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者,生於無極也

2021-01-17 就這樣遇見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身法不論大身法轉關或小身法過角,以靈動敏捷為尚。」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

「妙機本是從心發。」

「問:運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算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算下,襠即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而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運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遊,以俟其自至則得矣。」

「一片靈機寫太和,全憑方寸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無往不宜。」

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動靜循環,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一開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洩化機,縱使六子俱巧舌,也難描寫雪花飛。」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闢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之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

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纏法。」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

3、輕靈圓轉,中氣貫足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唯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氣行之,無往不宜。」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地,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不朋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外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這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最後,小編溫馨提醒,擁有一個好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工作的同時別忘記愛護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要時刻保持好心情呦,愛你更關注你的健康,喜歡就關注我,我會做最溫暖的貼心暖寶寶喔

相關焦點

  • 論丹道、太極與無極
    「無極」這個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復歸於無極。」《莊子·在宥》:「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淮南子·要略》:「終而復始,轉於無極。」《肇論》:「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於無極。」《莊子·逍遙遊》之「無何有之鄉」亦是對「無極」的描繪。 「無極」有四種狀態。《列子·天瑞篇》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 養生需守混沌竅,太極原生無極中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是天地人萬物之通理,內含陰陽、剛柔、動靜、奇偶、雌雄,由一變二,二變四,四而變八,八八而又六十四,從而千變萬化,無所不包,無所不有。那麼在太極之先的無極又是什麼意思呢?
  • 無極、太極、兩儀:世界從無到有
    無極「無極」一詞,最早見於《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什麼是無極的狀態呢?無極狀態代表的是宇宙尚未形成之前的一片虛空,相對哲學而言,無極則是太極產生的地方,它無形無相,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以至於「無名可指」,但卻可以派生出萬物的本體,是萬物的歸屬和依據,它比太極還要原始,可以將它稱為是終極之「道」,相對於精氣學說面言,無極狀態則代表原始、最初的元氣。而風水學極其重視的生氣,也稱為一無之氣,其實正是這太極狀態。
  • 練太極,先要練無極,由無極入門生太極
    點擊上方關注【混元太極講堂】,樂享太極人生作者 潘厚成無極樁簡介「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式是太極拳第一式;無極樁是太極樁第一樁;無極樁功是太極內功第一功。馮公志強先生說:練拳須從無極始;太極原生無極中;任何功法都來自無極。
  • 「道家術語」什麼是太極?什麼是無極?二者有什麼異同?
    什麼是太極?什麼是太極?太極,指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狀態。《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的最高處。《莊子·大宗師》:「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或指天地的本體。
  • 萬物皆有靈,無極生太極,什麼是無極?
    無極一詞,首見於《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裡談到的「無極」,指的是恢復到宇宙最原始,無形無象的本體狀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的「道」、「無」指的也是無極。
  • 朱子的智慧:(一)「無極而太極」
    又認為先秦儒家舊典都只講「太極」而不講「無極」,「無極」出於老氏,正是反儒家中庸之學的異端邪說,因此以「無極而太極」作為儒家思想體系的基礎,正是背離了孔孟道統之傳。況且如解「太極」為「天理」,則在「天理」的圓滿規定中不必附加「無極」以修飾,所以言「無極而太極」無異於疊床架屋,由此否定「無極而太極」為周敦頤擬定的最終文本。
  • 無極生太極:易學中的無極,是不是「0」
    無極生太極:易學中的無極,是不是"0"在回答《易經》中的「無極」是不是0前,」源易緣「和大家一起先了解"無極「的概念!《易傳·繫辭上傳》的第11章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無極」生「太極」練拳之捷徑
    訣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渾然未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造。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清氣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
  • 理學篇之無極而太極
    (四)無極而太極周敦頤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他的學說卻是永恆的,他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他所開創的中國唯一一個哲學體系——理學,周子理學在宋、元、明、清四朝乃至今日都備受推崇,那麼這個理學思想又有什麼獨到之處呢?說到理學,不得不先介紹一下理學誕生前的中國哲學背景。
  • 無極而太極是為道
    而在金嶽霖看來,這種關係體現為「道」的「無極而太極」的運動,這一運動就是現實的歷程。什麼是「無極而太極」呢?所謂「無極」,是指「道」的「無始底極限」。無論把任何有量的時間作為「道」的開始,總有在此時間之前的「道」,「道」雖無有量的開始,卻有無量地推上去的極限。這個極限就叫「無極」。「無極」是「道」的以往無窮的極限。因此,「無極」是未開的混沌,是萬物之所從生。「無極非能而近乎能」。
  • 無極生太極 無極乃是道家養生修煉的歸屬
    現存的武當道家傳統的無極功法主要有:道教活骨氣功、五行氣功、道門八段錦、丹田調吸聚氣樁、混元樁、太極引勁樁、道教傳統養生氣功、靜坐等功法。一、道家的「無極」與「太極」思想1.「無極」即「道」「無極」一詞,最早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提出用無極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
  • 陳凱歌《無極》—愛與欺騙,無極而太極
    「我要給你另一次選擇的機會,生命可以從頭來,就像時光可以逆轉」—這是「奴隸」崑崙最後抱著傾城飛往無極的世界而說的。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無極是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說辭,而陳凱歌在這部電影裡向我們詮釋了陳凱歌認為的無極世界,滿神是世界的主宰,來自於無極世界,卻又幹涉太極世界,她憐憫年幼而無父無母的傾城去找死人的饅頭充飢,首次出現在傾城的面前就給了傾城一道選擇題,是生還是死?選擇生有驚喜禮包贈送—成為太極世界傾國傾城的傾城,條件就是得不到別人的真愛,即使得到很快也會失去在是否得到真愛的面前,傾城毅然選擇了後者。
  • 「禪院百科」無極、太極、八卦
    目 錄宇宙誕生之前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就是上帝「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關「無極」的理解難點其他宇宙誕生之前為「無極」「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等等,等等。若不清楚宇宙的起源,就難以理解以上「佛法」,若能充分理解以上「非佛法」,就可以知曉宇宙的起源。一切誕生之前都在「無極」中,所以「無極」是有。我們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個事例來想像「無極」中的空間。唐僧師徒誤入小雷音寺,孫悟空被妖王的金鐃合在中間,這個金鐃的空間有多大或多小呢?
  • 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
    3.什麼是太極,太極如何分兩儀?「一禪君」經常和朋友們說,人生在世,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話怎麼理解?通俗的講,就是決定我們這一生會過的怎麼樣的因素,排第一的是「命」,命主要指的就是我們的出身,是王思聰呢?還是瀟灑哥?
  • 從《周易》:易有太極到《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談思想的演變
    《周易》的《繫辭》中提到先秦時期人們關於宇宙生成與結構的設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周易》並沒有對此展開深入的論述。漢唐以來許多學者大多認為「太極」是宇宙起源之處「元氣」未分的混沌狀態,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或者是魏晉時期王弼提出的「無」。宋代初期則有人把它說成是「一」,也就是「元氣」,說: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 無極而太極——中國古代哲學超前的宇宙觀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極而太極」。本來是一句哲學思想,但是現代的太空科學家傾向以「無極」解釋宇宙的起源。這龐大的黑能量,恰好與中國北宋時期周濂溪(即周敦頤)的「無極」不謀而合。在周濓溪的《太極圖說》的第一的話就是「無極而太極」,太極起動後就有陰陽兩儀。隨後,他又加入了水火土金木等五行,於是萬物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了。但當時的科學並不發達,僅僅用此平淡的描述而將宇宙初始到萬物生長的情況用了一百二十多字簡單地概括而已,他並沒有任何的推測,也沒有捏造出任何的神話故事。
  • 究竟什麼是「無極而太極」?
    一直要到周敦頤的出現,他的名篇《太極圖說》是宋朝儒家解決終極問題的第一個偉大成果。《近思錄》之所以把《太極圖說》放在首卷第一篇,也正是這樣的考慮,這是在宣告:儒家不但有道德信條,更有終極真理作為依託。也正是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才將儒學從懸崖邊拉了回來,逐漸發展成為壟斷中國人思想的官方學說。
  • 八字命理推斷命運時與無極、太極都有哪些關聯?
    根據中國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本源為道,恍恍惚惚,混沌狀態,道的本體為無極,而混沌狀態被則太極,兩者實是一物。無極,乃是太極得以彰顯的境界狀態, 而太極,則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易經》上說:「無極而太極,太 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陰陽已分,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萬物由此化生。
  • 太極拳明理篇之無極生太極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文化人、讀書人都會去練太極拳,都能把太極拳練好,但是了解太極文化肯定能有助於習練者把太極拳練得更好,更能夠舉一反三、提升領悟力。有志於探索太極之秘境者,的確可以把學習英語的時間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古文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裡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把太極文化設定為了太極拳的總綱領。無極生太極,太極來自於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