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位於皖蘇兩省三縣交界處的大雲山,曾是古代重鎮,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而此地盜墓猖獗,在警方破獲的一起盜墓案中,有四人離奇死於墓中,目前警方已確定盜墓賊是因為中了墓葬內的毒氣而死。
犯罪嫌疑人指認案發現場
盜墓賊在盜掘古墓時究竟遭遇了什麼而中毒致死?數月中,這群盜墓賊掘出一條深達十餘米、縱向延伸二十餘米的「L」型巷道,繞過大雲山山頂水塘是想通往哪裡?為何在同伴死亡後,團夥中的「河南幫」再次折返大雲山,他們鋌而走險究竟為了什麼?一個個謎團如層層迷霧,浸透著神秘而恐怖的氣息。
隨著案件的進展,謎團正逐個解開。
「風水寶地」
大雲山上有個「王侯」墓?
大雲山,位於皖蘇兩省三縣交界處的江蘇盱眙縣馬壩鎮境內。海拔高程不過數十米的大雲山卻是附近平原的制高點,緊靠著東陽古城。這裡自春秋戰國時期東陽善道隘線(南北重要的古道)上古鎮重邑,秦漢時,為東陽郡縣所在地,陳嬰曾為東陽令史。西漢時期,此地為南北文化交匯點,經濟文化繁盛,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
正因為在秦漢時期有著顯赫的歷史,大雲山以及附近也保留著戰國至秦漢兩個時代的大量古墓,葬地位於城址東南約700至800米,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這裡曾經出土的楚國郢爰、秦代銅權、漢代木刻星相圖、鳧形玉帶鉤等文物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甚至,有人將大雲山一帶的古墓群比喻為第二個馬王堆。然而,當地盜墓之風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愈加嚴重。盜墓賊在「要想富,先挖墓」的思想支配下,不惜鋌而走險。如今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說東陽,到東陽,東陽遍地是寶藏,自從出現盜墓賊,十墓被盜九墓光……」
那麼趙建新為何選擇在大雲山山頂盜掘古墓呢,那裡究竟藏著什麼?據張寅供述,趙曾告訴他們,山頂水塘下埋著的應該是一個王侯墓,他們用工具探出該墓主的棺槨就厚達1.5米。並且,這個趙建新口中的大墓因為位置特殊,又有水塘懸於其上,一直沒有被盜過。
19日,記者趕到了盜墓事發地——東陽大雲山山頂。當地群眾告訴記者,山頂是塊「風水寶地」,雖然海拔不高,但卻是視野裡的制高點,能俯瞰周圍整個平原。同時,山頂上還有一口水塘。至於水塘下是否藏有王侯墓,當地群眾有的表示不知道,有的則告訴記者,聽老人說起過,但是誰也沒挖過,無法確認。
拉幫結派
14人的盜墓團夥一年內形成
在張寅供述後,江蘇警方一派出所曾派民警去大雲山山頂查勘盜洞的位置,但是數人找尋半天都沒有發現盜洞。由此足見,該團夥盜墓是相當專業的。實際上,盜墓經驗豐富且又是當地人的趙建新一直堅信大雲山頂水塘下有大墓。但是多年來都苦於沒有資金,無法組織大規模的盜掘。2008年初,他找到了朋友毛衛星,並以承攬工程為名騙來了張寅和顧忠建。張、顧二人到江蘇盱眙後,趙建新找出種種藉口,聲稱「工程還有很長時間才開始,於其坐吃山空,不如找點事情賺錢。」
於是,趙建新有意組織張寅、顧忠建等人天天在賓館內觀看《探索發現》、《鑑寶》等涉及考古、古董的電視節目,邊看邊向他們解釋,盜墓是怎麼回事,盜得的古董如何處理會更加安全等等。發現兩人逐漸有了興趣,趙建新開始向他們介紹起了東陽的大雲山。不久,兩人便對工程失去了興趣,加入了趙建新的團夥。有了資金後援,趙建新找來了更加「專業」的「河南幫」四人,並另外邀集了數名江蘇金湖人。一個10人的團夥2008年4月便在大雲山頂開始了他們的盜寶美夢。
2008年6月間,東陽當地同為盜墓賊的「吳四」無意中發現了趙建新一夥的計劃。該團夥第一次盜墓就此擱淺。通過談判,在與「吳四」談好了分成及分工後,他們成功將東陽「吳四」等四人吸收入團夥。2008年11月16日,他們再次來到大雲山頂,第二次盜寶計劃開始實施。
「專業」團隊
裝備精良、分工精細
據介紹,這幫盜墓賊雖臨時糾合,但不僅裝備精良、分工明確,且相當「專業」。他們白天休息深夜工作。就作案工具來看,這群盜墓賊不僅有洛陽鏟、炸藥、鼓風機等專業工具,而且很懂如何拿捏「分寸」地使用炸藥。據天長公安局李國榮副大隊長介紹,這群盜墓賊每人發放了一個專用手機卡,保持單線聯繫,每日都有車上下接送。
14人團隊,自然會有明確的分工,四名最為專業的河南幫主要負責挖掘通往古墓的巷道。張寅、顧忠建等人負責站崗望風。其他人有的背土有的打雜,毛衛星則負責整個後勤。所有這些人的協調則依靠趙建新這個總指揮。分工明確後,他們每日深夜潛到大雲山山頂開始挖掘。挖掘結束後,這群人會用兩層厚厚的木板將巷道的洞口隱蔽好,防止坍塌、進水。據警方介紹,巷道洞口有兩層木板支撐,這群人在離開前會在木板上鋪上塑料布並且鋪上舊土、雜草,甚至還要「請」來山羊在上面踩踏、拉些糞便以掩飾洞口位置。每天工作結束後,這群人有的折回盱眙縣,有些則直接留宿在山腳下一戶單門獨戶的老農家。據老農介紹,這群人一直睡在他家的羊圈裡,白天根本見不到人,也聽不到說話。晚上何時出去自己也沒聽到過動靜。
從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1月4日凌晨,這夥人在這裡幹了近2個月,但是直至警方前來調查,當地群眾都不知道這夥人一直在秘密實施盜墓。
不為人知
「L」型盜墓隧道繞過山頂水塘
近2個月的時間裡,這夥盜墓賊究竟在大雲山頂留下了怎樣的工程?張登科告訴記者,他們留下了一個直徑1米左右,縱向深度十餘米,橫向長約二十餘米的隧道,這個隧道的形狀如橫臥的「L」。
據張寅供述,因為山頂有水塘,為了能抵達水塘下所謂的「王侯墓」,這群盜墓賊研製了周密的計劃。分析了土質以及第一次盜墓失敗的經驗後,他們選擇了東北角靠近後山的地方向下打洞,這樣方便背出並掩埋新土,同時遠離山路,不容易被發現。找準位置後,他們採用炸藥深入土層爆破等手段先挖出了一個直徑約1米,深達十餘米的豎井。認為豎井的深度足以超過水塘水深並抵禦塌方後,他們開始橫向挖掘。這夥人將事先準備好的繩梯固定在豎井上,並開始深入井底,如螞蟻搬家一般,一點點從隧道盡頭挖土。在這個過程中,這夥人又找來通風管道鋪設在隧道內,每次作業都有鼓風機向內吹風,以防止隧道內的人缺氧窒息。而隧道內挖出的新土也不會隨即丟棄,這群人找來編織袋,將挖出的新土運至通常村民無法抵達的後山傾倒填埋。
至1月4日凌晨事發前,這群人成功地挖出了隧道並安全繞過了山頂水塘,挖成了這條不為人知的盜墓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