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史記:兩千年的演進進程

2021-01-09 騰訊網

懷素草書《苦筍帖卷》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於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其要者羅列如下

至少在公元前11240—8864年

1988年發現至今的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圖畫文字,比甲骨文至少還要早5000年,極有可能打破中國文字「西來說」,被認定為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這些圖畫文字類多象形,幾與繪畫無異,可視為書畫同源的鐵證。相傳神龍見嘉禾八穗而作穗書、黃帝見景雲而作雲書、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頗有求美之意,或為草書之嚆矢。

商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

從1899年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朱墨書跡可證,其時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毛筆了。

漢章帝前:公元前102—公元87年

從近現代出土的大量居延、敦煌竹木簡,如太初三年簡、太始元年簡、神爵四年簡、陽朔三年簡、建武三年簡、元和四年簡等書跡,可見明顯的漢代書寫草書化傾向,這是真正草書的濫觴。

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

史遊作《急就篇》,「解散隸體,粗書之」,後世稱為章草。現在我們所見的《急就篇》,是宋代以後摹刻的,傳為「章草之祖」,其實未必出於史遊舊本。

漢章帝時:公元76—87年

杜度善草書,有「草聖」之稱。但無作品傳世。章帝劉怛亦稱善書,尤喜杜度草書。有《千字文》傳世,載《淳化閣帖》。

漢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4年

居延出土的永元器物簿編簡,雖然屬章草,但寫得縱橫恣肆,極為自由奔放,實開後世大草筆意之先河。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上所造之紙,時稱「蔡侯紙」。從此,後世一直以紙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漢安帝至獻帝時:公元107—220年

張芝(?—約192),字伯英,敦煌人。精於草法,書史稱其長於「一筆書」,有「草聖」之稱。衛恆《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傳世作品有《冠軍帖》、《秋涼平善帖》、《消息帖》等,均載於《淳化閣帖》,雖不盡可信,但卻是當時草書興盛的寫照。

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

趙壹(生卒不詳)著《非草書》一文,抨擊當時蔚成風氣的草書學習與創作。他的立意是復古弘道,反對玩「草書」而喪志。但他未能充分認識到草書的藝術魔力以及道藝如一的道理,最終無法阻擋草書藝術的蓬勃發展。

三國/吳:公元220—280年

皇象(生卒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善草書,有《急就篇》、《文武將隊帖》行世。

西晉:公元265—317年

衛瓘(220—291),字伯玉,河東安邑人。作有《州民帖》。

衛恆(?—291),字巨山。著有《四體書勢》,中有一勢論草書。

楊泉(生卒不詳),著有《草書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師法張芝,善草書。作有《出師頌》、《月儀帖》、《皋陶帖》等。著有《草書勢》一文。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作《平復帖》,為傳世最早的一件紙本法書墨跡(今藏故宮博物院)。其書處章草、今草之間,蒼茫淳厚,存篆籀筆意,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東晉:公元317—420年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原籍山東琅邪,居浙江會稽。為東晉大書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前王羲之書《行穰帖》、《初月帖》、《十七帖》、《遠宦帖》、《遊目帖》、《都下帖》、《七月一日帖》、《豹奴帖》、《適得書帖》《小園帖》等。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

王羲之書《寒切帖》。

王獻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中書令,時號大令。書《鵝群帖》、《鴨頭凡帖》、《先夜帖》、《蠟節帖》、《想彼帖》、《諸善帖》等。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梁武帝蕭衍(464—549)書有《腳氣帖》,著有《草書狀》一文。

隋:公元581—618年

智永(?—?),書有《真草千字文》(為小草名作,墨跡本今藏日本)、《還來帖》。

唐:公元618—907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書有《草書千字文》(今存刻本)。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書有《屏風帖》、《昨夜帖》。

陸柬之(?—?),書有《得告帖》。

李懷琳(?—?),書有《絕交書》。

垂拱三年(687):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陳留人。是年作《書譜》長卷,洋洋萬言,既是小草傑構,也是絕佳的書法理論名著,被後人譽為「雙璧」。

神功元年(697):

王方慶進獻十一代祖晉王導以下王氏一門二十八人書牘共十卷,武則天命摹寫留內,即《萬歲通天帖》(今藏遼寧博物院),真本歸還方慶。其中,除王羲之《初月帖》外,草書尚有王薈《癤腫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賀知章(659—744),字秀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書(傳)有《孝經》。

李白(699—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郡人。書有《上陽臺帖》、《官身帖》(今存刻本)。

張懷瓘(?—?),海陵人。開元時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著有《書儀》、《六體書論》,論草書品評等,可資參考。

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人。嗜酒,往往醉後狂草,時呼「張顛」。書有《肚痛帖》、《終年帖》、《千字文》(舊拓斷本)。另傳書有《古詩四帖》墨跡(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太和(827—835)時

唐文宗李昻詔以李白歌詩、裴將軍(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天寶十二年(753):

《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寫成(近代發現的敦煌寫經之一)。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臨沂人。著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曆十二年(777):

懷素(737?—?),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善草書,亦嗜酒,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是年書《自敘帖》(此卷或以為摹本,非懷素所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苦筍帖》(今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食魚帖》(疑為偽作)、《大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後四帖均為刻本)傳世。

貞元十五年(799):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人。著《懷素別傳》,中有一段述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首次出現了「坼壁路」、「屋漏痕」等重要概念。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著《送高閒上人序》,論及張旭草書,極有價值。

高閒(?—?),烏程人。書有《千字文》殘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五代:公元907—960年

彥修,善草書。

乾祐元年(948):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弘農人、關西老農,華陰人。時稱楊瘋子。是年書《神仙起居法》(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夏熱帖》傳世。

宋:公元960—1279年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匡義詔令王著等匯刻歷代法書名跡於棗木版,即《淳化閣帖》。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書有《西樓帖》(今存刻本)。

皇佑至嘉佑(1049—1063)時:潘師旦增減《淳化閣帖》勒石於絳州,是為《絳帖》。

約紹聖二年(1095):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是年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藏美國鈕約大都會博物館)。

元符二年(1099):

黃庭堅書《劉禹錫竹枝詞》(今藏天一閣,筆者疑偽)。

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書《諸上座帖》(今藏故宮博物院)。

約崇寧三年(1104,一說1094):黃庭堅書《李白憶舊遊詩》(今藏日本京都有鄰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人。書有《論書帖》。

大觀三年(1109):

宋徽宗趙佶見《淳化閣帖》棗版皴裂,標題多誤,遂出秘府所藏書跡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為《大觀太清樓帖》。

宣和四年(1122):

宋徽宗趙佶(?—1135)書《草書千字文》。另有草書團扇傳世。

紹興十五年(1145):

吳說以遊絲草書《王安石、蘇軾三詩卷》。

隆興元年—淳熙十四年(1163—1187)間:宋高宗趙構(1106—1187)書《草書洛神賦卷》。

白玉蟾(生卒不詳)書有《四言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公元1206—1368年

大德二年(1298):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寄真老人,漁陽人。是年書《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德三年(1299):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人。是年書《臨急就章》。

鮮于樞書《與澄虛真人尺牘》。大德五年(1301)以前:鮮于樞書《蘇軾海棠詩卷》、《草書千字文》、《真草千字文》、《唐人水簾洞詩》等。

至大二年(1309):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人。是年書《急就章》。

延佑六年(1320):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

元統元年(1333):康裡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蓬萊叟,康裡人。是年書《述筆法》。另書有《述張旭筆法記卷(殘本)》、《李白詩卷》(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漁父辭》、《臨十七帖冊(殘本)》(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至元六年(1340):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人。是年書《草書心經》。

明: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二年(1369):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人。是年書《急就章》。另書有《錄趙子昻蘭亭十三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今藏故宮博物院)、《李白行路難詩卷》、《杜甫壯遊詩卷》、《七言律詩卷》(今藏美國克蘭夫頓美術館)、《七言絕句軸》(今藏山西省博物館)等。

洪武三年(1370):

正統十二年(1447):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松江華亭人。是年書《千字文卷》(今藏故宮博物院)。另書有《詩卷》(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

成化元年(1465):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創「茅龍書」。是年書《朱熹敦本文軸》。另書有《七言絕句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成化二年(1466):張弼(1425—1487),字汝弼,晚號東海翁,松江華亭人。是年書《草書千字文卷》。另有《杜詩軸》、《七言絕句軸》(今藏南京博物院)等。

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是年書《七言律詩四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正德十三年(1518):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人。是年書《自書詩卷》。

正德十六年(152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是年書《草書詩稿》。

嘉靖四年(1525):祝允明書《箜篌引詩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詩卷》。

嘉靖六年(1527):王寵書《贈南巖顧君詩軸》。

嘉靖八年(1529):王寵書《宋之問詩帖》。

嘉靖十年(1531):祝允明書狂草《前後赤壁賦》(今藏上海博物館)。按,此卷無年月,然卷後有黃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徵明嘉靖十三年跋。據以推知。另書有《自作詩詞卷》(今藏南京博物院)、《牡丹賦》、《七律詩軸》等。王寵書《自作雜詩卷》、《為事茗書七絕二首詩卷》。另書有《草書扇面》等。

嘉靖二十一年(1542):陳淳(1483—1544),字道復,後以字行,號白陽山人,吳人。是年書《草書長卷》。另書有《古詩十九首卷》、《杜甫詠懷卷》(今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氏山林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等。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文徵明書《草書赤壁賦卷》。

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是年書《虎丘納涼詩卷》。

隆慶元年(1567):文彭書《盧仝茶歌卷》。另書有《五言律詩軸》(今藏南京博物院)。

萬曆元年(1573):徐渭(1521—1593),字文長、天池,號青藤,浙江紹興人。是年書《天瓦庵詩卷》。另書有《青天歌卷》、《七言律詩軸》(今藏故宮博物院)、《御製詠墨、詠劍軸》(今藏蘇州博物館)、《杜甫七言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等。

崇禎十三年(1640):王鐸書《臨王獻之鵝群帖》、《雒州香山作詩軸》。

崇禎十六年(1643):王鐸書《王維詩卷》、《豹奴草書條幅》。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倪元璐書《題畫七言絕句》、《左思蜀都賦軸》、《感賦詩軸》、《七言聯》等。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是年書《自作詩軸》(今藏上海博物館)。另書有《進神宗實錄詩軸》、《洗心詩軸》等。

王鐸書《寄金陵天目僧詩軸》。

清:公元1616—1911年

順治二年(1645):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字由桵,號雪個、個山僧等,江西南昌人。是年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書有《草

書五言聯》(今藏廣東省博物館)等。

順治三年(1646):王鐸書《杜甫詩卷》。順治六年(1649):張翱、劉光暘刻王鐸書法41種,是為《琅華館帖》。順治七年(1650):王鐸書《歐

陽詢勝事帖軸》。順治八年(1651):王無咎纂集、呂昌摹、張翱鐫王鐸書法103種,是為《擬山園帖》。

王鐸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另書有多件草書傑構傳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傅山(1607—1691),字青主,號真山、公之它等,山西陽曲人。是年書《諸懷不可言軸》。另書有《右軍大醉軸》(今藏

南京博物院)、《七言絕句軸》、《五言律詩軸》、《孟浩然詩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等。

雍正十三年(1735):黃慎(1687—1768年後),字恭壽,號癭瓢,福建寧化人。是年書《春歸帖》。

乾隆九年(1744):黃慎書《七絕三首詩軸》。另書有《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桃花源記冊》等。

乾隆十二年(1747):高鳳翰(1683—1743),字西園,山東南阜人。是年以左手書《蘇秦羅隱七言聯》。另書有《題畫詩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等。

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1733—1818)作《題徐渭墨筆花卉卷》,中有「世間無物非草書」這一名句。

乾隆五十二年(1787):石樑(生卒不詳)輯成《草字彙》一書。

嘉慶九年(1804):鄧石如(1743—1795),原名琰,字石如、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是年書《草書五言聯》、《草書七言聯》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1917年:王世鏜(1868—1933年),字魯生,號積鐵子、積鐵老人,天津人。先生於是年作《章草草訣歌》,為于右任、餘紹宋等先生所激賞。此外,還著有《稿訣集字》、《論草書今章之故》、《葉刻急就章考證》等,均有功於草書之學。

1922年: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是年書《贈力農仁兄詩軸》。另書有《七言聯》等。

1932年: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號髯翁,陝西三原人。是年在上海組建「標準草書社」。

1936年: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

1941年:于右任創辦《草書月刊》,共出四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3年:毛澤東(1893—1976),字潤芝,湖南湘潭人。是年書《滿江紅》。

1964年: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是年書《毛主席詞卷》(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1972年: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後改名二適,號瘖庵、舒鳧、舒父。江蘇姜堰(東臺)人。是年書《杜甫詩卷》。另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行世。

1973年: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號三痴,晚署散耳,江蘇江浦人。是年書《李白草書歌行》。另書有多幅傑作,有「當代草聖」之譽。

1974年:費新我(1903—1993),字立千,號立齋,浙江湖州人。是年以左筆書《白居易湖亭晚望條屏》。

1979年: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號沙邨,浙江省鄞縣人。是年書《曹操龜雖壽詩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另書有《書譜卷》等傑作。

1981年:朱復戡(1899—1989),初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祖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是年書《修補草訣歌》。

1983年:朱復戡書《草書千字文》。

1989年: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興人,受業於沈寐叟,精於章草。是年作《賀詞軸》(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還有眾多草書大家未及收錄,大家還喜歡誰的作品,可以留言,與大家分享!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

相關焦點

  • 草書「列」、「別」如何區分?「張」字草書的標準寫法!
    懷素草書:辰下面看「宿」字:寫法點撥:①"宿"字上面的"宀"頭草書寫法我們在學"宇"字時已經學過了,詳見《帶你從零學草書|草書千字文「002」——宇宙洪荒》②"宀"頭下面的筆順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古人是先寫一橫,下面左邊一個"亻"旁,右邊一個"白"字;在草書中"亻"簡化成一豎,"白"字則簡化成"日"字("日"字的草書我們也學過了,詳見《草書「月」字為啥斜著寫?
  • 唐國強草書寫得過於纏繞複雜,與草書本意相反
    首先唐國強達不到諸書皆有的書法水準,唯以草書為書。草書是書法練成的高層階,唐國強不練隸書不得根基,不練楷書不得端正,不練行書不得氣韻,然後直入草書必然是練而無大功。諸書不成唯寫草書,書法就如在沙灘上建高樓,來浪就倒,所以唐國強的草書明顯不結實,基礎差一些。
  • 草書可分為哪幾種呢?
    談中國書法時,我們通常會說有篆、隸、真、行、草五種字體,而楷書又有歐、顏、柳、趙四大經典字體,那麼草書是中國書法中最能發揮書法家個性的書體,同時草書也是難度最大的字體,實際上草書規矩更嚴格,基本上要求筆筆中鋒,草書看起來隨意其實法度很嚴,歷來上能達到草書大家的書法家並不多,草書也是書法發展演化出來的一種書體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特殊的歷史價值與地位,使《史記》成為中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典籍。司馬遷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長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史記》應進入高校課堂。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開設了《史記》專修課。國學大師陳垣先生也說,高等院校文史兩系不讀《史記》的學生是不合格的大學生。 《史記》如此重要,如何評價它呢?
  • 越南漢字兩千年興衰史,曾以漢人自居,最終在幾十年前廢除漢字
    現代越南人寫漢字書法越南千年郡縣,漢字成為通用文字越南不使用漢字的歷史只有短短的數十年,在越南數千年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使用漢字。早在先秦時期,漢字就隨著中原統治勢力進入越南這塊南方土地。《尚書堯典》曾載:「申命曦叔,宅南交」。《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則載:「帝顓頊高陽者……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虞舜者,名曰重華……南撫交阯」。
  • 008帶你從零學草書 - 律召調陽
    2、《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宣義(節選)》下面我們就來學一下「律召調陽」這四個字的草書寫法:(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看這個「律」字:寫法點撥:①關於雙人旁「彳」的草書寫法,我們在講「往」字時曾經總結過,總共有三種寫法,這裡不再贅述,請大家參閱《學會草書「來」字,這些字就太容易了!》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他還說,「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秦始皇雖在鹹陽坑了460餘人,但天下儒生眾多,「尚不啻百億萬也」,比如西漢的伏生、叔孫通等就是秦朝的博士,也沒見他們被迫害致死,儒學也沒有斷絕。
  • 《史記》10句經典,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在歷史上和文學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司馬遷在記述歷史的同時,妙語連珠,留下許多經典的具有哲理的詩句。今天,隱娘挑出《史記》中的10句經典,如果你讀懂,一定受益終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6個常見字古怪的草書寫法
    草書出現的時間一直都在書法學界存在爭論,但關於草書出現的原因,古今觀點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趕時間、寫得快。遠在漢代的辭賦家趙壹就對草書形成給出了比較靠譜的論斷:「蓋秦之末,邢俊網密,官書繁冗,戰功並作,軍書交馳,羽榭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
  • 無障礙學習精品草書帖,楷草對照音韻譯法,筆精韻古草書常用字六
    草書龍飛鳳舞,草書的文字符號往往有別於我們平常使用的文字符號,很多人辨不清這些文字符號而感到迷惑,不僅迷惑於文字符號的意義,甚至會迷惑於書法者為何而這樣使用這些很多人都看不懂的文字符號。草書筆法及點的連結關係淺論:草書筆法的縈帶是指筆劃之間的連接關係,連屬是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係,姜白石說:「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
  • 關於遼博書法館 我們從11米的《草書千字文》說起
    傳說宋徽宗一生寫過多次《千字文》,如今卻僅存兩件,另外一見是《楷書千字文》,用其瘦金體寫成,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是他22歲時所寫。而此《草書千字文》則是他40歲時所寫,正是寫於其書法大成之時。▲草書中根據空間調整節奏的寫法十一米長的草書手卷一氣呵成,連貫放鬆,變幻莫測,蔚為壯觀。
  • 一個平和灑脫,一個氣勢豪邁——「二王」誰的草書寫得好?
    王羲之:平和灑脫,典雅飄逸唐代所能見到的工羲之作品,以草書為最多,行書次之,楷書最少。應當說,唐代所見到的王羲之的這些草書作品是可以接近王羲之草書的本來面目的。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主要是對東漢張芝「章草」的變革,在張芝章草的基礎上王羲之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取得了很大成就。今草成熟於東晉時期,傑出人物當屬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 祝允明經典草書《曹植詩四首》欣賞
    《箜篌篇》局部 明代祝允明草書《手卷曹植詩四首》又名《箜篌引》,草書曹植詩《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是祝枝山草書的代表作
  • 書法入門:高清動態圖教你寫楷書、行書、草書三大字體技巧
    每日練字 |【司】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司」字的基本寫法:楷書:第一筆橫短,內部結構長,呈臺階型,豎鉤難度較大,一定要寫正寫直;行書:豎鉤可以柔和一些,挑鉤要有力,基本結構與楷書一致;草書:筆畫連貫,在隨意中不要失掉法則。
  • 寫好行、草書的這些技法,建議收藏好
    行、草書與篆、隸、楷書在控鋒用墨方面有很大區別。要想寫出好的行、草書作品,必須具備如下書寫技巧。書寫過程中,寫完一個筆畫可以停頓下來,但是行、草書不一樣,它如同彩練飛舞、浪花飛濺,筆畫的連接似斷實連,似連實斷。所以,書寫行、草書的時候,對筆鋒的控制尤為講究。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隸草是介於隸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與隸書、草書在形體上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字體。『隸草』在前人的簡牘書體研究中常被歸入廣義的『草書』,如陸錫興的《漢代簡牘草字編》、李洪才的《漢代簡牘草字整理與研究》、金美蘭《漢代簡牘草書藝術研究》等論著均將西北漢簡中的隸草字體納入草書類進行分析。
  • 草書「門」有兩種寫法,其中一種竟被日文抄襲?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閏餘成歲」四個字,先來看智永的寫法:(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看這個「閏」字:寫法點撥:①"門(門)"字以及門字框的草書都可以寫成"つ"(相信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日文平假名之一),而且這種寫法跟"冖"的草書寫法非常相似(如下面的"軍"字),但 "門"字的草書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即"連寫兩點加一撇",如王羲之和孫過庭的"
  • 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司馬遷通過私人著史,寫成了震鑠古今的《史記》,對於中國的史學發展可謂影響重大。《史記》載:"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 王愛世在我國首次將拼音索引引入「草書字典」(圖)
    一位年近六旬的教育工作者,耗費10年光陰,將拼音索引引入「草書字典」。王愛世——靈動草書 有愛世界王愛世和他的《中華草書精編》。  5年精心編纂申報國家專利 煙大教師獨創草書字典  58歲的煙臺大學副研究員王愛世先生酷愛書法,但讓他蜚聲書法界的,是他在我國首次將拼音索引引入「草書字典」。  2006年年底,凝聚了王老先生10年心血的《中華草書精編》聞世。
  • 從小就讀史記的孩子,早就贏在了格局上!
    北大學霸胥文豪所以,讀史使人明智。讀歷史,當然要推薦的書就是《史記》。今天,要介紹的這套《寫給孩子的史記》一共有5本,全新的編排,通俗易懂的文字,鮮活生動的故事,還有豐富的知識拓展,而且是彩圖注音版,即使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能無障礙閱讀。這套書,也是資深國學專家特別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取材《史記》原典,內容嚴謹,故事有趣,還特別配套了精彩的手繪插圖,就像看小說一樣,特別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