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收看田心講科學,我是本文章的小編田心,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小文章,世界那麼大奇妙的事情每天都有,我們一起發現吧!中國古代傳統當中的春節是立春,它才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我們漢語當中專門有一個詞叫歲首,就是立春它本身也有新歲的意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很多人眼裡歲和年應該是一個意思,但是這背後有玄機!
這時候必須要引經據典了,戰國至西漢年間有一部書爾雅在釋天那一篇裡面說到,夏曰歲、商日四、周曰年、唐虞曰載,首先說各個朝代對年的表述上是有些不同的,唐玄宗那會兒為了致敬唐堯、虞舜還特地把年改稱為載,比如說天寶三載而不是天寶三年,不過時間也不長,到了唐肅宗的時候又改回到年了,當中只經歷了14年,不過這是個小插曲,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歲和年到底有什麼區別?
春秋穀梁傳裡有這麼一句,五穀大熟為大有年,說文解字當中是這麼說的年穀熟也,還有一些書它是把歲和年一起來解釋的,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更容易的看出一些區別來,比如周禮大家都知道是13經之一,它記載了先行時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等等這些東西,可能是戰國時候做的。裡面有一篇叫春官的文章,其中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震歲年已蓄勢指的就是把歲和年給調成一塊兒了,這不就是制定立法了嗎,而且看上去這個歲和年它就是指兩樣東西了。
漢代有一部講論五經的重要著作白虎通義,其中對歲有這樣一個定義,歲者366日一周天萬物必成故為一歲也;這個366日很明顯,只有陽曆才會出現366天的情況,陰曆一年要少十一天,接下來可能稍微有點複雜,大家要聽仔細了,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對於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周禮當中正歲年以敘事這句話有這樣的一種解釋: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曆日矣。
歲是指中的數量,年是指朔的數量,這個中和朔本身並不齊整,所以要用之閏的方法來進行調節,這個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套立法的原則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中我想大家能夠想到指的就是農曆初一也就是朔這個月相所出現的那一天,那麼這個中指的又是什麼呢?這裡小編再引入一部國學著作禮記當中有這樣一篇月令,裡面說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十二月之朔一周,總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簡單來翻譯一下,所謂中數是指12個月中氣循環一周,共計365又四分之一天稱之為一歲,朔數是指12個月朔循環一周,有354天稱之為一年,這個就是歲和年的區別。那麼把它們並排在一起的話,朔日和中氣數量是不同的,從這兩個數字其實我們就能看出名堂,可能這個一大段話大家聽上去有點拗口,但是我們注意它當中就提到了一歲有365.25天,與一個回歸年非常接近,這就是陽曆的概念。而一年是有354天,這是和陰曆的一年的時間是相一致的,所以年它就是陽曆,那麼怎麼讓歲和年相一致呢?
那就必須要之閏,在年上面再加上一個閏月,調和陰陽這回算是撥雲見日了,我們的正月初一是在過年不是在跨歲,原來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正月初一其實是農曆當中陰曆部分的第一天,而陰曆的一年叫做年,所以過年過年就順理成章了!前面提到的立春為歲首其實也是這個意思,立春是陽曆一年的第一天。以上就是田心帶來的全部信息了,如果你們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在評論下方給小編留言哦,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