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規範英文名收效如何?與西餐差在服務上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在有關部門的全力打造下,2753種中國菜及酒水將擁有正規的英文名,以解決中餐國際名稱混亂的現狀。

  依據《中文菜名英文譯法》討論稿,童子雞將升格為「春雞」,「田園素小炒」將成為「讓素食主義者高興的菜」……這固然比「四喜丸子」叫「四個高興的肉團」要有文採得多,也直觀得多,可改了名,真的更有利於中餐國際化嗎?區區一個菜名,興師動眾之後,收效如何?

  特級廚師馮鵬曾為北京亞運會服務過,以後在瑞士工作了1年多,並在西餐企業從事管理多年,在他看來,中餐國際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更多、更紮實的努力。

  中餐國際化程度不高

  北京晨報:中餐的國際知名度非常高,與法餐齊名,不是早就實現國際化了嗎?

  馮鵬:中餐影響力確實比較大,但中餐館的國際排名卻並不高。英國著名美食雜誌《Restaurant》2010年全球50家餐館排名中,亞洲只有3家入圍,日本一家,新加坡兩家,大陸餐館名落孫山。而同期公布的亞洲20大餐館中,香港佔6家,澳門1家,大陸只有「大董烤鴨」一家,排名恰好是第20位。可以這樣看,中餐知名度高,但中餐館卻並沒打入主流,國際公認的最好的中餐館不在大陸。

  北京晨報:這是不是有文化隔閡的問題?

  馮鵬:肯定會有這個因素,但同為亞洲國家,日本有8家餐館列入《米其林指南》(被稱為世界美食地圖),而英國本土卻只有2家,這說明,日本餐館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以「美食之都」紐約為例,每年能擠進最佳餐館排名的中餐館寥寥無幾,遠不如日餐館,甚至落後於韓餐館。總之,我們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我們,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中餐差在服務上

  北京晨報:為什麼中餐人人盡知,中餐館卻不被認可?

  馮鵬:這有很多原因。從技法上看,中餐沒有西餐的擺盤、日餐燒烤等花樣,觀賞性、噱頭沒那麼強,比如印度拋餅,幾年前風靡北京,因為大家沒見過這個做法,覺得新鮮,可它並沒提供什麼新口味;從經營角度看,中餐館多走低端路線,講究薄利多銷,不熟悉高檔餐館的經營之道;從口味上看,西方主流美食界還沒有真正接受中餐;從服務上看,我們的差距非常明顯。一家好的餐館,不是菜品好就能成功的,服務才是關鍵。

  北京晨報:一提服務,是不是用西餐標準來套中餐呢?

  馮鵬:中餐服務弱,確實是一個突出問題。以北京來說,像樣點的日餐館、韓餐館,都能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說明它們在服務上比較好地保留了其文化特色,可有多少中餐館能讓人過目不忘呢?

  服務好壞在於人

  北京晨報:中餐需提高服務質量,這是一個老話題了,可為什麼總也解決不了?

  馮鵬:原因很複雜,但關鍵在人。中餐服務員工資比較低,很難留住人,像西餐館那樣,大學畢業生能幹上3-5年的情況,實在太少了,城市人不愛幹,只能招聘農民工。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農村,壓力小,所以比較散漫,缺乏程序意識,突出表現在眼裡沒活兒。在西餐館,一個好的服務員能看五六張臺子,還能做到有條不紊;而我們的服務員看四張臺子,就已經手忙腳亂,顧不上什麼服務細節了。

  北京晨報:您說服務細節指的是什麼?

  馮鵬:比如該怎麼上菜、擺餐具等,你不能把菜「咣」地就給人家撂桌子上。好一點的西餐館,服務員走路要快而安靜,我們服務員習慣了大喊大叫,走起路來劈啪亂響。不論是西餐還是中餐,上菜程序都非常講究,在西餐館,好一點的服務員見老顧客進來,能直接通知後廚,什麼時候上什麼,顧客吃完頭盤,聊兩句,主菜一準上來,咱們中餐館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後廚也做不出來,顧客不催,服務員就想不起來,主菜上來了,涼菜還沒到,這種事並不罕見。當然,國外食客有為服務埋單的習慣,咱們這兒沒人給小費,所以服務質量提高了,服務員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利潤低限制了服務質量

  北京晨報:像這些問題,加強培訓不能解決嗎?

  馮鵬:中餐館利潤太低,一般情況下在50%左右,競爭激烈的地區只有30%,而西餐館利潤一般在70%以上,單品價值高,這就給經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間,你看西餐館多會兒有單間?因為桌子隔得遠,大家吃飯時都自覺地不影響他人,中餐就不行,房租壓力太大,同樣的店面,擺十張臺子和擺八張臺子的效益完全不一樣,所以中餐館都特別擠,只留下很小的過道,加上我們的人文環境和國外不同,大家習慣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所以異常嘈雜,想商量點事,就得訂包間。利潤空間小,餐館為服務員提供的培訓就非常有限,招人主要看便宜,這就形成了習慣,服務員在這家幹不下去,轉臉就去另一家。在國外,服務員拿不到老闆的推薦信,下一家餐館不敢用,我們則糊弄慣了。總之,咱們服務員最大的任務不是把客人服務好,而是讓他趕快吃完飯,把桌子給騰出來,忙的時候,摳鼻子、捋頭髮、摳指甲的情況比比皆是,在西餐館,這是絕不能容忍的。

  北京晨報:怎麼才能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馮鵬:暫時很難,因為中餐館服務員工作時間普遍偏長,以北京為例,一周只能休一天,每天至少10小時,沒有加班費,所以員工的敬業精神、服務意識、細節把握上很難提高,國外法律比較嚴格,服務員法定工作時間每天6小時,雖然短,但保證效率,所以服務質量高。

  明檔咱們開不起

  北京晨報:像印度拋餅、日式燒烤這樣的花活,中餐也有啊,比如「大翻勺」,為什麼我們不搞點這樣的噱頭?

  馮鵬:中餐太複雜,備料就好幾百種,日餐、西餐就那麼幾樣,幾乎是流水線作業。中餐確實可以開明檔,可廚師再有本事,50鍋下來,什麼花樣也就沒有了,特別是「大翻勺」,廚師來20鍋,體力也支持不住。況且,「大翻勺」這樣的技術已基本失傳,過去扒菜都要靠「大翻勺」,現在做香菇扒菜心,都是先用開水把菜心焯一下,擺好盤,再一澆汁,又快又省勁,可口味就全不對了,好在顧客也吃不出來。「大翻勺」這樣的技藝,沒三五年是練不出來的,老師傅可能還會,可真開明檔,誰僱得起?

  北京晨報:中餐太複雜,這是不是也影響了它的國際化?

  馮鵬:複雜不是問題,關鍵是口味不穩定。以宮保雞丁為例,目前北京至少有6種以上的做法;再比如魚香肉絲,一個廚師一個味,這讓人家怎麼接受?中餐動輒幾百個菜,但具體到一個單品上,廚師這輩子可能就做過幾次,味道自然就沒準。

  訂規範關鍵要懂行

  北京晨報:為了讓中餐國際化,我們訂了許多規範,為什麼效果尚不顯著?

  馮鵬:制定規範沒問題,但關鍵是要懂行,這些規範究竟是怎麼來的?是到市場去調查了,還是找幾百個老外做了問卷?餐飲面向的就是普通食客,找來一堆院士訂規矩管用嗎?其實要走向國際化很簡單,我們可以根據世界各國的情況進行細分,比如北歐人的口味是什麼,中餐能不能找到對應的,南歐人喜歡什麼,中餐能不能匹配?根據老外的口味,適當調整我們的配方,這樣別人才能接受。現在北京的外國人這麼多,找幾十個來品嘗一下改良後的中餐,不是很方便的事嗎?可問題是,現在咱們有一個機構管這事嗎?都說中餐國際化,誰來踏踏實實地做這些基礎工作呢?

  傳統中餐服務好

  北京晨報:這些基礎工作有意義嗎?

  馮鵬:當然有意義,我有一位伊朗朋友,他不太接受中餐,但很喜歡吃丸子,我想這是因為西餐的牛扒、漢堡其實就有丸子的影子,找到共同點,深入挖掘下去,中餐就能走向世界。從技法上看,我們比西餐要豐富得多;其實從傳統上看,我們的服務規範也領先於西餐。比如在仿膳時,每道菜服務員都要介紹其歷史故事,給客人留下拍照的時間,這些服務其實是領先的,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繼承和發展,好的服務可以彌合口味的差距。

  北京晨報:為中餐釐定菜名,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這個服務中的一部分。

  馮鵬:我覺得沒必要,一個菜的名稱是歷史形成的,是市場博弈後的產物,自上而下的幹預效果未必會好;再者說,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菜名未必就是對的,把原材料說得很清楚,食客就能明白其口味了嗎?就像西餐中的「希臘沙拉」,人家就不說成「番茄小黃瓜切片青椒紅洋蔥加奶酪」。西餐的菜單不同,上面是菜名,下面註明原料,中餐菜單也可以這樣改造。任何規範,應該從實踐中來,不能想當然。

  從吃飽到吃味道

  北京晨報:中餐要走向國際化,是不是在宣傳上應下更多的工夫?

  馮鵬:確實,我覺得至少別再只是宣傳烤鴨和餃子了,還是先找50個外國客人,讓他們來提意見。餐飲面向的就是客人,客人怎麼想你都不知道,宣傳能有什麼效果?中餐過去是為了吃飽,所以分量足、講實惠。可西餐是吃味道,擺盤後也就是一口,可為啥國外認大董烤鴨?因為它在使館區,主動引用了一些西餐技法,所以老外能接受。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主動去適應別人,這才能走向世界。這一方面取決於餐飲企業的雄心,是想走出去還是覺得爭取本土市場就夠了。另一方面,管理部門應更有作為。我陪外國食客逛北京餐館,說實話他們很迷茫,不知道該點什麼,最大的困惑就是看上去每家菜品都很多,可這家餐館和那家餐館之間口味差別卻很小。長此以往,人家對中餐的評價就會越來越低。陳輝/文

  馮鵬

  北京人,特級廚師,有豐富的中餐、西餐從業經歷。

相關焦點

  • 官方發布2158道中餐飯菜英文譯名-菜單分類篇
    隨著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北京市越來越多的餐館開始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對照菜單。但中餐菜名一直沒有規範的翻譯方法,很多餐館老闆將中文菜名直譯成英文,鬧出不少笑話。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辦公室聯合出版了《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基本涵蓋了八大菜系的主流菜品,從家常菜到各式大餐菜品都被收入並翻譯成外國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稱。
  • 西餐和中餐,筷子和叉子
    正宗西餐是不用筷子的,不過西餐到了中國受傳統影響,中國人對西餐做了一定的修改,把筷子加進去,正規來講西餐吃麵用叉和勺子,國內大多數西餐廳都會提供筷子。出國後發現,國外的西餐廳會提供一次性手套和筷子。在國外不一定有筷子,但是在中國有些餐廳會有筷子甚至是一次性筷子,在中國吃西餐用筷子一點都不丟人,有誰規定刀叉就必須要比筷子高一等,中國人吃飯在自己國家用筷子很正常我吃牛排和面的時候我就很驕傲的喊服務員來一雙筷子,其實吃西餐也沒必要講究那麼多。想用就用唄,管那麼多幹啥,你看到一個老外在那裡吃中餐,它不用筷子用叉子,你會覺得好笑嗎,不好笑吧,老外從小用叉子,不會筷子很正常。
  • 我們只知道西餐禮儀,但是你知道中餐禮儀嗎?感受中西餐禮儀
    小時候家長就經常告誡我們一些吃飯禮儀,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音等,其實這些都算是中餐的餐桌禮儀。西餐禮儀比起中餐禮儀的著重點不同,中餐可以面對的更多是人,西餐面對更多的是食物。這一根本的差距就導致了,就餐的不同。
  • 鄭州地鐵5號線站名翻譯拼音英文混搭 被質疑翻譯不規範
    對公共領域的一些指示牌等英文翻譯存在不規範的情況,之前河南一直缺乏規範性的翻譯文件,直到今年5月初,《河南省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參考》正式發布,被大家視為河南公共場所標識牌將告別「中式英語」。而隨著鄭州地鐵5號線日前正式開通運營,有市民發現一些地鐵站點的英文翻譯不規範,也有一些則直接用的拼音。而記者在採訪中,在鄭州生活和工作的外國友人也稱對一些拼音式的英文翻譯看不懂。
  • 西餐刀叉擺放標準 西餐刀叉拿法左叉右刀 西餐刀叉擺放暗語
    吃西餐講究的是斯文、優雅,西餐有著和中餐截然不同的餐桌文化,中餐我們用的是筷子,而西餐我們用的是刀叉,了解刀叉的使用不至於我們在餐桌上尷尬。下面為大家分享西餐刀叉擺放標準,西餐刀叉拿法左叉右刀,西餐刀叉擺放暗語,一起來看看吧。
  • 簡單明了,體現服務,北京啟用新版地鐵站名英文譯法
    記者近日從市交通委獲悉,本市研究確定的「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站名英文譯法」,已在2020底發布的新版軌道交通線網圖中率先應用,並將逐步擴展至地鐵全路網系統。為提高本市地鐵站名英文譯寫的科學性和適用性,回應社會各界關切,近日,北京市外辦會同交通系統相關單位,依據《地名管理條例》、《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GB/T16159)和《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GB/T30240)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結合近些年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外專家、新聞媒體和熱心市民對本市地鐵站名英文譯法的意見建議,組織外語翻譯、漢語拼音、導向標識、地名管理等領域的中外權威專家反覆論證
  • 一個人吃西餐中途上廁所咋辦?刀叉這樣擺放,服務員看見就懂了
    一個人吃西餐中途上廁所咋辦?刀叉這樣擺放,服務員看見就懂了。我們都知道西餐現在在中國可以說是非常的受歡迎,但是中餐和西餐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中餐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使用的是筷子,可是西餐在吃東西的時候使用的卻是刀叉,並且我們在吃中餐的時候,如果人沒有完全離開的話,服務員一般不會輕易地去收盤子,但是對於西餐來說,只要你離開了服務員就會立刻把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那麼我們一個人吃西餐的時候,如果中途想上廁所該怎麼辦呢?
  • 西餐刀叉拿法指南
    許多人聽過它、也吃過西餐,但不知是否對這種複雜而講究的東西「知根知底呢?對於西餐刀叉拿法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就在這裡教你如何正確西餐刀叉拿法.西餐刀叉拿法用刀叉吃東西時,應以叉子將左邊固定,用刀子切一小口大小,蘸上調味汁送入口中。美式的吃法是先將食物全部切成小塊,再換右手拿叉子慢慢吃。
  • 「分餐、公筷、雙筷」服務規範徵求意見 預計本月中旬發布
    關注  3月7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公布《中餐分餐制、雙筷制、公筷制服務操作規範(徵求意見稿)》。  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分餐制為「餐飲服務人員或消費者通過使用公用餐具分配菜點,使用個人餐具進食的就餐方式」。公筷制要求「中餐公宴場合,使用公用的筷子或勺子、叉子進行分菜」。
  • 官方發布2158道中餐飯菜英文譯名-涼菜類
    隨著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北京市越來越多的餐館開始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對照菜單。但中餐菜名一直沒有規範的翻譯方法,很多餐館老闆將中文菜名直譯成英文,鬧出不少笑話。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辦公室聯合出版了《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基本涵蓋了八大菜系的主流菜品,從家常菜到各式大餐菜品都被收入並翻譯成外國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稱。
  • 吃西餐刀叉怎麼拿 吃西餐的小技巧有哪些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去吃西餐,當牛排好的時候我就學著電視劇上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吃了起來。剛吃了一口朋友說你不是刀叉拿錯了。我看了一眼她是左叉右刀,而我是左刀右叉。我覺得這樣吃很舒服又順手就堅持自己是對的,她卻堅持她是對的,互不相讓。基於這個原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吃西餐刀叉怎麼拿的問題。
  • 一個人吃西餐時,中途上廁所怎麼辦?教你刀叉這樣擺,服務員秒懂
    一個人吃西餐時,中途上廁所怎麼辦?教你刀叉這樣擺,服務員秒懂!中餐和西餐都是有區別的,中餐講究的是氣氛,西餐講究的是環境,在中餐廳也有很多的服務員,比如說想喝水想用牙籤了,這個時候服務員就會給你拿,可是在餐廳裡面的服務員比較少,看到客人離開會馬上收拾桌子,即便盤子裡邊有食物也會倒掉的,中餐我們都知道,因為吃飯的人比較多,人沒有完全離開,服務員是不會去收拾碗筷的。在西餐廳裡邊,比如說我們正在吃牛排,中途上廁所怎麼辦呢?
  • 為什麼看不懂西餐菜單?因為他們不像中餐那樣配圖片!
    據說很多朋友上西餐廳,看一眼菜單就放下,然後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烤科羅拉多羊排配蒜香炸鮮奶和小西蘭花牛肉卷配布蘭登堡州蔬菜三樣和土豆泥香烤巴爾莫勒爾鹿裡脊配馬德拉紅酒松露汁……一位機智的中國漫畫家在Boredpanda上用兩幅圖對比了中餐菜單和西餐菜單的區別……
  • 吃西餐禮儀刀叉拿法
    用湯匙將糖和勻後,將勺取出置碟子上,不能把匙留在杯內喝咖啡,這樣不僅不雅觀也容易將咖啡溢出,也不要用匙舀咖啡喝,正確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拈住杯把或杯耳,將咖啡杯端起喝,不要連碟子一起端或用手託住杯底米喝。  喝咖啡也是慢慢品嘗,而不是大口大口地喝。西餐中的甜酒或白蘭地酒是在喝咖啡以後飲用的酒類。
  • 吃西餐,為啥服務員要先上一杯檸檬水,別傻乎乎喝掉,免得鬧笑話
    吃西餐,牛排旁邊放一顆「半成品」煎蛋,不懂別亂吃,容易鬧笑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以前望而止步的西餐廳也成了了很多朋友經常光顧的地方,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每當趕上過生日或者一些重大節日的時候,都會選擇去吃個西餐,改善改善生活!雖然說西餐的價格比起我們平常吃的中餐要貴一些,但是依然擋不住大家對它的喜愛。
  • 吃中餐有什麼禁忌
    和其他的飲食文化一樣,中餐在吃的過程中也是有很多行為規範的,比如不能用筷子在事物中亂翻,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裡之類的。中餐歷史悠久,我們講究的飲食文化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列舉了。關於我們的飲食文化有外國人提出問題:吃中餐有哪些禁忌?
  • 喝著紅酒,享受精緻的西餐……士官生西餐桌上學習外事禮儀
    楚天都市報3月11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李偉)長長的西餐桌上鋪著潔白的桌布,每個人都在吃著牛肉,喝著紅酒,享受精緻的西餐……這場景不是發生在西餐廳,而是近日在武昌職業學院為大一海軍定向培養士官開設的西餐禮儀課。
  • 明明按菜譜一步步來,為什麼中餐做不好?外國人表示很苦惱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美食的聖地,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美食受到廣泛關注,外國友人也開啟了「中餐之旅」。中華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看起來烹飪簡單,實則味道妙不可言;現如今中餐尚且紅遍全球各地,外出旅遊皆能吃上可口中國菜;但是很多外國人卻表示「明明按照菜譜來的,卻做不出真正的中國味」深感疑惑。
  • 康橋公學幼兒園國際禮儀課程之西餐文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在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的今天,中國的西餐廳隨處可見,在中國土地上行走的西方人也到處都是。坐在環境典雅的餐廳裡,聽著悅耳動聽的音樂,老師們將西餐禮儀與文化編織成一首《餐桌禮儀之歌》:  「吃西餐,講禮儀,左側入座要注意。  撫平裙角請坐下,抬頭挺胸真神奇。  小小餐巾盤底壓,或者折角鋪腿上。  左手叉,右手刀,兩手食指點背上。  餐中食物輕輕切,細嚼慢咽好習慣。  骨頭殘渣輕吐放,手拿餐巾輕輕擦。
  • 吃中餐有哪些禁忌?老外:在中國不吃米飯是不禮貌的行為
    和世界上其他飲食文化一樣,吃中餐的時候也有很多規範,比如不能用筷子在食物裡亂翻,不能將筷子插在飯碗裡等等,實際上因為中餐歷史悠久,我們講究的飲食規範還會更多。關於我們的飲食文化就有老外提問道「吃中餐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