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築我們介紹過不少,比如西班牙建築事務所 VZ Arquitectos 設計的布爾戈斯市教堂,摩登又內斂;建築師 Hiroshi Nakamura 在日本埼玉縣設計的一所小教堂,有種靜謐美;另有二次修繕後的東京 Tsunyuji 寺廟,像個日式休閒庭院。
最近,建築營設計工作室(Arch Studio)的新作水岸佛堂,又為宗教類建築注入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韓文強在中央美院建築學院教書,他的作品多少都跟傳統文化有點關係,比如把北京東四十一條胡同的舊宅院改造成茶舍「曲廊院」,又如北京古玩字畫老街琉璃廠西街上的榮寶齋西畫館項目。
和建築營最出名的作品「曲廊院」一樣,水岸佛堂也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私人項目,是業主為自己而建的參佛、靜思、冥想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滿足個人的生活起居。
整個項目選址在河北唐山古冶區南外環路以南的海子沿村附近,避開了城市的喧囂。佛堂佔地500平方米,正好建在一條河畔的樹林下,這裡沿著河面有一塊小土丘,背後是廣闊的田野,和幾塊零散的蔬菜大棚。
倚賴這樣的周邊環境,設計團隊也從建築與自然的關聯入手,將建築藏於土丘之下,並用覆土的方式處理了建築頂部,遠觀佛堂好似有點若影若現的意味。
而為了將河畔樹木完好地保留下來,整個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小心翼翼地避開了所有樹的樹幹位置,依靠南北與沿河面的兩條軸線,建築內部產生出五個分隔而又連續一體的空間,形狀也像蔓延開來的樹枝一樣,伸展在場地原有的樹林之下。
內部五個分隔開的空間,對應了出入、參佛、飲茶、起居、衛浴五種不同的功能空間。
藏於土丘隱於樹林的做法,把周邊的自然環境與佛堂親密地聯結在一起,用設計團隊的話說,「彰顯出自然的神性氣質,塑造樹、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場所。」
出入口正對著兩棵樹,人從樹下經由一條狹窄的通道慢慢走入建築之內。
佛龕背倚著牆,面對著水,天光與樹影通過佛龕頂部的天窗沿著弧形牆面柔和地灑入室內,烘託出神聖的宗教感。
茶室面對著庭院完全開敞,幾棵樹分立左右成為庭院的一部分,創造品茶與觀景的樂趣。
休息室與建築其他部分則由一個竹庭院分隔。
儘管建築牆面與屋頂是採用混凝土整體澆築的,但是因為混凝土模板是由3公分寬的松木條拼合而成的緣故,自然的木紋與豎向的肌理也讓冰冷的混凝土材料產生柔和、溫暖的感覺。所有門窗均為實木門窗,以體現自然的材料質感。
此外,家具也是由木條板定製的,灰色的木質紋理與混凝土牆產生一些微妙的色差。室內地面採用光滑的水磨石材,表面有細細的石子紋路,將外界的自然景色映射進室內。室外地面則由白色鵝卵石漿砌成,內與外產生觸感的變化。
坐於鄉村風景之中,用自然材質重新激發出自然的魅力,這也許就是業主和設計團隊想要追求的,與自然共生的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