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叫大年夜或者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到了子夜,辭舊迎新,春節降臨。
除夕宴,又稱「年夜飯」,北方有「更年餃子萬萬順」,南方有「百事順遂年年高」,再加上全魚、肉圓、嫩雞、肥鴨、燒滷、湯羹、金銀米飯、棗慄諸果,洋洋灑灑10多盤碗,象徵「和和美美」、「團團圓圓」、「年年有餘」、「歲歲平安」。
「年年有餘」就在「魚」這道菜裡面。
大江南北,各地的魚,各地的講究,但是都蘊含著「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大都為討個口彩,有的地方,講究魚的完整,認為完美富裕,一整年都吉祥如意;有的地方將魚剁成塊塊,就是「歲歲(碎碎)有魚」,年年都有餘,但是吃魚嘛,關鍵還是在「鮮活」。
俗話說:正月塘鯉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體,四月鰣魚味正美,五月白魚吃肚皮,六月鯿魚鮮如雞,七月鰻鱺加油燜,八月斑魚要吃肝,九月鯽魚紅燒肉,十月草魚打牙祭,十一月胖頭魚吃頭,十二月青魚只吃尾。魚吃的就是一個鮮味,活魚才能活鮮。
這麼說正月吃鯉魚?可現代人大多將鯉魚作為觀賞,有個地方不一樣,是潮州。聽老人家說在那兒過年一定要喝「酸梅鯉魚湯」,這可是一道快要失傳的菜吶。吃魚肉倒是其次,著重吃的是爽爽脆脆的魚子,魚子越多,彩頭越好。魚肉燉得老一點,這湯既酸甜又鮮美。
山東人喜歡吃「溜」菜,要有過年的「老味道」,一定要吃「溜魚塊」。提前把食材炸好之後,放在一邊,等人到齊了之後,再進鍋「溜」,能夠保證菜還是熱氣騰騰的。
魚,最好用刺少的,比如鯰魚、青魚,做法其實也不難,喜歡「溜菜」的小夥伴可以試一下下面的菜譜。
食材:魚柳、薑片、澱粉、八角、植物油、料酒、醬油、糖、蔥、薑末
步驟:
1)如果覺得片魚不太好做,就請賣魚的師傅弄好得到方形魚塊。
2)在魚塊中撒些胡椒粉,加入薑片,倒入適量料酒,抓抓勻,這個步驟主要可以幫助去除魚腥。
3)炸之前再加入幾勺澱粉,再抓抓勻,這樣魚塊表面就有了粘稠感。
4)油鍋燒熱,七成油溫的時候,也就是拿個筷子放進去,油的氣泡非常密集而且鍋的上方油煙比較明顯。加入魚塊,炸第一遍,等到魚表皮變硬,撈出控油。
5)當油燒至八成熱240℃,青煙直冒,再次放入魚塊,炸第二遍,魚的表皮更加酥脆,而內部也已經熟透。等到魚塊表面變得金黃,撈出來備用。
6)鍋裡倒入適量油,爆香蔥姜,加入八角,香味出來後倒入適量醬油和白糖快速翻炒勻。
7)倒入魚塊和用等比例澱粉和水和成的芡汁,拌勻。
8)開大火收汁,翻炒均勻,魚塊就變得油亮亮啦,開吃。
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遊泳》中寫道「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這詞中其實就可有兩道有名的年節宴席魚菜。
「遼參蔥燒長江鮰魚」主要是將長江鮰魚殺好洗乾淨,然後開水燙皮,刮去表皮的粘液以及蔥姜去腥,砂鍋中再放入漲發好的遼參和豬油,加水得到奶湯,最後用鹽、老抽、蠔油,糖色調味,收芡淋油裝盤。想像一下這口味,細膩膩的魚肉,柔韌韌的遼參,鹹鹹鮮鮮,營養亦甚高啊。
還有一道「開屏武昌魚」,很有名,幾乎年年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都能看到「孔雀之靈」楊麗萍的大作,鯿魚就在餐桌上開屏,一個美得不食人間煙火,一個因為人間煙火而更美更鮮。
鯿魚和鱸魚都可以,但是鯿魚更扁一點,做起來更好看,一般可以選擇小一點的來蒸,不用太大,600克的就很不錯,肉質細嫩,容易入味。
《紅樓夢》中第五十三回記載了極其經典的除夕的合歡宴。
「祭祀宗祠完畢,賈母坐了正座,男一起,女一起,分別行禮,然後在賈母左右順序歸座。接著是兩府男女、小廝、丫鬟按照差役上、中、下行禮。禮畢,分發壓歲錢和荷包,金銀錁等物,再擺上合歡宴,坐序仍是男東女西分依長幼。宴席上必有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4樣;有時還有金銀米炊飯,上綴松枝、金錢、棗慄、龍眼等物,以取吉利。」
這氣派,這環節,誒,魚呢?我的魚呢?
其實在合歡宴之前,各莊各派都會進貢,各種吃喝玩樂相關的奇珍異寶一一敬上。其中所列的「鱘鰉魚」,具有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淡水魚王」的美稱,連它的軟骨也有「龍筋」的俗稱,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在2012年已經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現在是2021年,這動輒上百上千斤的古代「皇室貢品」,啊,我的下巴!
好啦,今天先聊到這兒吧。想要知道更多有趣實用的營養美味,快來關注「不負美食好時光」吧,歡迎點讚留言探討,謝謝!
本文為「不負美食好時光」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取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