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紅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

2021-01-09 劉明生說長徵

1927年至1937年為土地革命時期,該階段工農武裝統稱為紅軍。

四一二武裝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下大力抓捕共產黨與革命群眾,當時全國各地警衛森嚴,瀰漫著白色恐怖。共產黨被迫退出第一次國內大革命,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躲躲藏藏幹工作。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爆發,通過這三次起義,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城市裡建設蘇維埃政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們把目標轉向了農村。

正確的方向確立後,紅軍如燒不盡的野草般,在大大小小的村落生根發芽,野蠻生長。紅軍為什麼能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第一是無從選擇,第二是我們有好的領導與好的戰士,第三是我們有民眾的支持。

01無從選擇

在清政府倒臺後,地主與軍閥是社會的主角,窮人是配角。

那些豪門貴戶在饑民遍野時,依然聲色犬馬,荒淫無度。

沒錢的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租地種,一年的收成繳了租金後,都不夠養活家人。

所以他們揭竿而起了,當紅軍還能與舊社會鬥一鬥,總比等死強吧。

我們的1614位開國將軍,絕大多數都是窮山溝走出來的。

十大元帥裡,朱德出身佃農,彭德懷和賀龍出身貧農;

十位大將中,徐海東青年時期是燒窯工,蕭勁光出身貧苦的小手工業者家庭,張雲逸的父母務農,他還有五個兄弟姐妹。

肖華上將的父親是泥瓦匠,楊得志上將沒參軍前以打鐵為生,李天佑上將賣過竹蓆……

他們是站出來的第一批勇士。但勇敢需要承擔代價。

紅二十五軍的兩位領軍人物,吳煥先和徐海東。

吳煥先破家鬧革命,自己家是地主,卻倡導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這一舉動被底層人民擁護,卻被地主記恨在心。

為了保住自己手裡的蛋糕,這些地主夥同土匪,殺害曹門村近百戶村民,揚言:「踏平箭場河,血洗四角曹門,滅吳煥先滿門。」

吳煥先忙於公務,很少回家,吳煥先的父親吳維棣帶著一家老小6口人逃命,命喪刀口下,在趕路的途中被賊匪所殺,全家無一人生還。

其中,還有吳煥先懷著孕的妻子曹幹先。

徐海東的遭遇趨同,一家上下66口人死於反動派手中。

宋任窮、賴傳珠、韋傑、詹才芳、饒子健的親朋鄰裡,用自己的生命印證了一個道理,貧窮就得挨打。

有的將領稍稍幸運些,親人僥倖活下來,但他們也不能過平常人家期盼的生活。

楊勇參軍後,楊家被抄家,母親被嚴刑拷打;

楊梅生參加紅軍21年沒回家,母親被惡勢力逼到走投無路,吃百家飯過日子,衣服破爛不堪,膝蓋上的補丁一個接一個;

周世忠跟著紅軍走了,他的母親李少青以乞討、幫傭為生,住破茅草棚住了20多年。

這樣血淋淋的例子,屢見不鮮,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國民黨與地方民團做了那麼多腌臢事,所作所為令人氣憤,但當時的世道就是如此。

在他們的認知裡,你敢反抗你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不想活了。既然你不聽命於我,那我必須給你點顏色瞧瞧,好樹立我的威信。

紅軍的宣傳語強調了:「我們窮人不姓窮,富人也不姓富,窮人受苦難是因為有惡霸地主和土豪劣紳的壓迫剝削。只要我們窮苦人團結一條心,把地主豪紳推翻,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

為什麼當紅軍,有些人確實只想當普通老百姓,老婆孩子熱炕頭,但是軍閥、地主不讓他們安生,他們又當如何?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刀已經在脖子上了,親人的血已經流了,能不能活下來,取決於當不當紅軍,而能走多遠,取決於能堅持多久。

換做是你,你會當嗎?你會不會堅持?

02好的領導

相比於肚子裡沒啥墨水的將領來說,紅軍時期我軍有文化的將領比較少,但是上過正兒八經軍校的,外國留學回來的,基本上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了。

周恩來同志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羅榮桓元帥在1919年就考上了青島大學,陳毅元帥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澤東同志經研究調查,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

我們的高級將領,信奉馬克思主義,與廣大窮苦人民是站在一塊的。

他們博聞強識,懂得多,會的多,卻沒有什麼架子,對自己的戰友、部下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和親人一般無二。

毛澤東同志初上井岡山時,常和農民拉家常。他會一邊走向一個男人一邊問:「老俵,你怎麼稱呼啊?」也會問一些正在勞作的婦女:「老妹,你叫啥子叻?」

他們英雄相惜,愛惜人才,知人善任。

毛澤東同志很會表揚人,他說何長工是人民的好長工。

打了勝仗時,他會專門寫詩誇一誇某個人,王良有幸被他寫進詩中兩次,彭德懷也在他的祝捷詩裡,當了一回彭大將軍。

就算不知名的新兵,只要在戰鬥中表現突出,毛澤東同志都會不吝嗇於溢美之詞。

其他將領對待人才的態度相同。

在這樣的任職環境中,在這樣選賢舉能的首長的領導下,晉升是很公平的,能者多勞,是金子就會發光。

王新亭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從普通士兵晉升到了軍政主官,王尚榮只花了五年……他們沒有背景,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的孩子。

即便一直沒能往上升,他們也不會受到苛待。

紅軍長徵前,第五次反圍剿的傷員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大家才動身出發。

紅軍長徵時,因馬匹數量有限,普通士兵只能步行。

可分到了騾子和馬的將領,騎馬次數寥寥無幾。

有的時候,他們讓馬背著傷員,要麼就是讓馬扛著沿途要吃的幾大袋糧食,或者會把馬借給走不動道的女紅軍用。

陳毅說,紅軍隊伍裡沒有長官。

吃穿過於拮据時,高級將領們往往與戰士們同甘共苦。

羅榮桓元帥總是在飯點的時候外出散步,希望大家多吃一點,自己回去吃剩菜剩飯就行,如果戰士留菜給他,他會發火。

王震在過草地時帶頭讓食,把自己省下來的酥油和餈粑給了戰士;

彭德懷為了大家能夠走出草地,殺了陪伴自己很久的黑騾馬……

還有,將領們聽得進忠言,懂得反思自身過錯,從不搞一言堂。

陳賡在自己的後半生常提起一件事:「長徵途中,我犯了一個官僚主義錯誤,以至於一個本可以走出草地的紅軍小戰士最終倒下了。」

多翻翻將軍們的傳記,諸如此類的故事一籮筐,不再贅述。

能力強,好相處,會用人,會誇人,不擺譜,思己過,這樣的領導,便是紅軍一往無前的恆動力。

03好的戰士

相比於國民黨抓壯丁,花錢僱傭來的士兵,紅軍戰士心中有信仰,這是難能可貴的。

犧牲在南方三年遊擊戰中的賀昌,小的時候就時常念著一首朗朗上口的軍歌:「領兵元帥,為賀悟庵,為民除害,滅匪當先!」

他在十二歲時揮筆寫下「國家有難,就應挺身而出,即使犧牲,也不退縮;國難當頭,大丈夫不做嶽飛死,也做班超名震天下」的豪言壯語,後來真的走上了革命之路。

尋淮洲,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犧牲於1934年12月14日。

在他13歲時,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周恩來的半個徒弟——王爾琢,一封家書以身許國。

他於1927年5月告知父親投筆從戎的決定,信中充斥著歸家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報國的熱血。

兒何嘗不思念著骨肉的團聚?

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

但烈士殷紅的血跡,燃燒起兒的滿腔怒火;

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

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髮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原名吳人鑑的王錚中將,以「諍言篤信, 剛直不阿」 中的 「諍」 字自勉,改了新的名字,告訴自己何為革命,革命為誰。

唯一一位外籍開國將軍洪水,他說自己想做可以吞噬一切的「洪水猛獸」,衝垮反動派,淹沒氣焰囂張的敵人。

諸多犧牲的烈士們,因「前輩懷抱建功立業之高遠理想,求教於圯上老人黃石公得以精通韜略」典故而改名的黃公略;

四次改名為革命卻犧牲在長徵途中的朝鮮籍參謀長畢士悌;

請相信他們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人民在戰鬥。

紅軍隊伍裡,有需要他站崗就把崗站好;需要他燒炭就把炭燒好;需要他當班長就任勞任怨,需要他當戰士就毫無怨言的張思德。

紅軍隊伍裡,有帶領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被俘後扯出腸子英勇就義,彪炳史冊的陳樹湘。

紅軍隊伍裡,有戰死河西走廊,隕落高臺的鐵流後衛董振堂;

有倒在血泊中的羅南輝;有遺恨懷玉山的劉疇西;

與勢與父親反目,即使被父親登報懸賞通緝仍堅持革命的胡少海;

有始終與黨站在一起,被居心叵測之人陷害致死的曾中生;也有身故直羅鎮的黃甦。

看,紅9軍軍長孫玉清與敵在古浪激戰,撤退到祁連山被俘,敵人抓來他的夫人嶽蘭芳,威脅他說出黨內機密。

他從容地對嶽蘭芳說:「不要怕,戰死和殺死一樣光榮。」

看,楊克明在戰敗已成定局時,將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扳機,用最後一顆子彈成全了自己一生的不屈。

看,敵人搜山,賀昌高呼紅軍萬歲,把最後一顆子彈打進了自己的胸膛……

他們有氣節,他們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為了革命,開國將領們因公致殘,他們少了一條胳膊,少了一條腿,少了一隻眼睛。

毛澤東發問:「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獨腿、獨腳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由此看來,有如此戰士,有如此堅決的信念,紅軍會堅持不下來嗎?

04民眾支持

一部革命戰爭題材獻禮影片《八子》,講述了瑞金一戶農家八個兒子參加紅軍最後全部犧牲的真實故事。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比比皆是,只不過是轟轟烈烈擴紅運動的一個縮影。

廣大勞苦群眾以「踴躍參加紅軍,保衛勝利果實」為光榮,互相競賽、互相激勵。

婦女們唱起《送郎當紅軍》《十送郎》等紅色歌謠,手捧鞋帽手巾等慰勞品,動員鼓勵男子當紅軍。

放學回家行走在鄉間的兒童們,有組織地沿途高呼口號:「大家當紅軍去!」

黨、團員們在擴紅運動大會上振臂高呼:「大家跟我一起去報名當紅軍!」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當紅軍!

人民用實際行動支持著紅軍,用一顆真心來幫助戰士們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任務。

數據統計,當時瑞金全縣只有24萬人,加入紅軍和地方武裝的多達5萬人。

紅軍長徵時,3.5萬瑞金人參加這一壯舉,其中約1.08萬人犧牲在長徵路上。

其他地區的人民做法雷同,僅有23萬人口的興國,8萬人參加紅軍,紅軍隊伍中有一個師命名為了「興國模範師」。

而作為長徵烈士第一縣,興國共有23179名烈士,光犧牲在長徵路上的興國籍烈士就有12038名,相當於每一公裡的長徵路上,就有一名興國兒女化作了生命路標。

踏上長徵路的紅軍,翻山越嶺,躲避追尾之敵,幸得沿途老百姓的幫忙,才得以在重重封鎖下,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

糧食不夠了,群眾幫忙籌,沒有住所落腳了,和群眾商量一下,大家一起擠擠就好,流血受傷不能上路了,群眾貼心照顧,直至痊癒。

這些農民朋友不求回報,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紅軍。

親歷者餘善義回憶說:「我寧願多吃點山毛野菜,也要省下一點米,給紅軍戰士煮兩頓稀飯送去。」

有些人乾脆直接把傷員接到家裡居住,敵軍不在時,就為紅軍熬藥,讓他們睡在熱炕上休養;

敵軍來搜捕時,就將紅軍藏在巖洞中隱蔽,夜深時再去給傷員送藥服用、包紮傷口。

而有些人家徒四壁,自己都養不活,可為了不讓紅軍餓肚子,低聲下氣地去向鄰居討米。

紅軍戰士身體好轉後,會回贈物品以示感激,有些直接奉上銀元,但大部分農民不會收。

理由很簡單,雲南西山區的萬雲峰、曹進祥說:「不能要紅軍傷員的錢,他是紅軍幹部,傷好後,回歸部隊要有路費才行。」

在南方堅持打遊擊的紅軍,同樣深得老百姓的信賴。

敵人與遊擊隊拉扯,有時尋覓不到行蹤,會選擇封山。紅軍只能在山裡打轉,打野味、掏蜂窩,吃野菜,但長期下去不是辦法,因為人體需要攝入鹽分。

群眾知曉了情況後,假意去敵人那裡鬧上幾次,說靠山吃山,不進山種地打柴,日子沒法過,敵人只好答應群眾的要求。

上了山後,群眾把乾糧、食鹽、幹辣椒、鹹魚、臘肉等吃食四處一丟,有時還會帶來報紙和敵人活動的情報,遊擊隊得到消息,晚上到處搜羅一番,便得到了供給。

《南方三年遊擊戰爭卷1》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群眾不僅冒著生命危險送糧食、送乾菜,而且想方設法送情報,作掩護。」

他們在敵人的淫威下,經常無故被捕。

敵人要他們交代紅軍藏身地點,如果硬是頂住不講,也許還可以活,如熬刑不過講了,下場更慘,而遭殃的人也更多。

因此,就是被敵人打斷手,打斷腳,打得死去活來,他們也不吐半句真情,要死就死一個,決不害共產黨。

因為有民眾的支持,紅軍才能發展壯大,才能力挽狂瀾,才能與武器、兵力強於自己十倍的敵人作戰,才能拯中華於危難。

本文由劉明生說長徵【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湖北老農曾借給紅軍四百大洋,85年後拿出「欠條」,應還多少錢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裡,紅軍從小小的一支隊伍發展成浩浩蕩蕩的幾十萬人,不僅僅是他們所堅持的信仰帶走極強的感染力,更是背後老百姓的支持,紅軍和老百姓之間感人的故事那是說上好幾天好幾夜都說不完的,那今天小編我便選一例十分有趣的來講,這還得從一張小小的「欠條」說起~1930年的時候,彼時正逢中國工農紅軍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會師
  • 四川「紅軍守墓人」是個90後美女,家族四代接力守墓80多年
    本文3169字,閱讀完需要11分鐘在四川南充南部縣長坪山上,有一家人為紅軍劉連長守墓80多年,26歲的馮煉已是第四代守墓人。劉連長的名字是什麼,他從哪裡來,卻無人知曉。戰爭年代,劉連長給予了馮煉的曾祖母陳韓氏熱切的幫助,軍民情深。在一次與軍閥的抗爭中,才25歲的劉連長英勇犧牲。
  • 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原標題: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蹟。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徵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是首部全面報導紅軍長徵的著作,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斯諾預言:「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徵史詩全部寫下來。」80年來,國際上湧現出了許多斯諾的後繼者,他們紛紛著書立說,以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記述了他們對紅軍長徵的看法。此外,許多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論著也濃墨重彩地描寫長徵。相關作者雖然立場有所不同,對中國革命和中共的態度也各有差異,但都對長徵作出高度評價。
  • 1935年,徐海東大將支援中央紅軍5000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徐海東也軍紅當過十幾年的燒窯工人,艱苦的生活環境,磨練了他強烈的反抗精神和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膽略。他於1925年參加了北伐戰五軍爭,大革命失敗後,他在家鄉湖北黃陂縣一帶組織工農武裝,參加了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5年,中央紅軍決定在陝北建立陝北根據地,而中央紅軍達到陝北時發現,陝北已經被紅二十五軍掌握了。
  • 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主力開始長徵
    面對國民黨重兵進攻,毛澤東、張聞天等人都不主張紅軍與敵軍死打硬拼。但博古信賴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沒有採納他們的正確意見,堅持「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戰法,命令紅軍主力堅守廣昌。博古和李德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的名義發布《保衛廣昌之政治命令》,要求紅軍同敵人「決戰」。
  • 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紅軍長徵鑄就了偉大的長徵精神。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徵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這是對長徵的國內評價,那麼國外對長徵的評價是什麼呢?
  • 彭清華在廣西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1933年6月,紅七軍和江西軍區紅二十一軍一部合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成為中央紅軍的一支勁旅。長徵期間,在紅五師血戰新圩、幹部團特科營架橋突破烏江天險、紅十三團偵察連智取婁山關等著名戰鬥中,都展現了廣西將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風採。還有一批廣西籍紅軍將士奉命堅持南方遊擊區的鬥爭,不畏艱險、英勇抗敵,絕大部分在遊擊戰爭中光榮犧牲。
  • 1933年8月1日:紅軍成立紀念日的誕生與慶祝
    資料照片1933年8月1日——紅軍成立紀念日的誕生與慶祝■曹春榮中國工農紅軍在歷年的艱苦戰爭中,打破了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歷次進攻,根本動搖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已成了革命高漲的基本槓桿之一,成了中國勞苦群眾革命鬥爭的組織者,是徹底進行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力。本委會為紀念南昌暴動與紅軍成立,特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 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紅魔與紅軍,經常的死敵,偶爾的溫情!
    紅魔和紅軍之間,定義了什麼叫真正的死敵,那就是就算我處於最低谷,我也得踢你兩腳,曼聯統治英超的時代,最難踢的比賽毫無疑問雙紅會,彼時的紅魔在英超大殺四方,唯獨會連續幾個賽季被紅軍雙殺,同樣的範加爾時代低谷的曼聯也曾連續兩年四殺利物浦,甚至於上賽季,紅軍一路披荊斬棘,唯獨在紅魔身上丟了分。
  •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尤其中央紅軍過廣西的19天,是醞釀遵義會議不可缺少的歷程,是挽救紅軍命運的19天,是開始扭轉中國命運的19天,是紅軍長徵精神在八桂閃爍的19天。在這19天中,紅軍不僅經歷了長徵以來的最悲壯、最關鍵的戰役——湘江戰役,而且翻越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 路遙|文學是一種艱苦的勞動
    我覺得,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不完全是智慧的產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艱苦勞動的結果。從工作特點來看,作家是個體勞動者。這種獨立性的勞動非常艱苦,不能指靠別人來代替。任何外在的幫助,都不可能緩減這種勞動的內在緊張程度。有時候,一旦進入創作過程(尤其是篇幅較大的作品),如同進入茫茫的沼澤地,前不著村,後不靠店,等於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白紙上進行一場不為人所知的戰鬥。
  • 1936年,那名被敵軍擊穿頭部的紅軍戰士,是誰拯救了他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紅軍戰士們被迫走上長徵的道路。在那漫長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中,紅軍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吃著草根,啃著樹皮。在克服種種磨難之後,紅巾軍戰士成功在會寧會師。
  • 紅軍長徵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留下的動人故事 - CCTV.com
    在楊永明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這個縣的泗水鄉周家村白面瑤寨,見到了刻在一塊巨石上的兩條紅軍標語:「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鬥爭,再尋光明」。據這個縣原黨史辦出版的《紅軍長徵過龍勝》一書記載,當年紅軍長徵路過龍勝時,紅3軍團4師首長在白面瑤寨旁的這塊巨石下,會見了當地瑤族起義首領。為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壓迫,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曾發動了一場起義,但很快就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鎮壓了。
  • 風雪祁連山 浴血河西廊——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碑文敬讀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坐落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園內。該紀念園由紀念廣場、紀念館和碑廊三部分組成。紀念廣場正中矗立著紅軍西路軍進疆戰士銅像,銅像高6.2米,重約5噸,身背大刀,右手握鋼槍,目光炯炯注視前方,充分顯現了西路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 從紅軍長徵過廣西到「兩廣事變」
    據中央社露布:某日殲敵數千,某次捕匪盈萬,試加統計,朱毛應無孑遺,何以通過湘桂邊境尚不下二十萬眾,豈朱毛諳妖術,所謂撒豆成兵乎?職實惶惑難解。「(參見《廣西文史資料》第17輯)  蔣被白崇禧噎了嘴,置其電不復,只嚴令桂軍急速追剿西去貴州的紅軍,「勿得稍縱」。自己親赴貴陽督戰。
  • 廣西全州:紅軍長徵地 唱響感恩曲
    11月26日,紅色沃土·新的徵程——中國文聯、中國視協文藝志願服務團「送歡樂·下基層」走進廣西全州,在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先鋒廣場舉行慰問演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二級巡視員馮懷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牙韓彰、桂林市副市長謝靈忠以及2000餘名觀眾到場觀看演出。
  • 風雪祁連山 浴血河西廊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碑文敬讀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坐落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園內。該紀念園由紀念廣場、紀念館和碑廊三部分組成。紀念廣場正中矗立著紅軍西路軍進疆戰士銅像,銅像高6.2米,重約5噸,身背大刀,右手握鋼槍,目光炯炯注視前方,充分顯現了西路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 1935年遵義會議後,那個曾對紅軍造成嚴重損失的李德,後來咋樣了
    「我不知道什麼叫保皇派,我只知道紅一方面軍北上是正確的,毛主席是正確的,我們不是逃跑。」說這一番話的正是李德,當時面對李特的追趕,李德挺身而出與李特爭論,毛主席聽後感到了些許的溫暖。那時,在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張國燾企圖搞分裂,與毛主席意見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而當時的李德是站在毛主席這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