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刀叉的形而下和形而上

2021-01-11 齊魯壹點

中國人吃飯一般是用筷子,西方人則是用刀叉。

如果我們追問一下為什麼會這樣,你會以為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嗎?

其實,在人類成長的初期,不管是東方的中國人,非洲的埃及人還是地中海的希臘人,吃飯的方式都是一個樣子。自從人類發明了火就知道用火燒烤獵物,等獵物被燒熟涼涼之後,人們用手撕碎烤肉直接往嘴裡送,既用不著筷子,也用不著刀叉。促使我們的飲食發生變化的起因則是源於陶器的發明和廣泛使用。

人類最初發明陶器,其動因是容器的匱乏。可能在陶器出現之前,就有了草編、樹木藤條編、竹篾編的等形形色色的容器。至今漢字裡留下了許多草字頭、竹字頭、木字旁或木子底的容器名稱,如筐、藍、桶、簸、箕、籮等。容器,為原始的人類收集和存放生活資料帶來了方便。但是,用植物莖葉編織出來的容器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不能盛水。而汲水、盛水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須臾不可或缺。

今天,如果有人要執意試驗繞開陶器,用原始時代的自然材料來作盛水容器的話,那就只能用葫蘆瓢、大貝殼、皮囊,還可以用天然的竹筒;還可以用藤條編成的筐子,裡面墊襯荷葉之類的植物葉片,還有什麼能比這些更方便的嗎?恐怕沒有了。

這些原始的盛水器具受到地域物產的限制,其使用範圍不會很普遍,而且盛水功能也遠不如後世出現的陶器。

盛水陶器的出現無以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勞動。然而,關於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的分野也由此產生。

在陶器出現較早的古希臘和古埃及,他們的陶器形形色色,製作也非常精美,但都是瓶、罐、盆、盤、杯、盞之類的容器,此外,在古埃及還有一支大型的方陶櫃,也是被賦予了盛放東西——容器的職能。這一點,我們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古希臘陶器展區裡看得非常清楚。這些陶器的製作令人嘆為觀止,許多造型優美的古希臘陶瓶杯,往往是今天許多國際賽事優勝獎盃的造型淵源。

中國人的陶器製作卻沿著另外一條路子走了下去,即在繼續使陶器成為盛放東西容器的同時,聰明的中國古代先民又用陶器燒水煮飯,於是,陶器中便出現了陶製炊具。

從發展程序上講,大概是先用陶器燒水,然後又煮飯。中國人最早種植的是粟稻之類,只適合於煮飯熬粥,陶器先後出現釜、鬲、鼎。古代先民們除了稀食湯飯之外,乾重活或出遠門時還需要吃乾飯,於是又出現了蒸飯用的陶甑。

在沒有陶炊器之前,人們吃燒烤食物,當然可以用手直接抓取,送到嘴裡。可是後來,在吃湯食稀飯、肉羹菜湯時,也會用手直接抓取嗎?特別是在寒冬臘月的季節裡,不能趁熱而食,非要等到涼下來再用手抓取,這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於是,他們發明了輔助進食的工具,用兩根細長的棍子把帶湯的食物或熱騰騰的飯菜送進嘴裡——這種藉助工具,間接把熱食送進嘴裡的吃飯方式,就成了中國人吃飯用筷子的模式。

而在西方,陶器發明之後,他們沒有繼續走下去,陶器仍是盛放東西的容器,食物烹調始終是以燒烤為主要方式,(直到現在仍然是)烤肉、烤魚、烤火雞、烤麵包……他們也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其子孫後代至今還自然地喝生水,哪怕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還要在涼水裡加冰塊,甚至產婦剛出產房就喝涼水。這些都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沒有蒸煮陶器,也使他們習慣於在燒烤的食物涼了下來之後,不燙手了,再用手抓取並送進嘴裡,發明用刀叉吃飯是後來很晚的事了。

原始陶器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民族間不同的進食方式,出現了筷子和刀叉的差別。這是物質層面的原因,屬於形而下之器。

關於用筷子和刀叉進食的差異還有另外一種原因,也與陶器大致有關。

古代尼羅河流域農業相當發達,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麥和大麥。這一類糧食適宜磨粉製作麵包。麵餅,其製作的方式是烤,所以,古埃及人的陶器裡也沒有中國陶器中那種蒸煮湯食的炊具。幹烤的麵包可以用手直接拿著吃。歐美文化是在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石器時代,歐洲是大片的天然牧場,畜牧業十分發達,他們的飲食結構是以肉食和乳類為主,糧食輔之。畜牧民族習慣於逐水草而居,烤制或者煎是主要烹飪方式。因為食無定所,烤肉用的叉子,切肉用的刀子必須隨身攜帶。在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吃烤肉、喝奶,顯然比吃湯食便捷。到後的城市化生活階段,人們開始定居下來,刀叉走進了廚房,成了炊具。

西方人真正在餐桌上用刀叉當餐具,是在講究禮儀之後才出現的,而在此前只有刀子,把肉切下來或用手拿著吃,或用刀尖挑著放進嘴裡。西餐普遍使用刀叉始於16世紀,當然也有人認為還要早些。當刀叉剛傳入英國時,曾遭到天主教士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不用手直接抓取而用刀叉,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甚至連伊莉莎白一世也是用手直接抓食,當然,王室用手抓食進餐顯然會有一套極嚴格的規定。隨著歷史的前進,西方人關於進食的禮儀觀念逐漸變化了,用刀叉吃飯成為了人們的普遍認識,才形成了刀叉吃飯的形而上之道。

而在我們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文明,糧食作物主要是粟、稷、稻、黍,這些植物果實適宜於整粒煮熟。正如前面所言,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陶製蒸煮器皿,形成了中國人吃湯食用筷子的生活習慣。後來,中國的北方也種植了小麥、大麥、玉米,也採用了磨成麵粉後再做成熟食的方式,但由於傳統炊具和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中國人的麵食以饅頭、麵條、包子為常見形式——這仍然是湯食和蒸煮的傳統飲食方式。除了用玉米面蒸「窩窩頭」外,北方人還普遍用玉米面熬粥喝。同樣的麥麵粉,西方人烤出了麵包,中國人則蒸出了饅頭、包子,做成了麵條下鍋煮,而進食的工具仍然是筷子。

進入青銅文化時代,鼎,陳列於廟堂之上,坐落於王公貴族的筵席之間,由此而形成了禮制文明,使得尋常的炊具也免不了禮的氣息。於此相適應,在飲食禮制裡,自然也免不了用箸進食的規矩,這應是中國人始終用筷子吃飯的形而上因素。

在歷史的長河裡,禮制意識使中國人吃飯的方式成為一種定則,成為一種跨越華夏諸民族的地域習慣和風俗,甚至成了一個民族的標誌。現在,連每一個普通家庭,都會教育孩子使用筷子的禮儀,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姿勢和方式,忌用什麼樣的姿勢和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要有吃相」。而且,用筷子吃飯的形而上和形而下,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影響到了中國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在朝鮮、韓國、日本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多半都是用筷子吃飯。

用筷子和用刀叉吃飯,原始陶器導致民族之間最基本的習俗文化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就像是一個幾何圖形,從同一個原點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前行,角射線上的兩條直線漸行漸遠……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早發明刀叉,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佩服古人智慧
    我們中國都是用筷子吃飯,美國、英國等地用刀叉吃飯,如今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成為了各國之間特有的文化。然而其實我們中國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之後是叉子,然後才是筷子,所以我們中國用刀叉的歷史更為悠久,為何後來只用筷子而不用刀叉?那就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 為什麼說刀叉是中國古人玩剩下的玩意,筷子才是最偉大的發明?
    當今中國,普遍使用的餐具是筷子,其次是勺子,筷子作為一種飲食器具,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近百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中國人也愛上了西餐,開始用起了刀叉,筷子相比於刀叉,操作起來更加困難,很難掌握,不少小孩子在學習使用筷子時挨了家長不少揍。
  • 筷子的寓意原來這麼多,並不比刀叉低一等,你知道多少?
    前段時間,奢侈品牌杜德班納的宣傳廣告裡,展示了一名華人模特兒用筷子吃披薩的畫面,由於筷子不適合吃這種大面積食物,她最終還是用了刀叉來暗指中國筷子的不便利。此宣傳片一出,立馬引起眾多華人的不滿,原因還是在於那些外國人用傲慢和偏見來看待中國文化,在潛意識中認為筷子比刀叉低一等。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其實是歷史文化下的必然產物
    這背後的原因,當然不是單一的歷史遺留習慣,而是源自「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和中國文化中的「碗筷崇拜」。今天就帶你回顧這有趣的歷史現象,去理清東方筷子文化背後的發展規律。中國餐具,其實是從刀叉開始的首先要知道的是,雖然筷子是東方餐桌文化的象徵,但一開始我們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什麼?中國古人一開始就是用刀叉?
  • 西餐和中餐,筷子和叉子
    正宗西餐是不用筷子的,不過西餐到了中國受傳統影響,中國人對西餐做了一定的修改,把筷子加進去,正規來講西餐吃麵用叉和勺子,國內大多數西餐廳都會提供筷子。出國後發現,國外的西餐廳會提供一次性手套和筷子。在國外不一定有筷子,但是在中國有些餐廳會有筷子甚至是一次性筷子,在中國吃西餐用筷子一點都不丟人,有誰規定刀叉就必須要比筷子高一等,中國人吃飯在自己國家用筷子很正常我吃牛排和面的時候我就很驕傲的喊服務員來一雙筷子,其實吃西餐也沒必要講究那麼多。想用就用唄,管那麼多幹啥,你看到一個老外在那裡吃中餐,它不用筷子用叉子,你會覺得好笑嗎,不好笑吧,老外從小用叉子,不會筷子很正常。
  • 爆笑校園:呆頭吃牛排不忘中國傳統,用筷子夾著刀叉吃飯
    爆笑校園:呆頭吃牛排不忘中國傳統,用筷子夾著刀叉吃飯北方的天氣總是有很多的霧霾,即使是天氣特別的好,但是看上天空也發現有一層灰濛濛的霧。可是幾天天氣都比較陰,因為已經連著下了好幾場雨了。終於下完雨之後天空變得燦爛起來,連太陽都出來了。次序。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筷子在早期,在漢代的時候可以用來算卦,所以它是算籌碼,出徵打仗,佔撲卦兇都要用 筷子來決定,若筷子能立起則是吉卦,反之不能立則為為兇。唐代的壁畫上,桌子和椅子上放的有勺子有筷子,說明勺子和筷子在比較正式的宴會場合也都是要齊備的。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筷子的放法也有特點。漢晉的時候是直著放的。在唐代,一雙兩雙、三雙四雙,是橫著放在桌面上的,勺子也是橫著放的,這种放法傳到了韓國、日本。
  • 獨自吃牛排時,中途上廁所擔心食物被收走?這樣擺刀叉不會被收盤
    獨自吃牛排時,中途上廁所擔心食物被收走?這樣擺刀叉不會被收盤不知道大家獨自一人吃飯時,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尷尬事?如比一碗麵還吃完中途去買了瓶水,結果回來面碗被收走了!一人獨自吃自助火鍋,就上了趟廁所的時間,回來連鍋底都被都收走了,桌子乾乾淨淨,頓時啞口無言。
  • 吃西餐時刀叉的擺放方式
    僅以此教程獻給不會吃西餐的我們哦,在吃西餐時想要去衛生間或者突然來了電話,只要是一切需要離開餐桌的時候,手裡的刀叉該怎麼擺放才對呢?這個是很講究的哦,切記切記。我們不是天天都在吃西餐,當然也有天天吃的孩子。
  • 西餐中刀叉的擺放和用法
    只需要看他用餐時候的禮儀,或者刀叉使用的手法。西餐的餐具複雜,各有分工,且使用時的禮節也頗為講究,了解餐具,必然是你的西餐第一課。首先先介紹刀:刀是用來切割食物的,所以記住別處洋相用刀把食物扔進嘴裡。帶小小鋸齒的那一把用來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來將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種小巧的,刀尖是圓頭的、頂部有些上翹的小刀,則是用來切開小麵包,然後用它挑些果醬、奶油塗在麵包上面。
  • 西餐刀叉擺放標準 西餐刀叉拿法左叉右刀 西餐刀叉擺放暗語
    吃西餐講究的是斯文、優雅,西餐有著和中餐截然不同的餐桌文化,中餐我們用的是筷子,而西餐我們用的是刀叉,了解刀叉的使用不至於我們在餐桌上尷尬。下面為大家分享西餐刀叉擺放標準,西餐刀叉拿法左叉右刀,西餐刀叉擺放暗語,一起來看看吧。
  • 一個人吃西餐中途上廁所咋辦?刀叉這樣擺放,服務員看見就懂了
    一個人吃西餐中途上廁所咋辦?刀叉這樣擺放,服務員看見就懂了。我們都知道西餐現在在中國可以說是非常的受歡迎,但是中餐和西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中餐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使用的是筷子,可是西餐在吃東西的時候使用的卻是刀叉,並且我們在吃中餐的時候,如果人沒有完全離開的話,服務員一般不會輕易地去收盤子,但是對於西餐來說,只要你離開了服務員就會立刻把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那麼我們一個人吃西餐的時候,如果中途想上廁所該怎麼辦呢?
  • 老北京用筷子講究多:忌長短不齊,忌直接指人
    筷子的出現,應與初民只會烤制食物相關。原始烤法分三種:一是直烤法,將食物叉起來,直接明火烤制,刀叉應由此化來,商代中國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為主;一是炮燒法,將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後用撥火棍撥出,這應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餐具,主要有兩次契機。
  • 筷子一般長度是多少?
    現在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位。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國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後才有的用具。而冶金術是十五世紀才發明的,在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實是用手吃飯。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 一個人吃牛排怕上廁所?服務員:這樣擺刀叉,我們等你打烊
    前段時間有一部叫《朋友請聽好》綜藝火了,原TFBOYS成員易烊千璽曾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意思:孤獨聽著很難過,但是我經常將孤獨和獨處放在一起,我享受和自己相處的時光,我喜歡自己慢慢消化。最近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一個人吃法很丟人嗎?我們在喝了那麼心靈雞湯之後,依然還是要選擇獨自走過。
  • 單獨去吃牛排時,上廁所擔心被收盤?服務員:刀叉這樣擺不收盤
    導語:單獨去吃牛排時,上廁所擔心被收盤?我們都知道,吃中餐用筷子,吃西餐用刀叉,吃西餐需要注意的禮儀也非常的多,如果我們吃中餐的話只需要和服務員打個招呼要說還沒吃完不需要收盤就會幫我們留著。但是如果一個人在西餐廳吃飯,如果還沒吃完但是想上廁所的話如果直接跟服務員說,讓他們不要把餐具收走其實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
  • 一個人去吃西餐廳牛排不敢上廁所?教你這樣擺刀叉,保證沒人來收
    吃牛排當然了,如果是我們平時吃的那種普通牛排館,那只要和服務生講一下就好。吃西餐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看到這麼多刀叉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有點犯怵了呢?因為叉子裡面就有分沙拉叉、魚類叉和肉叉,而刀子呢也可以分出切肉刀、魚刀、頭盤刀等。
  • 美食文化:筷子背後的故事
    筷子,是中國人最主要的餐具,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人使用筷子,由來已久,不會使用筷子或使用不好筷子,都會被人取笑。生活中,不少年輕人不會用筷子,尤其吃麵時,兩根筷子平行,把麵條一圈圈纏起來送進嘴裡,看著總讓人忍俊不禁。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中國人使用筷子有史記載在3000多年前,而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才發明了刀叉,筷子一頭圓,象徵天,一頭方,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拿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合之象,也是國人對人和世界關係的樸素理解,筷子成雙出現也與國人遵守的太極陰陽理念相符,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告誡我們要克服不良的欲望。
  • 筷子背後的歷史與文化
    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舌尖風華,百味人間,袁枚《隨園食單》等為人稱道。 中國人真好吃,烹飪工具發明迭出,技法不斷翻新,食材廣泛實驗,追求色香味俱全。只有筷子,最好就是筷子,才能任意拆分、拾取大塊的食物,又可以隨意拈取,挑揀塊、條、絲、丁、片、末等任何形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