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誌裡的大饑荒:四川要搞到沒有飯吃要點本事啊

2021-01-10 搜狐網

述弢

  辛亥老人曹任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四川這個地方要搞到沒有飯吃,哎,要點本事啊!」他所說的「沒有飯吃」,指的是1959年至1961年這幾年,也就是主流話語中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人口數字急劇下降

  我的家鄉是四川省邛崍縣(今邛崍市)。邛崍古稱臨邛,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杜甫客居成都時曾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的詩句,「西嶺」即指古臨邛地區的群峰。城中有聞名遐邇的文君井,相傳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與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一見鍾情,後結為百年之好,文君井乃二人開設酒肆時供汲水釀酒之用的水井。「文君當壚,相如滌器」遂成千古佳話。

  邛崍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一部分土地屬於都江堰灌區,自流灌溉,旱澇無虞。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美稱,邛崍則有「天府南來第一州」美譽。天府之國,其實主要指的是成都平原。如此得天獨厚的地方,怎麼會出現「沒有飯吃」的慘狀呢?

  那三年我是在千裡之外的塞上江南度過的。「天下黃河,獨富一套」。銀川平原古渠縱橫,自流灌溉,從無旱澇之虞。居然也出現了物資匱乏、糧食奇缺的「低標準、瓜菜代」時期。糧食定量最低時每人每月26斤。副食品奇缺。大家也開始吃起榆樹葉之類的「代食品」。我還得了浮腫病,消腫後骨瘦如柴。當時自顧不暇,對家鄉情況一無所知。只是聽說我那身體還算硬朗的祖母和外祖母,均在那幾年雙雙病故。

  後來才零零星星地聽說老家當時城市居民糧食定量低至每人每月19斤、弟妹上學時常看見街道兩旁往外搬死人等情景,卻未知其詳。

  兩年前購得一本《邛崍縣誌》。披覽之餘,才初步弄清家鄉在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真實情況。

  先說人口數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口數字居然也成了敏感話題。縣誌收錄的數字,應該是可信度相當高的吧。據縣誌記載,截至1949年7月,全縣人口總數為379535人。1949年年底邛崍解放,人口連年遞增,1957年已增至452756人。8年間增加了73221人。

  奇怪的是,此後竟連續數年出現人口數字急劇下降的情況。1958年陡降為429986人,減少了22770人(出生人數由1957年的13582人降至11093人),1959年降至406734人,1960年降至387243人,1961年降至3780 0 1人,1962年降至377075人,達最低值。1963年開始回升,至1968年方達到452265人,與1957年基本持平。1959年至1961年這三年間,共出生1 6 5 6 4人 ,年 平 均 出 生 率 下 降 了13.74%;死亡57846人,年平均死亡率升至48.16%。1962年與1957年相比,減少了75681人,相當於1957年總人數的16.7%,也就是減少了六分之一左右。

  人禍甚於天災

  那麼,這是否同自然災害有關呢?

  據縣誌記載,1960年和1961年皆有乾旱發生。1960年以夏旱為重,持續20天,全縣稻田乾裂29.3萬畝。1961年初夏旱,殃及大部分地區。然而,這並非人口大量減少的原因。據縣誌記載,1975年、1982年和1983年也曾發生旱災,災情與1960年和1961年相似,卻並未出現人口大量減少的情況。又如民國35年(1944年)大旱,從民國34年農曆十一月至民國35年6月,冬春旱連夏,南河斷流,沿河兩岸水稻栽插甚少。糧價暴漲,據縣誌記載,僅平樂鄉就餓死10餘人。然而從統計數字看,民國37年的人口總數為363561人,比民國34年的335926人增加了26635人,可見民國35年大旱並未帶來人口大量減少的後果(民國35年和民國36年的數字缺失)。

  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農業生產每況愈下。1958年秋天,邛崍縣主事者好大喜功,謊報產量,聲稱全縣糧食總產量已過七億斤(實際上已從1957年的三億一千六百九十五萬斤降至二億七千二百八十一萬斤),一年翻番,畝產破千斤,人均佔有糧食1500斤。就憑著這些虛報的數字,一名縣委副書記居然作為邛崍縣的代表,堂而皇之地前往首都北京出席全國農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是年冬天,四川省委要求大面積畝產分別達到3000斤、5000斤和10000斤。邛崍則提出1959年水稻播種面積中,畝產3000斤和5000斤者各佔30%,畝產10000斤者佔40%。

  當時的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下面各公社競相提出畝產10000斤、20000斤、30000斤甚至50000斤的指標。牛皮吹破了天。高指標之下必然出現瞎指揮。全縣大搞深耕、燻土、積肥三結合的土地大翻身運動。所謂深耕,就是過分深挖田土,甚至深達數尺。燻土,就是大量砍伐林木燻燒田土,甚至拆掉草房舊屋做燃料。積肥,甚至提出「為青山剃頭,為大地修面」,用草皮、竹木製作堆肥和燒制糞灰,使地表植被、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深耕和燻土,破壞土壤結構,導致農作物減產;過度密植者,更是顆粒無收。如此違背客觀規律,一意孤行,很快就受到了懲罰。

  工業也搞大躍進。1958年邛崍和全國一樣大辦鋼鐵,抽調大量勞動力上山煉鋼,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不能及時收種,糧食損失很大。最要命的是,農業生產方面虛報浮誇、謊報產量,帶來的後果是國家的高徵購,也就是徵購過頭糧。1959年全縣糧食比1956年減少25 .4%,而徵購量卻增加47%,達到1.2億斤,佔實際生產量的近50%,全縣人均佔有糧食不足300斤。出現了所謂的「非正常死亡現象」。1959年至1961年,糧食連年大幅度減產。1961年達到最低谷,全縣總產量僅為18917萬斤,比1956年減少了42.6%,農業總產值低於1949年的水平。城市居民每月定量降至19斤(全年228斤),機關幹部降至17斤(全年204斤),農民口糧更是嚴重不足。說來叫人難以置信,當時農民已沒有自家的鍋碗瓢勺,早就不自己開夥,而是人人吃公共食堂。公共食堂初辦時大吃大喝,到這時家底早已吃光,缺糧少菜,成了無米之炊。因此1959-1961年,全縣人口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這可不是乾巴巴的數字。可以想像,為了求生,他們在臨死之前興許還「享用」過樹皮、樹根、蒿草、糠秕、蕨類、觀音土之類的「美味」哩。

  距邛崍不過百裡之遙的灌縣,現已更名為都江堰市,它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設施所在地,兩千年來一直旱澇保收,卻在那個三年中餓死四萬多人,成為大躍進運動的犧牲品。原因其實很簡單:1959年和1960年國家分別徵購了44%和50%的糧食,而以往僅徵購30%。與灌縣阡陌相連的郫縣也未能倖免。毛澤東曾於1958年3月視察過的郫縣紅光公社,兩年之後人口減少了1245人,佔全社人口的31%。

  常年風調雨順的成都平原,從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到連年減產、餓殍遍地。明明是人為的災害,卻把板子打到老天爺身上。

  說實話的下場

  再看森林資源。邛崍海拔高度在460-2000米之間,有平原、丘陵、山地,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每年均有大量木材、木器、木炭、竹紙、竹器銷往外地。1954年經調查查明,當時有林地面積618808畝,森林覆蓋率為29 .25%,擁有活立木蓄積1823094立方米。1951-1953年間,在林區設點採伐、收購,已經出現採伐偏重的情況。1958年後,因大辦鋼鐵,大燒窯土,大辦公共食堂,大購大銷,成片林和散生樹木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森林資源急劇下降。1962年有林面積僅存290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降至14.04%,活立木蓄積降至1479515立方米,下降18.85%。上世紀60年代後期已由木材調出縣變為木材調入縣。「文革」期間,片面強調以糧為綱,無限制地毀林開荒,初露希望的林業又遭破壞。某大隊為修建山地人造平原,將住戶搬走,樹竹砍光,經過爆破,肥土填溝,卵石滿坡,基巖裸露,無法耕種。幾個重要林區亂砍亂伐加劇,不少青山變禿山。土地裸露,成了「下雨水至,雨停溝幹」,水土流失嚴重,洪災、風災頻繁。1979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啟動之後,情況方有所改觀。

  始於1966年6月、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給邛崍的經濟帶來重創。例如縣誌中說,當時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農業生產飽受創傷,群眾生活十分清苦。1976年,社員人均分糧414斤,人均分配41元。農村的勞動日值僅為0 .3元。貧困社隊更低。1978年,石頭公社七大隊第四生產隊勞動日值僅為0 .04元,八大隊第五生產隊勞動日值更低至-0 .04元,也就是說幹一天活反而倒貼0 .04元。

  縣誌的人物篇中,值得一提的是裴增萬,他是歷屆縣委書記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自1954年5月至1963年10月)。裴增萬作風深入,工作刻苦,經常直接去農村基層了解情況。對農業和農村幹部了如指掌,100多名農村支部書記,他可以叫出名字的超過2/3。尤為可貴的是,在極左思潮泛濫,高指標、浮誇風盛行時,他尚能保持清醒的頭腦。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中,曾對一度盛行的浮誇風有所抵制。1959年秋收,他親自組織三個驗收工作組到下面收打水稻,核實產量。他說:「我們沒產那麼多,報高產量得了獎,群眾會罵我們的。」1960年邛崍處於嚴重困難時期,他如實向地委匯報情況,並設法安排群眾生活,恢復和發展生產。他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向地委遞交了題為《關於鞏固集體經濟、恢復農業生產的幾個問題》的報告。然而他的正確意見非但未被採納,反被視為「右傾」,並在當年召開的四川省地縣三級幹部會議上受到公開批判。「文化大革命」中,裴增萬的這篇報告更成了「復闢資本主義的罪證」,他因此受到殘酷迫害,直至萬念俱灰,走上自我了斷之路,年僅48歲。

  順便說說,這部長達118萬字的1985年版《邛崍縣誌》,和楊露先生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楊伯父系我少年玩伴的令尊。年輕時曾赴日本短期留學。先後擔任四川《新新新聞》報社首任經理、《西方日報》社長兼總主筆。曾協助劉文輝策劃西康起義,並擔任起義期間西康省臨時軍政會議主任秘書(少將級待遇)。1980年代初,在擔任成都政協常委、邛崍縣政協副主席期間,主持縣誌編寫工作,為縣誌的編撰傾注了全部心血。捧讀縣誌,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耳邊又響起他對我的四字箴言:「要努力哦!」

  述弢,俄文翻譯家。

http://cul.sohu.com/20130724/n382416431.shtml cul.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7/24/content_1901046.htm report 4599 述弢辛亥老人曹任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四川這個地方要搞到沒有飯吃,哎,要點本事啊!」他所說的「沒有飯吃」,指的是1959年至1961年這幾年,也就是主流話語中

相關焦點

  • 《邛崍縣誌》裡的1959:人口急劇下降 死於饑荒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邛崍則有「天府南來第一州」之美譽。天府之國,其實主要指的是成都平原。  少小離家,多年與親人相隔千裡。對於家鄉發生的事情全然不知。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家鄉親友也不便向我透露更多的真相。新近購得《邛崍縣誌》一本,如獲至寶。不料瀏覽之中,竟有驚人的發現。  且看人口數字。縣誌收錄的數字,應該是可信度相當高的吧。
  • 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大饑荒四川餓死1000萬人
    1960年前的饑荒。那場持續三年的災難使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竟然非正常死亡1000萬人左右。那是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要不是一批敢於講真話的幹部衝破重重阻力向黨中央反映四川的真實情況,這場悲劇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然而,這批幹部卻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缺乏男勞力搞生產,搶種搶收時節十分困難,只好通過上級統籌調派別隊的勞力去支援。 當時死了人,埋葬很簡單,用稻草、蓆子裹著,繩子一捆,抬到山坡上打個土坑軟埋下去就行了。由於浮腫病使勞動力喪失,有的生產隊死了人還找不到人抬出去埋。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能把死人抬出去埋掉就算是好事幸事了。
  • 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勞動改造沒有改變李盛照的思想,還讓他了解到更真實的中國。在四川德昌,他看到為煉鋼鐵抽空勞動力、燒光樹林的荒誕,也看到了路邊餓得哭泣的小姑娘,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饑荒的存在。緊接著,自己的糧食供給也減少了,過度的勞動和飢餓讓他患上了水腫病,在那時的宣傳中,水腫病被描繪成由細菌所致。
  • 1959-1961 大饑荒
    早年有人給他算過—卦:命裡八字相衝,少年克父;老得貴子,卻離他很遠。幾十年中,皆已應驗。  父親吳德金死於1959年的大饑荒,那一年吳永寬15歲。  對於那場饑荒,至今有著不同的表述:官方文獻稱它為「信陽事件」,教科書稱它為「自然災害」,農民則實實在在地叫它「糧食關」——人死得多了,就成了個難過的「關口」:過去的,算是倖存;過不去的,成了餓殍冤魂。
  • 我國1960年代大饑荒慘烈真實
    黑眼睛是3歲的孤兒秀秀到死也沒合上的黑眼睛。  當時各地送來的孤兒把孤兒院擠得滿滿的,拉痢疾的,換肚子的……大的,十二三歲,小的,才兩三個月。進了孤兒院的男娃娃女娃娃都要剃頭,他們原來的頭髮裡長滿了蝨子。他們的步態就像剛學步的嬰兒,有的又像是殘疾人一樣,走路時一顛一顛的,就要跌倒的樣子。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在上海,1958年6、7月間,上海市奉賢縣提出「用殺人之心搞生產」,全縣範圍內發生捆綁吊打,亂鬥亂關亂罰等現象,造成960人死亡。在興修水利時,將全縣農家9000多臺織布機拆掉,連社員的門板窗、地板、板壁也要拆走,還挖掘墓地裡8000多具棺材。四川省的飢餓,從1958年到1962年,歷時四年,是全國飢餓時間最長的省份。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從這些單純的數字裡可以看出,四川是災難最重的省份,非正常死亡的數字最高。  數字之外,當年到底是怎樣一種飢餓的光景呢?  四川梓潼縣的羅明泉說:「大人挨餓比孩子嚴重,我們大隊餓死的大多是中壯年。那時候搞『三面紅旗』,大人們都上山鏟山頭去了,莊稼廣種薄收,沒有肥料,往地裡撒上種子就不管了,老的老,小的小,村子裡得病的得病,莊稼熟了也沒有人收。
  • 四川方言裡的「豬」
    為此我們不得不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據《左傳》記載,公元前946年(魯定公十四年),衛國夫人南子與宋國公子之間有不正當關係,民間就此事流傳出一首民歌,其中一句是:「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婁豬的「婁」,這個字原本特指母豬,到宋代《集韻》裡已經將「婁」作為了豬的泛稱。  在平水韻中,婁與留同在一個韻部,讀音相同。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蝗蟲肆虐60天後,全球糧食告急,大饑荒要來了?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稱,這次蝗蟲已經破壞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東部7萬公頃的農作物,東非地區現有1300萬人,將面臨大饑荒。 疫情影響全球糧食產量,中國又是糧食進口大國,那麼問題來了—— 中國會面臨」大饑荒「的威脅嗎? 我國的糧食情況怎麼樣?
  • 回顧四川大饑荒「人吃人」 活人肉每斤賣一千二
    地裡的玉米  燒成一片大火  造成這人間慘劇的元兇,是從1930年起開始蔓延、至1936年進入高潮的川甘大饑荒。僅就四川地區而言,除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人口約3700餘萬。  有人說,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軍侵華這十年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而真實的情況卻與「黃金十年」的美譽截然相反。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更有人大膽推斷,民國時代,累計餓死的人口突破兩億大關!而爆發於1936-1937年,導致3700萬人受災的川甘大饑荒,僅是民國災荒歲月的一個悽慘片段而已。
  • 廖伯康62年入京反映四川大饑荒悲慘實情
    幹部們走進一戶「人家」,屋裡什麼也沒有:沒有床,沒有被褥,沒有鍋和灶臺,連房子都沒有了牆,用稀疏的包穀稈紮起的笆子擋不住冬天的寒風;屋裡只有一個用來到食堂去吃飯的破碗,一個空空如也的柜子。於是,那些剛剛還在對社員們指手畫腳的社隊幹部們被揪上了臺,社員們就像當年控訴惡霸地主一樣,哭訴他們如何抄家搶糧、拆灶砸鍋,還將那些餓得不得不去莊稼地裡偷糧食的人捆綁吊打,致傷致殘,甚至逼死人命……一時間,社隊的幹部們被批鬥、撤職、抄家、逮捕,搞得殺氣騰騰。為什麼那些執行上級指示最堅決的社隊,幹部們就越是顯得面目可憎可惡,生產就越糟糕?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1959年到1961年的信陽大饑荒,餓死105萬人。迄今為止,這場災難一直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少有人公開談及。隨著一個個具體當事人先後去世,還原歷史成了作家張向持的心願。六年時間,他動用各方關係採訪當事人,完成《聖殿:1959-1961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迄今為止,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描寫信陽大饑荒的著作。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把人餓到何種地步?只要能入口就能吃
    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意思就是一天三頓飯,一頓不吃都會感到很餓,現在我們的社會豐富多樣,各種美食都非常的多,完全不需要為食物發愁,但是,在1942年,河南曾經爆發了大饑荒,那場饑荒餓死了無數的人,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來看一看,河南爆發的那場饑荒。1942河南大饑荒:這才是餓!
  • 難搞,是摩羯座的本事,能搞定摩羯座,是你的本事
    難搞,是摩羯座的本事,能搞定摩羯座,是你的本事雙子座、雙魚座、水瓶座和射手座都是特別隨和的。白羊座、金牛座、獅子座和天蠍座雖然看起來難搞,但其實是很好的人。天秤座、巨蟹座和處女座看起來很隨和,其實有點難搞。
  • 61年胡耀邦視察大饑荒:對包產到戶"心裡發虛"
    6月12日,會議最後一天,毛澤東作了自我批評,承認對農村工作有考慮不周之處,說:「認識客觀世界是逐步的,沒有任何一個人例外,我也不例外。」他還說1959年廬山會議後不該把「反右傾」鬥爭搞到縣以下的基層去。他還提出,要對廬山會議後幾年來批判和處分錯了的人進行甄別平反。由於毛澤東提出對「反右傾」要進行甄別,黨內出現了為1957年「反右」運動中搞錯了的人進行改正的呼聲。
  • 1942年河南饑荒:倆饅頭換一個老婆,不是段子,人命不如一個紅薯
    小編認為這跟中國經歷過重大饑荒有關,縱觀古代史到近代史,中國總有那麼幾次饑荒搞得人餓死一片,就算有倖存的人那也是形如枯槁。 山西人以為乾旱很快就會過去,可怕什麼就來什麼,乾旱持續到第二年還沒有緩解,山西人沒有吃的只能啃樹皮草根。1877年,華北乾旱不只是山西,還有直隸、山東、河南、陝西,這五個地方乾旱最嚴重,餓死了1300萬人。
  • 老照片: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
    1942年河南鬧饑荒,有些本事的人們都做火車跑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窮人們連飯都是吃不上,就連喝粥都是一種享受;【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孩子們遇到這種災難,簡直是太不幸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