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身法不論大身法轉關或小身法過角,以靈動敏捷為尚。」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
「妙機本是從心發。」
「問:運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算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算下,襠即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而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運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遊,以俟其自至則得矣。」
「一片靈機寫太和,全憑方寸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無往不宜。」
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動靜循環,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一開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洩化機,縱使六子俱巧舌,也難描寫雪花飛。」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闢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之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
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纏法。」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
3、輕靈圓轉,中氣貫足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唯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氣行之,無往不宜。」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地,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不朋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外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這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最後,小編溫馨提醒,擁有一個好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工作的同時別忘記愛護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要時刻保持好心情呦,愛你更關注你的健康,喜歡就關注我,我會做最溫暖的貼心暖寶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