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生老病死殘。生,就是生存,生活嘛。大大常說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咱雖然天天把韭菜掛在嘴邊,但其實大家的幸福感還是蠻高的。咱不說別的,國慶那段時間,微信頭像加國旗在朋友圈刷屏,足以說明一切。
人嘛,身強力壯的時候,啥都不叫事。可一旦老了,就容易招人嫌。古人云,老而不死是為賊。為啥?因為人老了,不僅幹不了活,還要吃要喝,這不就和小偷似的,「偷」社會的糧食吃嗎?但這話說得太絕對了。
咱年輕的時候努力攢錢,老了再拿出來花,怎麼就成賊了呢?這叫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所以,靠自己積蓄生活的老人,絕不是偷社會糧食吃得賊。像這種專門為養老而攢下的錢,咱就稱之為養老金。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啥?錢還在,人沒了!
人生最最痛苦的是啥?人還在,錢沒了!
哎呀媽呀,這橫豎都痛苦,這可咋整呢?好辦,把攢下的養老金,丟養老保險裡去就成,這樣咱就不痛苦了嗎。活著,就按時領錢,自己的錢愛咋花咋花,自在。而且咱活得越久,領的就越多。靠自己的積蓄過活,誰敢說老人是賊?
咱再講講這病的事。看病難、看病貴也是咱中國特色,這大傢伙都心知肚明。但客觀的說,截至2018年底,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咱們的基本醫療需求還是有保障的。但醫保最大的特點是「廣覆蓋,低層次」,顯然滿足不了我們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嚮往。
治病這事吧,好的心態很多時候比好的藥物要管用。你說要是花咱自個的錢治療,哎呦,那叫一個心痛,捨不得啊。這一捨不得,就直接影響了咱治療的情緒了不是?
再來說說醫療水平的進步。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絕症也都有了治療對策。這不治之症是越來越少,這治不起的情況確實越來越多。
這要是看病的時候,不用咱自個掏錢,那豈不是美滋滋?想要美滋滋也挺簡單,搞個醫療保險加重大疾病保險的組合套餐就成。醫療險可以報銷醫療費用,重疾險則是只要達到重疾標準一次性給錢。
咱有社保了,還整這些個醫療險和重疾險,有必要嗎?這說白了,就是一個錢的問題。你說咱要真的窮得揭不開鍋,那有個國家福利性質的醫保就成,真遇上啥子高醫療費用的疾病,直接放棄治療就得了。
但咱知道,有些人嘴上說治不起就不治,但要真到那個份上,這人求生欲保準爆棚。不然,哪來那麼多患者「久病成醫」。求生欲這玩意,沒有最強只有更強。所以,只要還有餘錢恰飯,醫療險和重疾險那就是一個也不能省,必須全給滿上。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你說是不?
小事說完,就輪到大事了。給自個買一個人壽保險,是一件很爺們的事。別的保險都是保自個兒,這人壽保險是保障家人的,是一個純粹利他的保險。
人壽保險裡邊,定期壽險的保險槓桿最高,用很低的保費,就能買到非常高的保額。壽險的保險責任也非常簡單,人沒了,就給錢。
中國人很忌諱這東西,但有意思的是,買了壽險的人的死亡率,比我國整體死亡率要低些。難不成買了壽險,還能降低咱的死亡概率不成?某種意義還真是如此,因為願意買保險的人,健康意識普遍要高於平均水平。
所以呀,咱還真沒必要忌諱這些東西。買保險能夠提高咱的風險意識,能降低一些不好的事情的發生概率。
這世上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嗎?或許,傷殘就是。傷殘這玩意,有輕有重。最輕的是10級傷殘,最嚴重的叫全殘(又稱1級傷殘)。
有個成語叫生不如死,就是說的全殘。例如四肢體缺失、咀嚼吞咽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等,都屬於全殘範圍。在保險理賠中,全殘和身故的的保險責任是等同的。所以,全殘也在人壽保險的保障範圍內。
而比全殘輕的2-10級殘疾,則由意外險負責賠償。意外保險的價格非常低,同時日常生活中意外又特別的常見,所以意外險算是大傢伙接受程度最高的保險了。和重疾險類似,只要符合傷殘標準,意外險也是直接給付傷殘保險金。
咱平日總把「面對風險,未雨綢繆」這話掛嘴邊,其實咱這風險吧無非就是生、老、病、死、殘。所以咱對應的,準備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重疾保險、人壽保險以及意外保險,就能很好地覆蓋人生的風險。
咱在選擇保險的時候,按照【醫保-重疾-醫療-意外-人壽-養老】的順序來配置是最妥帖的。醫保,這個一定要參加。事實上,仍舊有數千萬人沒有加入國家醫保,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其次,只要不影響到咱吃飯,就一定要把重疾險和醫療險給買上。這兩種保險價格有低有高,最低的每個月不過幾塊錢,咱大傢伙完全能夠承擔得起。
至於養老保險,在把前面基本的保障都做足之後,有餘力的人可以考慮給自己攢一點養老保險。這塊不屬於保障必須,可以視情況而定。
有讀者和咱反應,說社長的這幾篇文章實操性不強,讀完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投保,希望咱給寫些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文章。
咱其實也明白,但保障思路這幾篇文章不能不寫。這幾篇枯燥抽象的文章,和教員在井岡山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類似,都能夠為咱們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導。沒有這幾篇文章打底,大傢伙很難多快好省地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障搞好。好在,枯燥抽象的文章寫得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