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年的抗金壯舉分析辛棄疾的能力性格

2021-01-10 騰訊網

在辛棄疾1140年5月出生前,他的家鄉山東濟南歷城已經被金人佔領。因為父親早亡,辛棄疾自幼由祖父辛贊撫養,受其影響很深。辛贊因為族人眾多,1127年靖康之變時沒能及時脫身南下,被逼擔任金朝的官職。辛贊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江山、勘察地形,夢想有一天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

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大肆徵兵準備攻打南宋,並以借民間五年稅錢的名義預收軍費,因此激起民怨。十月,河北大名王友直、山東濟南耿京、山西太行陳俊等中原豪傑義士紛紛起兵反抗。完顏亮得知王友直起兵,立即派大軍鎮壓血洗,殺大名居民30萬,滅族1700餘家。耿京集結了李鐵槍等六人起兵,起初只有數十人,攻取萊蕪縣、泰安軍後,逐漸增加為百餘人。萊州賈瑞帶領數十人前來投奔耿京,他說服耿京把他帶來的人分為諸軍,讓他們各自去招募人馬,隊伍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大名府王友直派人送來書信,表示願意聽取耿京節制,耿京於是任命賈瑞為諸軍都提領。

辛棄疾

以上介紹完必要的背景,我們來看辛棄疾早年抗金期間能力性格四個方面的優異表現:

1、甘居人下、投靠耿京

在耿京等人起兵的時候,辛棄疾也組織了一支2000人的武裝隊伍。能在短時間內聚眾2000人,可見辛棄疾的組織才能極為出眾,否則,這麼多人怎會甘心聽從他的調遣?在一般人看來,手下有2000人完全可以橫霸一方、當個山大王了,然而辛棄疾畢竟不是鼠目寸光之輩,他知道2000人成不了什麼大事,要想更好地打擊金人,完成統一大業,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辛棄疾毅然選擇投靠農民出身的耿京,不僅體現了他準備與金人長期對抗的深遠謀略,而且顯示了他甘居人下的非凡氣度。辛棄疾率領隊伍投奔耿京後,被任命為掌書記,負責保管文書和帥印,一起謀劃收復中原,隊伍很快發展到了25萬人。

2、勇猛果敢、鐵血鋤奸

有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喜歡談論軍事和用兵,辛棄疾平時跟他有一些來往。辛棄疾加入耿京軍中時,義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盤踞一方,辛棄疾去說服義端,讓他做了耿京的下屬。這個和尚名字叫義端,然而行為既不義也不端,是個投機分子。一天晚上他竟然偷了辛棄疾保管的帥印逃跑了。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因為他既沒保管好帥印,叛徒也是他介紹進來的)。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時間,如果抓不到義端,再殺我也不遲。」他推斷和尚偷了軍印必定是去投靠金人,便順著金營方向快馬加鞭追趕,終於抓到了義端。和尚跪地求饒說:「我知道你的命相是青犀,你有力量殺人,希望你不要殺我!」辛棄疾二話沒說,仍然斬下義端的頭顱回報耿京。此後,耿京更加看重辛棄疾。

辛棄疾雕像

3、未雨綢繆、歸附南宋

辛棄疾投奔耿京後,積極出謀劃策,為義軍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顯示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辛棄疾心裡明白,起義軍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到25萬人,主要是因為金兵南下,無暇顧及後方。一旦金朝騰出手對義軍全力圍剿,徵撫並用,起義軍將很快不堪一擊。要想取得抗金的最終勝利,必須與南宋軍民聯合。所以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即奉表與南宋朝廷聯繫,率義軍歸附南宋,與南宋官軍遙相配合,共同抗擊金兵。耿京欣然採納了辛棄疾的建議,於1162年正月,委派諸軍都提領賈瑞到南宋與朝廷接洽,賈瑞提出要有一位文士同行,以便在南宋朝廷中應對宰相大臣們的詰問,耿京於是讓辛棄疾隨行。一行11人從山東出發,先到楚州(今江蘇淮安),見淮南轉運副使楊抗之後,於正月十八日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受到正巡幸此地的宋高宗趙構的接見,並接受了南宋朝廷的任命。賈瑞、辛棄疾等完成使命後,隨即返回山東復命。當時南宋朝廷還派了兩名樞密院的使臣吳革、李彪攜帶官誥節鉞等隨行。

4、膽識過人、生擒叛徒

完顏亮率60萬大軍全面進攻南宋時,完顏雍在後方稱帝,完顏亮十一月底被部下趁亂殺死。完顏雍為穩住北方局勢,發布收買人心的「大赦詔書」,其中說道:「凡我境內百姓,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許多義軍將領和戰士紛紛下山回鄉。耿京部下大將張安國更是貪圖金朝的重賞,勾結另一個將領邵進,殺了耿京到金營獻功,25萬抗金大軍土崩瓦解。張安國受到金朝的重賞,被任命為濟州知州。得知這一消息時,辛棄疾等人已到達海州,二位使臣不敢繼續往前走,堅持要等義軍南歸至海州後再授予其官職文誥。

辛棄疾本來不是奉命南下使團的領隊,主帥被殺,不能回南宋復命,他可以不承擔責任,但是辛棄疾是一個有謀略、有擔當的文武全才。基於民族大義和報答耿京知遇之恩、為耿京報仇雪恨的責任感,辛棄疾主動與眾人謀劃如何生擒張安國。辛棄疾還有一個重要考慮,那就是為自己今後在南宋朝廷的事業發展積累更大的資本。試想當初辛棄疾如果不是帶了2000人投奔耿京,怎麼可能立即被任命為掌書記的重要職務?如今他本可憑藉獻計給統領25萬兵馬的耿京投誠回歸南宋順理成章地擁有更大作為,如今卻因為耿京被殺而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叫他辛棄疾以後如何在南宋朝廷立足?如果能夠抓回張安國,至少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給南宋朝廷一個交代。

根據《宋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的記載,辛棄疾整合了出使南宋的11人、以南宋京東招討使李寶在海州的部將王世隆為首護送辛棄疾一行的十數位騎兵,以及從山東逃到海州給辛棄疾等人通風報信的耿京部下馬全福等人,實施了這次憑藉五十騎兵在敵佔區生擒張安國的艱巨抓捕任務。

辛棄疾的好友洪邁在《稼軒記》中說辛棄疾是「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果是五萬金兵的大營,辛棄疾僅憑50人馬,絕難做到精準偵察、突襲抓捕。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解釋:張安國是在濟州知府的官邸中被抓捕的。他的官邸雖然也有金兵和自己的下屬近5萬人駐守,但是防備不可能比軍營更嚴密。辛棄疾作為副手,跟隨王世隆一起去濟州城要求面見張安國,然後攻其不備,把正在和金將喝酒的張安國劫持。面對張安國的眾多部下,辛棄疾虛張聲勢,故意說南宋十萬大軍將至,穩住了敵軍,然後想方設法擺脫了追兵,一路闖關南下,最後把張安國獻給宋高宗,將其當街處斬。

由於不到22周歲就有了在敵佔區生擒張安國這樣驚天動地、讓「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的抗金壯舉,辛棄疾更加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同時也強化了他行事果敢剛毅的軍人作風,給辛棄疾後來46年仕途生涯受挫、無法收復家園的悲劇命運早早埋下了伏筆,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為何把這位泰順人當知己?兩人都為凝聚抗金力量而呼喊
    辛棄疾為何把這位泰順人當知己?兩人都為凝聚抗金力量而呼喊陳能雄/文在辛棄疾傳世的六百多首詞中,有五首是為泰順人王自中而寫,或即席唱和,或寄詩酬答,詩詞中洋溢著濃鬱的真摯情誼。辛棄疾之所以把王自中視為知己,不僅僅是因志趣相投,還因他勇於為辛棄疾這個歸正人群體講話,為張叔夜等抗金英烈立廟祭祀。
  • 觀人:辛棄疾「目光有稜」,人稱青兕!是性格鋒芒畢露之人的典型
    目光有稜(目光銳利,似有稜角光芒)的辛棄疾,並非是一般的文弱詞人,更是一位浴血沙場的英雄,堪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有人寫詩稱:「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須雙眼青。」說的就是辛棄疾雙眼如炬。
  • 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耿京就要殺了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則,甘願就死。辛棄疾帶了一隊人馬去追,直追到金兵營帳中,那義端也知辛棄疾的厲害,馬上跪地求饒:辛大將軍,你面如青兕,你力大無窮,你勇猛過人,就饒了我吧。辛棄疾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勇猛得不要太過分。
  • 詩詞丨不讀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耿京就要殺了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則,甘願就死。辛棄疾帶了一隊人馬去追,直追到金兵營帳中,那義端也知辛棄疾的厲害,馬上跪地求饒:「辛大將軍,你面如青兕([sì],古代指犀牛),你力大無窮,你勇猛過人,就饒了我吧。」辛棄疾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勇猛得不要太過分。
  • 「了卻君王天下事」,辛棄疾筆下多「豪氣」,他不是文藝青年嗎?
    一個人的性格總來自於他的經歷,我們將從辛棄疾的人生經歷著手,探究他筆下多豪氣的內在原因。 1.辛棄疾的精彩一生 辛棄疾,字幼安,宋代文學家、軍事家。辛棄疾生於公元1140年5月28日,在1207年10月3日病逝。他與很多文學大家都有「組合」。因為同為南宋豪放派詞人,且水平很高,與蘇軾合稱「蘇辛」。
  • 詞中之龍辛棄疾,他的人生不止有詞,還有國家與大義!
    那個時候湧現出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文人武將。其中有一位,不僅文學水平極高,且帶兵勇猛的將領。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早年出生在金國,因為他的家鄉被金國所佔領。正因如此,他長大後為了反抗金國於是歸順了宋朝,成為了宋朝一位著名的將領。在當時朝廷內部,一直有著主和派與主戰派兩個派系。而兩個派系之間,由於政見不合,導致宋朝朝廷內部分裂,實力被大大的削弱。
  • 圈層趣談|辛棄疾 在下大青兕 一個將軍
    夜至寅時,大軍酣睡之際,部下向醉醺醺的張安國報告:「外面來了一個人,自稱是辛棄疾,請求面見大人。」一旁的金將領忙問:「這是起義軍中那個作戰兇猛的小字輩嗎?」張安國心中如重鼓在擊,忙問衛兵辛棄疾帶了多少人,衛兵回答道:五十人左右。張安國不禁心中發嗤,嘲笑眾人稱讚的,傲骨錚錚的辛棄疾也不過如此,還不是率部歸降。到了帳外,只見辛棄疾大步上前接近張安國,故作親近的樣子。
  • 一生力主抗金的詩人,他有「詞中之龍」之稱,他是詩人辛棄疾
    對,這句就是詩人辛棄疾所做。在現在而談,大多是用在愛情方面,在一群人裡面找一個人的時候,這個時候突然在轉身之後發現那個人就在燈火闌珊的地方。辛棄疾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去抗金了,在後來才在做官道路上成就了好幾篇詩歌。下面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這位詩人辛棄疾吧。為什麼說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呢?
  • 勇悍如關羽秦瓊,精通兵法如李靖,正史中的辛棄疾是青犀牛下凡?
    辛棄疾這曲《破陣子》,筆者上學的時候背過,但是很不好意思,老師沒有詳細講解,以至於多年以後才知道八百裡原來是一頭牛。烤牛肉,喝烈酒,武將辛棄疾的人生充滿悲壯豪情。在知道八百裡是一頭牛之後,筆者對辛棄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查閱史料才發現,以詞人身份被世人銘記的辛棄疾,不但有關羽秦瓊李靖之智勇,而且還做了多年法醫宋慈的工作。
  • 辛棄疾為妻子作詞,中藥佔一半篇幅,妻子讀過,排解相思之苦
    辛棄疾號稼軒居士,是南宋時期非常有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他與婉約派詞人代表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辛棄疾早年間並不順遂,他生於亂世,徵戰沙場抗金殺敵,有「千古第一直男」的美稱。辛棄疾鬥志昂揚,渴望抵抗敵人的侵略,便與當政的主和派產生分歧,連遭貶斥。最終辛棄疾放棄掙扎,退隱山林,對南宋朝政失去了信心。
  • 醉裡挑燈看劍:史上最具殺氣的文人辛棄疾是如何煉成的?
    做為一名抗金志士,辛棄疾很早就「名震江湖」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60萬大軍,御駕親徵大舉南侵,試圖一舉滅掉南宋。但在其後方的宋朝遺民由於不堪金人的嚴苛統治,便趁機起來反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山東境內的以耿京為首的一支起義隊伍。當時21歲的辛棄疾,血氣方剛,豈能坐視?他也立馬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耿京的隊伍。
  • 辛棄疾《念奴嬌》: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發
    辛棄疾作為後來的人,通讀蘇軾的作品,對蘇軾也是惺惺相惜,他在瓢泉隱居時,就曾寫過《念奴嬌 瓢泉酒酣和東坡韻》,用的就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再來欣賞辛棄疾另一首和東坡韻的詞《念奴嬌 三友同飲,借赤壁韻》。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紛紛何物。踏碎鐵鞋三百緉,不在危峰絕壁。龍友相逢,窪尊緩舉,議論敲冰雪。何妨人道,聖時同見三傑。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虜,豈由言輕發。
  • 辛棄疾安慰自己的一首詞,短短4句,寫盡年少的風光,晚年的無奈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辛棄疾的一首《鷓鴣天》。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宋代: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chān)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銀胡䩮(lù),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zī)須。
  • 欣賞辛棄疾的作品,感受一代詞人的寬廣胸懷
    我國的詩詞起於先秦盛於唐宋,其間湧現了許多著名的詩詞達人,我們曾讀過李白和杜甫的唐詩,領略了蘇軾和歐陽修的名篇,也鑑賞過李煜和李清照的宋詞,然而在廣為流傳的詩詞名句中,辛棄疾的詩詞有哪些你知道嗎?你是否又知道他的坎坷經歷?下面就跟隨我們,共同來看一下辛棄疾的磊落人生和他的不朽詩詞。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他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
  • 「詩詞人物」詞中之龍——辛棄疾的傳奇人生!
    幼時的辛棄疾聰穎過人、過目成誦,在祖父的悉心教導下,六歲時,他就能夠吟詩作對了。當時的歷城縣已被金人佔領,金人殺人掠地、蹂躪中原,弄得黎民百姓家破人亡。辛棄疾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過的屈辱生活,曾寫下一首詩:無邊荒草接碧天,卻無消息來歸雁。中州農夫苦徭役,喋血胡馬齧秋山。
  • 辛棄疾的這首生查子,有極美的碧水藍天,讀完想成為他的旅伴
    辛棄疾在被削職閒居期間,曾長期居住在帶湖地區,在這期間他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很多詩詞作品都是在他「倦途卻被行人笑,只為林泉有底忙」的情況下寫成的,下面這一首《生查子》亦是如此。詞的題目中的雨巖,在博山地區的腳下,是一處風景絕佳且清幽的地方,辛棄疾在這裡遊玩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詞以抒發其感情。生查子·獨遊雨巖辛棄疾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裡。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 人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一首短詞眼睛一亮,作文訓練好教材
    上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我讓學生選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理由是這首詞描寫的夜晚田園風光很有趣味,讓人遐想。有的學生說:我們整天學習到深夜,但是好像從來就沒有聽到蟬在枝頭鳴叫,青蛙在稻田裡鼓譟。
  • ...辛棄疾1162》告訴我們:大詞人實乃年少忠勇追夢山河一統的大將軍
    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時刻不忘抗金復國,年幼的辛棄疾時常受到辛贊的教誨,自小即在心中埋下復土救國的種子,少年時便萌生盼遇雄主,一圓他馳騁疆場、北伐報國之抱負。面對遠去的大江,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辛棄疾仍夢想渴盼金戈鐵馬出將入相,護山河萬裡。其心之切,直到如今我們吟誦這首彈鋏悲歌,也感同身受,痛切心骨。 「光復神州,一統山河,終為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