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位舉人姜唐佐故裡國社村 意「國家社稷」

2021-01-11 環京津新聞網

俯瞰澄邁老城鎮國社村。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位于澄邁老城封平約亭裡的《封平合都賓興捐貲碑》上有姜元熹、姜唐佐伯侄二人的名字。 陳耿 攝

姜唐佐大伯父姜元熹的墳墓和墓碑。 陳耿 攝

裡弄乾淨整潔,石屋錯落有致,榨糖的石碾、拴牛的石柱、磨米的石磨散布在房前屋後,一切看上去都有著明顯的農耕文明痕跡。這樣的古村落,在日益工業化、城鎮化的當下,已經不多見。

這就是位于澄邁縣老城鎮國社嶺下的國社村,至今已有將近900年的歷史,是海南姜姓的主要聚落之一,是姜氏走向島內多地的始發站,也是蘇東坡學生薑唐佐的故裡。

為蔥蘢林木所環抱的國社村,村民全都姓姜,村口有座姜氏宗祠,門聯是:「瓊島呈紫氣,滄海何曾斷地脈;羊城潑翰墨,白袍端合破天荒。」

一代文豪蘇東坡,1097年被貶海南,在當地講學時,教化日興,從遊弟子眾多,其中姜唐佐尤被重視,蘇東坡曾預言姜唐佐必定登科,並贈詩半首:「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後來,姜唐佐果然中舉,成為海南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舉人。

這座姜氏祠堂,為何把蘇東坡這兩句吟誦千年的詩句嵌入對聯當中?這個姜姓小村落,又與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這些歷史細節,一直鮮為人知。

姜氏一族 北宋登島

國社嶺是一座海拔約七八十米的小山丘,嶺上種植著荔枝、榕樹、芒果、菠蘿蜜等熱帶樹木,幾棟遺留下來的火山巖石老屋掩映在樹蔭之間,村口前的金馬大道車來車往,繞過山嶺後就是熙熙攘攘的馬村港,在開發熱潮迭起的老城,靜謐的國社嶺別有一番風味。

「國社村是海南姜姓始祖遷徙定居的村莊,村莊始祖從北宋時期登島定居在此已經有近900年的歷史。」國社村八旬老人姜維民曾是老城中學校長和海南中學總務,退休後搬回家鄉生活,潛心研究宗譜,關心村莊發展,對家族來源熟稔在心。

《姜氏族譜·修唐姜唐佐公配祭序》記載:姜氏過瓊始祖姜元熹、姜元勲、姜元韶三兄弟在慶曆年間(1041—1048年)因躲避禍亂離開家鄉福建,南下到瓊州定居在當時的鳳凰山嶺,因姜氏一族獨尊儒術,故取名儒姜村。姜氏後人感皇恩浩蕩,登山遙望中原,心懷國家社稷,改鳳凰山嶺為國社嶺,遷居到嶺頭東邊,易名為國社村。

雖遠渡瓊崖,落戶在偏遠的海南,但姜氏家族牢記「先讀聖賢書,後幹國家事」的家訓,注重文化開拓,提倡子孫讀書報效家國。

按照姜維民考證姜氏族譜後得出的說法,姜氏三兄弟在儒姜村定居後,依舊孜孜不倦,潛心讀書。尤其是最小的兄弟姜元韶潛心讀書,後考選為拔貢生,被授任瓊山縣候選儒學教諭,舉家搬到瓊山白沙村(今海甸島白沙門一帶),後來在那裡定居。姜唐佐是姜元韶的兒子,他跟隨父親來到儒學興盛之地瓊山,在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下長大,這也是在後來的《瓊州府志》《瓊山縣誌》等方志中,姜唐佐被稱為瓊山人的緣由。

姜唐佐的大伯姜元熹是進士,曾任鎮江太守;二伯姜元勲是監生,生父也是貢生,老城姜氏一族可謂是書香門第。姜唐佐天資聰穎,好學不倦,從遊於蘇東坡期間,其才華與勤勉得到坡翁賞識,於是有了贈詩勉勵的佳話。

1100年,蘇東坡遇赦北歸,姜唐佐謹記恩師勉勵,遊學廣州,登鄉薦中舉人,成為見之史載的海南第一位舉人。據湖南、江西的《姜氏族譜》記載,姜唐佐後來又經殿試被賜進士,這對於當時的海南而言,無疑是「破天荒」。

石碑上的姜家伯侄

近900年來,姜氏後人從老城逐漸向臨高、儋州、海口、瓊海、三亞等市縣遷移繁衍,他們不忘尋根問祖,每年清明節期間,都有人來到國社村的姜氏祠堂,祭拜先祖,重溫家族故事。

在國社村的姜氏宗祠內,供著姜氏列祖的神位,姜唐佐的牌位也位列其中。姜唐佐是海南第一位舉人,是姜氏家族的榮光,但由於姜唐佐登科之後到內地當官,後人與海南失去聯繫,因此在海南的姜氏族譜中,有關姜唐佐的相關記載並不多。

這樣一位聲名赫赫的先祖,他在海南留下了多少故事,他中舉登科之後,與自己的家鄉還有無聯繫?這些都是姜氏後代們渴望知道的歷史,但無奈歲月漫漫,能夠尋找到的史料有限,姜唐佐的蹤跡也成為了姜氏家族之謎。

2003年期間,愛好探尋古蹟的姜維民,在距國社村僅三四公裡的古蹟封平約亭,發現了一塊《封平合都賓興捐貲碑》,在捐款人名單中,排在首位的是國社村,其中「進士姜元熹」和「賜進士唐佐」的名字赫然入目,就排在第一、第二位,讓他驚喜不已。「這塊牌匾,不正是姜唐佐與國社村有淵源的佐證嗎?」

封平約亭始建於1722年清代,是封平都議事的場所。 因其地處驛道,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物流繁盛形成了市集。在這樣的議事商業場所,樹立著許多記錄市場管理、捐資助學、眾議凡例等等內容的碑刻。

「這塊石碑,對於我們姜氏後代來說,意義深遠,證明我們姜氏向來有重視教育、熱心公益的傳統,我們重視家族榮譽,為家族名人自豪。」國社村村民姜深說,經村民聚首商議,他們已經向有關部門申請,打算捐資臨摹這塊碑刻,將臨摹的碑刻放置在國社村,讓姜氏後人銘記這段歷史。

由於姜唐佐登科後,赴京就任後留在內地,他進京前在海南曾有一段婚姻,但妻子沒有生育。為探知姜唐佐後人情況,80多歲高齡的姜維民還自學了電腦,通過網絡聯繫全國各地的姜氏宗親,並參加廈門、泉州、福州、鄭州等地組織的姜氏宗親聯誼活動,散播尋找姜唐佐後裔的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廈門、泉州參加宗親聯誼活動時,姜維民遇到一位名為姜泉水的姜氏後人,得知他的先祖名為姜君弼,而君弼正是姜唐佐的字,從此國社村村民才得知,原來渡瓊二世祖姜唐佐在賜進士後就任殿中侍御史,後辭官返回福建原籍,續娶都總管王元定之女,生琬、琰、理三子,如今姜唐佐的後裔散居在湖南、江西等地。

講好古村故事

尋根問祖,宗親聯誼,是一種文化上的自覺。

同時過著鄉村和城市生活的姜維民認為,記錄家族淵源,發揚先人遺風以激勵後人,是親情的傳承,也是文明的延續。姜維民退休後,一直致力於修訂姜氏族譜,他不顧年事已高,飛往全國各地,參加姜氏族人聚會,尋覓姜唐佐的後人,講述姜氏家族故事。

歷經滄桑的國社村,不少人已遷居海口市區和周邊鄉鎮墟市。村裡的老屋,已經開始衰敗沒落。

「國社村是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的祖籍地,有文化淵源,又保存有古屋、古樹,我們希望村莊能以古村的身份存留下來,而不是隨著開發的浪潮而消失。」姜維民退休以來,一直致力於國社村乃至老城鎮的文化公益事業,為的就是能保護當地的文化古蹟,講述好當地的文化故事。

歲月滄桑,風吹雨打,封平約亭賓興石碑上的文字雖然已經逐漸模糊難辨,但包括姜唐佐在內的先人捐資助學的義舉仍被銘記,深挖國社村歷史淵源、講好蘇東坡與姜唐佐的故事,定能增加當地的文化厚重感。

相關焦點

  • 海南首位舉人姜唐佐故裡國社村取意「國家社稷」
    這就是位于澄邁縣老城鎮國社嶺下的國社村,至今已有將近900年的歷史,是海南姜姓的主要聚落之一,是姜氏走向島內多地的始發站,也是蘇東坡學生薑唐佐的故裡。  為蔥蘢林木所環抱的國社村,村民全都姓姜,村口有座姜氏宗祠,門聯是:「瓊島呈紫氣,滄海何曾斷地脈;羊城潑翰墨,白袍端合破天荒。」
  • 國家為什麼又稱為「社稷」?
    古代的君王為祈求國土平安,五穀豐登,每年都要舉行祭祀社稷大典,因此久而久之,社稷就成了國家的象徵。
  • 社稷:國家的象徵
    有人問,「社稷」是什麼意思?要問「社稷」是什麼意思?我認為,首先先要搞清楚,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古人把國家稱為江山社稷。「社稷」是「社」和「稷」的合稱。「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穀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也與社日活動有關。根據《周禮·考工記》:「社稷」壇設於王宮之右,與設於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
  • 為何將國家稱作「江山社稷」?
    我們經常會在文學書籍、影視作品中看到「江山社稷」一詞,它常常用來指代「國家」。但是你知道「江山社稷」為何會有這樣的寓意嗎?它的來源和本意指的又是什麼呢?本期的「國學茶館」,我們一起來仔細研讀「江山社稷」這個莊嚴大氣的「國家」代名詞。
  • 【微也足道】為何將國家稱為"社稷"?
    在古代,人們往往稱國家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勢地貌代指國家版圖,那麼社稷又是什麼呢?  《詩經·載芟》序中說:「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是說這首詩是春天播種前向社稷祈禱豐收時唱的歌。《詩經·良耜》序中說:「秋報社稷也」,是說這首詩是秋天收穫後向社稷表達感謝而唱的歌。社、稷分別指土地神和穀物神。  《風俗通義·祀典》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風俗通義》裡解釋社為土地神,說土地太過廣大,人們要感謝土地滋生萬物的恩情,沒有地方可以祭祀,於是就把土堆起來稱為「社」,以其代表土地接受祭祀。
  • 【國家政治】「社稷」一詞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含義】一、「社稷」最初指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漢書·高帝紀下》:「又加惠於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二、後來用「社稷」來指國家。《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韓非子·難一》:「晉陽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 長知識 | 「社稷」為何指代國家?
    自西周時期起,社神與穀神被人們合稱「社稷」,分別在社壇和稷壇祭祀。後來社壇和稷壇合併為社稷壇,對社神與穀神一併祭祀。社稷壇位皇宮之右,與皇宮之左的宗廟相對,同為國家祭祀重地。因古代帝王經常在社稷壇祈求國家太平,五穀豐登,故「社稷」一詞就逐漸成為了國家的象徵。如《孟子·盡心下》中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魁匾額背後的歷史風雲
    這塊清代文魁匾額是筆者在海口市的一家古玩店鋪發現的,它製作於清代鹹豐戊午年(1858年),距今159年,系店主葉世健的高祖葉晃佩考取舉人後所立,屬功名類匾額。  文魁匾額現海口  這塊清鹹豐文魁匾額素潔,無邊框,無紋飾。整匾獨板一塊,材質為坤甸木,海南俗稱黑鹽木。
  • 稷——社稷指國家,領域稷代表!
    稷——社稷指國家,領域稷代表! 飲食文化 稷別名粢米、傺米、糜子米。稷脫殼後即為高粱米。顏色有紅、白之分:紅者又稱為酒高粱,主要用於釀酒;白者用於食用。
  • 暨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動員會
    3月10日上午,新鄭市召開2018年度總結表彰暨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動員大會,表彰2018年各個行業、各條戰線上湧現出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對2019年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開啟新鄭高質量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新局面。
  • 為什麼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要胸懷「社稷」?
    《書經·太甲上》:「社稷宗廟,罔不祇肅。」「稷」還有一個意思是官員,在古代是主管農業的官,稱「稷」取五穀之神的意思。《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正」是「長」的意思。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穀神。《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祈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 江山社稷,」社稷「究竟是什麼?
    社稷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權的代稱和象徵,也是與古代國家與科學技術有關的保護神。古代的「社」字,就是指社神。《說文》的解釋是「地主也」,是指土地的主宰。其主宰的土地,可以是普天下的,也可以是一個地區的。所以天子有自己的社神;各個諸侯國,也有自己的社神。
  • 社稷造句和解釋_社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3、一德一心為社稷,無私無畏鬥魔兇。4、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5、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6、上以社稷為重,下以億兆在念。7、公孫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8、三生不改冰雪霜,萬死常留社稷身。9、明公構兵於內,諸侯興兵於外,社稷休矣。10、政清則社稷興腐敗則國家亡。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何為社稷?
    那麼,什麼叫社稷呢,它是怎麼來的呢?「社」,本意是指掌管土地的神。《說文解字》對社的解釋為「地主也,從示土。」「地主」就是土地之主,即土地神。「從示土」意思是由「示」和「土」兩部分構成這個「社」字。《孝經緯》也曰:「社,土地之主也。」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為本的,而農業的根源在於土地,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使古代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性加強。
  • 「社稷」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總是聽人說「以江山社稷為重」的說法從中可以得知「社稷」是指國家,那麼「社稷」最初的含義是什麼呢?「社」指土地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履於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徵國土。古代又把祭土的地方,日子和理法都叫社。「稷」是農作物,指慄或者黍屬。此外,古人稱稷為百古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為穀神。
  • 五穀,五穀神,五色土,社稷,分別是什麼意思!
    社稷,土神和谷種的總稱。前三者都是在社稷祭祀中的主要角色,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特定或特殊的意思。「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 都說「江山社稷」,那麼「社稷」是什麼?有什麼典故?
    人們往往把國家或者是自己的領土,稱之為江山「社稷」,但是「社稷」到底是什麼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典故?其實「社稷」這兩個字需要分開來解釋。「社」這個字,在古代的時候是土地之神靈,也稱為五色土。稷這個詞指的是周民族最開始的祖先后稷,他在西周的時候被稱作為五穀之長,和社是同樣的地位,所以他們合在一起稱作「社稷」。我們要清楚,我們這個土地上生長出來的中華文明,他最一開始就是一個農耕文明,人們非常崇拜大地,崇拜著那些自然當中可以令農作物生長的神靈,於是乎才漸漸產生了「社稷」這樣一個概念。
  • 江山社稷中的社稷,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具體含義可有幾人知?
    江山社稷中的社稷,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具體含義可有幾人知?在上一篇圖文中,老龍曾經對大家有過提示,湯在推翻夏的統治建立商朝後,實行「屋夏社」(另外單獨發文),那麼本篇圖文《江山社稷中的社稷,皇天后土中的后土,什麼含義又有幾人知?》
  • 問答│「社稷」是什麼意思
    問:「社稷」是什麼意思?
  • 舉人猜成語
    舉人猜成語在這裡玩遊戲,各種趣味的益智類在線成語挑戰賽還是很給力的,遊戲中各種畫風精美卡通幽默,每個關卡的成語互動模式都很靈活,這裡還有很多熱門的玩法和推理線索等你來解鎖呢。超多精彩的成語知識給你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