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VIP
轉載請註明來源
在春節前的這一晚,是中國的除夕,是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現在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但要是在古代,中國人在年夜飯上能吃到些什麼呢?跟思響哥一起來看!
餃子、湯圓成為過年必吃食品
說起中國人過年必吃的東西,餃子在唐朝時已出現雛形,在宋朝稱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來自蒙古語或回回語,在一些地區沿用至今),後來也有「水點心」、「煮餑餑」等名字。因其形如元寶,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同時又便於人們把各種象徵吉祥銅錢、糖果等包在餡裡,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餃子成為北方人過年的必備食品。
南方過年的「標配」湯圓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節(元宵節)吃的「圓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金桔水團」等不同餡料的做法。
明朝時,北方在正月初九後吃「元宵」,製作方法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這顯然已經和今天沒什麼區別了。湯圓因其形狀,被賦予「團團圓圓」的意思,過年時吃確實吉祥、應景。因此理論上,如果我們回到明朝過年,我們在北方就能吃上餃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湯圓了。
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
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宋朝更有「御廚止用羊肉」的規定,以至宋真宗時,宮中一年要殺數萬頭羊。在這種示範作用下,老百姓不免爭相食羊。金朝佔領北方後,江南羊肉產量不足,豬肉的地位上升很快。臨安城內肉鋪眾多,在過年前後,每家能賣出數十頭生豬。
不過古代因要用牛耕田,歷代政府大都禁止殺牛,違反者會被施以重刑。過年時,大家如果要吃燉牛肉,只能冒險到黑市上去買「非法牛肉」。這裡多說一句,在宋朝賣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業,因為買一頭活牛5—7貫(1貫通常合1000錢),而牛肉一斤100錢,那麼一頭兩三百斤牛能輕易賣出20—30貫了。
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
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裡遊的」。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魚那是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只是唐朝時候,皇帝的姓「李」和「鯉」同音,於是禁止吃鯉魚。
魚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吃法,即所謂「膾」,也就是生魚片。宋代年夜飯桌上須有魚,寓意「年年有餘」,桌上最大的一盤是膾魚。那時吃魚雖能煎、炸、燉、蒸,但最流行的吃法是膾,就是吃生魚片。早在唐代,已有許多詩詞描述膾魚的鮮美,王維寫「侍女金盤膾魚肥」,王昌齡則有「青魚雪落鱠橙虀」等。
膾魚是取三五斤的新鮮鯉魚或鱸魚,去鱗取脊肉,鋒刀切薄片擺盤,佐以清醬、韭花、椒鹽、陳醋,麻辣微酸、鮮嫩爽口。膾魚不但是百姓年夜飯的主打菜,也是宮廷的御膳佳餚。南宋史家徐夢莘在《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了「魚鰾二色膾」「 紅絲水晶膾」「 鮮蝦蹄子膾」等魚膾御膳30多種。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已趨同於現代。如乾隆舉辦除夕宴,桌上的肉食大都屬於常見之列,包括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等。
古人吃菜的種類、方法,
同現代人有很大區別
說了這麼多肉類,再來看看古代年夜飯上能有什麼蔬菜。在古代冬季,能吃到的蔬菜實在是屈指可數,尤其是在北方,普通百姓們為了冬天有菜吃只能提前醃製鹹菜,因此晉朝時石崇能在冬天讓來賓吃到韭菜,也算是一大炫富方式了。到了唐朝,長安附近有許多溫泉,皇室於是安排專人負責利用地熱栽培反季節蔬菜。
宋朝時,溫室技術進一步推廣,農民已掌握暖棚種植技術,他們利用溫泉地熱栽培反季節蔬菜,大部分供皇室、高官享用,小部分流入市井。除夕夜,富貴人家的餐桌上會出現一盤綠瑩瑩的蔬菜:五辛盤。即用大蒜、山蔥(小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種辛味蔬菜組成的拼盤,宋詞「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說的就是年夜飯的五辛盤。
說了這麼多,回頭來看,要是真的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吃一頓年夜飯,即便你我腰纏萬貫,想破腦袋,可供選擇的東西也依舊寥寥可數。好好過年,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真算是現代人的一項特權了。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