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那名被敵軍擊穿頭部的紅軍戰士,是誰拯救了他

2021-01-13 騰訊網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紅軍戰士們被迫走上長徵的道路。在那漫長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中,紅軍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吃著草根,啃著樹皮。在克服種種磨難之後,紅巾軍戰士成功在會寧會師。

這段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當年的紅軍戰士也已經步入晚年。在這樣一群可愛的紅軍戰士中,有一位百歲老人。

在今年八月中旬,這位百歲老人離我們而去,他精彩的一生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在這一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曾經發生過一起不可思議的事件。

他被日本侵略者的機槍擊中頭部,子彈將其頭部貫穿,但是他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這位老人便是紅軍戰士王承登。

紅軍戰士王承登

王承登出生於上世紀初,是一位壯碩的農村小夥子。他的父輩因為荒災逃到了北坑村。從此以後,王承登一家人便在這裡生活下去。眼看著國家正處於危難時刻,舉國上下都想要把日本侵略者給趕出中國。

紅軍戰士的隊伍越來越大。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王承登有幸加入到紅軍戰士的隊伍中,成為能夠保家衛國的戰士。這一消息讓王承登尤為興奮。這才是一個好男兒應該做的事情。

王承登參加紅軍以後,任過不少的職位。先是從班長當起,後來又稱為排長和營長,等到平型關戰役的時候,他已經當上了排長一職。一天身為紅軍,王承登就一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堅守崗位,英勇拼搏,將死置之度外。

王承登一生受過不少傷。在1952年的那一份體檢報導中清楚地寫著他的所有傷勢。他的鼻子上有一個大的穿孔,這是在戰鬥時留下來的。坐大腿上也有一些貫穿傷,還好已經痊癒。這下傷痕都是歷史的見證,是王承登每一次和敵人廝殺所留下的印記。

除了以上這些傷痕,在王承登的頭部還有一個致命的貫穿傷。從疤痕上可以看出,當時子彈是從他的左眼下框射進去的,又從右耳孔那裡出來。這關鍵的一顆子彈差點要了王承登的命。

誰救了王承登

在一次採訪中,王承登曾回憶說,1936年,當子彈射向自己之後,他身邊的戰士們都以為他犧牲了。但是,王承登卻靠著毅力睜開了雙眼,緊接著他緩慢地抬起頭,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傷口。因為傷勢過重,王承登陷入了嚴重昏迷。當時,沒有人發現他還活著。前方是步步緊逼的敵人,紅軍戰士只好暫時先將王承登給留下,繼續和敵人戰鬥。

等到第二天,戰事已經平息。紅軍派出偵查員去打探敵情。就在這時,偵查員突然發現倒在血泊中的王承登。此時的他還有些許呼吸。偵查員立即請來了幫手,將王承登給抬走。當聽到自己的戰友還活著的消息,紅軍戰士尤為興奮。四名「紅小鬼」馬上抬著一塊門板,來到王承登的跟前。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王承登抬到醫院進行救治。經過一番治療之後,王承登脫離險境,成功活了下來。

王承登在身受重傷的時候,能夠平安地活下來,實屬不易,而這還得多虧了那位偵查員和四位用門板抬著他前進的「紅小鬼」的幫助。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20年後毛澤東主席自己是這麼回憶長徵歲月的:「在馬背上有的是時間,可以找到字和韻腳,可以思索」。詩詞吧大自然和歷史融合在一起使他更能感受到腳下土地的氣息,也有助於他以開放樂觀的心態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長徵路上紅軍戰士們面臨的不只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領略過中華大地的雄奇壯觀。
  • 1935年紅軍途徑六盤山,300多名戰士離奇死亡,54年後才揭開真相
    長徵被譽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奇蹟,這一路上紅軍戰士披星戴月、風餐露宿,終於在1936年完成這一壯舉,長徵無疑是漫長而艱辛的,這一路上也有許多傳奇的事情發生,在長徵勝利前夕,曾有300名紅軍戰士在六盤山下離奇死亡,可直到54年之後才揭開真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 1929年參加紅軍,1936年擔任師長,為何55年授銜時只是大校?
    1955年授銜的同時,軍委也向廣大解放軍戰士們授予了三大勳章: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根據評選的標準,要獲得八一勳章,最低要求得是在1927年到1937年參加革命戰爭。獲得獨立自由勳章,最低要求得是參加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獲得解放勳章的最低要求,得是在1945年到1950年參加國內解放戰爭。
  • 「向死而生」 | 84年前,這裡進行了一次事關紅軍命運的強渡
    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2萬太平軍於此地全軍覆沒;1935年,中國共產黨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又站在了同樣的地方。決不能讓歷史重演!「長官莫停留!」回憶起小時候奶奶給他講過的故事,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副館長宋福剛記憶猶新。他的曾祖父宋大順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宋秀才」,因十分了解當年太平軍兵敗大渡河的歷史和當地情況,被紅軍請到營中介紹水情。他力諫紅軍迅速渡河。
  • 是什麼讓紅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
    吃穿過於拮据時,高級將領們往往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羅榮桓元帥總是在飯點的時候外出散步,希望大家多吃一點,自己回去吃剩菜剩飯就行,如果戰士留菜給他,他會發火。王震在過草地時帶頭讓食,把自己省下來的酥油和餈粑給了戰士;彭德懷為了大家能夠走出草地,殺了陪伴自己很久的黑騾馬……還有,將領們聽得進忠言,懂得反思自身過錯,從不搞一言堂。
  • 當年殺害西路軍的劊子手,1958年,在曾經活埋戰士的地方被槍決
    馬家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期間殘害進入西北地區的紅軍西路軍,致使西路軍傷亡慘重,多名幹部犧牲。 它是由紅四方面軍的主力構成,總共2.18萬人,佔紅軍總數的五分之二。1936年長徵結束後,組織決定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佔領寧夏等地,從而和蘇聯聯繫。因敵情變化,紅四軍主力沒有全部渡過黃河。渡過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由徐向前擔任總指揮,王樹聲擔任副總指揮,與馬家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 10月24日,我軍強渡靖遠虎豹口,並突破了馬步青的陣地。
  • 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主力開始長徵
    此時,經過半年多準備的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自任總司令,決定首先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根據地的紅軍。1934年1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發起異常兇猛的軍事進攻。4月,國民黨軍隊逼近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中央蘇區在軍事上已陷入四面合圍。面對國民黨重兵進攻,毛澤東、張聞天等人都不主張紅軍與敵軍死打硬拼。
  • 風雪祁連山 浴血河西廊——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碑文敬讀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坐落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園內。該紀念園由紀念廣場、紀念館和碑廊三部分組成。紀念廣場正中矗立著紅軍西路軍進疆戰士銅像,銅像高6.2米,重約5噸,身背大刀,右手握鋼槍,目光炯炯注視前方,充分顯現了西路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 風雪祁連山 浴血河西廊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碑文敬讀
    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碑坐落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園內。該紀念園由紀念廣場、紀念館和碑廊三部分組成。紀念廣場正中矗立著紅軍西路軍進疆戰士銅像,銅像高6.2米,重約5噸,身背大刀,右手握鋼槍,目光炯炯注視前方,充分顯現了西路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 他本是紅29軍高層領導,卻被國軍收買,軍長等高層領導全被他害死
    在紅軍的歷史上,有兩支紅29軍,一支成立於1936年,以陝甘軍區的警衛連為基礎成立,一支成立於1933年,以川陝邊遊擊隊改編而成。前者在抗戰爆發後被編入了八路軍,而後者,因為軍隊出了叛徒被敵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全軍覆沒了。
  • 55授銜時,這五人主動放棄大將軍銜,他們是誰?後來如何?
    1927年的時候,李先念加入了共產黨。後來,李先念的遊擊隊編入了紅軍的隊伍。在1931年的時候,李先念擔任紅四方面軍的團政委。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中,李先念帶領紅軍戰士重創敵軍。在紅軍長徵結束後,李先念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的委員,後來臨危受命,負責軍事指揮的工作。抗日戰爭的時候,新四軍的第五師就是在李先念的領導下創建的。
  • 湖北農民拿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如今應給多少錢?
    借條已經陪著楊明榮一家走過了85個年頭,6年前,楊明榮將這張沉寂了近一個世紀的"欠條"拿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拿出來。借條上面寫著:  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經濟困難,隊長塗杏,向楊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  還有一部分的字跡已隨著歲月變得模糊不清。
  • 那一頂頂八角帽上的紅五星閃閃發光……
    我父親賀龍在湘鄂西和湘鄂川黔從事革命鬥爭長達8年,他帶領長徵的紅二軍團,就是以桑植和慈利為主的湘西子弟組成的。《慈利縣誌》記載,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慈利有6萬人參加革命,5000多人參加紅軍,上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名有姓的烈士達1460名,其中在湘鄂西、湘鄂川黔鬥爭和長徵途中犧牲的烈士1091名。讓我驕傲的是,在這1091名烈士中,就包括我的大舅蹇先為、小舅蹇先超。
  • 從紅軍長徵過廣西到「兩廣事變」
    (見何長工:《難忘的歲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頁)  有此秘密協議,1934年10月18日,紅一方面軍從江西雩都出發,開始長徵。陳濟棠命令他的少將以上軍官:「敵不向我襲擊不準出擊,敵不向我射擊不準開槍。」讓開一條通道,使紅軍經過他的防區信豐、大庾順利進入湖南汝城;紅軍也沿湘粵邊境西去,不進入廣東。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在書中描述了他隨紅軍行軍的見聞,表達了他對紅軍和長徵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寫道:「許多報導,因抓我們這些人的舉動,而將紅軍稱為『匪徒』或『強盜』。實際上,紅軍的領導人是堅信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徒,並在實踐著其原理」。
  • 讓主席大喜過望的「斧頭將軍」和「白袍小將」究竟是誰?
    當時中央正準備在遵義召開會議,我團在松坎擔任警戒,通過這幾天接觸,我才了解他是江西弋陽縣人,是贛東北紅十軍鍛鍊出來的幹部,因在軍委供給部任政委時與李德鬧彆扭,主動要求上前線。他年紀比我大,以往職位比我高,但對我這個政委一直是很尊重的。」  1935年5月26日,中革軍委發出了一個關係到中共中央、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密電命令———奪取瀘定橋。此時,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正在大渡河下遊安順場。
  • 1947年萊蕪戰役,8歲小孩一語道破敵軍中將的身份,淪為階下囚
    1947年的1月,敵軍制定魯南地區的戰略部署計劃,共派出23個師,三十多萬的兵力對我國的華東地區展開合圍。面對敵軍的強勢進攻,我軍按照粟裕將軍的指揮,採用舍南取北的戰略,最終在2月份與敵軍展開激烈的交戰,經過三天三夜的戰鬥,以傷亡6000餘人的代價最終成功取得萊蕪戰役的勝利。
  • 我國開國將星僅存13顆,2020年有兩位開國名將去世
    而在中國穩定下來以後,這些出色的軍官和戰士也應該得到應有的讚譽和嘉獎。 在1955年的時候我國第一次舉行了授銜儀式,按照各自的戰績以及資歷給他們授予了不同的軍銜,而當時我們把少將以上的軍官稱作是開國將帥,要知道那時候能被這樣叫的,都是身經百戰久經沙場的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