰逢此時,引導失地農民儘快融入新型城鎮化也成為海棠區委、區政府關注的重點。經多方調研,海棠區區委書記林海決定引入社工,幫助村民心靈成長,儘快融入城鎮化生活。2014年,匯智社工成立,隨後引入競爭機制,星海社工也進入。

  5月6日的午後,黎子豪和社工高倩例行家訪,和村裡老人聊聊天,「阿媽最近身體怎樣?瓊劇還在唱嗎?健身操要堅持跳,家裡最近還順利嗎……」高倩和老奶奶手拉手話起家常。

  「搬入新環境,老人需要一個適應期,我們以林旺南風情小鎮的老年人為服務對象,設計『健康小貼士』『文體飛揚』『長者大講堂』『社區一家親』『人際交往小組』等服務內容,改善老年人的精神面貌,豐富社區老年人文化,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區。」高倩透露,老年人的引導能帶動對家庭其他成員的引導,傳遞正確價值觀和培養良好行為風尚。

  「從一老一小入手影響村民。」高倩說,社工目前還在同時開展針對兒童的安全教育和「學習我能行」的培訓工作,引導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好學的良好習慣,用孩子的變化教育家長行為習慣的轉變。

  示範創業,帶動村莊發展

  有了錢,能做什麼?我能行嗎?誰能幫我……在逐步啟發失地農民的心智後,實踐層面村民又往往陷入新一輪的迷茫。此時,返鄉大學生敢闖敢試、朝氣蓬勃的優勢得以發揮,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其他村民進行示範和啟迪。

  「我陸續和村裡其他夥伴合夥建立農業合作社種植哈密瓜、黑皮冬瓜等,還組建一個工程隊攬些基建活,去年賺了10多萬元。」黎子豪說,目前村內青年有創業熱情,但也面臨創業資金緊張、創業綜合能力弱、創業指導較少等難題。

  在「海棠灣大學生群」微信群內,這些返鄉大學生們常常相互分享就業、創業資訊,交流創業難題及解題方法等,他們從父輩徵地拆遷中獲得創業、就業的「第一桶金」,開始琢磨著如何「錢生錢」。

  「去年僅江林村就有8名大學生畢業返鄉,我們鼓勵本地優秀人才回流,通過網格員等方式支持他們積極融入社區發展,帶動其他失地農民就業興業。」海棠區人社局局長陳小冬透露表示。

  發展

  壯大醫療養生產業

  一份期待:讓「小」錢變「大」錢

  含飴弄孫成為黎啟軍的新愛好。「家裡四個孩子,三個女兒已出嫁。」黎啟軍笑著告訴記者,徵地後村裡條件好了,姑娘們嫁得早,也不願外嫁,都是本地媳婦。

  本地姑娘嫁本地郎,外地媳婦喜嫁進村,成為江林村的新現象。

  「以前村裡窮,2萬元的婚慶費用村民付不起,只能就近嫁娶,我爸爸就是娶了家住馬路對面的媽媽。1994年村裡迎來第一個外地媳婦,此後多年都沒有外來的媳婦。」林廷文透露,2009年以後,村裡每年都有20對新人,籍貫在島外的新媳婦不下12個,湖南、河南、河北等地的媳婦紛紛嫁進村。

  嫁了三個女兒後,提及小兒子的終身大事,黎啟軍擺擺手說:「讓他先讀好書。」

  「孩子在市內讀書,必須讀好書,以後路才好走。」黎啟軍說,村裡90%的孩子都送往三亞市區的優質學校就讀,每學期需要花費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這幾年村裡每年都有大學生。

  「截至今年3月,江林村徵地面積佔村土地面積的82.57%,我們按照徵地面積5%的標準給村民預留了540畝的發展用地,目前灣內很多企業都願意按相關政策和村裡合作開發土地經營權,每畝地5萬元,一年有望給村民帶來2700萬元的收入。」海棠區項目推進中心主任林興理透露,江林村徵地範圍僅限坡地、荒地和部分農田,大量的基本農田仍在村民手中,區裡將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改變傳統單一的土地租賃模式,「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發展高效農業,讓「死」錢變「活」,「小」錢變「大」,實現土地補償金的多次增值,讓失地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今年以來,隨著全省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步伐加快,海棠區立足自身特色,以風情小鎮產業化為抓手,實現安置小鎮產業化。

  「醫療養生產業是海棠灣重點發展的產業,未來我們將依託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的優勢資源,以及即將落戶灣區的恆大醫院等高端醫療資源,集中在林旺南風情小鎮打造康復養生產業鏈,村民從提供吃、住、行、遊等方面分享發展紅利,以專業的社區康復豐富整個灣區大健康養生產業的層級和元素。」林海說。

  (本報三亞5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因為他們愛海南
    一批來自民間的海南歷史文化痴迷愛好者,在活動中擔當起義務講解員,向每次參加活動的人們分享他們熟知的文化故事。擅長攝影和寫文章的人,則在活動結束後挑燈夜戰,查資料,發帖子,記錄他們的見聞和感悟,把他們親身體驗過的這些歷史遺蹟和文化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沒有人發工資和補助,甚至活動也是自費,他們依然樂此不疲。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筆尖和鏡頭記錄海南自貿區建設進展成效
    「逐浪先行海之南——百家媒體看海南」中央媒體海南行採訪活動在海口啟動。接下來的6天時間裡,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35家中央媒體的38名記者,將前往海口、三亞、文昌、瓊海、陵水、澄邁等市縣以及洋浦經濟開發區,圍繞海南自貿區建設的亮點成效展開深入採訪。  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海南代表團團組開放活動上,省委書記劉賜貴向國內外媒體發出到海南實地採訪的邀請,以便國內外更好地了解海南、認識海南、宣傳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書讓我看到了大世界
    ■ 海南日報記者 楊道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儘管已經在2月7日結束賽事,但餘韻未了、影響持續發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愛海南,姑母稱我「副島長」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冰心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學大師,在她70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活中,撰寫了數以千計的文學作品,她也是新中國兒童文學的開拓者,《寄小讀者》、《小桔燈》、《再寄小讀者》等作品,影響了幾代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期待「古燈」有個好歸宿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年代久遠,很多燈都沒了燈芯,難以點亮,有些遺憾。」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四多」書寫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全國兩會前奏——代表委員履職記  ■ 本報記者 李磊  2月28日,汽車駛出中線高速烏石互通,在崇山峻岭間行駛半個小時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妙曲佳音中的瓊劇流年
    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不解,黃慶萍解釋道:「這是同一唱段的兩種唱法,四五十年前的老式唱法中,只有板腔,沒有曲調。在新式唱法中,曲調韻律富於變化,唱腔更為悠揚、頓挫,情感表達更曲折動人。」  從1949年至今,不論是聲腔、曲調,還是舞美、編劇等方面,瓊劇都發生了許多變遷。一代代瓊劇人推動瓊劇不斷向前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月亮與沉香
    夜空澄澈,海面鋪了一條月光大道,前寬後窄,從窗前通向月亮。道路上鋪滿了金瓦(拱型漢瓦),縫隙略波動,基本算嚴實。讓人想光腳往上跑,一直跑到盡頭,即使跑到黃巖島也沒什麼要緊。  海有萬千面孔,我第一次看到海的容顏如此純美,比電影明星還美。月亮上升,海面的月光大道漸漸收窄,但金光並沒因此減少。我下樓到海邊。浪一層一層往上湧,像我胃裡湧酸水,也像要把金色的月光運上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首例人工繁育翼手參培植成功
    本報三亞10月30日電 (記者孫婧)體型如哈密瓜般大小、表面呈淡紅色、渾身遍布管足……新品種海參翼手參正靜靜地躺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實驗室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劇,讓我歡喜讓我憂
    ■ 莫小山(海南)    我相信,很多同齡的海南人與我一樣,有一段與瓊劇結緣的經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精細筆觸繪出古籍靈動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林敏  兩手相握,側頭凝視,這是明代舞者的一招一式;拆解細分,圖文詳解,這是宋代建築的一榫一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百年壽匾上的名流群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通訊員 張王明  編者按  這段時間,「朋友圈」裡攝友和驢友們有關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梅村「壽溢古稀」牌匾的消息可謂刷爆了屏,也吸引了一眾文史愛好者和鄉土文化專家前去尋古和鑑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特殊教育,期盼更多關愛
    4月28日早上8點,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啟聰部九(3)班的教室裡,語文教師蔡殷正在為孩子們一一輔導早讀《陋室銘》。「因為手語的詞彙量很小,有很多近義詞,要讓孩子們完整地讀完一篇課文,很多手語都是要現教的。」蔡殷說。  蔡殷2012年從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畢業之後便來到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教書,同時任班主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魁匾額背後的歷史風雲
    這塊清代文魁匾額是筆者在海口市的一家古玩店鋪發現的,它製作於清代鹹豐戊午年(1858年),距今159年,系店主葉世健的高祖葉晃佩考取舉人後所立,屬功名類匾額。  文魁匾額現海口  這塊清鹹豐文魁匾額素潔,無邊框,無紋飾。整匾獨板一塊,材質為坤甸木,海南俗稱黑鹽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小立志拿槍打鬼子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很多人,年輕時候入黨,一開始也不是抱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倉頡造字潤及崖州
    而清朝覆滅後,當地漁民不知倉頡為何人,於是將此廟改作媽祖廟。  鍾元棣又是何許人?為什麼古往今來海南流水一般的官員,只有他會倡議修建倉頡廟?海南的地方志中關於鍾元棣的記載很少,原因是鍾元棣在海南只當了一年多時間的官。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的十二月,他的接任者姚紹書就已到任。而當1901年,由他主編的光緒《崖州志》初稿完成,邀他作序時,他人已身在廣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韓明疇商住樓」報建文本批前公示
    1、公示時間:10天(2020年4月28日至5月7日);  2、公示方式:海南日報、建設項目現場、市政府網;  3、公示意見反饋方式:(1)電子郵件請發送到:wczrzj@163.com;(2)書面意見請郵寄到文昌市清瀾經濟開發區白金路2號文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管理室,郵政編碼571339;(3)意見或建議應在公示期限內提出,逾期未反饋,將視為無意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明行」對增進兩地友誼非常有意義
    ■ 本報記者 尤夢瑜  「我們非常感謝海南政府能夠以『海南柬埔寨光明行』這樣有意義的方式來進一步加深兩地人民的聯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星華海岸城二期項目變更方案規劃公示啟事
    2、公示地點:海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門戶網站(http://zzgj.haikou.gov.cn);建設項目現場;海南日報;海口日報。3、公示意見反饋方式:(1)電子郵件請發送到:zzgjcsgs@haikou.gov.cn。(2)書面意見請郵寄到海口市長濱路第二行政辦公區15棟南樓2056房海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設計管理科,郵政編碼:570311。
  • 海南日報數字報-憨厚小黑豬 勇闖大市場
    如今,繼我們屯昌黑豬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定後,定安黑豬、五指山五腳豬也相繼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些地方優良品種都在市場上有較高的認同度,競爭難分伯仲。幾天後就是一年一度的冬交會了,作為每年的特邀嘉賓,我很榮幸有機會作為屯昌黑豬參展。  12月12日冬交會期間,屯昌縣將在海口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辦屯昌黑豬專場推介會,以美食品鑑的形式,讓現場嘉賓深入了解屯昌黑豬餐飲文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