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縷玉衣價值不菲,為何盜墓賊只拿金絲,而不要玉片呢

2021-01-13 無敵紫荊

金縷玉衣,在漢代是皇族專用的物品。而他的製作材料,彰顯了金縷玉衣價值無窮。但是盜墓賊們對玉片卻不屑一顧,卻對金絲情有獨鍾。因為在他們眼裡,玉衣不過是一件垃圾,而且會給他們帶來晦氣。

關於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最開始,起源於東周時期。盛行於兩漢時期,到了三國曹魏時代曹丕認為勞民傷財,所以禁止以後再使用。

在古代金縷玉衣,也叫也叫「玉匣」、「玉柙」。在兩漢時期,只有皇帝和封王的皇族才能使用,即便是侯爺也不能僭越使用。比如海昏侯劉賀,雖然曾經也是皇帝和王,但是死的死後只是侯爺,因此他死了也只能用玉席,而不敢用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的主要作用是,皇帝王爺死後穿用的殮服。因為它的形狀如同人體一般,而且用金絲和玉片鑄造而成,因此被稱為「金縷玉衣」。

兩漢時期的人覺得,玉聚集天下靈氣,只要把人放在裡面就可以鞏固精氣。因此人的遺體放在裡面,就能保證遺體不會出現腐朽。最終能夠早日重生,因此在漢代金縷玉衣金貴無比。

金縷玉衣製作方法

金縷衣玉的製作,全部選取良好的玉片,以及純金拉直的金絲。隨後將玉片打磨,能夠合人體構造使用。最後再用金絲,將玉片一片片的穿起來。

看似簡單的金縷玉衣,卻又分為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再從內部看金縷玉衣的頭部分,又分為玉眼蓋、鼻塞。而金縷玉衣的下部分,又又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

最後再將這些部分用金絲玉片穿合完畢,就能夠成為一件完全契合人體的金縷玉衣。我國最出名的,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那件金縷玉衣。而這劉勝,就是劉備的祖宗!

為何盜墓賊不偷玉片,只要金絲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金縷玉衣不管是等級制度,還是製作材料,都是價值不菲的。然而我們現代考古工作者發現,那些被偷盜的金縷玉衣,金絲完全被偷走,只剩下散落一地的玉片。

這樣的奇怪現象,不由得讓所有人思考。難道盜墓賊不識貨,只要金不要玉。然而這在我看來,確實因為兩個原因絕定的。

金絲好處理,玉片不好處理

我們看金縷玉衣用什麼製作的,是用玉片和金絲。我們再看,玉片是已經打磨過的玉器,而金絲只是被拉直的金。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玉片已經是經過處理的玉石。而金絲可不一樣,不管怎麼拉它的成分都是純金。玉石經過處理變成玉片,而玉片就算偷出去,也無法在進行改變。

然而玉片的加工工藝,在兩漢時期只有皇家才能擁有。如果一個人拿個玉片去銷髒,根本就沒人敢買。因為朝廷知道了,在那個等級制度嚴格的年代,直接就被拉去砍頭了。

但是金絲可就不一樣了,金絲雖然被拉成一絲,可是金的可塑性很強。即便是成了金絲,只要用高溫就可以把它變成任何需要的形狀。

因此盜墓賊只拿金絲,就是因為它很容易處理。處理完以後,很容易就將它變換成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便不拿出去賣,也可以作為硬通貨,自己使用也是完全沒有問題。

因此從這一點看,金絲很容易處理,然而玉片已經定性,很難在轉手變成金錢。

古代人的迷信思想

眾所周知,古代因為科技的不發達,使得所有的人都相信「天地人神鬼」的迷信傳說。這一點即便是盜墓賊,也不會例外。

盜墓這項活動,本來就是破壞人陰宅的事情。這在古代看來,那可是會折損陽壽禍及子孫的行當。盜墓賊雖然愛財,但是也不是什麼東西都拿的。

就比如金縷玉衣上的玉片,那是用來遮擋遺體用的。基本上就是會沾染死人的晦氣,如果盜墓賊拿走了必然會受到墓主人的詛咒。這在盜墓賊看來,可是一點都不吉利的事情。

而金絲就不同了,它只是縫合玉片的線。遮蓋遺體,並不需要金絲的存在。因此盜墓賊就費心巴力的,把金絲一根根的抽出來。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件金縷玉衣的價值那是無窮的。然而盜墓賊只偷金絲不拿玉片,也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玉片被處理過,不容易出手轉換成金錢。一個不小心被朝廷知道,拿了就會抄家滅族。但是金絲就方便處理,很容易就變現了。

其次也是因為古代人迷信,認為玉片沾染了死人的晦氣。這在古代迷信的人看來,完全就是一件「髒東西」,因此他們不要。

相關焦點

  • 價值極高的金縷玉衣,古代盜墓賊拿金絲不拿玉片,這是什麼原因?
    大家好,我是逍遙小編,今天來和大家說說,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拿金縷玉衣只抽金絲而不拿玉片。「金縷玉衣」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工藝,是很值錢的陪葬品,正是因為它的珍貴,才讓許多盜墓賊盯上了它,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搶它,可是,盜墓賊也很奇怪,面對極值錢的金縷玉衣,為什麼只抽它的金絲,而不把它拿走呢?
  • 為什麼古代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只偷金絲不偷其玉片呢?
    金縷玉衣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工藝,是價值非常高的陪葬品,正是因為其貴重,才致使很多盜墓賊都盯上了它,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得到它,可是盜墓賊也十分奇怪,面對價值極高的金縷玉衣,為什麼只抽其金絲,卻不拿走玉片呢?
  • 價值上億的金縷玉衣,盜墓賊為何只抽走金絲,不要那昂貴的玉片?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很多小孩和女性喜歡戴玉,這可不只是為了裝飾,人們常說「人養玉,玉養人」,玉裡的礦物元素會被人體慢慢吸收,潤心肺,清胃火,明目養顏,對身體有好處;人長期戴玉又能滋養它,玉就越來越透亮。這些都有科學依據,並不是口空說的,中國古人早早就知道玉的好處,所以古代帝王為自己打造了「金縷玉衣」。
  •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我這一次來到天津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漢代金縷玉衣,它雖精美絕倫,卻也讓我充滿了疑惑,比如說它到底出土自哪裡?是誰的墓葬?何時被收藏至天津博物館?以上問題為何在館藏介紹中隻字不提?我仔細閱讀了這件金縷玉衣的介紹,這件玉衣原玉片數高達87%,經修復還原。
  • 劉勝的金縷玉衣背後,金屬加工技藝尚屬其次,石雕技術才是重點
    金縷玉衣由於青銅的出現及後來鐵的出現,人們開始用軟玉雕刻表示官階的玉片和玉帶,祭祀用品、器皿,胸針、腰帶墜、帽墜等飾物,以及璧。在中國,有著許多跟玉有關的美麗神話,如「月中兔」。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館藏中,原就有許多精美的玉制藝術品。1968年,又增添了考古人員從劉勝及其夫人的墓中發現的珍貴文物。相信熟悉歷史的各位都已猜到,這件文物便是1968年在中國河北滿城境內的漢代中山靖王墓中發掘出來的金縷玉衣。劉勝葬在從巖石上鑿成的墓室中,隨後用大塊石頭把墓室堵塞,再澆上熔化了的鐵水。為打開通往墓室的通道,考古人員不得不用炸藥炸開鐵牆。
  • 徐州博物館,館藏金縷玉衣,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為國家四A級景區,不久前,徐州博物館,剛剛被入選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可想而知,館內的文物,還是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比如,漢代時期的金鏤玉衣和銀鏤玉衣,凸顯徐州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博物館,絕大多數為古遺址或古墓葬科學發掘出土景區線路博物館為三層建築,可依次遊覽各個展館一樓依次遊覽古彭千秋及鄧永清收藏書法館二樓依次遊覽大漢氣象~漢家煙火~天工漢玉
  • 724件珍貴文物亮相國博 金縷玉衣竟腹部隆起?
    在本單元,觀眾可以看到爐形銅燈、豹形銅鎮、玉人、「竇綰」銅印等珍貴文物。第四單元「因山為葬」講述了劉勝和王后竇綰人生的最後歸宿——長眠於滿城陵山。依山開鑿的滿城陵山漢墓,屬於橫穴式的「崖墓」。這一單元則有載柩車構件、劉勝金縷玉衣、鑲玉漆棺上的玉璧和圭形玉飾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腹部隆起,造型奇特。有參觀者猜想:難道劉勝生前有「啤酒肚」?
  • 馬未都:「金縷玉衣」案過後,鑑寶專家就真的成了鑑寶「磚家」!
    馬未都:「金縷玉衣」案過後,鑑寶專家就真的成了鑑寶「磚家」! 信任,這個時常被提起的詞,卻又時常被忘記,很多人現在都不敢輕信他人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在利益至上的觀念裡,信任是可以隨時被丟掉的東西,有人說:信任又帶不來金錢,那信任還有什麼用?其實信用的作用可大了去了,馬未都對此就深有同感。
  • 古人相信玉石能使屍骨不朽 玉九竅塞的喪葬文化盛行
    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於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並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謂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於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於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綴玉片,或據五官之形裁製,或作隨意的幾何形。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類似本品的眼蓋,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縫綴於冥巾之上。殮玉制度到漢代臻於完備。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秦時虎符人俑,漢時青銅玉畫
    因為只消閉上雙眼,黑暗便不請自來。這宏大而又窅邈的黑色,在秦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說到此,就從那件通體青黑,並刻有錯金篆書銘文的「陽陵虎符」開始本期的觀展記錄吧!「陽陵虎符」一分為二,是古代帝王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左半符交給統兵將領,右半符由國君保存。調動軍隊時,國君派使臣前往軍中,把手中的半個兵符交予將帥,左右半符驗合之後,將帥就可號令三軍,發兵出徵了。
  • 古代盜墓賊無所不盜 唯獨對三個人的墳墓望而卻步
    古代中國,盜墓應該可以說是暴利的行業,你可以不用勞動,只需要進入陵墓或地下遺蹟盜取陪葬物品換取金錢。千百年來吸引著一批又一批追逐。為了實現自己的發財夢,這些盜墓賊無所不盜,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富豪商紳,出於對價值連城的陪葬品的覬覦,古代的盜墓賊往往很瘋狂,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富家權貴,誰的墓都敢挖。
  • 盜墓賊橫死於車上,竟然因此而發現面積相當於35個足球場的陵園
    兩具屍體的鞋底上都帶有不少泥土,這並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古代王侯墓葬專用的封泥——青膏泥。這一現象引起了當地警方的注意,也由此分析出,這可能是一個盜墓團夥。經過對車主信息的排查,警方很快拘捕了12人。據成員供述,車後座那具屍體竟然是赫赫有名的盜墓賊趙建新。原來,他們通過古籍發現了江蘇盱眙的大雲山有一座漢代的古墓。
  • 這種「玉」真的不值錢,千萬不要再買了!
    玉文化  玉,石之美者,古往今來,我們的生活和玉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最早玉是作為裝飾物出現的,並被賦予了美麗、高貴、優雅等內涵,人們喜歡玉,也喜歡用玉來形容美好的事物,這也是玉文化形成的基礎。  上古時期,先人信奉萬物有靈,認為玉是通神、祭神的靈物,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都是玉製品,古人以玉祭天地,祈禱風調雨順,四方平安。
  • 古代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竅,眼耳口鼻肛為八,還有一竅是啥?
    引言古代封建社會,古人相信人們死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所以對遺體會進行保護。為了防止精氣外洩,古人用會用金玉塞住逝者的九竅,這樣人不才會不腐不朽。在古人眼裡,玉器有著防腐的功能,所以一些皇親國戚和王公貴族在下葬的時候,都會用一些玉塞。
  • 古玉可以佩戴嗎?
    同樣玉字來歷也一樣,最鋒利的玉片才能割開老虎的皮毛,王字下面有一點,代表切割工具,也可能是最鋒利的玉器只有王才能擁有,所以叫王者之器或王者之佩。】在古代因玉器的美麗堅硬,被古人神話,古人把玉作為聯通神人天地的靈媒,認為美玉在陽光下可以透光,如同太陽般的正陽之物,一切邪惡陰毒必驅之。
  • 慈禧下葬用的金絲楠木棺材,後來卻發現是紅漆,溥儀羞於說出原因
    慈禧下葬用的金絲楠木棺材,為何會被塗上紅漆?溥儀羞於說出原因.其實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對於自己死後的陵墓,同樣也是看得很重的,他們一般在生前就會花非常多的資金和人力去參與到陵墓的修建工程。原因也很簡單,他們認為自己死後的陵墓,會對自己所統治的國家有著影響,同時對下葬時所用的冥器,自然也很講究,慈禧也一樣。
  • 古代皇帝去世後,遺體為何要擺放幾個月才安葬,屍體發臭了咋辦?
    屍體腐爛會產生大量的細菌,還伴隨著陣陣屍臭味,一般家庭早在這段時間就把屍體掩埋了,而古代皇帝駕崩後幾個月才埋,難道宮裡的人就不怕屍體腐爛嗎?    《周禮註疏》曾記載,宮裡負責殯葬的防腐官們會把皇帝屍體放在專門的藥酒裡浸泡一段時間,浸泡完之後,再用酒精塗抹一遍屍身,小到指甲縫都不要放過,這麼做是因為酒精能夠殺菌抑菌,使屍體腐爛過程變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