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一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
作為佛門術語,「業障」一詞在文學作品中也十分常見,譬如《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就對龍太子說:「你須用心還了業障,功成後,還你個金身正果。」那麼,業障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它又從何而來呢?
《俱舍論》雲,業是造作,業障指業即障,意為妨礙佛子修行證果的障礙。以現代話來講,業障就是自己所作所為,產生的結果。
依造業的方式不同,佛將「業」分為身、口、意三業,依業行的善惡之別,又將「業」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眾生於身、口、意造作之惡業,能蔽障正道,故而稱為業障,這便是業障的由來。
信徒中有這樣的傳言,即打坐、念佛,容易瞌睡、散亂,都是業障的原因。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業障深重的人,身上常有兩個特徵,一眼就能看出來。
其一,昏沉,心生懈怠。
《成唯識論》中有言:「云何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必,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意思是說,昏沉即身心昏昧、遲鈍,毫無生機,失去精進心的一種狀態。
對於業障深重的人來講,學佛修行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譬如業障重的佛子,別說拜佛,即便讓他站到拜墊前,都是很困難的。再比如護持傳戒法會,也常聽師父講,要注意業障現前時,許多善信會退失道心。
但是,細心觀察那些嚴持戒律,三業清淨的修行人,則體態輕盈,拜佛時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他們對於修行,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心無退轉。趙州禪師八十仍然行腳求法,虛雲老和尚以百歲高齡,還能日行數十裡山路,度化有緣眾生。
其二,妄念紛飛,不專注。
《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佛言眾生皆具佛性,未來都能成佛。然而,眾生心性被種種煩惱習氣障礙,因而自性本具的一切福德難以現前受用。只有止息貪嗔痴,讓狂亂的心停歇,佛性才能得以彰顯。
不過,假如人的業障重,那麼想止息狂心,並非易事。業障重的人,平日裡心浮氣躁,心不能專注,而進入佛堂打坐、念佛時,又會妄念紛飛,意念如同脫韁野馬,不受控制。故而,妄念即業障,也可以說妄念紛飛,就是業障深重的表現之一。
比如念佛時,執著於瑞相,佛號成了順嘴溜。這樣越念心越散亂、越懷疑,甚至氣息短促,不能調順。打坐時心意散亂,儘管修「安那般那」數息法門,從一到十,甚至從一到七不需要任何善惡分別、思考,但是很多業障重的人,盤腿打坐時就是容易胡思亂想,數不下來。
行文至此,想必你已然明白了業障的含義,以及業障深重之人,究竟有何表現。然而,只是懂得一些道理,就如飢人說食,終不能飽。我們了解業障,目的也正在於「隨緣消業障」。
經雲,一切法由心想生,業障也必然由心而滅。心地清淨,破除我執,懺悔往昔罪業,發無上菩提大願,戒殺護生,如此種種都是消業得福的不二法門。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