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縣誌》裡的1959:人口急劇下降 死於饑荒

2020-11-25 搜狐網

  發現中國

  述弢 知名翻譯家

  我的家鄉是四川省邛崍縣(今邛崍市)。邛崍古稱臨邛。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一部分土地屬於都江堰灌區,自流灌溉,旱澇無虞。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邛崍則有「天府南來第一州」之美譽。天府之國,其實主要指的是成都平原。

  少小離家,多年與親人相隔千裡。對於家鄉發生的事情全然不知。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家鄉親友也不便向我透露更多的真相。新近購得《邛崍縣誌》一本,如獲至寶。不料瀏覽之中,竟有驚人的發現。

  且看人口數字。縣誌收錄的數字,應該是可信度相當高的吧。據縣誌記載,截至1949年7月,全縣總人數為379535人。1949年年底邛崍解放,人口連年遞增,1957年已增至452756人。奇怪的是,此後竟連續數年出現人口數字急劇下降的情況。1958年為429986人(出生人數由1957年的13582人減至11093人),1959年為406734人,1960年為387243人,1961年為378001人,1962年為377075人,達最低值。1963年開始回升,至1968年方達到452265人,與1957年基本持平。1959至1961這三年間,共出生16564人,年平均出生率下降了13.74%;死亡57846人,年平均死亡率升至48.16%。1962年與1957年相比,減少了75,681人,相當於1957年總人數的16.7%,也就是六分之一左右。

  那麼,這是否同自然災害有關呢?

  據縣誌記載,1960年和1961年皆有乾旱發生。1960年以夏旱為重,持續20天,全縣稻田乾裂29 .3萬畝。1961年初夏旱,殃及大部分地區。然而,這並不是人口大量減少的原因。據縣誌記載,1975年、1982年和1983年也曾發生旱災,災情與1960年和1961年相似,卻並未出現人口大量減少的情況。又如民國35年(1944年)大旱,從34年農曆十一月至35年六月,冬春旱連夏,南河斷流,沿河兩岸水稻栽插甚少。糧價暴漲,據縣誌記載,僅平落鄉就餓死10餘人。然而從統計數字看,民國37年的人口總數為363561人,比民國34年的335926人增加了26635人,可見民國35年大旱並未帶來人口大量減少的後果(民國35年和36年的數字缺失)。

  細讀縣誌,逐漸明白了人口數字連年急劇下降的原因。1949年至1956年,由於政策對頭,糧食產量連年增長,1956年達最高值,為32941萬斤。1957年降至31695萬斤,減少了1246萬斤。那是因為初級社升高級社後,群眾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初級社階段,仍然承認耕地私有,每年收益分配中,必須按股分紅,付給社員土地報酬,實行「以勞為主,勞土分紅」的分配辦法。

  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農業生產每況愈下。1958年秋天,邛崍縣主事者好大喜功,謊報產量,聲稱全縣糧食總產量已過七億斤(實際上已從1957年的3.01695億斤降至2.0781億斤),一年翻番,畝產破千斤,人均佔有糧食1500斤。就憑著這些虛報的數字,一名縣委副書記居然堂而皇之地作為邛崍縣的代表,前往首都北京出席全國農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是年冬天,四川省委要求大面積畝產分別達到3000斤、5000斤和1萬斤。邛崍則提出1959年水稻播種面積中,畝產3000斤和5000斤者各佔30%,畝產1萬斤者佔40%。

  當時的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下面各公社競相提出畝產1萬斤、2萬斤、3萬斤甚至5萬斤的指標。牛皮吹破了天。高指標之下必然出現瞎指揮。全縣大搞深耕、燻土、積肥三結合的土地大翻身運動。所謂深耕,就是過分深挖田土,甚至深達數尺。燻土,就是大量砍伐林木燻燒田土,甚至拆掉草房舊屋作燃料。積肥,甚至提出「為青山剃頭,為大地修面」,用草皮、竹木製作堆肥和燒制糞灰,使地表植被、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深耕和燻土,破壞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過度密植者,更是顆粒無收。如此違背客觀規律,一意孤行,很快就受到了懲罰。

  工業也搞大躍進。1958年邛崍和全國一樣大辦鋼鐵,抽調大量勞動力上山煉鋼,大春作物不能及時收種,糧食損失很大。最要命的是,農業生產方面虛報浮誇、謊報產量,帶來的後果是國家的高徵購,也就是徵購過頭糧。1959年全縣糧食比1956年減少25.4%,而徵購量卻增加47%,達到1.2億斤,佔實際生產量的近50%,全縣人均佔有糧食不足300斤。出現了所謂的「非正常死亡現象」。1959年至1961年,糧食連年大幅度減產。1961年達到最低谷,全縣總產量僅為18917萬斤,比1956年減少了42.6%,農業總產值低於1949年的水平。城市居民每月定量降至19斤(全年228斤),機關幹部降至17斤(全年204斤),農民口糧更是嚴重不足。當時農民早就不自己開夥,而是人人吃公共食堂。公共食堂初辦時大吃大喝,到這時家底早就吃光,缺糧少菜,成了無米之炊。因此1959—1961年,全縣人口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三年的死亡人數分別為18303人、27734人和11809人。這可不是乾巴巴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骨瘦如柴的餓殍,一個個死於饑荒的冤魂啊!

  始於1966年6月、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給邛崍的經濟帶來重創。例如縣誌中說,當時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農業生產飽受創傷,群眾生活十分清苦。1976年,社員人均分糧414斤,人均分配41元。農村的勞動日值僅為3角錢。貧困社隊更低。1978年,石頭公社七大隊第四生產隊勞動日值僅為4分錢,八大隊第五生產隊勞動日值更低至負4分錢,也就是說幹一天活反而倒貼4分錢。

  人物篇中,值得一提的是裴增萬,他是歷屆縣委書記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裴增萬作風深入,經常直接去農村基層了解情況。對農業和農村幹部了如指掌,100多名農村支部書記,他可以叫出名字的佔三分之二以上。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極左思潮泛濫,高指標、浮誇風盛行時,尚能保持清醒的頭腦。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中,曾對一度盛行的浮誇風有所抵制。1959年秋收,他親自組織三個驗收工作組到下面收打水稻,核實產量。他說:「我們沒產那麼多,報高產量得了獎,群眾會罵我們的。」1960年邛崍處於嚴重困難時期,他如實向地委匯報實情,並設法安排群眾生活,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他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向地委遞交了題為《關於鞏固集體經濟、恢復農業生產的幾個問題》的報告。然而他的正確意見非但未予採納,反被視為「右傾」,並在當年召開的四川省、地、縣三級幹部會議上受到公開批判。「文化大革命」中,裴增萬的這篇報告更成了「復闢資本主義的罪證」,他因此受到殘酷迫害,直至萬念俱灰,走上自我了斷之路,年僅48歲。

cul.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12/29/content_2000637.htm report 2996 發現中國述弢知名翻譯家我的家鄉是四川省邛崍縣(今邛崍市)。邛崍古稱臨邛。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一部分土地屬於都江堰灌區,自流灌溉,旱澇

");}

相關焦點

  • 縣誌裡的大饑荒:四川要搞到沒有飯吃要點本事啊
    他所說的「沒有飯吃」,指的是1959年至1961年這幾年,也就是主流話語中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人口數字急劇下降  我的家鄉是四川省邛崍縣(今邛崍市)。邛崍古稱臨邛,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杜甫客居成都時曾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的詩句,「西嶺」即指古臨邛地區的群峰。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佚名文章,題目是《我經歷過的「災荒年」》,說的是1959-1961年江南水鄉的一位高中生對於災荒的回憶。 我是五九年上的高中,學校離家二十多裡。3 從這一記載中,可見崑山縣的災情已經十分嚴重,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已經大量發生。按照《崑山縣誌》有關歷年人口死亡率數據進行估算,三年大饑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達0.9萬。4江南各縣有類似的記載,災情有輕有重。
  • 1959-1961 大饑荒
    早年有人給他算過—卦:命裡八字相衝,少年克父;老得貴子,卻離他很遠。幾十年中,皆已應驗。  父親吳德金死於1959年的大饑荒,那一年吳永寬15歲。  對於那場饑荒,至今有著不同的表述:官方文獻稱它為「信陽事件」,教科書稱它為「自然災害」,農民則實實在在地叫它「糧食關」——人死得多了,就成了個難過的「關口」:過去的,算是倖存;過不去的,成了餓殍冤魂。
  • 曹樹基:1959-1961年中國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本文採用人口學和歷史地理學的方法,以縣級政區為基礎,以虛擬的「府」級政區為單位,重建1959-1961年中國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數。計算結果表明,1959-1961年中國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達3250萬。將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與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人口進行對比,可知兩個時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強負相關。本文認為,造成這一奇特結果的原因在於民間關於饑荒的「歷史記憶」,而與各個區域人均擁有的資源及糧食無關。
  • 1959-1960年:故鄉的糧食關
    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在1959年就發生了,鎮志沒有記載。雖然1960年餓死的人最多,縣誌人口表上顯示這是建國後人口唯一出現負增長的一年,大事記中反而隻字未提。「發生」了人口非正常死亡,到底發生了多少人口的非正常死亡?1995春節回鄉探親,我決心去調查、採訪發生在家鄉土地上的糧食關。
  • 中央與地方對三年自然災害(1959 ~ 1961) 和饑荒的認識與應對
    中央與地方對三年自然災害(1959 ~ 1961) 和饑荒的認識與應對 2016年08月23日 10:16 來源:《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 作者:陳東林 字號 內容摘要:本文考察了1959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一九六O年前後西禮縣大饑荒
    本文就是遵循這一至理名言來研究和總結1957年至1961年期間的西禮縣大饑荒的,旨在為人們留下值得汲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引 言公元1960年前後,西禮縣發生了現代歷史上空前的大饑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僅1960年全縣死亡人口就達44608人(省統計為43793人)。1961年初,人口死亡的勢頭仍在發展,1月份死亡525人,2月份上升到729人。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1959年饑荒調查
    原載《炎黃春秋》雜誌由於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折騰(刮「五風」也是由此引發),造成了連續三年多的嚴重饑荒在山東,這場饑荒在「大躍進」的1958年冬即暴露出來,1959年春全面爆發。當時全省許多地區已是滿目荒涼,路有餓殍,非正常死亡開始蔓延。 山東各地許多群眾、幹部紛紛向省委來信、來訪,反映饑荒的嚴重情況。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同志(後為第一書記)從四面八方的告急信及各地黨委的災情報告中認為:形勢十分嚴峻,而並非報紙上說的「大好」。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在興修水利時,將全縣農家9000多臺織布機拆掉,連社員的門板窗、地板、板壁也要拆走,還挖掘墓地裡8000多具棺材。四川省的飢餓,從1958年到1962年,歷時四年,是全國飢餓時間最長的省份。人口死亡約在1000萬左右,是全國連續四年人口負增長的唯一省份。
  • 我國1960年代大饑荒慘烈真實
    在通渭地區的村子裡,一位老人給楊顯惠講,他那時候(1959年)還是個孩子。他家鄰居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頭一天他去鄰居家,看見那個小女孩在院後的菜園裡拔韭菜,過一天再去,女孩不見了,毛角子(小女孩的頭髮用頭繩紮成兩個小刷子)在水缸上搭著。
  • ...荒:近代中國第一大旱災,北方五省持續近4年大旱,1000萬人死於饑荒
    《山東通志》記載這一年全省「大旱,民飢」,大旱已然引發饑荒。而1876年12月11日的《申報》報導,因為旱災,山東出現很多災民,紛紛逃荒、祈雨。對於災情的慘狀記載為「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
  • 人口銳減四分之一、4114名少女漂泊萬裡,當年愛爾蘭發生了什麼?
    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開闢,土豆遠渡重洋,可是歐洲人當時並不待見它,那裡它是從地裡挖出來的,又髒又醜,只是欣賞它的花朵,甚至還把它當做妖物看待。德國人拿它來餵豬,法國當時甚至禁止種植土豆,只有愛爾蘭人才會吃土豆。曾有一位英國植物學家說到土豆是愛爾蘭人和小丑吃的食物。
  • 【歷史】民國共38年,就鬧了38年饑荒,無一日不饑荒,餓死2億人
    民國時期:(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人數不詳。(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
  • 1936年饑荒「人吃人」:活人肉比死人貴兩倍多
    1936,把縣長嚇瘋的川甘大饑荒  1936年,四川靖化縣長於竹君瘋了,他是被嚇瘋的!  地裡的玉米燒成一片大火  造成這人間慘劇的元兇,是從1930年起開始蔓延、至1936年進入高潮的川甘大饑荒。僅就四川地區而言,除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人口約3700餘萬。  有人說,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軍侵華這十年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而真實的情況卻與「黃金十年」的美譽截然相反。
  • 楊繼繩 打撈大饑荒記憶
    滿心懊悔的楊繼繩將水缸挑滿,把地裡已很稀少的野菜刨了些回家,在床邊盡心服侍了3天,沒能留住父親。1990年代末,楊繼繩在河南信陽訪到村民餘德鴻。餘家所在的生產隊一共75人,1959年冬天的兩三個月裡死了38人,家族裡少了5口人:二伯父、二伯母、三伯父、三伯母、三伯父的繼子。從1958年到1960或1961年,生產隊所在的防胡公社5萬人,死了兩萬多。
  • 1942年大饑荒,連樹皮都不夠吃,一組讓人心酸的照片
    河南大饑荒指的是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平息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據詳細的統計,在河南1200萬受災人口中,大約150萬人死於飢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而大多數關於河南饑荒的中英文敘述都認為,饑荒導致大約300萬人死亡。 回望歷史,珍惜當下。
  • 時裝記憶:屬於1959-1969的時代烙印
    時間一下子來到了新中國時期,因為是建國不久,國內物資等嚴重匱乏,加之中蘇關係從破裂走向了全面對抗,還有「大躍進」運動的展開,國內三年自然災害導致饑荒鬧得沸沸揚揚,似乎這個時段是國內最為艱苦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時候,無論是服裝、棉布等你日常用品都是採取各種票根的形式去領取並使用,如那時比較有特色的糧票
  • 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大饑荒四川餓死1000萬人
    廖伯康(前排左二)1949年以後,四川發生的災難最大的莫過於1960年前的饑荒當年的糧食產量已經下降到2870億斤,比「大躍進」前的1957年下降了26%,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四川的情況更加嚴重。從1959年到1961年,糧食年年大幅度減產,1961年的糧食產量已經下降到231億斤,比1958年的449億斤下降了218億斤,甚至比1949年還少收3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