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旁白:
地產江湖這麼大,卻容不下一個「陳凱」?
新力控股:「明股實債」吞噬巨額利潤,盈利成色有待重估
作者:海哥
就在一號君寫此文時,我們已經得知新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陳凱即將離任。考慮到公司沒有公布,所以等了一天發布。
昨晚,新力官宣陳凱已經提出離職,離職原因為「需投放更多時間於個人及其他事務」。
這距離今年3月2日陳凱離開中南,接任新力控股聯席董事長、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僅過去189天。
而陳凱最近一次亮相,是在8月31日新力控股的2020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彼時,陳凱對於在新力上任半年以來的感受回應道:
忙,特別忙。
沒想到,是忙著辭職。
而對於官方所稱的離職原因,目前尚未獲當事人回應,但陳凱到新力也差不多半年時間,我們從新力控股的半年報中也許可窺一二,究竟為什麼分手。
大漲的淨利潤和過低的權益比
據新力控股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新力控股實現營業收入87億元,同比增長24.6%;淨利潤8.71億元,同比增長83.1%,應佔核心淨利潤6.8億,上漲約71.5%;
同期的淨利潤率提升至10%;毛利率同比下跌4個百分點為30.2%。盈利狀況與同行相比,尚在正常區間。
不過時間拉長了看,2018年和2019年新力控股的毛利率為別為37.3%和29.6%。在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下滑的情況下,新力控股後續的利潤率大概率也會隨勢逐年下滑。
同期銷售額方面,上半年新力控股總合約銷售額及應佔權益合約銷售額435.44億元和210.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和6.8%。
從數據看,新力控股48%的權益佔比,在行業內來講仍屬低位。
不過從新力今年上半年的拿地情況看,通過招拍掛、收併購、合資合營的多種拿地方式,新增項目22個,總規劃建築面積229萬平方米,應佔建築面積166萬平方米,權益佔比提升至72.5%,權益投資額為92.94億元。可以預見,新力控股也在努力提升權益佔比。
少數股東權益暴漲收益銳減,疑明股實債操作負債率
基本面之外的財務數據來看,新力控股上半年淨資產負債率為66.2%較2019年底的67%略有下降,延續了2019年以來的低負債率,而在此前的2017年、2018年,淨負債率為269.7%、237.9%;
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50.3%,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較2018年的41.7%、2019年的48.9%逐步走高。
現金短債比為1.4,與去年基本持平。而融資成本則上升至9.4%。應該說,儘管新力順利在港交所上市,但其融資成本仍未見明顯下降,2018年融資成本為9.3%、2019年融資成本為9.2%,仍舊遠高於行業平均融資水平。
無論是高成本的融資,還是上市前的突擊斷崖式降負債,背後是高比例的合聯營項目,也就是一號君在前文提到的新力控股一直存在權益佔比不高的問題。而這,給了新力控股充分的利潤調節和債務調節的空間。
從上市前夕的2018年開始,新力控股的少數股東權益就迅速增長,少數股東權益餘額從2018年底的8.2億元增加至2020年中的76.81億元,大漲了9.37倍,且少數股東權益在公司總權益中佔比47%;
但同期內新力控股少數股東損益(非控股權益)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從2018年的1.4億元減少到2020年中的4896萬元,呈現「權益大幅增長、利潤大幅減少」的狀況。
這麼一比較,一號君發現,少數股東權益佔近一半,對應收益卻僅佔5.7%,母公司拿走了九成多淨利,這少數股東有點像活雷鋒啊!
這還不算完,除了少數股東權益規模與利潤規模不相匹配外,從資產收益率層面看與母公司也存在著天壤之別。
今年上半年新力控股的少數股東淨資產收益率(ROE)也僅有0.65%,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攤薄淨資產收益率的達到了9.7%。
原來規模龐大的少數股東權益(也就是合聯營公司),成了新力控股負債率和利潤的調節器。
通常來說通過,通過合營聯營公司將債務拉出表外,這樣入表的有息負債就能大幅降低,這就是為什麼新力控股的淨負債率能夠從237.9%一路狂飆下降至今年中報的的66.2%。
另一邊,通過做低少數股東權益的淨資產收益率,把合營聯營公司大量的利潤並表進母公司,從而做到讓歸母利潤大幅增多,不過新力控股的這個操作比例,實在是相差得過於離譜,新力控股的真實盈利能力值得推敲。
很顯然,通過這一增一減,成功做大了淨利潤,做小了淨資產,從而將淨負債率大幅降低。
雖然紙面好看了,但資本市場未必會買帳,從新力控股居高不下的融資成本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新力控股真實的負債情況是有數的,畢竟今年上半年新力控股的貸款及借款利息就達到了11.55億元。
當然,少數股東權益在淨利潤分配方面未得到多少好處,卻在借款利息上獲得了超高回報,顯然新力控股這是明股實債,且這個債務成本要遠高於其公布的9.4%。
由此可知,以少數股東權益的名義存在的如此之高的債務佔比,以及如此之高的債務成本,新力控股的盈利能力究竟幾何呢?想必不言而喻。由此我們發現,新力控股的明股實債鯨吞利潤,無異於飲鴆止渴。
說回開頭,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陳凱匆忙離職的原因吧,以陳凱總的風格,必然是要降槓桿、防風險、做穩健為主的;而老闆的思路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思路層面,一切以規模為先,畢竟這是老闆最熟悉的路徑。
但眼下,風向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