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4日6時訊(通訊員 鄭莉)自2015年以來,重慶市豐都縣三合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為抓手,貫徹精準方略,因地制宜,凝心聚力,加壓驅動,全力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到2020年10月,國扶系統全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17戶1982人全部脫貧越線,貧困村通暢率、村民小組通達率均達100%,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實現全覆蓋,「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漸入佳境,順利通過國家普查驗收,榮獲全市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縣委、縣政府2020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產業先行讓群眾富裕起來
近日,筆者走進童仙寨社區,看到滿山遍野的枇杷樹鬱鬱蔥蔥。該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章川告訴筆者,社區自2014年開始發展枇杷產業,截至目前,已有2000畝規模。
四組貧困戶劉會林像往日一樣,早早地來到枇杷園裡務工,除草、施肥……從2016年開始,她就在枇杷基地裡務工。「我經常到基地務工,每天有70元的工錢,加上我流轉的土地費,一年下來還是有上萬元的收入。」劉會林說。
陳章川介紹,目前社區共有80餘名村民在枇杷園裡務工,加上土地流轉費,切實促進了村民增收脫貧。今年,街道又投入資金修建了凍庫和分揀車間,並在枇杷成熟時舉行盛果節,拓寬了枇杷銷售渠道。
「五年來,三合街道大力發展扶貧產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發展枇杷2000畝、大紅袍花椒500畝、櫻桃500畝、構樹300畝、滕州脫毒馬鈴薯1500畝等,120餘戶貧困戶有了土地流轉費和務工收益。」三合街道農服中心負責人易大超告訴筆者,街道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47家,累計認證20家帶貧企業,認證扶貧產品250個,累計帶動貧困戶800人次參與發展,推動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達10.3%。
基建完善讓群眾便利起來
鹿鳴巖村五組村民程世貞悠閒地走在小路上。「相比以前,現在確實好了太多。以前都是土路,下雨天走一趟褲腳都是泥,現在出門不打滑不沾泥了噻。」
程世貞今年72歲,孩子出門在外,自己和老伴在家照顧孫女。以前交通不方便,2018年,村上完善了基礎設施,公路幾乎都硬化了,人行便道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
「路修好了,我們出行暢通多了。而且從那以後,我開始養雞,多種了2畝李子、櫻桃樹,到時候不怕不方便拉出去賣。別看我70出頭了,幹勁還是挺足的。」程世貞高興地說。
「這幾年我們投入1217萬元,新建人行便道113公裡、泥結石路41.4公裡,2300餘戶9000餘人受益;投入資金2166萬元,建成『四好農村路』22.4公裡、擴寬公路32公裡,4000餘戶1.5萬餘人受益。實施C、D級危房改造663戶,農房『四改』4125處,舊房整治2071戶,易地搬遷74戶304人,發放易地搬遷建卡貧困人口補助資金364.8萬元。」三合街道經發辦負責人孫泉林介紹,五年來,街道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農田飲水改造提升、水生態修復等項目,2500餘戶11000餘人受益。
志智雙扶讓群眾自信起來
今年47歲的三合街道刀溪村七組村民劉昌會,在2014年因兩個孩子上學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底實現脫貧。由於丈夫一直外出務工掙錢,她獨自在家照顧生病的公婆兩三年,每天為公婆做飯餵飯、洗衣洗澡,直到老人相繼去世。
2015年,她家申請了危房改造建起了新房,孩子獲得了教育資助,家裡得到了醫療資助,村上為她解決了公益性崗位,對她進行了種養技術培訓。
「政府把我扶上馬,自己也要努力幹一把。」劉昌會堅定地說。
說幹就幹。在政策支持下,劉昌會申請了小額貸款,在家大力發展養殖和種植,修建了豬圈牛舍,目前家中餵有6頭牛、100餘只雞,種有稻穀、玉米,加上丈夫務工收入,全年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她對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嚮往。
「現在我是村上的一名小組長,向大家宣傳各種利民惠民政策,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對生活更加充滿希望,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劉昌會自豪地說。
三合街道文服中心負責人陳豔娟告訴筆者,自脫貧攻堅以來,街道新(擴)建刀溪村、童仙寨社區、鹿鳴巖村、啄木嘴村、雙廟社區、峰頂社區、新建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配套完善圖書室、多功能室、文化體育設施設備等,農村客運實現村村通,大大方便了群眾辦事和出行。累計開展各類貧困人員培訓461人次、雨露技工培訓113人、農村實用技能及精氣神培訓662人,大大提高了貧困人員就業和創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