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自北京
2010年,透過南京馬堯海案,公安部改稱賣淫婦女為「失足婦女」,並三令五申禁止警察侮辱這些女性這兩件在網民中引發熱議的事件,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看到社會性觀念的一些實質性變化,李銀河認為:2010年,性觀念的變遷和鬥爭處於膠著狀態,現代性觀念衝擊著社會習俗,而平等的觀念與不平等觀念的鬥爭還將繼續。
此外,「剩女」作為2010年的流行詞彙,同樣引起了李銀河的關注。李銀河認為:這個詞語的出現,源於傳統社會習俗的一種古老的恐慌。社會應給予獨身者合理的心理空間,不要用傳統習俗擠壓他們。
在課題研究之餘,李銀河樂於透過博客和微博,針對社會熱點問題表達自身對公共生活的觀察和看法,在她看來:「微博」正在改變著中國人的政治生活,「圍觀改變視界」,「 一些無法發聲、不被重視的群體的生存狀況和意見,通過微博向社會發出,這對社會正義是非常重要的,讓一些不容易被關注的人群,被關注到。」
第一財經日報:你在博客中談到,因為職業關係,你需要為底層社會生活呼籲,這讓你很糾結?
李銀河:我提倡上流社會的格調,重精神,節制欲望。但是,我有時不得不為底層社會人們的愛好辯護,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有他們的權利。我的基本立場是:我雖然不喜歡你的生活方式,但我還是要為你的權利辯護。
日報:談論2011年,你會關注哪方面的話題?
李銀河:我想談談性方面的問題。今年,社會性觀念的變遷和鬥爭處於膠著狀態,體現為現代的觀念與社會習俗、平等的觀念和不平等觀念的鬥爭。
舉幾個例子:南京「馬堯海案」。馬堯海因「聚眾淫亂罪」被判三年刑,但聚眾淫亂是否應當受到懲罰這一問題,已經引起爭論。
又比如,三人以上的性生活,肯定是違反社會習俗的,但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我自己給性行為規範的底線概括是:1.自願,2.成人,3.隱私,在隱私的場所。——如果在這三條之內,是否就不要再多去管束這些成年人的性生活了?
總的來說,我們的性觀念發生了變化,能夠給予那些雖然違反社會習俗,但並沒有傷害社會的性行為一定的空間,改善了一些人的人權,像木子美這樣一些人的人權就改善了,在「流氓罪」取消之前,木子美行為的全部要件完全符合流氓罪,現在,沒有人再幹涉木子美的私生活了,但改善還應該更徹底。
今年的又一個變化是,公安部將賣淫婦女改稱為「失足婦女」,並三令五申禁止各地警察侮辱這些婦女,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進步。她們將不再被視為違法犯罪人員,而是一些不幸的淪落社會底層的婦女。對於前者,政府一向採取嚴厲打擊的態度;而對於後者,政府將採取幫助挽救的態度。
理想的女權主義的社會應該是沒有賣淫的,在中國賣淫問題更多來自貧困,社會起碼不要把她們當作敵人,而是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我們的工作應該是幫助解救這些婦女,給予她們工作機會,幫助她們在社會中找到位置。打罵和遊街,只會給人一種很暴戾的社會氣氛。
日報: 「剩女」是今年的流行詞彙,我們的社會對這些人施與的壓力很大,她們的心理和生活受到了擠壓,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銀河:「剩女」就是一個婚姻市場的一種擇偶模式造成的,目前,適婚年齡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按理不應該有那麼多「剩女」出現。但社會學統計表明,人們擇偶的時候,往往依循「女的向上、男的向下」的選擇模式,甲男找丁女,依此類推,於是剩下來的就是甲女和丁男 ,出現「甲女丁男」現象,城市裡有一批「甲女」剩下來了,而這些人的對應者是偏遠地區的「丁男」。
「剩女」這個詞語的出現,源於傳統社會習俗的一種古老的恐慌。我們的社會應當容忍獨身,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給獨身的壓力太大了,我們應改變所有人都必須進入婚姻的社會習俗。在美國和法國,所有的家庭中有25%是單身家庭,在這樣的社會中,所謂「剩女」和「剩男」的壓力就小了許多。
日報:對獨身者的不容忍,容易讓個人以扭曲的方式反抗壓力,比如,網上一些單身男女熱衷尋找假伴侶回家過年。
李銀河:當中國真正現代化以後,單身家庭比例已經開始升高,法國和美國有25%單身家庭,他們沒有成家、傳宗接代的壓力,而在中國,終身未婚的比例只有3.8%,保持獨身是太異端的事。
今天早上,我接到一個同性戀朋友的電話,他說,結婚自由,除了包括選擇配偶的自由,還應該包括不結婚的自由。我在浙江的農村做調查,看到一個獨身的老頭子一個人看果園,在村子邊上生活,大家都認為這個人很失敗,完全是個異類,沒有完整的生活。我們需要省思:一個人怎麼就不可以是一種完整的生活呢?
結婚、生孩子是特別個人的選擇。不應該給他們那麼大壓力,但中國社會給獨身者的壓力過強,同性戀找異性戀結婚,對付父母,然後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國外同性戀跟異性結婚的很少,但是中國有很大的比例,70%的同性戀都會跟異性戀結婚,這個比例太大了。這些人的家庭生活最後是很悲慘的。
日報:除了平等的兩性關係,社會對成功的考量標準太單一,似乎也是現代人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原因?
李銀河:這就是馬爾庫塞說的「單向度的人」,社會的唯一標準是成功,所有人的奮鬥目標是一模一樣的,社會變得缺少活力了,浪漫完全成了奢侈品,人們沒有這種嚮往,把生活變得更美好,缺乏精神性的生活。我看過一個調查,在溫飽問題解決的情況下,幸福和金錢沒有完全的正相關關係,一個比較不富裕的人也可能比較幸福。
有一個調查,說農村人的幸福感比城市人高。調查結果出來的時候,輿論一片譁然。農村家庭穩定、夫妻關係和諧,所以生活壓力特別大的城市人群,不見得幸福度就必定高於農村,農村人雖然僅僅溫飽而已,但他們跟自然的關係很和諧,這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日報:能夠感受四季變化的人是幸福的。
李銀河:住在海邊的人,打到一條大魚的快樂和在土地上種出東西,茁壯成長,這種天真的滿足感,是我們難以體會的。面對自然,人們會有一種感恩,感嘆自然的饋贈,這是城裡人感受不到的。
日報: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更多省思?
李銀河:這裡面,傳媒的作用很大,所有文化人、明星、傳媒人都應該倡導一點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生活,而不是拜金主義,社會已經很拜金了,我們應該讓大家覺得除了現實的物質的生活之外,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美、愛和自然的關係,要是人人都屈服於現實,這個社會也是很單調很低俗的,我們不是要反三俗嗎?
(責任編輯:HN027)
(責任編輯:木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