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銅陵警方接到一個報警電話,在一個廢棄的廠房前面有一輛白色轎車,後座上面躺著一個人,看樣子已經死了兩天了。
警方趕到現場,車子很普通,但是當打開後備箱的時候,發現裡面還有一具屍體。兩具屍體的鞋底上都帶有不少泥土,這並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古代王侯墓葬專用的封泥——青膏泥。這一現象引起了當地警方的注意,也由此分析出,這可能是一個盜墓團夥。
經過對車主信息的排查,警方很快拘捕了12人。據成員供述,車後座那具屍體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盜墓賊趙建新。
原來,他們通過古籍發現了江蘇盱眙的大雲山有一座漢代的古墓。在進行盜洞的挖掘過程中,他們在地底使用了一種名叫「悶炮」的技術,可是由於科學知識不夠,洞內的氧氣被耗光以後,產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先進到盜洞裡面的兩個人因此而死亡,地面上長久沒有消息,趙建新便帶著另一個同夥下去查看動靜,結果也一氧化碳中毒。前面兩個同夥被就地掩埋,而趙建新和另外一個同夥被帶到銅陵以後也不行了,其他人只好棄車逃亡。
大雲山海拔並不高,僅有73.6米,在盱眙縣城的郊區,離盱眙縣城30公裡。漢代的東陽城遺址在大雲山北面1公裡處。在山頂有一個很開闊的水塘,名叫龍塘。趙建新他們打的盜洞,就在龍塘的邊上。
經過專家們勘察發現,在大雲山發現了不少的盜洞,而龍塘的下面確實有一座大型墓葬,而且居然是一個長達200米的中字型大墓,完全推翻了之前推斷的大約10米×10米的規模。
有考古經驗的人可能都知道,中字型的墓有兩條墓道,只可能出現在王侯級別的墓主人身上。
後來,又在大雲山頂發現了大大小小十幾座墓穴,原來這是一個超級巨大的漢代陵園,其規模大概有35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為了該對該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大雲山頂部的40多家採石場,在短期內全部停工關閉。
龍塘的水很快被抽乾,在塘底發現了一些破損的歷代盜墓工具。可是龍塘並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盜洞,開口面積居然達到400平方米。究竟是怎樣的盜墓賊才能留下如此巨大的盜洞呢?
終於,考古學家在塘底發現了一個魏晉時期的度量尺(漢代一尺=23.1釐米,而魏晉時一尺=24釐米)。大家看到這裡估計已經恍然大悟了,原來這座墓葬曾經在北魏時期遭遇過軍隊的大型盜墓行為,還能有誰呢?那就是「摸金校尉」的鼻祖曹操啊。
也只有軍隊才有這麼狠的盜墓手段。想想當年孫殿英挖慈禧墓的陣仗,專家們心中一沉,經過這樣破壞性的盜掘,墓葬中還能有多少隨葬品呢?是否已經盡數被搬空了呢?
當將塘中的淤泥清理乾淨,墓道打通之後,果不其然,墓室損毀嚴重,連主棺的棺材板都被挪出了10多米遠。正當專家們滿懷失望的時候,卻在淤泥裡面發現了金縷玉衣的殘片。國內考古至此,出土的金縷玉衣還不足十件,而且整個墓室結構為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西漢中期才有的名稱,之前僅有「題湊」。《漢書·霍光傳》: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關於「黃腸題湊」的記載。「題湊」原本也是一種墓葬結構,起源於戰國,多見於西漢,漢代以後就很少使用了。
題湊通常要使用大量木材,而「黃腸」專指柏木,因為柏木的心是黃色,於是就稱為黃腸題湊,意思就是在棺槨的四周,用黃心柏木堆壘起來的框型結構(見文下配圖)。這種葬制屬於天子級別的葬制,部分的王爺也可以享用。
後來通過對墓室外迴廊的錢幣進行勘測,發現錢幣是四銖半兩錢,流通年代應該在漢文帝時期到漢武帝初期(武帝中後期統一鑄幣,使用五銖錢)。加上在隨葬墓的10號墓葬出土的漆器上的發現了銘文「淖氏」,判斷10號墓葬為「淖姬」。
《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易王薨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愛美人淖姬等凡十人與奸」。意思是說,江都王劉非死後,還未下葬,兒子劉建就把他的10多個寵妃,包括淖姬在內喊過去侍寢了。
後來又在主墓發現了「江都飲長」的封泥,又發現了「廿七年二月南工官延年大奴固造」耳杯將近100餘件,也是在墓葬中發現紀年最晚的文物,並且全部是明器(明通「冥」,是古代時人們下葬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
《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劉非)二十七年薨,子建嗣」、「(劉建)六年國除,地入於漢,為廣陵郡」。
至此,墓主人的身份終於確定下來,他便是 死於公元前128年的江都王劉非(也稱江都易王),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哥哥,他在漢景帝二年的時候被封為汝南王,第2年被封為江都王,在位時間27年(也就是漆器上面最晚的年份)。
很有意思的是,主墓出土了大量的漆盒,在其中的一個漆盒之中,還有一塊玉魚。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在西漢的時候,貴族階層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而劉非,也有自己的化妝盒。
劉非死後不久,劉建謀反失敗自殺,王后被棄市。江都國被廢,只留下了女兒烏孫公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和親公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