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儉叔。上次講了孫武同學的世系和家庭,對他的成長和成就有巨大影響。這次專門講一下《孫子兵法》中的軍事哲學部分,用辯證法觀察處理問題,關於矛盾對立面的轉化,這也是孫同學軍事哲學中最精彩的部分。
春秋末年,由於社會的動蕩,事物的變遷,矛盾的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已傳播很廣。如老子就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交,高下相傾;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老子雖然懂得矛盾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及其轉化,但是對待這種現象的辦法是消極的。「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為了防止對立面的轉化,給人一種不求進取的感覺,守在屈辱的一面,或者乾脆什麼也不做。而孫同學用積極辦法來促使對立面的轉化,其計劃是切實可行的。
在孫同學看來,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始終處於矛盾鬥爭、遷移變化之中。他概況地說:五行無恆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虛實篇》)物質世界的不停運動,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就是它們往往形成許多矛盾的對立面。孫同學在其兵法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概念,如強弱、勝敗、虛實、利害、眾寡、得失、安危、貴賤、賞罰、勞逸、迂直、巧拙、速久、險易、多少等等。
這些矛盾的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它們既互相排斥,各具相反的屬性;又互相依存,沒有矛盾的一面,就沒有矛盾的另一面。對於這些矛盾的方面,孫同學總是把它們對舉起來論述,如: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
多算勝,少算不勝。(同上)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戰篇》)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謀攻篇》)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勢篇》)
單單從上面列舉的幾條來來看,孫同學對世間事物的矛盾對立面的把握,是十分嫻熟的。他或者把矛盾的對立面連接起來敘述,表示兩者必居其一;或者先分析一面,再分析另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它充分說明矛盾對立面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社會事物中。
矛盾著的對立面,不僅各以對方為自已存在的前提,而且又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一面轉化為另一面。孫同學在論述治亂、勇怯、強弱、生死、存亡、勝敗、留去、佚勞的轉化關係時說: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勢篇》)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九地篇》)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謀攻篇》)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虛實篇》)
對立面的轉化,不能消極等待,袖手旁觀。孫同學主張,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促成對立面的轉化。他說: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虛實篇》)如何能使敵人的佚變成勞,飽變成飢,安變成動,孫同學提出兩種方法,即「利之」和「害之」。用「利」誘和「害」逼的手段調動敵人,就能把敵人有利的因素轉化為不利的因素。他還說:軍爭之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軍爭篇》)孫同學告訴人們,在兩軍相爭時,要故意走迂迴曲折的道路,並用小利去誘惑敵人;出發在人之後而迅速行動,兼程倍進,在人之先到達目的地。這樣,敵人因判斷失誤而受牽制,我軍又出其不意地佔據了有利地形。如此,便能使「迂」轉化為「直」,「患」轉化為「利」了。
孫同學的這種辯證法,來源於戰爭的實踐,因為戰爭的情況千變萬化,最需要用科學的、辯證的方法去觀察和處理;而辯證地觀察、處理事物的方法,也最易在戰爭的環境下形成。孫同學的辯證法思想,由於它是與戰爭實踐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其描述非常生動,內容也相當豐富,成為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重要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