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先農壇建起兩座新建築,隨後為何卻沉寂了?

2020-11-26 北晚新視覺網

兒時在位於萬明路的姥姥家住過很長時間,從那裡往南走,不多遠就是北京育才學校,我和表妹沒事兒就到那裡閒逛。那時北京的孩子都知道,育才學校最了不起的就是「先農壇在學校裡邊兒」,可惜年久失修的先農壇在我們的眼裡就是破破爛爛的幾座殿宇,觀耕臺上的野草長得比人還高。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坐在慶成宮的臺階上,看著無數的蜻蜓在荒煙蔓草間時飛時駐,心裡充滿了惆悵……

作者 呼延雲


作為舊京「五壇」之一的先農壇,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雖然曾經被冷落甚至淡忘,但無論時光怎樣流逝,它悠久的歷史和崇高的地位都不容抹殺,特別是在民國年間,它曾經以北京第二座平民公園的身份向市民開放,深受大眾喜愛,成為這座古城走向開放、文明和進步的象徵。

一、皇帝種的糧食給誰吃?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歷朝歷代,從皇帝到百姓,對土地和農耕都有著無比的尊崇,而先農壇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祭農行耕藉禮之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2年),比天壇還早18年,最早名叫山川壇,清代改名先農壇。先農壇佔地1700畝,共有包括慶成宮、太歲殿、神廚、神倉和俱服殿在內的五組建築群;另有四座壇臺,分別是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觀耕臺,因為臺南邊就是大名鼎鼎的「一畝三分地」。

「一畝三分地」的正式名稱應該叫藉耕田。是皇帝祭祀先農神之後親自耕種的田地——這個「規矩」早在明代就有,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曾經詳細記載了皇帝躬耕的情況。每年春分前後的一個良辰吉日,皇帝會率眾臣駕臨先農壇。事先順天府已經準備好了耕牛和農具,搭好五彩大棚,將耕田整成鬆軟的沃土。皇帝來到後,換上飛金走銀的皮弁服(皇帝行躬耕禮時的專用服裝),來到耕位,面南而立,在百官吟誦祝禾辭的伴奏下開始扶犁親耕。順天府尹執鞭在牛旁,幾位老農協助皇帝扶犁牽牛,在一畝三分地上耕犁幾個來回(一般是三推三返),然後皇帝登上觀耕臺,看眾大臣和眾老農扶著犁繼續耕耘播種。清代確立以後,清帝承襲了舊明的祭農之制,清世祖順治十一年恢復祭農行耕藉禮,而雍正帝對這一禮典極為重視,幾乎每年都要駕臨先農壇耕種,收穫的莊稼可沒人敢吃,擇吉日藏入號稱「天下第一倉」的先農壇神倉中做祭祀之用。乾隆皇帝曾經對先農壇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改建,並下旨在壇內廣植松柏以利聖潔……正是由於最高統治者雖然貴為天子也不能不事稼穡的以身作則,使得各個階層對農業都非常重視。由於雍正帝曾經頒詔命全國各地設立先農壇,把對先農的祭祀變成國家祀典,所以各級官員就不必說了,就連百姓在春耕到來之前,也會在廟宇或宗祠中祭祀神農氏的典禮,祈佑五穀豐登。

從十九世紀中末期起,雖然帝國主義侵略的不斷加深和清王朝自身的統治日趨腐朽沒落,先農壇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丰采,由於皇帝不是以「木蘭秋獮」之類的名義逃出京城,就是繼位者年齡太小出不得皇城,所以,儘管遣官致祭的過場還能走一走,但祭祀制度日益馳廢。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先農壇被美軍佔領成為兵營,太歲殿作了軍隊醫院,神倉成為美軍司令部,等到美軍撤出時,這夥兒強盜將壇內陳設的祭器洗劫一空……從此,這座古老的祭壇就一天天破敗下去。

二、魯迅「審其地可做公園不」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內務部成立禮俗司,統管清朝移交的皇家壇廟,並把壇廟管理所設置在了先農壇的神倉裡。那時的普通百姓對皇家壇廟都有極大的好奇心,所以經常私自闖入遊玩,而時論也呼籲對這些地方早做開放,將其變成公園。民國政府開始動議籌辦,還派出人員去考察可行性,其中就有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周樹人(魯迅),他在日記中就曾記錄,6月14日這天「午後與梅君光羲、胡君玉措赴天壇及先農壇,審其地可做公園不」。

1912年12月26日,為紀念民國成立一周年,內務部古物保存所宣布將天壇、先農壇開放十天,「是日各處一律開放,不售入場券,望中外男女各界隨意觀覽」,這在當時引起了京城的巨大轟動,民眾像潮水一樣湧入二壇,先農壇內萬頭攢動,觀者如堵。《正宗愛國報》上記載,一路上「紅男綠女,扶老攜幼,紛至沓來,其一種歡欣鼓舞如痴如狂之態,實有非筆墨所能形容者。殆所謂如鯽如蟻,車水馬龍,不過如是也」!

正是這次為期十天的開放活動,讓有關方面看到了市民對公園的渴求和期盼是何等的熾烈。特別是在社稷壇開放為中央公園之後,報章上的呼籲就更多了:「京都市內,面積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僅僅一處中央公園,實在不足供市民之需要。因為中央公園,設在前門裡頭,僅便於內城一帶居民,而於南城外頭,有城牆阻隔,終覺不便」。而南城當時是北京市民聚居最密集的地方,平常遊玩只能去陶然亭逛逛,實在乏味得緊。而包括周樹人在內的多位政府工作人員考察後,將目光對準了先農壇:「查南城一帶,向以繁盛著稱,惜所有名勝處,或闢在郊原,或囿於寺觀,既無廣大規模,復乏天然風景。詳加審度,惟先農壇內,地勢宏闊,廟宇崔嵬,老樹蓊鬱,雜花繽紛。其松柏之最古者,求之歐美各邦,殆不多覯,洵天然景物之大觀,改建公園之上選也!」

在京都市政公所主持的選址、規劃和修繕之後,1915年6月17日,北京南城的第一座平民公園正式向市民開放,命名為先農壇公園,「入門票收銅元一枚,遊覽票收銅元五枚」。公園內陸續開設了荷花池和養魚池,從避暑山莊運來140頭馴鹿開闢為鹿苑,在太歲殿中設立了茶社,殿前開闢了鞦韆圃和拋球場,還有書畫社、書報社等休閒娛樂設施,而禮器陳列所則讓參觀者可以了解古代祭祀的歷史,「又於二道壇內,沿路兩旁及正殿松林隙地,雜植花草,其東偏桃林一帶,約八九畝,均劃為陳列花卉之所,紅紫紛披,最堪娛目。並於東隅隙地,另闢菜畦,籬豆花開,宛然村落,可以領略田家味。」

這樣一個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符合現代公園的規劃設計,無疑會大受市民歡迎,而且公園裡還不時放映電影和煙花,「先農壇的焰火」很快成為京都一景。不久之後,隨著先農壇的外牆被拆除,外壇北部和舊有的內壇合併為一處「城南公園」,溜冰場、圖書館等也都開辦了起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內務府檔案》中的一個統計,可以說明公園的遊客量:民國初年的北京,一枚銀元能換130枚至140枚銅幣,先農壇的門票一共才六個銅元,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僅靠公園的門票和土地租金兩項,就可以獲得8000銀元的收入。

三、觀耕臺上的惡俗照相館

1919年,先農壇內建起了兩座新建築:一座是以觀耕臺為底座,上建八角二層的觀耕亭,門窗都安裝著彩色玻璃;另一座是純歐式的三層鐘塔,俗稱「四面鐘」,高大的鐘塔位於外壇森林中,十分引人注目……但是說來奇怪,大約也就在這之後,就像陳宗藩在《燕都叢考》中所言,城南公園在「極一時車馬喧天之盛」以後,突然就「沉寂無聲」了,仿佛一夜之間就迅速衰落下去。根據筆者查找的資料,箇中原因似乎與管理方貪圖經濟利益,將公園土地隨意租給不良商販有關。從1925年《晨報》上一則《內務部將拍賣先農壇地畝》的新聞報導上可知,僅在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先農壇外壇的地畝已經多次易手,而交易的原因是官員「賤價租賃」,將租金助力曹錕賄選,直系戰敗後內務部將這塊地皮收回,又為了「大行添員加薪」而將其再次招商拍賣,「計可得五十餘萬元」——就好像很多國營老商場,不顧自己的金字招牌,將攤位切割租售給小商販,搞成了偽劣產品批發市場,最終倒閉一般。

日本學者中野江漢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曾經多次遊覽先農壇,他的遊記為我們留下了先農壇公園由盛轉衰的最後景象。他從先農壇的正門進去:「門上懸掛著用黑體字撰寫的『城南公園』的門匾和側旁的『內務部壇廟管理處』的門匾。此外,右側的小門上有『京師警察廳巡警教練處』和『保安警察第二隊分駐所』的門匾」。他買票進門後,只見鋪滿沙石的道路兩旁種植著種類繁多的花卉,春夏季裡宛若幾幅舒展的錦繡般嬌豔欲滴。西面用土牆圍住的一片區域是鹿苑,這時只剩數十隻鹿。太歲殿附近,一群巡警正在學習騎自行車。拜殿的「匾額兩側懸掛著形狀幾近相同的粗陋的紙額,上面寫著『球房』和『茶舍』,殿柱上釘著『每位茶資六枚』的木板」,可見這裡已經用作球房和茶館。拜殿的西側,「在鬱鬱蒼蒼、拔地參天的樹間」還開有一個露天的小吃店,年輕的小夥計殷勤地接待著客人,「茶自不必說,此外還有啤酒和汽水,提出特別要求的話,還可以供應中國菜,而且還備著白幹酒和紹興酒」,廚房就設在後面的宰牲亭裡。預定的話,可以在這古木參天的地方舉行高雅的宴會。中野江漢經常在入夏後來到這裡,「獨坐在樹下,燒酒伴著下酒菜,享受半日清閒」。

不過,這裡也有令中野江漢非常厭惡的地方,那就是觀耕臺上的觀耕亭被闢為照相館,變成了一座「惡俗的鍍鋅薄鐵皮房簷的棚屋式建築」,四面玻璃上用紅筆寫著「精巧放大」等文字,北面屋上掛著形似仁丹廣告的「容亭照相」的大招牌。中野江漢憤怒地說:「在作為歷史遺蹟的著名的歷代天子觀耕臺上,將相關建築改建之後還能心安理得的人,猶如焚琴煮鶴般毫無風雅可言!」至於觀耕臺前的一畝三分地,已經成了一片任人踩踏的荒蕪,跟先農壇內其他破敗的建築一樣,令中野江漢「悽惻之情襲擾於心」……

1927年,北平市政府標價變賣先農壇外壇的土地樹木,眼看著那些參天古柏、偃地蒼松要遭到砍伐的命運,北平市民紛紛出面攔阻,「事始中輟」,但美國學者劉易斯·查爾斯·阿靈頓在《古都舊景》一書中記載,他三十年代遊覽先農壇時,這裡已經「不再對外開放……院中的大部分古柏被砍,用來做木柴燒了」。

那之後的滄桑歲月中,先農壇成了一道在歷史的洪流中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影子。老北京人都知道它,都敬重它,但除了附近的居民,很少有人再去探望它。一畝三分地成了育才學校的籃球場,後來學校騰退出來,恢復了藉耕田的耕種,不久前還收穫了金燦燦的谷穗……我不知道已經在育才學校當老師的表妹路過那片田地時,會不會想起小時候的情景,無論荒蕪還是豐收,有跡可循,就好。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華夏建築的歷史延續:觀「太歲殿中國古代建築展 」
    由此中國建築開始呈現「等級森嚴的秩序」。現據考古發掘可知當時建築的屋蓋形式有四坡、攢尖、兩坡等多種形式,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級著色外,又有牆面刷白、地面塗黑的做法。建築構件外形常予以裝飾如燕下都出土「山」字形欄幹磚、虎頭形出水管等。在裝飾構圖方面,如同心圓、卷葉、饕餮、龍鳳、雲山、重環等紋樣常見於瓦當及空心磚上。
  • 最美中軸線 |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圖片來源: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官網「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 北京社稷壇建築一遊,這裡是古代帝王祭拜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
    明代營建時,將社稷壇和太廟(今改稱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呈「左祖右社」的布局,建於午門外東西兩側,清沿用明制,民國以後,逐漸廢棄,特別是文革時期,社稷壇五色土都被挖空,後作為古蹟翻新,用於遊客遊覽,一直到如今。初入社稷壇,門前有一對年代久遠石獅子,造型似犬,雙獅側頭回望,鬃毛茂密,呈螺旋狀,表情威嚴肅穆,身姿矯健,線條流暢。
  • 中山公園社稷壇為何鋪五色土?象徵祖國遼闊疆土
    中山公園社稷壇為何鋪五色土?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共有約40餘座中山公園。然而,惟有北京的中山公園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厚重。佔地23萬平方米的北京中山公園,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亦即1420年,按《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營國定製,社稷壇建造於皇宮之右即現在故宮午門外的西側,其內外壇垣與故宮東側的太廟(現勞動人民文化宮)左右對稱。
  • 紫禁城、太廟與社稷壇
    【壹】    洪武元年,明軍在徐達的率領下進入元大都,出於防禦考慮而將大都北部的城垣廢棄,在其南五裡今北二環路一帶另築新垣,同時將大都改為北平。不久,出於殄滅前朝王氣的目的又將大都的宮城毀棄。被毀棄的這座宮城是什麼樣子,有賴於歷史記載,還是可以覘測出來的。
  • 天壇-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北京行不可錯過的風景
    內壇回音壁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長廊 該長廊於明清兩代起著連接祈年殿、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等。是一條紅柱綠瓦的九曲遊廊,又稱七十二長廊。長廊周邊的古柏。從長廊穿過此門進入祈年殿院內。祈年殿 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簷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 這座太歲殿裡,懸著「特級國寶」,拆下來根本無法復原!
    在清朝的時候,清朝的皇帝祭祀太、歲的場所,就在先農壇內的太、歲殿,有讀者看到這裡都會愣住,太、歲殿中有什麼寶貝,莫非是太、歲的神仙鑄造得精美異常?或者這座大殿中,放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不過看文章的題目,好像是太、歲殿中,懸著什麼寶貝?小編不妨透漏一下,懸著的國寶就是——隆福寺藻井。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小編就給您一一揭秘。
  • 晶宮綠建|打造綠色建築生活 開啟綠色建築時代
    在中國,綠色消費成為消費新時尚的同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板塊,建築行業節能環保話題的熱度也在持續攀升,綠色節能環保建築成為行業發展新風向。近十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房地產迎來規模化增長的高光時刻。建築數量和建築施工面積大體量增長的同時,也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業內人士指出,建築能耗、建築垃圾、施工汙染等已成為我國房地產建築業在環保上面臨的主要挑戰。
  • 單多層建築與其他建築合建!
    石崢嶸:對於一些單多層的劇場、體育館、會場等建築,當與其他建築合建時,怎樣規避高層建築定性,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本文提供三種方案,以供參考!根據建築高度的確定原則,同一座建築有多種形式的屋面或不同高度的建築部分時,建築高度應分別計算,取其中最大值。
  • 海南古建築玉蟾宮——被道教奉為「南宗宗壇」
    玉蟾宮是道教在海南唯一的合法廟宇,被道教奉為「南宗宗壇」。玉蟾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由祈求平安的慈航殿、和合姻緣的月老殿、囑照本命的元辰殿、開啟智慧的文昌閣、健康長壽的藥王殿、發家治富的財神殿等近20座殿堂組成。建築結構完整、風格鮮明,系統地展現了道家主題文化特色。殿宇美輪美奐、雕刻精妙絕倫,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 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別具一格而又引人入勝的八宮之一,值得看看
    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別具一格而又引人入勝的八宮之一。五龍宮歷經唐、宋、元、明幾代修繕,共建有宮觀廟宇850間,規模一度龐大。辛亥革命後大部分毀壞,現僅存宮門、紅牆、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龍宮元君殿基中部漢白玉須彌座上,供奉著銅鑄鎏金玄天真武神像,高達1.95米,是武當山最大的真武神銅像。其右山坡下尚存元代所立的「大五龍靈應萬壽宮碑」。
  • 20座摩天樓在湖北武漢建設 數量全國第八
    連日來,本報記者對武漢排名前列的20座超高建築進行了實地探訪。記者踏訪 20座摩天大樓引領江城地標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及「高樓迷」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民生銀行大廈是華中地區已建成的第一高樓,高333.3米。它也是武漢目前唯一超過300米的建築。除世茂錦繡長江和水岸星城部分樓盤為高層住宅外,武漢排名前20的高樓都是商業寫字樓或酒店。
  • 《印象》:宿新寶·做歷史建築的「解碼人」
    上生·新所的總佔地面積為4.8萬平方米,由3棟百年歷史建築、11棟貫穿新中國成長史的工業改造建築,以及4棟風格鮮明的當代建築共同組成。這些建築擁有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優秀建築、保留建築三種等級,特徵鮮明,風格迥異、是上海城市有機更新的地標之一。由於園區內老建築非常多,在進行修繕前的第一步,就是進行留改拆的甄別。
  • 老夫婦將墳墓建家中 每晚睡在墳前已30年 (圖)
    墳墓正對著堂屋大門大關南甸村的深山裡,一對八旬老夫婦在所居住的房屋內分別為自己修建了一座墳墓,兩老口守著兩座空墳生活了將近半輩子。兩老口在墳前吃飯目擊者:半山腰上三間土坯房內現2座墳墓從網友提供的照片中顯示,位於半山腰的土坯牆瓦房左側牆角擺滿了生活用的鍋碗瓢盆
  • 憶紅色年代 建川博物館知青生活館今日隆重開館
    知青代表侯雋講話  著名知青侯雋代表知青們在開館儀式上致辭,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知青們在知青館門前的「雲南知青墓碑「前獻上了鮮花,代表著和平、友愛的白鴿徐徐飛起,放飛著知青們的夢想。知青們手執鮮花建川博物館聚落由樊建川先生創建,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四川成都安仁古鎮,佔地500畝,已建成抗戰、「紅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15座博物館。
  • 五穀豐登江山永固:社稷壇和五色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
    社稷壇與宗廟同為國家重要禮制建築,歷代帝王建國之初,都必按照「右社稷而左宗廟」的古禮原則建造本王朝的社稷與宗廟。「社稷五祀是對與人們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土、谷、金、木、水、火等神祇的祭祀,其中土、穀神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的神祇,所以演變成了象徵國家的守護神」(注: 郭守信.周代祭祀初論[J]中國史研究,19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