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1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山東抗金起義軍叛將張安國,設計殺害欲南下歸宋主將耿京。後脅迫部分義軍北投金軍。張安國由此獲封濟州知州一職。
濟州金軍大營屯兵五萬,軍帳內張安國與金軍將領大開宴席、開懷暢飲。夜至寅時,大軍酣睡之際,部下向醉醺醺的張安國報告:「外面來了一個人,自稱是辛棄疾,請求面見大人。」一旁的金將領忙問:「這是起義軍中那個作戰兇猛的小字輩嗎?」張安國心中如重鼓在擊,忙問衛兵辛棄疾帶了多少人,衛兵回答道:五十人左右。張安國不禁心中發嗤,嘲笑眾人稱讚的,傲骨錚錚的辛棄疾也不過如此,還不是率部歸降。
到了帳外,只見辛棄疾大步上前接近張安國,故作親近的樣子。趁張安國不備之際,電光火石之間,一手抓住張安國的衣襟將他提上馬背,自己迅速翻身上馬;另一手持劍刺張安國大腿,瞬間使其喪失反抗能力。一邊策馬衝殺,一邊慷慨激昂、振臂高呼被張安國所脅的義軍將士歸宋。時值深夜,變故突起,金軍大營來不及整頓,沒有軍令也無法率部追擊。於是辛棄疾策馬押解叛徒在前,一萬歸宋義軍在後,浩浩蕩蕩沿著泗水,渡過淮河,直奔南方歸宋。
而這一年辛棄疾才二十三歲,因作戰勇猛被稱作:「大青兕」。意為:一頭兇猛的犀牛。因率五十人深入五萬敵營生擒叛徒,帶領一萬多義軍歸宋的英雄氣概連懦弱的人見了都要為之振奮起立,而南宋的皇帝見到了勇士的風採以後,也是連聲讚嘆。
出生於三代將門的辛棄疾,從小就懷揣著:「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重拾舊山河的夢想。即使身在淪陷的山東地區,他的祖父辛贊仍無數次的帶著辛棄疾登上高山,壯懷悲切的北望失陷的山河。杜鵑啼血般的告訴辛棄疾:這些都是大宋的山河,總有一天我們會收復山河,還於舊都!於是辛棄疾在十四歲時,就以進京趕考之名深入燕山偵查地形;十七歲再次以此為由深入燕山繪製地圖,為日後大戰做準備;二十三歲率五十人深入五萬人的敵營,生擒叛徒歸宋;經此一役「大青兕」一名名震天下。南宋人民認為終於迎來難得的將才,辛棄疾也以為自己可以當個將軍收復河山。可惜辛棄疾等到並不是心嚮往之的將軍夢,而是消磨歲月的漫漫長夜。
十三歲的辛棄疾押解張安國到建康,舉國歡慶。辛棄疾也被委以重任,可惜這不是辛棄疾想要的重任:到戰火連綿的滁州任知州負責恢復民生。辛棄疾知道以自己「歸正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的統稱)外來人的身份,暫時還不足以讓朝廷信任帶兵北伐,於是只用半年時間就把滁州的災後重建工作完成。即使身在地方,辛棄疾仍心繫北伐,他先後寫下《九議》、《美芹十論》、《論亡虜疏》等軍事論文和戰略。可惜這些奏表都被主和派截了下來,在角落蒙灰。
公元1175年,辛棄疾36歲,在地方蹉跎的第14年。他路過路過江西萬安時,行至贛江畔,聽見山深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感懷傷時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又五年,辛棄疾41歲,在地方蹉跎的第19年。辛棄疾時任湖南安撫使任上,終於等夢寐以求的機會!朝廷恩允辛棄疾建立步兵2000人,騎兵500人,史稱「飛虎營」。辛棄疾對「飛虎營」寄予厚望,想把「飛虎營」作為日後北伐一把利劍。歷史記載飛虎營「雄震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可惜辛棄疾傾注心血的「諸軍之冠」,不到一年辛棄疾就被朝中主和派諫官以「用錢如泥沙」彈劾。一紙輕飄飄的詔令就將他調離湖南,所以期待努力付諸東流。天真的辛棄疾以為自己只要治理好地方,朝廷就會認可自己也是宋人的身份,就會可以帶兵北伐。可惜辛棄疾最大的錯誤其實是:生錯了時代。南宋朝廷大部分都是只想偏安一隅的主和派,就連皇帝也是。
中央不容,地方難治。辛棄疾在地方消磨了20年的時光。他被調任次數多達40餘次,最短任上3個月,最長2年。在滁州賑過災、在江西剿過匪。20年來唯一接近將軍夢北伐就是湖南的「飛虎營」,他從始至終都想做一個將軍。
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辛棄疾回到江西上饒,回到了他的稼軒莊園,自號「稼軒居士」,過上他的閒居的生活。他仿佛閒適的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看青山多嫵媚;看元夕的東風夜放花千樹。他仿佛放下了他北伐的將軍夢,他真的放下了嗎?
公元1188年,辛棄疾49歲,等待將軍詔令的第27年,辛棄疾在鉛山遇到故人陳亮。陳亮告訴辛棄疾,自己剛從監獄被放出來,之前還進去過兩次。曾八次上書,言聖上不能偏安一隅。聖上封官不做,回到家鄉以「言涉犯上」,被打了個體無完膚。辛棄疾和陳亮知己相投,一起暢談八天後,陳亮辭去。辛棄疾寫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贈與陳亮。
那夜,辛棄疾借著燭火,凝望著祖父贈與他的「光復」劍。青芒依舊,往昔歲月,挑燈看劍,沙場點兵心中激蕩萬千。如今卻蹉跎半生,心在北伐大業,自己卻身老江西。
又過了6年,辛棄疾的知己好友陳亮溘然長逝,終年五十二歲;又6年與辛棄疾同屬主戰派的知己朱熹去世,終年70歲。而辛棄疾61歲,宋金男子平均壽命41歲,已是高壽,可是他還是沒能等到他的將軍夢。朱熹離世時與時任宰相韓侂胄政見不和,靈堂冷清,就連朱熹的弟子們也避諱著。可辛棄疾來了,他攜著滿滿一大壺酒,癱倒在朱熹的棺木面前失聲痛哭,就像鼓勵他奮勇殺敵還於舊都的祖父去世時一樣,痛哭流涕像個孩子一樣。他身邊的知己都已離去,自己還在等待那遙遙無期的將軍夢。辛棄疾在朱熹靈前痛哭的情景,傳入朝中。大部分官員譏諷辛棄疾一個懦夫,哪有當年名動天下「大青兕」的半點風採,可是誰又能懂他的這三十年的蹤跡三十年的心?
再六年,時間虛耗到了公元1205年,辛棄疾已經行將就木到了66歲,他還在遠望北方,遙望那遙不可及的將軍夢。而這一次他終於獲得了指揮南宋正規軍的資格.北方的金人被蒙古打的節節敗退,變成了一隻外強中乾的紙獅子。南宋宰相韓侂胄積極的主戰,並任命辛棄疾為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或許將士守國門,將軍死沙場是辛棄疾認為的最好歸宿。可是當他到任鎮江,卻發現他的不過是顆棋子。當年那熠熠生輝的少年往事依舊震撼著金人。所以朝廷只是把他作為北伐的招牌,並無實權。他為了這個任命等待了40餘年,從他14歲開始勘探燕山地貌開始,他為北伐抗金的夢準備了52年,可惜沒人願意聽他的。辛棄疾明白只需要好好準備三四年,就可以一舉拿下早已外強中乾的金國。可惜韓侂胄為首的主戰派激進貿然,辛棄疾奔走呼喚、卻求告無門。最終此次北伐以敗局草草收尾。
公元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人滅金,金國滅後,宋人等來的不是偃旗息鼓的太平日子。失去了金國這道屏障,蒙古人長驅直入,生死大戰一觸即發。主張積極抗蒙的謝枋得在翻閱前輩留下的書冊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他翻到了一份數十年前的官員上疏:「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有大。」疏中言辭懇切地表示:與大宋為敵的金國,必定會在六十年之後滅亡。而金滅亡之後,大宋才會迎來真正的災禍。而這份成功預言日後現狀的上疏,是公元1172所上,距離金國滅亡剛好62年。謝枋得感慨不已,痛惜這樣上疏為何在當時會明珠蒙塵。而這份上疏的作者是:時任滁州太守辛棄疾。可惜一切都知道的太晚,蒙古軍已兵臨城下。
一切都太晚太晚,伐秦時,時人問廉頗吃幾碗飯?意為懷疑廉頗還能否上場殺敵,廉頗中午時一口氣吃了三大碗,表示自己上戰場的決心。而辛棄疾真正等到,有實權的軍事任命時,已經68歲。詔書已經到,可惜英雄早已遲暮,積鬱成疾,油盡燈枯。可是辛棄疾還是勉力掛帥,最終溘然長逝於途中。在臨終之際,辛棄疾一次次用手敲擊床板,想勉力支撐而起。最後沒了力氣,望著北方,疾呼:「殺賊!殺賊!殺賊!」
辛棄疾逝後追贈少師,諡號「忠敏」。但是對於辛棄疾而言,他不在乎這個虛名。他一生武將夢,卻入文人書。後世評價他是「詞中之龍」;武比嶽飛,文比蘇軾。但他傾其一生要的、他求的從始至終都是當個將軍。一個能帶領王師北定中原的將軍!
(文章系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