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兒·骷髏訴冤》中云:「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古人以為,人死後埋入土中才算死得其所,家屬才會覺得心安。一般來說,古代葬俗因時代、地域不同而各有差異,分為土葬、火葬、水葬等。不過,對那些身份尊貴、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而言,只有土葬才是最有面子的,為了讓家人死後也過得舒坦,他們還會在墓中放入一些珍貴的陪葬品。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專家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墓葬,經過簡單挖掘之後,一個深度為2.9米的長方形豎井坑(墓室)呈現在眾人眼前。後來,考古專家又細心清理了位於上方的填土,隨著夯土的減少,土層也薄了許多,埋於最前方的墓志銘率先被挖掘了出來,緊接著,便是一個造型精美的殿堂式石棺。
根據墓志銘和有關文獻得知,墓主人叫李靜訓,乃是一個9歲的小女孩,當然,能被單獨下葬也足以說明她身世不凡,北周驃騎大將軍李賢便是她的曾祖父。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除了這一層身份外,她的祖父李崇也是一代名將,年紀輕輕就跟隨在北周武帝身邊。後來,北周滅亡,李崇又被隋文帝楊堅收入麾下,幾番出生入死之後,他官拜大柱國,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以好景不長,開皇三年(583年),李崇卻在抗擊突厥的戰爭中以身殉國了,時年48歲,還沒來得及享受人倫之樂。李崇死後,兒子李崇,也就是李靜訓的父親繼承了先輩的榮耀,楊堅感念李崇為國家所作的貢獻,不但把李崇視為己出,還從小就把他養在宮中,賦予了他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
《隋書》中說:「(李敏)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解。」後來,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婿,在幾百人之中,她一眼就相中了器宇軒昂的李敏,李敏能文能武,背景不凡,氣質出眾,能被選中實屬情理之中。入贅皇家之後,李敏被封為上柱國,後官至光祿大夫,比父親李崇的地位還要顯赫。
作為李崇的女兒,李靜訓則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史書記載道:「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遺憾的是,在大業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卻因病去世了,年僅9歲。於是,皇室就給她單獨辦了一個葬禮,其風光程度自然不言而喻。1300多年後,考古專家打開了棺蓋,沒成想,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刻在棺蓋上「開者即死」4個大字。
見到這4個字,考古人員的臉色變了,當然,他們絕不是害怕,而是激動。如此明晃晃的「詛咒」,說明陪葬品豐厚無比。果然,揭開一塊早已殘朽的絲麻織品(被子)之後,散亂的人骨和隨葬品便出現了,陶俑、玉石項鍊、金鐲子、邢窯瓷器簡直數不勝數。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李靜訓的脖子上的寶石項鍊,最下方的那顆雞血石經過千年時間,仍鮮豔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