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人類的一生,又有幾人能真正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

2021-01-07 龍行天下話歷史

藥師佛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點擊閱讀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已經吃下一顆藥師佛的消災延壽丸了。

第六大願是藥師佛十二大願的中心。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身體下劣的,若能聽到我的名號,便能得毫無缺陷的端正色身。下劣即身體是下等品質,像我也是,身體瘦瘦小小的不壯碩。什麼樣的色身不下劣?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大概幾千年才出一個--佛的相好莊嚴。等而下之,一切眾生的身體都是下品。比下品還可憐的眾生是諸根不具,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人。

這一代青年沒有看過苦,更沒有吃過苦。請問臺北市郊有個麻瘋病院,幾個人去過?你去看看!那就可以看到痛苦。殘疾病院誰去過?有些學佛的人說不要去管他,那是業障,活該受苦,這是學佛人講的話?我聽了心裡就打顫,說這個話真是,果報不可思議啊!學佛的有幾個人去照顧這些地方?恐怕有人不服,說有啊!唔!當然有,坐在那裡觀想,玩手印,大慈大悲啊!一切眾生都好啊!自己又不費力氣,隨便觀想一下,實際行為一點都沒有做到,有什麼用?

這個世界上諸根不具的人太多了,諸根不只六根,身體有缺陷的都叫諸根不具,有些人是明缺陷,有些人是暗缺陷。以佛眼來看,在座各位沒有一個人的身體是絕對健康的,毫無缺陷的人才稱得上諸根具足。譬如戴眼鏡是眼根不具,鑲了假牙是口根不具,頭腦不夠聰明是腦根不夠利,不夠利就笨;笨和某些眾生差不多,只是稍微好一點而已。

諸根不具是這個世界的眾生最痛苦的事,所以真正的醫師,和研究醫藥的人,莫不朝著改善諸根的方向努力。中國讀書人發願立志:「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不作一個救人救世的帝王將相,就作一個能救人病苦的好醫生。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讀書所發的第一大願。

宋朝範仲淹就將此語奉為一生讀書立志的圭臬,所以他醫學研究很精深,不過一輩子沒有用上,後來出將入相,成為良相。當然啦!現代的青年也發這個願,不為「亮相」即為「晾衣」,不到社會上亮亮相,就在那裡作個晾衣服的架子,那就很糟糕了。

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很可憐,色身多半下劣,諸根不具足,因此很醜陋。最莊嚴美麗的是佛,佛的相好莊嚴無等倫。其他凡夫眾生能得相好莊嚴的也不是偶然,均有其果報。譬如以香花供佛的人,他生來世會得相好莊嚴的果報。此外,能把一個環境弄得乾淨清爽給別人使用,也等於是供養佛的香花,他生來世不會變醜陋之身。所以,能得「相好莊嚴」那是積功累德修一切善法的結果。

醜陋是諸根不具之一種。以佛法看眾生,醜陋就是病態,另外還有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等種種病,都是很痛苦的病態。

頑,冥頑不靈,自以為是,怎麼教都點不通。

愚,思想痴呆,沒有智慧,笨蛋,笨得不得了,腦根不具足。

盲,眼睛看不見。

聾,耳朵聽不著。

喑啞,聲帶有問題,說不出話,也就是啞巴。

攣:兩手彎曲不直,不能自由伸張。

躄,跛足。有些半身不遂,會有這種後遺症。

背,彎腰駝背,背彎起來。

僂,比駝背更嚴重,腰杆都直不起來了。現在比較少見,老一輩朋友中有。

白癩,皮膚病。

癲狂,精神病。

以上所說的病苦,大多就外形而言,人類的病痛有無數種,多得很。在座諸位都以為自己很健康,其實都在病中。

藥師佛願這些受苦折磨的人,在聽到他的名號,一心虔誠念誦修行藥師如來法門,都能得到「端正黠慧」。人身最難得的就是這四個字,形體端正,頭腦聰明。有人聰明而不端正,有人端正卻不聰明;既聰明又端正是修很多善行的福報而來。端正聰明已經不錯,為何又加一句「諸根完具」?因為諸根完具很難,很多人外表看起來很端正,但是,卻有些暗病只有自己知道,絕對完全健康的幾乎沒有。

這一時代的眾生,眼睛果報很壞,雖然沒有瞎,卻得靠玻璃生活;不袈上一副玻璃鏡,對面不相識,這個滋味不好受。這個時代物質文明的果報愈來愈好,眾生果報卻愈來愈差。依報是莊嚴,正報卻完了;物質文明是依報,自己色身是正報。正報的福報薄了,仰賴依報而活,很可憐!這叫作其身下劣。

所以,藥師佛憐憫後世一切眾生,發願成佛時,在他的佛光普照之下,一切眾生沒有病苦。脫離生老病死苦是人類最不容易求得的,學佛修道的人都想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但有幾個人能真正跳出?這就要好好研究藥師如來的道理了,尤其發心學佛修行,乃至發心學醫,隨時要修持藥師如來法門。

色身成就之後,一定是相好莊嚴,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例如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如來應化世間,都是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應世。每個眾生都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型好,但是,我們怎麼那麼醜啊!我們是具足三十二醜,八十隨形不好,口臭,汗臭,腳臭,隨形樣樣不好,為什麼?因為沒有悟道,沒有修行,自身的光明沒有引發出來。

相關焦點

  • 有幾個人能真正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 | 南懷瑾
    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身體下劣的,若能聽到我的名號,便能得毫無缺陷的端正色身。下劣即身體是下等品質,像我也是,身體瘦瘦小小的不壯碩。什麼樣的色身不下劣?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大概幾千年才出一個--佛的相好莊嚴。等而下之,一切眾生的身體都是下品。比下品還可憐的眾生是諸根不具,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人。 這一代青年沒有看過苦,更沒有吃過苦。
  • 南懷瑾:人,能逃出這3件事,就是跳出三界外了
    可是因為世事悲苦,人生繁雜,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醉心於修行,一心想希圖通過幾卷經書或者是萬千百句佛號,能夠超脫俗世,達到神仙的境界。但是有多少人修成了神仙呢,雖然古書中有不少言之鑿鑿的記載,但也都不過是虛妄之言。
  • 人都有生老病死苦
    比如說,人都有生老病死苦。  生苦:我們是伴著哭聲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為什麼不笑著出生,而是哭著出生呢?這說明生是一種苦。我們出生的時候肯定遭受過痛苦,但幾乎很多人都忘了,不知道出生的時候遭受了何種苦。我們看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哭著出生的,若是生的自性不是苦,有些孩子應該會樂著、笑著出生。
  • 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之苦,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佛說人有四苦:生老病死。當初,釋迦牟尼做王子的時候,就是看到老人、病人等人生苦相,才出家修行,力圖找到解脫痛苦之法。宇宙是分層次的,每一層空間都因頻率不同而呈現為不同的空間,這些空間彼此沒有物理接口,彼此互不幹涉。生命要想超越空間,只能改變自身的頻率。
  • 人的一生苦辣酸甜生老病死
    人活一世幾多苦? 坎坎坷坷不歸路。 尋之探之仍茫然, 何時何地是歸宿。 蒼穹茫茫默無言, 輪迴使轉不停步。 恍然醒來欲挽留, 轉瞬成煙無覓處。丁酉霜降 安書楷隨筆世間紛紛擾擾 皆是虛妄煩惱 善生惡即相隨 無壞哪會有好 自古石比玉多 從來君子稀少 心有正念大愛 燃燈十方光耀 安書楷《心燈》人的一生經歷生老病死 人的一生品味酸甜苦辣 人的一生感受得失成敗 人的一生渴望功名利祿 人的一生尋尋覓覓 人的一生奔波不停 人的一生起早貪黑 人的一生顛沛流離 人的一生富貴貧賤 人的一生善惡美醜 人的一生好壞對錯 人的一生迷失清醒
  • 生老病死苦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發出通知,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就在這裡了。這個地方要有燈光、電力、設備等,促成這次講經,就是「增上緣」。在座聽經的道友們,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緣。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麼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
  • 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初次認識了南老師。有一次我應約到南老師家裡面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參加他的聚餐、暢談,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跟南老師有了頻密的交往,多次聆聽他的教誨。 南老師一直以來,對我嘉勉有加,說我這個人平生有豪氣,遇事沉得住氣,勇於任事,敢於擔當,做事認真,做不好的事寧可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好。 我多年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光大集團和中信集團工作。
  • 高瞻遠矚的人不拘泥於條條框框,打破桎梏跳出圈子,唱出豪邁之歌
    把機會留給更合適的人,才能推動事業向良性發展。我不敢妄言被辭退人的能力大小,但可以想到的是--他們在自己現在崗位上,不能創造比別人更多的價值。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良好收益的企業對員工是尊重、對社會是貢獻、對人類是推動。增加動力、激活思想,為了企業發展,必要的新陳代謝無可非議。當自身價值相較於他人低時,被淘汰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 佛說,人生四苦並非「生老病死」,而是這四件事,很多人不懂裝懂
    人一生下來,便是哭著來到這世上的,也註定了人這一生要經歷種種痛苦,才肯歸去。有的人無法釋懷,至死都不能明目,而有的人卻能從容應對,在快樂中死去。而對於修行之人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老陽按:嗚呼,南懷瑾先生,國學大師,他的文章著述等,曾經影響了一代人,國內外對於南懷瑾先生的評價都是極高的,老陽也看了很多南懷瑾老師的書,也是特別尊敬他,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南老師。當然對於著述中的一些「硬傷」之處,根據朱清時教授的回憶,南懷瑾都能及時負責的予以針砭和糾正。故魯迅南懷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所以偽名儒還不如真名妓」。南懷瑾正是以其一貫的本色示人。南懷瑾在書中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有三道之學:君道、臣道、師道。
  • '生老病死苦' 嘆念亡魂歌
    —策劃—推廣—活動QQ/微信號:66963352『生老病死苦』 嘆念亡魂歌大聖,堪嘆無常生死慈尊昔日鴻濛未判,三才列士分張,孔子仲尼,留下仁義禮智信;老子羲尼,留下金木水火土;釋迦牟尼,留下生老病死苦,今夜亡者棺槨臺前,正好嘆念亡者生時如何初生一尺長,全靠爺娘,猶如黑暗初投光。
  •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苦,每一種,你都要苦中作樂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過程,總有一個「苦」字相伴左右,活著就要把人生的「苦」,嘗遍嘗盡,你才會珍惜人生的「甜」,苦盡才能甘來,只有苦中作樂,人生才能成長蛻變。人生實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得不容易,每一個人活著都會有壓力,有煩惱,有種種的痛苦,可是每一個人都努力地活著,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這世界上的每一種快樂和幸福,都要付出相應的一種「苦」,才會換得。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一件事,你都要付出自己的精力時間辛勞和汗水,付出了努力,有時候,也未必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 南懷瑾:玩了一輩子,我會看相但從來不看相,你們就沒有資格學了
    南懷瑾先生認為,原因在於命數本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命運起伏在於人自身心境的變化。南懷瑾先生舉了個淺顯的例子:若一個人本來好好的去算命,結果算命先生算出來個大兇之兆,對人說了,這一劫難過。人家信了這話,攪得這人心裡戰戰兢兢,本來或許能過去的坎,因為算命先生提前給他下了定論,這人反而沒能過去,這豈不是造下口業了?
  • 學過哲學或佛法的人是如何對待」生老病死「的?
    就像史鐵生說的,人從一出生就會遇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死亡的一步步臨近,直至老年後的日日緊逼。生老病死這些宇宙的「大道」誰能更改,誰能規避呢?既然不能更改、規避,那就勇敢面對吧!畢竟我們作為人,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做、去實現的東西,我們有思想,有理想,有靈魂,可以在自己短短的幾十年裡做出些有意義的事,即使面對死亡,我們的命運依然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依然可以採取一種達觀、平和的態度去應對自己的人生。但如何去應對呢?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在「生老病死」面前能夠抬起頭來呢?
  • 宣化上人開示:生老病死苦
    總而言之,心、肝、脾、肺、腎,你有了病,這也是一苦的。最苦的還有什麼呢?死苦。死,是最苦的。那麼說:「死苦,我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我想先知道!」那你就先試一試,先死一次看看。可是沒有人保險你再活的,所以這一試,也不可以試的。那麼死是容易,死後到什麼地方去?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死後,是墮地獄?還是做畜生?是去做人?這個沒有人能保險的。
  • 南懷瑾:1987年以後中國有兩百年大運,比康乾盛世還好
    前言:南懷瑾先生在1974年的一次講課中曾預測,中國丁卯年(1987年)以後會有200年的大運,未來比康乾盛世還好。這句話曾在網上引起熱議,是無稽之談,還是真有這種可能呢?我們不妨結合南懷瑾先生在其有生之年為自已所做的幾個重要抉擇,閒侃一番,看看他是否有洞察先機的「神通」。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不用害怕
    幾經波折探求真諦說起南懷瑾,他可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民國七年,南懷瑾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早年的他不愛學習,小學畢業考試時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後來他對中國武術興趣濃厚,轉而習武,於浙江國立藝術院肄業,並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抗日戰爭爆發後,20歲的南懷瑾隻身赴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後進入中央軍校任教官一職。
  • 終於知道神仙為何追求「跳出三界五行」了!
    只是,凡人之軀終究免不了生老病死,受六道輪迴之苦,似乎,只有得道而成仙,才是長生不死的唯一途徑。神話裡,「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的是一個極高的修為境界,修煉到此境的生靈,沒有了生死,擺脫了輪迴,可在三界來去自如。很多人都會以為,跳出三界五行,就是長生不死的意思。這樣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下面先帶大家認識正確的「三界」與「五行」。
  • 人能跳出三界內,不在五行中嗎?
    三界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最底層的,人就活在欲界中,受欲之樂也受欲之苦,在慾海中時樂時苦永無寧日。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六慾就是欲界,六欲是欲之根本,七情由六欲而生。六欲是感知系統,七情是六欲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