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
述弢 知名翻譯家
我的家鄉是四川省邛崍縣(今邛崍市)。邛崍古稱臨邛。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一部分土地屬於都江堰灌區,自流灌溉,旱澇無虞。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邛崍則有「天府南來第一州」之美譽。天府之國,其實主要指的是成都平原。
少小離家,多年與親人相隔千裡。對於家鄉發生的事情全然不知。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家鄉親友也不便向我透露更多的真相。新近購得《邛崍縣誌》一本,如獲至寶。不料瀏覽之中,竟有驚人的發現。
且看人口數字。縣誌收錄的數字,應該是可信度相當高的吧。據縣誌記載,截至1949年7月,全縣總人數為379535人。1949年年底邛崍解放,人口連年遞增,1957年已增至452756人。奇怪的是,此後竟連續數年出現人口數字急劇下降的情況。1958年為429986人(出生人數由1957年的13582人減至11093人),1959年為406734人,1960年為387243人,1961年為378001人,1962年為377075人,達最低值。1963年開始回升,至1968年方達到452265人,與1957年基本持平。1959至1961這三年間,共出生16564人,年平均出生率下降了13.74%;死亡57846人,年平均死亡率升至48.16%。1962年與1957年相比,減少了75,681人,相當於1957年總人數的16.7%,也就是六分之一左右。
那麼,這是否同自然災害有關呢?
據縣誌記載,1960年和1961年皆有乾旱發生。1960年以夏旱為重,持續20天,全縣稻田乾裂29 .3萬畝。1961年初夏旱,殃及大部分地區。然而,這並不是人口大量減少的原因。據縣誌記載,1975年、1982年和1983年也曾發生旱災,災情與1960年和1961年相似,卻並未出現人口大量減少的情況。又如民國35年(1944年)大旱,從34年農曆十一月至35年六月,冬春旱連夏,南河斷流,沿河兩岸水稻栽插甚少。糧價暴漲,據縣誌記載,僅平落鄉就餓死10餘人。然而從統計數字看,民國37年的人口總數為363561人,比民國34年的335926人增加了26635人,可見民國35年大旱並未帶來人口大量減少的後果(民國35年和36年的數字缺失)。
細讀縣誌,逐漸明白了人口數字連年急劇下降的原因。1949年至1956年,由於政策對頭,糧食產量連年增長,1956年達最高值,為32941萬斤。1957年降至31695萬斤,減少了1246萬斤。那是因為初級社升高級社後,群眾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初級社階段,仍然承認耕地私有,每年收益分配中,必須按股分紅,付給社員土地報酬,實行「以勞為主,勞土分紅」的分配辦法。
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農業生產每況愈下。1958年秋天,邛崍縣主事者好大喜功,謊報產量,聲稱全縣糧食總產量已過七億斤(實際上已從1957年的3.01695億斤降至2.0781億斤),一年翻番,畝產破千斤,人均佔有糧食1500斤。就憑著這些虛報的數字,一名縣委副書記居然堂而皇之地作為邛崍縣的代表,前往首都北京出席全國農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是年冬天,四川省委要求大面積畝產分別達到3000斤、5000斤和1萬斤。邛崍則提出1959年水稻播種面積中,畝產3000斤和5000斤者各佔30%,畝產1萬斤者佔40%。
當時的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下面各公社競相提出畝產1萬斤、2萬斤、3萬斤甚至5萬斤的指標。牛皮吹破了天。高指標之下必然出現瞎指揮。全縣大搞深耕、燻土、積肥三結合的土地大翻身運動。所謂深耕,就是過分深挖田土,甚至深達數尺。燻土,就是大量砍伐林木燻燒田土,甚至拆掉草房舊屋作燃料。積肥,甚至提出「為青山剃頭,為大地修面」,用草皮、竹木製作堆肥和燒制糞灰,使地表植被、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深耕和燻土,破壞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過度密植者,更是顆粒無收。如此違背客觀規律,一意孤行,很快就受到了懲罰。
工業也搞大躍進。1958年邛崍和全國一樣大辦鋼鐵,抽調大量勞動力上山煉鋼,大春作物不能及時收種,糧食損失很大。最要命的是,農業生產方面虛報浮誇、謊報產量,帶來的後果是國家的高徵購,也就是徵購過頭糧。1959年全縣糧食比1956年減少25.4%,而徵購量卻增加47%,達到1.2億斤,佔實際生產量的近50%,全縣人均佔有糧食不足300斤。出現了所謂的「非正常死亡現象」。1959年至1961年,糧食連年大幅度減產。1961年達到最低谷,全縣總產量僅為18917萬斤,比1956年減少了42.6%,農業總產值低於1949年的水平。城市居民每月定量降至19斤(全年228斤),機關幹部降至17斤(全年204斤),農民口糧更是嚴重不足。當時農民早就不自己開夥,而是人人吃公共食堂。公共食堂初辦時大吃大喝,到這時家底早就吃光,缺糧少菜,成了無米之炊。因此1959—1961年,全縣人口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三年的死亡人數分別為18303人、27734人和11809人。這可不是乾巴巴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骨瘦如柴的餓殍,一個個死於饑荒的冤魂啊!
始於1966年6月、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給邛崍的經濟帶來重創。例如縣誌中說,當時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農業生產飽受創傷,群眾生活十分清苦。1976年,社員人均分糧414斤,人均分配41元。農村的勞動日值僅為3角錢。貧困社隊更低。1978年,石頭公社七大隊第四生產隊勞動日值僅為4分錢,八大隊第五生產隊勞動日值更低至負4分錢,也就是說幹一天活反而倒貼4分錢。
人物篇中,值得一提的是裴增萬,他是歷屆縣委書記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裴增萬作風深入,經常直接去農村基層了解情況。對農業和農村幹部了如指掌,100多名農村支部書記,他可以叫出名字的佔三分之二以上。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極左思潮泛濫,高指標、浮誇風盛行時,尚能保持清醒的頭腦。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中,曾對一度盛行的浮誇風有所抵制。1959年秋收,他親自組織三個驗收工作組到下面收打水稻,核實產量。他說:「我們沒產那麼多,報高產量得了獎,群眾會罵我們的。」1960年邛崍處於嚴重困難時期,他如實向地委匯報實情,並設法安排群眾生活,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他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向地委遞交了題為《關於鞏固集體經濟、恢復農業生產的幾個問題》的報告。然而他的正確意見非但未予採納,反被視為「右傾」,並在當年召開的四川省、地、縣三級幹部會議上受到公開批判。「文化大革命」中,裴增萬的這篇報告更成了「復闢資本主義的罪證」,他因此受到殘酷迫害,直至萬念俱灰,走上自我了斷之路,年僅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