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人吃飯一般是用筷子,西方人則是用刀叉。
如果我們追問一下為什麼會這樣,你會以為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嗎?
其實,在人類成長的初期,不管是東方的中國人,非洲的埃及人還是地中海的希臘人,吃飯的方式都是一個樣子。自從人類發明了火就知道用火燒烤獵物,等獵物被燒熟涼涼之後,人們用手撕碎烤肉直接往嘴裡送,既用不著筷子,也用不著刀叉。促使我們的飲食發生變化的起因則是源於陶器的發明和廣泛使用。
二
人類最初發明陶器,其動因是容器的匱乏。可能在陶器出現之前,就有了草編、樹木藤條編、竹篾編的等形形色色的容器。至今漢字裡留下了許多草字頭、竹字頭、木字旁或木子底的容器名稱,如筐、藍、桶、簸、箕、籮等。容器,為原始的人類收集和存放生活資料帶來了方便。但是,用植物莖葉編織出來的容器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不能盛水。而汲水、盛水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須臾不可或缺。
今天,如果有人要執意試驗繞開陶器,用原始時代的自然材料來作盛水容器的話,那就只能用葫蘆瓢、大貝殼、皮囊,還可以用天然的竹筒;還可以用藤條編成的筐子,裡面墊襯荷葉之類的植物葉片,還有什麼能比這些更方便的嗎?恐怕沒有了。
這些原始的盛水器具受到地域物產的限制,其使用範圍不會很普遍,而且盛水功能也遠不如後世出現的陶器。
盛水陶器的出現無以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勞動。然而,關於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的分野也由此產生。
三
在陶器出現較早的古希臘和古埃及,他們的陶器形形色色,製作也非常精美,但都是瓶、罐、盆、盤、杯、盞之類的容器,此外,在古埃及還有一支大型的方陶櫃,也是被賦予了盛放東西——容器的職能。這一點,我們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古希臘陶器展區裡看得非常清楚。這些陶器的製作令人嘆為觀止,許多造型優美的古希臘陶瓶杯,往往是今天許多國際賽事優勝獎盃的造型淵源。
中國人的陶器製作卻沿著另外一條路子走了下去,即在繼續使陶器成為盛放東西容器的同時,聰明的中國古代先民又用陶器燒水煮飯,於是,陶器中便出現了陶製炊具。
從發展程序上講,大概是先用陶器燒水,然後又煮飯。中國人最早種植的是粟稻之類,只適合於煮飯熬粥,陶器先後出現釜、鬲、鼎。古代先民們除了稀食湯飯之外,乾重活或出遠門時還需要吃乾飯,於是又出現了蒸飯用的陶甑。
在沒有陶炊器之前,人們吃燒烤食物,當然可以用手直接抓取,送到嘴裡。可是後來,在吃湯食稀飯、肉羹菜湯時,也會用手直接抓取嗎?特別是在寒冬臘月的季節裡,不能趁熱而食,非要等到涼下來再用手抓取,這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於是,他們發明了輔助進食的工具,用兩根細長的棍子把帶湯的食物或熱騰騰的飯菜送進嘴裡——這種藉助工具,間接把熱食送進嘴裡的吃飯方式,就成了中國人吃飯用筷子的模式。
而在西方,陶器發明之後,他們沒有繼續走下去,陶器仍是盛放東西的容器,食物烹調始終是以燒烤為主要方式,(直到現在仍然是)烤肉、烤魚、烤火雞、烤麵包……他們也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其子孫後代至今還自然地喝生水,哪怕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還要在涼水裡加冰塊,甚至產婦剛出產房就喝涼水。這些都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沒有蒸煮陶器,也使他們習慣於在燒烤的食物涼了下來之後,不燙手了,再用手抓取並送進嘴裡,發明用刀叉吃飯是後來很晚的事了。
原始陶器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民族間不同的進食方式,出現了筷子和刀叉的差別。這是物質層面的原因,屬於形而下之器。
四
關於用筷子和刀叉進食的差異還有另外一種原因,也與陶器大致有關。
古代尼羅河流域農業相當發達,種植的作物主要有小麥和大麥。這一類糧食適宜磨粉製作麵包。麵餅,其製作的方式是烤,所以,古埃及人的陶器裡也沒有中國陶器中那種蒸煮湯食的炊具。幹烤的麵包可以用手直接拿著吃。歐美文化是在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石器時代,歐洲是大片的天然牧場,畜牧業十分發達,他們的飲食結構是以肉食和乳類為主,糧食輔之。畜牧民族習慣於逐水草而居,烤制或者煎是主要烹飪方式。因為食無定所,烤肉用的叉子,切肉用的刀子必須隨身攜帶。在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吃烤肉、喝奶,顯然比吃湯食便捷。到後的城市化生活階段,人們開始定居下來,刀叉走進了廚房,成了炊具。
西方人真正在餐桌上用刀叉當餐具,是在講究禮儀之後才出現的,而在此前只有刀子,把肉切下來或用手拿著吃,或用刀尖挑著放進嘴裡。西餐普遍使用刀叉始於16世紀,當然也有人認為還要早些。當刀叉剛傳入英國時,曾遭到天主教士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不用手直接抓取而用刀叉,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甚至連伊莉莎白一世也是用手直接抓食,當然,王室用手抓食進餐顯然會有一套極嚴格的規定。隨著歷史的前進,西方人關於進食的禮儀觀念逐漸變化了,用刀叉吃飯成為了人們的普遍認識,才形成了刀叉吃飯的形而上之道。
而在我們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文明,糧食作物主要是粟、稷、稻、黍,這些植物果實適宜於整粒煮熟。正如前面所言,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陶製蒸煮器皿,形成了中國人吃湯食用筷子的生活習慣。後來,中國的北方也種植了小麥、大麥、玉米,也採用了磨成麵粉後再做成熟食的方式,但由於傳統炊具和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中國人的麵食以饅頭、麵條、包子為常見形式——這仍然是湯食和蒸煮的傳統飲食方式。除了用玉米面蒸「窩窩頭」外,北方人還普遍用玉米面熬粥喝。同樣的麥麵粉,西方人烤出了麵包,中國人則蒸出了饅頭、包子,做成了麵條下鍋煮,而進食的工具仍然是筷子。
進入青銅文化時代,鼎,陳列於廟堂之上,坐落於王公貴族的筵席之間,由此而形成了禮制文明,使得尋常的炊具也免不了禮的氣息。於此相適應,在飲食禮制裡,自然也免不了用箸進食的規矩,這應是中國人始終用筷子吃飯的形而上因素。
五
在歷史的長河裡,禮制意識使中國人吃飯的方式成為一種定則,成為一種跨越華夏諸民族的地域習慣和風俗,甚至成了一個民族的標誌。現在,連每一個普通家庭,都會教育孩子使用筷子的禮儀,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姿勢和方式,忌用什麼樣的姿勢和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要有吃相」。而且,用筷子吃飯的形而上和形而下,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影響到了中國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在朝鮮、韓國、日本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多半都是用筷子吃飯。
用筷子和用刀叉吃飯,原始陶器導致民族之間最基本的習俗文化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就像是一個幾何圖形,從同一個原點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前行,角射線上的兩條直線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