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他們認為人和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在家裡可以不叫爸媽直呼全名,在學校也可以不叫**老師,可以稱呼名字。所以,孩子與長輩和老師的關係常常像是朋友,能良好的溝通,能體會和諒解對方。
而在中國,長幼有序,論資排輩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人眼裡「輩分」相當重要,應該尊重和孝敬老人,稱呼長輩需要帶上身份,使用敬語。與長輩溝通要注意言行,注重禮節,切忌出言不遜。長幼先後的觀念在中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外國家庭成長的小孩,可以和父母親勾肩搭背,討論任何問題,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分享彼此的心事。中國家庭裡的小孩,相對來說中規中矩,父母的教誨得虛心接受,經常不能與父母的觀念和期望相違背,否則就是忤逆之人。說的有些極端,但卻是因為地位平等和長幼有序的輩分問題,撫育出性格和生活軌跡都大不相同的孩子。
讀大學時,我非常欣賞英語老師,她特立獨行,非常有個性,可能是教授英語又曾就讀於美國的常春藤名校,思想上比較西化的原因,大學第一堂英語課,她讓我們稱呼她的英文名,而不要叫某某老師。我是受過十八年中式教育的寶寶,難免有些不適應她的教學模式和稱呼方式,到最後也沒能成功改口,稱呼她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地加上老師,她也見怪不怪了。
西方這樣地位平等的稱呼方式就一定好嗎?好,但可能不適合中國國情,最好的方式應當中西合璧。與長輩相處時,不能忘了敬稱及禮節,但也應該適度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長輩形成良好的溝通。
遇到倚老賣老自抬身價注重輩分的長輩,言行不能過激,態度必須謙和,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期望對方能夠理解卻不能強求。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升寶媽媽)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