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棄疾1140年5月出生前,他的家鄉山東濟南歷城已經被金人佔領。因為父親早亡,辛棄疾自幼由祖父辛贊撫養,受其影響很深。辛贊因為族人眾多,1127年靖康之變時沒能及時脫身南下,被逼擔任金朝的官職。辛贊經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江山、勘察地形,夢想有一天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
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大肆徵兵準備攻打南宋,並以借民間五年稅錢的名義預收軍費,因此激起民怨。十月,河北大名王友直、山東濟南耿京、山西太行陳俊等中原豪傑義士紛紛起兵反抗。完顏亮得知王友直起兵,立即派大軍鎮壓血洗,殺大名居民30萬,滅族1700餘家。耿京集結了李鐵槍等六人起兵,起初只有數十人,攻取萊蕪縣、泰安軍後,逐漸增加為百餘人。萊州賈瑞帶領數十人前來投奔耿京,他說服耿京把他帶來的人分為諸軍,讓他們各自去招募人馬,隊伍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大名府王友直派人送來書信,表示願意聽取耿京節制,耿京於是任命賈瑞為諸軍都提領。
辛棄疾
以上介紹完必要的背景,我們來看辛棄疾早年抗金期間能力性格四個方面的優異表現:
1、甘居人下、投靠耿京
在耿京等人起兵的時候,辛棄疾也組織了一支2000人的武裝隊伍。能在短時間內聚眾2000人,可見辛棄疾的組織才能極為出眾,否則,這麼多人怎會甘心聽從他的調遣?在一般人看來,手下有2000人完全可以橫霸一方、當個山大王了,然而辛棄疾畢竟不是鼠目寸光之輩,他知道2000人成不了什麼大事,要想更好地打擊金人,完成統一大業,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辛棄疾毅然選擇投靠農民出身的耿京,不僅體現了他準備與金人長期對抗的深遠謀略,而且顯示了他甘居人下的非凡氣度。辛棄疾率領隊伍投奔耿京後,被任命為掌書記,負責保管文書和帥印,一起謀劃收復中原,隊伍很快發展到了25萬人。
2、勇猛果敢、鐵血鋤奸
有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喜歡談論軍事和用兵,辛棄疾平時跟他有一些來往。辛棄疾加入耿京軍中時,義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盤踞一方,辛棄疾去說服義端,讓他做了耿京的下屬。這個和尚名字叫義端,然而行為既不義也不端,是個投機分子。一天晚上他竟然偷了辛棄疾保管的帥印逃跑了。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因為他既沒保管好帥印,叛徒也是他介紹進來的)。辛棄疾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時間,如果抓不到義端,再殺我也不遲。」他推斷和尚偷了軍印必定是去投靠金人,便順著金營方向快馬加鞭追趕,終於抓到了義端。和尚跪地求饒說:「我知道你的命相是青犀,你有力量殺人,希望你不要殺我!」辛棄疾二話沒說,仍然斬下義端的頭顱回報耿京。此後,耿京更加看重辛棄疾。
辛棄疾雕像
3、未雨綢繆、歸附南宋
辛棄疾投奔耿京後,積極出謀劃策,為義軍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顯示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辛棄疾心裡明白,起義軍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到25萬人,主要是因為金兵南下,無暇顧及後方。一旦金朝騰出手對義軍全力圍剿,徵撫並用,起義軍將很快不堪一擊。要想取得抗金的最終勝利,必須與南宋軍民聯合。所以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即奉表與南宋朝廷聯繫,率義軍歸附南宋,與南宋官軍遙相配合,共同抗擊金兵。耿京欣然採納了辛棄疾的建議,於1162年正月,委派諸軍都提領賈瑞到南宋與朝廷接洽,賈瑞提出要有一位文士同行,以便在南宋朝廷中應對宰相大臣們的詰問,耿京於是讓辛棄疾隨行。一行11人從山東出發,先到楚州(今江蘇淮安),見淮南轉運副使楊抗之後,於正月十八日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受到正巡幸此地的宋高宗趙構的接見,並接受了南宋朝廷的任命。賈瑞、辛棄疾等完成使命後,隨即返回山東復命。當時南宋朝廷還派了兩名樞密院的使臣吳革、李彪攜帶官誥節鉞等隨行。
4、膽識過人、生擒叛徒
完顏亮率60萬大軍全面進攻南宋時,完顏雍在後方稱帝,完顏亮十一月底被部下趁亂殺死。完顏雍為穩住北方局勢,發布收買人心的「大赦詔書」,其中說道:「凡我境內百姓,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許多義軍將領和戰士紛紛下山回鄉。耿京部下大將張安國更是貪圖金朝的重賞,勾結另一個將領邵進,殺了耿京到金營獻功,25萬抗金大軍土崩瓦解。張安國受到金朝的重賞,被任命為濟州知州。得知這一消息時,辛棄疾等人已到達海州,二位使臣不敢繼續往前走,堅持要等義軍南歸至海州後再授予其官職文誥。
辛棄疾本來不是奉命南下使團的領隊,主帥被殺,不能回南宋復命,他可以不承擔責任,但是辛棄疾是一個有謀略、有擔當的文武全才。基於民族大義和報答耿京知遇之恩、為耿京報仇雪恨的責任感,辛棄疾主動與眾人謀劃如何生擒張安國。辛棄疾還有一個重要考慮,那就是為自己今後在南宋朝廷的事業發展積累更大的資本。試想當初辛棄疾如果不是帶了2000人投奔耿京,怎麼可能立即被任命為掌書記的重要職務?如今他本可憑藉獻計給統領25萬兵馬的耿京投誠回歸南宋順理成章地擁有更大作為,如今卻因為耿京被殺而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叫他辛棄疾以後如何在南宋朝廷立足?如果能夠抓回張安國,至少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給南宋朝廷一個交代。
根據《宋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的記載,辛棄疾整合了出使南宋的11人、以南宋京東招討使李寶在海州的部將王世隆為首護送辛棄疾一行的十數位騎兵,以及從山東逃到海州給辛棄疾等人通風報信的耿京部下馬全福等人,實施了這次憑藉五十騎兵在敵佔區生擒張安國的艱巨抓捕任務。
辛棄疾的好友洪邁在《稼軒記》中說辛棄疾是「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果是五萬金兵的大營,辛棄疾僅憑50人馬,絕難做到精準偵察、突襲抓捕。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解釋:張安國是在濟州知府的官邸中被抓捕的。他的官邸雖然也有金兵和自己的下屬近5萬人駐守,但是防備不可能比軍營更嚴密。辛棄疾作為副手,跟隨王世隆一起去濟州城要求面見張安國,然後攻其不備,把正在和金將喝酒的張安國劫持。面對張安國的眾多部下,辛棄疾虛張聲勢,故意說南宋十萬大軍將至,穩住了敵軍,然後想方設法擺脫了追兵,一路闖關南下,最後把張安國獻給宋高宗,將其當街處斬。
由於不到22周歲就有了在敵佔區生擒張安國這樣驚天動地、讓「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的抗金壯舉,辛棄疾更加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同時也強化了他行事果敢剛毅的軍人作風,給辛棄疾後來46年仕途生涯受挫、無法收復家園的悲劇命運早早埋下了伏筆,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