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登上了熱搜。因為個稅史上首次年度彙算開始了。很多小夥伴曬出了自己個稅退稅的金額,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有人甚至收到了6000多元的退稅。網友直呼「退稅真香」「天降橫財,夠吃頓火鍋了」。不過,也有小夥伴需要補稅。(4月1日中國新聞網)
隨著新稅法過渡期政策以及《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落地,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有序實施效應持續顯現,減稅降費效應不斷釋放,工薪族也真真切切地從個稅改革中得到了實惠。此前據媒體報導,2019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10387億元,累計1.15億人無需再繳納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特別是,全國各地開始啟動個稅史上首次年度彙算,釋放出「多退少補」利好消息,有人退稅多達6000元,令人振奮。可見,雖然國家稅收減少萬億元,但卻換來了老百姓收入增長和安居樂業,進一步彰顯了政府讓利於民。
事實上,個稅徵收問題,說到底還是一個「分蛋糕」的問題,即社會財富如何通過兩次分配過程,達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切合點。公平和效率是內在統一的,唯有公平的分配,才能達到有效率的經濟。問題是,在低廉勞動成本依賴,已成慣性的現實中,要找到這個切合點,亟須在個稅調節上有所作為。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減稅為薪」,即通過提高起徵點和執行六大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政府進一步讓利於民、藏富於民;政府和勞動者分好「利益蛋糕」,政府得小頭,勞動者得大頭。例如,個稅年度彙算「多退少補」,便是得益於「減稅為薪」。
換言之,個稅「多退少補」,讓工薪族更有獲得感。下一步,需持續推進個稅改革,用好用足專項附加扣除政策,使中低收入者的負擔進一步減輕,培育中等收入群體。不可否認,在實施申報六大專項扣除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某些方面還有完善的空間。比如,此前在一些地方,不少租房的人不敢申報扣除,甚至一些房東直接告訴租戶,你要申報扣除就給你漲房租,這顯然不符合房租扣除的初衷。因此,在個稅改革的過程中,一些配套政策也要跟上。
首先,必須加強對高收入人群的監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稅負公平。不可否認,目前收入分配天平失衡的表現,一是行業性不公,壟斷行業收入過高;二是身份性不公,公職人員等掌握特權者「灰色收入」過高。特別是,隨著諸如資本、技術、管理等收入佔比份額在加大,也在不斷拉開收入差距。因此,個稅改革要圍繞調節收入分配不公,加大工薪之外其他收入的徵收力度。讓高收入者通過個稅回饋社會,是消除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提高公眾生活質量和幸福獲得感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