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伯康62年入京反映四川大饑荒悲慘實情

2020-11-29 騰訊網

資料圖: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

「大躍進」帶來大災難

1960年,全國性的「大躍進」已經進行了三年,人們面臨的現實是,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當年的糧食產量已經下降到2870億斤,比「大躍進」前的1957年下降了26%,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四川的情況更加嚴重。從1959年到1961年,糧食年年大幅度減產,1961年的糧食產量已經下降到231億斤,比1958年的449億斤下降了218億斤,甚至比1949年還少收30億斤。可是,受全國政治氣候的影響,當時的西南局和四川省委主要領導仍繼續執行極「左」路線,對上浮誇虛報,隱瞞四川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在四川糧食大幅度減產的情況下繼續大量往省外調糧,僅1959年至1960年三年就外調157億斤,幾乎相當於前五年外調糧食的總數。就在他驕傲地宣稱四川外調糧食「居全國之冠」的同時,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農村卻大量餓死人,城市也普遍餓飯,老百姓怨聲載道。

1960年11月,按照中央「糾偏」的指示精神,時任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兼共青團重慶市委書記的廖伯康擔任了重慶整風整社工作團辦公室主任,負責與當時重慶所屬三個縣的工作團進行聯絡。

一大群在城裡指揮「大躍進」的幹部們,來到離自己並不遙遠的農村,所看到的情況觸目驚心。樹砍光了,房子拆來燒了,社員的很多東西都歸公了,為辦食堂甚至連社員的鍋灶也搬走了,家裡不準煮飯冒煙。長壽是當時重慶三個縣中的重災縣,1960年餓死人數以萬計,有些生產隊「到處家徒四壁,猶如豬圈,強壯勞力喪失,剩下孤兒寡母,令人慘不忍睹」。幹部們走進一戶「人家」,屋裡什麼也沒有:沒有床,沒有被褥,沒有鍋和灶臺,連房子都沒有了牆,用稀疏的包穀稈紮起的笆子擋不住冬天的寒風;屋裡只有一個用來到食堂去吃飯的破碗,一個空空如也的柜子。

工作組在農村認真傳達「十二條」(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指示精神,老百姓聽了「大幹部」們的話,都相信黨中央的政策始終是正確的,認為問題出在公社大隊的這些「歪嘴和尚」把「真經」給念歪了。於是,那些剛剛還在對社員們指手畫腳的社隊幹部們被揪上了臺,社員們就像當年控訴惡霸地主一樣,哭訴他們如何抄家搶糧、拆灶砸鍋,還將那些餓得不得不去莊稼地裡偷糧食的人捆綁吊打,致傷致殘,甚至逼死人命……一時間,社隊的幹部們被批鬥、撤職、抄家、逮捕,搞得殺氣騰騰。

為什麼那些執行上級指示最堅決的社隊,幹部們就越是顯得面目可憎可惡,生產就越糟糕?而那些執行上級指示時打了「折扣」的地方,情況反而還好一些。究竟是上級的方針政策錯了,還是基層幹部執行政策時發生了偏差?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工作團的許多幹部不得不對高調滿天的「大躍進」進行深入的思考。

向黨中央反映四川真實情況

由於中央「七千人大會」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1961年初到1962年上半年,全國的形勢逐漸有所好轉,可是四川餓死人的事卻還在繼續。

1961年五六月間,在重慶團市委機關中層以上幹部學習會上,大家對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坦蕩陳言。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蕭澤寬和市委候補委員、市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李止舟有時也到團市委來,同大家一起議論。會上有人提問:四川問題如此嚴重,餓死了那麼多人,中央知道不知道?

廖伯康說:根據我的判斷,中央不完全清楚。

團市委副書記於克書提出: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中央寫封信,反映一下情況?

廖伯康沒有直接回答,只是說安徽的問題開始很嚴重,蓋子揭不開,後來有人給毛主席寫了信,毛主席派人去一查,就把蓋子揭開了。

一聽這話,幾個副書記都積極贊成給中央寫信反映四川的情況,並公推於克書來寫,因為他擔任巴縣整風整社工作團副團長,比較了解農村的情況。不過,於克書最後下決心給毛澤東寫信,是在四川省委工作會議之後。他聽廖伯康說,在省委工作會上,重慶組提的意見全都被捂下來了,沒能反映到中央去,便決定給毛主席寫信。信的署名是「一個共產黨員」,沒有署真名。為防止查對筆跡、查出從哪裡寄的,這封信寫好後又請團市委打字員(是個啞巴)列印,並託人帶到武漢寄出。

1962年6月,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身為團中央委員的廖伯康同團中央候補委員於克書一道赴京參會。此前,廖伯康搜集了很多資料,想藉此機會,向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反映四川的嚴峻情況。

通過在團中央工作的老朋友遞信,耀邦同志決定單獨找廖伯康談一談。胡耀邦過去找地方來的同志了解情況,一般都帶有秘書、速記員和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這次他只是拿了厚厚的一摞稿紙和一大把削好的鉛筆,隻身來到廖伯康住的前門飯店。

令廖伯康沒想到的是,胡耀邦不僅將談話筆錄交給了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克實,由胡克實整理了一份簡報送到中央,還口頭向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兼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作了匯報。楊尚昆決定找廖伯康和於克書談話。為了「掩人耳目」,團中央以調廖伯康參加起草團中央全會文件的名義向小組請了假,於克書則是由團中央辦公廳通知小組,說要找他了解一些情況。入座後,尚昆同志首先打消廖的顧慮,要他講真話。

楊尚昆同志說:「又不是要你們來解決問題,只是要你們來反映情況,你們怕什麼?國務院辦公廳收到一位逃荒到陝西的四川人寫的一封信,題目是《一字一淚訴川情》,這封信把四川的悲慘狀況寫得非常具體,國務院辦公廳轉給了中央辦公廳。唉,我們看了也很震驚啊,還送給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看了。」尚昆同志提到中央辦公廳還收到一封信,這封信寫得很好,簡明扼要,只有兩頁半,明確提出四川的問題是沒有認真執行中央政策,是政策出了偏差造成的嚴重後果。廖伯康一聽,知道於克書寫的那封匿名信中央也收到了。

尚昆同志繼續說:「我們知道四川死人的情況嚴重,但詳情如何,得不到證實。我們要四川報,四川始終未報。我們找民政部問,四川情況如此嚴重,你們是管救濟的,那裡究竟死了多少人?民政部說是400萬,實際上他們是通過四川省民政廳報的,中央不相信。然後又找公安部,公安部是管戶口的,現在的糧票、布票、油票、肥皂、火柴等一切生活用品都同戶口掛鈎,死一個人就抹掉一個人,這個數字應該準確啊!公安部查的結果,當然也是通過四川省公安廳,說是800萬。中央依然不相信。但究竟死了多少人,中央不清楚。你說說,四川究竟死了多少人?」

廖伯康舉起一個指頭,說:「死了1000萬。」

「1000萬?你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是從省委正式文件上來的。」

「全國縣以上的文件都要送中央辦公廳,為什麼我不知道?」

廖伯康:「四川省委下發的一份文件注釋表明,1960年底的四川人口總數是6236萬,而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統計年鑑上1957年的四川人口是7215.7萬,兩數相減正好約為一千萬。這只是從文件上推算出的數字,實際上恐怕不止。」

「為什麼?」

廖伯康說:從1957年到1960年還有人口的自然增長數沒有包括進來,這還只是到1960年的數字,從1961年到1962年上半年,全國形勢都好轉了,四川卻還在餓死人。1961年底,江北縣還有人餓死;涪陵地區先後餓死了200多萬;1962年3月省委傳達「七千人大會」精神的時候,雅安地區滎經縣委書記說他那個縣的人餓死了一半,前任縣委書記姚青到任不到半年,就因為全縣餓死人太多被捕判刑。這份簡報剛剛發出就被收回去了,別說中央,就連四川的同志也不完全知道。雅安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恩,早在1959年就到滎經調查餓死人的情況,並寫成報告上報,結果被打成「三反分子」。根據這些情況估計,四川餓死的人,起碼比我推算的還要多出250萬!但我正式反映只說死了1000萬。

尚昆同志聽到這裡,一拍大腿說:「就是你這個數字!」說著吩咐秘書將書記處小會議室裡的一個保密櫃打開,從裡面拿出一個摺疊帳本式本子,打開看了一下,又說了一句:「就是你這個數字!」

尚昆同志說:「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什麼會死這麼多人?依你看,究竟在哪些政策、工作上出了問題?」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大饑荒四川餓死1000萬人
    ,四川發生的災難最大的莫過於1960年前的饑荒。那場持續三年的災難使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竟然非正常死亡1000萬人左右。那是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要不是一批敢於講真話的幹部衝破重重阻力向黨中央反映四川的真實情況,這場悲劇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然而,這批幹部卻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1960年向毛澤東告狀:四川餓死了1000萬人.事後被整慘了
    四川餓死了一千萬1962年6月,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身為團中央委員的廖伯康同團中央候補委員於克書一道赴京參會。此前,廖伯康收集了很多資料,想藉此機會,向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反映四川的嚴峻情況。廖伯康到了北京,原在重慶團市委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向洛新、陳家俊夫婦請他吃飯,曾德林、羅玉清夫婦作陪。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1960年春,四川各地農村已經傳出食堂斷炊、大量死人的可怕消息。李盛照以為他看到的情況只是當地執行政策不力所致。一回到家,他就拖著浮腫的雙腿、挺著孕婦般的肚子到各個生產隊調查,收集關於饑荒的民謠,完成了詩稿《憂心集》,輯錄了民謠《飢餓集》。他還寫了3篇報告:《愚蠢的錯誤,悲慘的惡果——成渝線飢餓、死亡調查》、《悲劇及收場之法》、《普遍飢餓引起的盜竊風》。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時任重慶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廖伯康說:省委書記李井泉住在重慶潘家坪招待所的時候,幾乎每天吃了晚飯先看電影,再打橋牌,或者先看戲再跳舞。看電影是專場,看戲是堂會。跳舞、打牌到凌晨再吃夜宵。在西安,大饑荒期間陝西非正常死亡人口為18.7萬人。之所以死亡人口少,人口學家曹樹基認為,可能與近百年來陝、晉發生過饑荒有關,這些地區民間重視、珍惜糧食,成功化解了政府的高壓。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劉少奇:大饑荒七分是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導讀]1961年的大饑荒劉少奇提出,三分自然災害七分人禍,對上下都是很震動。大會上,劉少奇做了3個小時的口頭報告,代表中央帶頭承認錯誤。毛澤東也做了檢討。這是建國後毛澤東的第一次公開檢討。解說: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接受了劉少奇等人的調查情況,他說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就一定要受懲罰,我們就是受懲罰,最近3年受了大懲罰,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也瘦了。1962年的1、2月間,建國後中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會議,七千人大會在京召開,中央向大會提交的報告,由劉少奇主持撰寫。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美國人拍攝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完照片後,雙腿哆嗦起來
    【逃荒的孩子】1942年底至1943年,河南地區發生了震驚國人的大饑荒。這一年的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遊兩岸地區蔓延開來,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期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 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
  • 人禍大於天災的越南大饑荒,令當地百姓不堪回首的1944年
    然而在76年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越南百姓卻遭受了他們人生中最為悲慘的年月。那一年越南當地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到處都是餓殍滿地,一片荒涼景象。回顧這場嚴重的災害,日軍的佔領和法國殖民者的不作為才是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一、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在二戰的陰雲籠罩在越南上空前,這個農業大國早在幾百年前成為了法國殖民者的熱土。
  • 劉少奇提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導讀]1961年的大饑荒劉少奇提出,三分自然災害七分人禍,對上下都是很震動。大會上,劉少奇做了3個小時的口頭報告,代表中央帶頭承認錯誤。毛澤東也做了檢討。這是建國後毛澤東的第一次公開檢討。解說: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接受了劉少奇等人的調查情況,他說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就一定要受懲罰,我們就是受懲罰,最近3年受了大懲罰,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也瘦了。1962年的1、2月間,建國後中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會議,七千人大會在京召開,中央向大會提交的報告,由劉少奇主持撰寫。
  • 回顧四川大饑荒「人吃人」 活人肉每斤賣一千二
    地裡的玉米  燒成一片大火  造成這人間慘劇的元兇,是從1930年起開始蔓延、至1936年進入高潮的川甘大饑荒。僅就四川地區而言,除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人口約3700餘萬。  有人說,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軍侵華這十年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而真實的情況卻與「黃金十年」的美譽截然相反。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更有人大膽推斷,民國時代,累計餓死的人口突破兩億大關!而爆發於1936-1937年,導致3700萬人受災的川甘大饑荒,僅是民國災荒歲月的一個悽慘片段而已。
  • 1942年饑荒的悲慘景象,真實照片看著令人心痛
    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兩季農作物絕收,之後又有蝗災肆虐,導致全省110個縣饑荒遍野。1942年大饑荒真實照片據不完全統計,當時1000萬人口的河南省,至少餓死300萬,沿隴海線逃荒的有300萬,沿途餓死、病死、凍死、扒火車摔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 1936年饑荒「人吃人」:活人肉比死人貴兩倍多
    1936,把縣長嚇瘋的川甘大饑荒  1936年,四川靖化縣長於竹君瘋了,他是被嚇瘋的!  地裡的玉米燒成一片大火  造成這人間慘劇的元兇,是從1930年起開始蔓延、至1936年進入高潮的川甘大饑荒。僅就四川地區而言,除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人口約3700餘萬。  有人說,1927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日軍侵華這十年間,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而真實的情況卻與「黃金十年」的美譽截然相反。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1959-1961 大饑荒
    第1頁: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 第2頁: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3頁:牛寨大隊的1960 第4頁: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第5頁: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劉洋碩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
  • 【歷史】民國共38年,就鬧了38年饑荒,無一日不饑荒,餓死2億人
    民國時期:(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人數不詳。(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
  • 李井泉三年困難主政四川向全國調了多少糧食
    毫無疑問,他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讚揚,卻失去了四川人民的信任。三年饑荒,四川外調糧食147億斤,確保了京、津、滬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糧食的供應,四川人民卻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生的權利被剝奪,活的資本被耗盡。他就是李井泉。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1942飢餓中國》圖書昨日(4日)在京首發。3000多裡重訪之路,記者採訪了200餘位事件親歷者,書中收錄了20餘位親歷者的講述和近50張目擊者照片,最大程度上還原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今年11月初,該系列紀實報導由中華書局編輯成書。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建說,這本書是河南商報和中華書局合作的結晶,也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出版集團合作的結晶。
  • 饑荒年間如何創造建設奇蹟
    那十個耗費巨資的項目恰恰是在中國開始經歷最悲慘的饑荒危機的時候。這個問題開始引起我的研究興趣,能不能把社會史和建築史聯繫起來,把國慶工程放在大躍進的語境裡探討,它是如何動員和組織的?如何通過設計、技術創新、人海戰術把它修出來?它與當時經濟政治形勢如何互動?這成為我的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