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是千年以來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文化情結。從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到杜甫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到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無一不流露出秋天裡人們容易傷感的情懷。秋愁隨秋風至,令人難以捉摸。但古人卻把它描繪得淋漓盡致,下面幾種情懷,那種最合乎你現在的心境呢?
一. 辛棄疾《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狂放,高歌橫行,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身蠻力,總愛登樓,極目遠望,心中無愁,只是想要展現憂鬱氣質,口中強說愁。如今年華老去,兩鬢蒼蒼,站在同樣的高樓,望著蕭瑟秋景,經歷多年風霜,生活的艱辛,心中千頭萬緒的愁,卻一句也說不出口,只好對身邊人笑言「秋天來了,天氣真涼爽啊」。其實,涼爽的豈止是秋天,更是經歷生活滄桑的成年人的心境,可是一切的一切,不足為外人道也。
二.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蕭瑟的秋風吹殘了粉紅色的蓮花,夏日用的竹蓆涼意漸生,提起薄薄的絲質羅裙,一人獨自登舟散心,派遣秋愁。仰望長空,白雲悠悠,可有愛人書信,隨鴻雁而?等啊等,一直等到雁群歸來,此時明月如水,盈滿整座樓閣。花兒獨自凋零,水無情地流,你我兩處,卻分享一樣的相思愁。此愁無計可解,不在眉頭,就在心頭。自古多情傷離別,寥落的秋季更讓人不堪忍受著如此重的愁。
三.範仲淹《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碧天高遠,黃葉紛紛,水波之上瀰漫著蒼翠寒煙,秋意蕭蕭,山外夕陽西下,遠方水天相接,芳草不解旅人思鄉情,綿延在天涯之外。心中思念家鄉,不僅黯然神傷,在外的遊子,夜夜難眠,只有偶爾的美夢,才能讓我酣眠。明月皎潔,卻不敢登樓遠望,因為極目遠處,也看不到家鄉。希望一杯一杯的苦酒,能解我憂傷,誰料剛入愁腸,就化作相思的淚水,不斷地流淌。
秋天已至,三首宋詞,寫出生活之愁,愛情之愁,思鄉之愁,而在秋風中緩緩而行的你,此時正經歷著哪樣的秋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