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是中國人最不願意提及的時代,這個時代中國人受盡了西方的欺辱,差點淪為殖民地,很多人不禁要問:割地、賠款、籤條約的大清朝是怎麼撐到1912年的?
首先,因禍得福財政改善。
清朝的衰落開始於乾隆帝的後期,乾隆帝在位60年,又當了4年的太上皇,成為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乾隆之前,他爺爺康熙帝制定了以康熙50年(1711年)的人丁數為定額,此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就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清朝人口開始第一波暴漲。
乾隆的父親雍正帝在位時期,進一步推行「攤丁入畝」改革,相當於廢除了人頭稅,沒有了人頭稅負擔後,民間不再隱瞞人口,加上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的廣泛普及,到乾隆時代,中國人口增加到了3億。但是人口多短期內是福利,長期是負擔,到乾隆的後期,人多地少的矛盾開始凸顯。
封建土地私有制帶來的大量流民日益成為國家的負擔,而清朝又片面的重農抑商,導致大量的勞動力無處安置,從乾隆後期開始,沒有生計的老百姓不斷起義,最嚴重的白蓮教起義延續9年,牽連16個省份,耗費清朝5年的財政收入才被平定。
財政的枯竭讓清朝更加保守,所以當西方列強打來的時候,落後的清軍不堪一擊。不過,禍兮福之所倚,清朝在被列強打開國門後,意外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發展吸納了大量的流民,同時商業稅也幫助清朝度過了重重難關,比如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軍餉的主要部分由各地的「釐金」(商品過路稅)提供。
後來英國人取得了中國的海關管理權,將英國式的管理方式運用到了中國的海關管理,造就了中國近代最廉潔高效的行政機構,在英國人赫德擔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期間,將清朝的海關年收入不到500萬兩提高到了每年近3000萬兩。清朝為了表彰赫德的貢獻,在赫德去世後追封他為太子太保。
嘗到商業甜頭的清政府當然也有所改變,從原來的抑制商業轉為支持商業,還親自加入到商業系統當中,洋務運動就是這樣搞起來的。
其次,清朝特別注重救災。
清朝吸取了明朝被小冰期自然災害摧毀的教訓,在《大清會典》中制定了完備的救災策略:「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備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發賑;五曰減糶;六曰出貸;七曰蠲賦;八曰緩徵;九曰通商;十曰勸輸;十有一曰興土築;十有二曰集流亡。」沿用了歷朝歷代的救災辦法,又在這些救災辦法上有所創新。
每遇到災荒清朝都會免去災害地區的賦稅,大大減輕了當地老百姓的負擔,除此之外還會為災區發放救濟物品,讓老百姓感受到清政府的溫暖,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老百姓對清政府並沒有太大的惡感。
清朝還做了一個創新,就是當某地發生饑荒的時候,當地官員可以先開倉賑災,然後再匯報中央,這就讓很多災害在萌芽階段就解決了。對於賑災比較積極的官員,清政府還會予以嘉獎。對於願意救災的士紳,清朝還會賞賜官爵,所以儘管清朝後期腐敗透頂,災荒年仍然會有餓死人的情況,但是比起別的朝代,清朝算是做得比較好了。
第三,清朝的統治者比較勤勉。
有個說法——清朝無昏君。這當然是和別的朝代對比的。因為清朝選擇繼承人的方案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擇優選擇,通過秘密立儲制度,保證了繼承人的相對優秀。
清朝皇子每天從早上三點就要起來讀書,一直到晚上七點才算把一天的事情幹完,在皇子成年之前天天如此,所以每位皇子從小就受過當時最好的教育,像電視劇裡面皇子天天沒事幹的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清朝還有一個權力特別大的宗人府,一旦皇子犯錯,被宗人府逮到,後果非常嚴重。正因為如此,清朝每一位皇帝繼位前後都勤勤懇懇,絲毫不敢懈怠,保證了清朝皇帝的高質量。
但是後期清朝皇族由於近親結婚嚴重,皇族的整體水平下滑,才導致後面的皇帝懦弱無能,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是相對優秀的,打不過西方列強主要原因是清朝體制不行。
綜上所述,清朝能撐到1912年主要是清朝統治者小心駕船,並走了好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