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9歲女童墓葬出土,棺蓋刻「開者即死」4字,考古人員變了臉色

2021-01-15 騰訊網

《耍孩兒·骷髏訴冤》中云:「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古人以為,人死後埋入土中才算死得其所,家屬才會覺得心安。一般來說,古代葬俗因時代、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分為土葬、火葬、水葬等。不過,對那些身份尊貴、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而言,只有土葬才是最有面子的,為了讓家人死後也過得舒坦,他們還會在墓中放入一些珍貴的陪葬品。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專家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墓葬,經過簡單挖掘之後,一個深度為2.9米的長方形豎井坑(墓室)呈現在眾人眼前。後來,考古專家又細心清理了位於上方的填土,隨著夯土的減少,土層也薄了許多,埋於最前方的墓志銘率先被挖掘了出來,緊接著,便是一個造型精美的殿堂式石棺。

根據墓志銘和有關文獻得知,墓主人叫李靜訓,乃是一個9歲的小女孩,當然,能被單獨下葬也足以說明她身世不凡,北周驃騎大將軍李賢便是她的曾祖父。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除了這一層身份外,她的祖父李崇也是一代名將,年紀輕輕就跟隨在北周武帝身邊。後來,北周滅亡,李崇又被隋文帝楊堅收入麾下,幾番出生入死之後,他官拜大柱國,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以好景不長,開皇三年(583年),李崇卻在抗擊突厥的戰爭中以身殉國了,時年48歲,還沒來得及享受人倫之樂。李崇死後,兒子李崇,也就是李靜訓的父親繼承了先輩的榮耀,楊堅感念李崇為國家所作的貢獻,不但把李崇視為己出,還從小就把他養在宮中,賦予了他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

《隋書》中說:「(李敏)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後來,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婿,在幾百人之中,她一眼就相中了器宇軒昂的李敏,李敏能文能武,背景不凡,氣質出眾,能被選中實屬情理之中。入贅皇家之後,李敏被封為上柱國,後官至光祿大夫,比父親李崇的地位還要顯赫。

作為李崇的女兒,李靜訓則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史書記載道:「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遺憾的是,在大業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卻因病去世了,年僅9歲。於是,皇室就給她單獨辦了一個葬禮,其風光程度自然不言而喻。1300多年後,考古專家打開了棺蓋,沒成想,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刻在棺蓋上「開者即死」4個大字。

見到這4個字,考古人員的臉色變了,當然,他們絕不是害怕,而是激動。如此明晃晃的「詛咒」,說明陪葬品豐厚無比。果然,揭開一塊早已殘朽的絲麻織品(被子)之後,散亂的人骨和隨葬品便出現了,陶俑、玉石項鍊、金鐲子、邢窯瓷器簡直數不勝數。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李靜訓的脖子上的寶石項鍊,最下方的那顆雞血石經過千年時間,仍鮮豔如初。

相關焦點

  • 西安出土隋朝古墓,墓主人是9歲女童,棺材上寫著4個大字:開棺者死!
    ,墓主人是9歲女童,棺材上寫著4個大字:開棺者死!  1957年在西安城外的不遠處,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墓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親自發掘,經過重重鑑定確定,是一座隋朝時期的陵墓。 即便已經工作到深夜,但大家仍是精神抖擻,因為,那是當年發現的最完整、等級最高的隋朝墓葬。1957年,西安發現隋朝9歲女孩墓,棺上4個大字:開者即死!
  • 西安發現4座北周墓葬 墓主曾任「西安市長」(圖)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記者 文豔昨日,記者從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獲悉,該院兩年時間在長安區韋曲街道辦附近先後發現了4座北周墓葬。考古發現,這個家族墓的墓主張猥為戰國時「三世相韓」的後裔,曾當過長安城的地方官,相當於現在的「西安市長」。
  • 重慶考古近70年來最大發現 冬筍壩遺址現「古代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清理出土船棺葬4座、長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磚室墓1座,時代涵蓋了戰國晚期、秦、西漢早期、新莽時期等幾個階段。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現場考古負責人代玉彪表示,冬筍壩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特別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為代表的一批戰國至西漢墓葬,對探索川渝地區巴文化特徵與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 世界上最逆天的棺材,一具寫「開者即死」,一具是700斤黃金
    可以說,全世界範圍內的古墓都有著棺材,只不過棺材的樣式不一樣,考古挖掘古墓後,一般有價值、珍貴的古代棺材都被藏於博物館供世人參觀,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逆天的棺材是哪些呢馬王堆朱地彩繪棺出土自長沙馬王堆漢墓,是該墓出土最珍貴的文物之一,目前已成為國家文物局規定的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 成都發掘宋代墓葬 首次出土堪輿羅經圖有助研究五星八卦二十八星宿
    近日,隨著成都沙西線彭州支線考古發掘工作落下帷幕,青石村遺址的宋代墓葬讓考古人員眼前一亮,其中的道教遺物與宋代創立的風水流派理氣派有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首次發掘出土了華蓋宮文鎮墓券。  現場  三座宋代墓葬  出土龍形俑或指示方位  2018年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成彭高速公路(成綿複線段)擴容改造工程、沙西線彭州支線建設工程、成什綿複線至石化基地連接線支線建設工程(彭州至昇平第二通道)、彭州市三環路建設工程等4條公路項目徵地紅線範圍內進行了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
  • 七星巨棺內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的身份是誰?
    七星巨棺是我國考古界一個重大的發現,2008年在廣西的上思縣陽鎮廣元村發現一座明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起來的巨棺,後來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北鬥七星排列的形狀,因為也被稱為七星巨棺,七星巨棺的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又是誰呢?
  • 成都鬧市區驚現千年古墓,出土17具金絲楠木船棺
    很快,成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得知了這一消息,考古人員立刻前往了現場,拉起了警戒線,開始對這些木頭進行勘察。這些木頭由於年代久遠,暴露在空氣之下後變得十分脆弱,儘管考古人員已經十分小心了,卻還是對這些船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 揚州考古專家新推論 甘泉雙山漢墓主人或為劉荊父子
    出土廣陵王璽的漢墓位於甘泉山雙山,雙山即兩座漢墓的封土堆。兩墓墓主是誰?至今存在爭議。近日,揚州城大遺址保護中心業務部主任餘國江撰文,結合出土文物、文獻資料作出推測——甘泉山雙山漢墓墓主或為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及其兒子劉元壽。還原歷史漢代最後一位廣陵王葬於此揚州西北的甘泉山一帶,分布著大量兩漢時期的墓葬。
  • 安徽宣城一漢代墓葬出土慄子完好如初
    新華網合肥3月23日電(記者王立武)安徽宣城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近日在市區敬亭路延伸工程建設工地搶救發掘了一座初步判定為西漢時期的墓葬,出土了20多件文物,出土的慄子歷經2000年仍完好如初。  該墓葬是3月初在宣城市區敬亭路建設工地上發現的。文管人員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墓葬是一土坑木槨墓,有耳室。
  • 令人震撼的唐安國相王孺人墓葬壁畫(下)
    考古人員認為,這兩座墓葬的壁畫繪畫手法高超,用線準確嚴謹,又是皇室親王夫人的墓葬,可以基本斷定是出自皇室專職畫家之手 這兩座墓葬壁畫在向後人展示唐代繪畫藝術成就的同時,也直觀、形象地向後人展示了唐代社會,特別是唐代上層社會的生活場景,為後人了解唐代的政治、歷史、繪畫、服飾、葬俗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 癸巳年考古北京生肖文化 周口店發現蛇類化石
    延慶出土蛇紋青銅劍  在延慶軍都山葫蘆溝春秋時期的墓地中,出土了十餘把飾有蛇紋的青銅短劍和蛇紋青銅帶鉤。  飾蛇紋青銅短劍有鏤空蛇紋和雙環紋蛇首,是距今大約2700-2500年間春秋時期的文物。鏤空蛇紋劍長約30釐米、寬4釐米。它的手柄部位有彎曲的蛇形裝飾,中心為空,所以得名「鏤空蛇紋」。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出土罕見耀州窯青釉瓷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西安11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透露,考古人員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圓形香盒。
  • 葉家山發掘: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諸侯國國君墓葬
    據介紹,葉家山墓地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共揭露出74座墓葬,6座馬坑。其中,大型墓2座(墓口長度在5米以上),分別為2011年發現而未清理的M28和新發現的M111。M111墓室長13、寬10米,M28長7.4、寬6.2米。中型墓11座(墓口長度在3~4.9米之間)、小型墓61座(墓口長度在0.5~2.9米之間)。
  • 成都漢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圖)
    墓葬內發現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4臺蜀錦提花機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填補了我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漢代蜀錦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而出土的九部醫書中的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另外,帶有「心」、「肺」等線刻小字的人體經絡髹漆人像的出土等一系列的發掘成果都創下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 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