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盜墓筆記》中,三叔憑藉一把洛陽鏟,探穴定位,一次次準確地探測到主墓室的位置。
現實版的《盜墓筆記》在溫州上演。4名古墓大盜,也自製了洛陽鏟,遊走在瑞安山林之間,盜竊了一座又一座的古墓。
昨天,據瑞安警方介紹,此案中他們追繳了一批初步鑑定為戰國、東晉、漢代的古文物,約20多件。
目前,涉嫌盜竊的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
盯上了刑部尚書的墓
早在今年1月中旬,寧波警方就接到報警,「東錢湖墓葬群」疑似被盜。
警方夜以繼日加強巡邏。果然,2月6日上午,餘天任墓前出現了一名形跡可疑的男子。
餘天任墓位於寧波東錢湖區高錢青雷山,墓主為南宋刑部尚書餘天任, 2011年1月被確認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經身份排查,男子姓方,48歲,可能是個「老土夫子」,2年前曾盜餘姚古墓群被當地警方記錄在冊。
隨後,民警在附近發現了方某的3名同夥,以及探杆、探頭、照明燈等物品。
4人承認自己正預謀盜竊古墓。
瑞安警方「雷霆行動」排查山林
瑞安市陶山地區,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古時出了不少名人。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於此,並因此得名。
經調查,該團夥在陶山一帶最為活躍,於是寧波警方聯合瑞安警方進行調查。
3月3日一早,一輛警車悄悄駛入寧波慈谿市橫河鎮子陵村。打開團夥成員黃某房間的一剎那,瑞安市民警驚呆了:
房間中央擺著一個「古董展示櫃」,裡面整整齊齊排列著一堆疑似出土文物,經清點共8件玉石掛件、5個帶有荷花圖案的瓷碟、1枚銅鏡、一隻夜壺及陶罐等陶瓷器。
鑑於案情重大,瑞安警方展開「雷霆行動」。 3月6日,4名犯罪嫌疑人羈押到瑞安市看守所,但對自己的盜竊「歷史」緘口不言。
必須掌握切實的證據。於是,專案組遍訪深山古墓,深入山林查找是否有盜墓痕跡。
在錦湖街道後垟村大墳山,一座新開挖的古墓終於撬開了他們的嘴巴。
據交代,4人在瑞安境內多次盜竊古墓。他們現場指認了3座山上的數座被盜古墓。
4人還有去過洞頭、蒼南、甌海等地盜墓的嫌疑,案件仍在偵查。
鑑於古物眾多、稀有,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託溫州的文物專家趕到瑞安鑑定。
3月19日上午,瑞安市公安局陶山派出所民警和文物專家來到錦湖街道後垟村大墳山,4名犯罪嫌疑人曾在這裡挖出「銅鏡」。
古墓的覆土已經被挖開,墓頂磚塊紋路精美。
「從挖掘出來的文物及墓磚來判斷,不同時期的墓的磚塊花紋都不一樣,有些墓磚上會有圖形和文字,有些墓磚上可能還會有工匠的名字或時間。」
瑞安市文物館文保部工作人員萬錫春說,根據古墓磚塊紋路以及陶製碗,可以初步判斷,該古墓建於距今約1600多年的晉朝,應是當時民間傳統的孔穴墳。
昨天,據溫州市文物局文物處王處長介紹,他們正在對涉案文物登記整理,鑑定結果這兩天就可以出來了。
用「洛陽鏟」探測墓穴位置
4名團夥成員都是慈谿人,各有分工。
50歲的王某原是知名企業的維修工,月薪5000多元,但為父治病需要大筆錢。他是半路出家,主要承擔挖掘、搬運工作。
方某是「盜墓高手」,少了他不行;44歲的郭某則對瑞安比較熟悉。
他們自製了「洛陽鏟」。在盜墓小說裡,「洛陽鏟」是盜墓賊最得力的工具,一端圓柱形,可以不斷接管子,使用時能插入地面20多米深的地方。通過鏟子帶出的泥土,從而判斷出地下有無古代墓葬。「洛陽鏟」也被考古界廣泛應用。
王某說:「古人重視風水,講究『黃天厚土』,所以選擇墓地,多偏向風水寶地。」
王某講了他們尋找古墓的經驗之談:找圓形的山,朝南的半山腰上,樹木茂盛,石頭少土層厚。
「我們把鏟子插進土裡,如果土層厚,把鏟子拔出來看看差不多就行了。」郭某說。
可能4人的經驗還不夠,十墓九空,「失敗率」挺高的,但他們還是找到了不少古物。古物的價格他們也不在行,有一塊銅鏡1000多元錢就脫手了。
「這些人胡亂倒騰,粗暴挖掘。」萬錫春說,這些文物都是上千年傳下來的,盜墓者極有可能破壞的就是無價之寶。
都市快報 通訊員 蔡雄磊 記者 甘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