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上古音國際研討會12月14日起在上海召開。上古漢語中究竟蘊藏了中國先民什麼樣的文化印記?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40位專家將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這次為期四天的研討會由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牽頭,邀請了包括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芝加哥大學教授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法國社會科學高級研究員沙加爾(Laurent Sagart),中國學者潘悟雲、鄭張尚芳等人在內的古代漢語研究界權威人士。
開幕式結束以後,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遊汝傑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他反駁了橋本萬太郎、陳立中等學者提出的「吳語受苗瑤語族影響」的結論。他同時認為,如果吳語確實受了外來語言的影響,也應該是更接近壯侗語族。
據了解,這一研討會同時也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系列講座的組成部分。
開幕式結束後,記者專訪了大會主席白一平教授。
記者:這次研討會邀請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學者,他們在這裡研討的各個話題存在什麼樣的內在聯繫?
白一平:他們所做的工作不僅僅是對上古漢語語音的考察,還包括上古諸語言可能的內在聯繫。上古漢語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語言,它跟哪些語言有關,操上古漢語的人與什麼樣的人在進行交流,他們與使用現代漢語的人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我們的研討加以解決。
記者:漢語的變遷與人群的遷移有什麼關係嗎?
白一平:這個問題目前整體上還比較模糊,需要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大概來說,語言與基因相似,他們在相互有關聯的人群中傳遞。在上古時代,說同一語言的人,在遺傳方面常常會比較接近。通過研究不同語言之間相互借用詞彙的情況,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歷史之前的歷史」。當然,這些證據不一定是決定性的。
記者:外來文化究竟給漢語,或者中國文化帶來了什麼?
白一平:以前我們認為,東亞文明全部來源於黃河流域的文明,來源是單一的。但事實上,那時或者更早,中國境內就有五六個地區擁有獨特的文化。後來我們說的中國文化是那個時代各種文化融合的結果。舉例來說,「天幹地支」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東西,但通過語音研究,有人認為,它可能與臺語(上古語言的一種,包括泰國語和傣、苗、瑤等語的語族)有關,並不是中原民族發明的。因此基本可以推斷,它是由另一種文化創造,然後音譯到中國。
記者:有一種說法認為漢學在衰落。可以談談西方漢學近年的發展情況嗎?
白一平:這個情況不太好說。細數各個大學漢學研究者的數量,人數確實在減少。但最近幾年中國新出土了一大批文獻,這重新吸引了一些人把注意力放到漢學上來。看一看我們的研討會就知道了,這次來了不少年輕的學者。這在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記者:您曾經研究過中國的方言。您是否覺得普通話給方言帶來了太大壓力?
白一平:我是外國人,我不敢說中國人應該怎麼怎麼做。但我認為方言應該得到保護,和少數民族語言一樣,大家會說普通話是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我希望上海話之類的方言能保留下來。它可能會帶來一些不便,但是不要給它壓力。畢竟,我們可從方言看到很多東西。(來源:東方早報/記者 徐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