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講科學:天文原來是這樣,你應該知道的曆法小知識!

2020-11-29 田心講科學

歡迎大家收看田心講科學,我是本文章的小編田心,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小文章,世界那麼大奇妙的事情每天都有,我們一起發現吧!中國古代傳統當中的春節是立春,它才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我們漢語當中專門有一個詞叫歲首,就是立春它本身也有新歲的意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很多人眼裡歲和年應該是一個意思,但是這背後有玄機!

這時候必須要引經據典了,戰國至西漢年間有一部書爾雅在釋天那一篇裡面說到,夏曰歲、商日四、周曰年、唐虞曰載,首先說各個朝代對年的表述上是有些不同的,唐玄宗那會兒為了致敬唐堯、虞舜還特地把年改稱為載,比如說天寶三載而不是天寶三年,不過時間也不長,到了唐肅宗的時候又改回到年了,當中只經歷了14年,不過這是個小插曲,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歲和年到底有什麼區別?

春秋穀梁傳裡有這麼一句,五穀大熟為大有年,說文解字當中是這麼說的年穀熟也,還有一些書它是把歲和年一起來解釋的,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更容易的看出一些區別來,比如周禮大家都知道是13經之一,它記載了先行時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等等這些東西,可能是戰國時候做的。裡面有一篇叫春官的文章,其中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震歲年已蓄勢指的就是把歲和年給調成一塊兒了,這不就是制定立法了嗎,而且看上去這個歲和年它就是指兩樣東西了。

漢代有一部講論五經的重要著作白虎通義,其中對歲有這樣一個定義,歲者366日一周天萬物必成故為一歲也;這個366日很明顯,只有陽曆才會出現366天的情況,陰曆一年要少十一天,接下來可能稍微有點複雜,大家要聽仔細了,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對於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周禮當中正歲年以敘事這句話有這樣的一種解釋: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曆日矣。

歲是指中的數量,年是指朔的數量,這個中和朔本身並不齊整,所以要用之閏的方法來進行調節,這個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套立法的原則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中我想大家能夠想到指的就是農曆初一也就是朔這個月相所出現的那一天,那麼這個中指的又是什麼呢?這裡小編再引入一部國學著作禮記當中有這樣一篇月令,裡面說中數者,謂十二月中氣一周,總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謂之一歲;朔數者,十二月之朔一周,總三百五十四日,謂之為年。此是歲年相對,故有朔數、中數之別。

簡單來翻譯一下,所謂中數是指12個月中氣循環一周,共計365又四分之一天稱之為一歲,朔數是指12個月朔循環一周,有354天稱之為一年,這個就是歲和年的區別。那麼把它們並排在一起的話,朔日和中氣數量是不同的,從這兩個數字其實我們就能看出名堂,可能這個一大段話大家聽上去有點拗口,但是我們注意它當中就提到了一歲有365.25天,與一個回歸年非常接近,這就是陽曆的概念。而一年是有354天,這是和陰曆的一年的時間是相一致的,所以年它就是陽曆,那麼怎麼讓歲和年相一致呢?

那就必須要之閏,在年上面再加上一個閏月,調和陰陽這回算是撥雲見日了,我們的正月初一是在過年不是在跨歲,原來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正月初一其實是農曆當中陰曆部分的第一天,而陰曆的一年叫做年,所以過年過年就順理成章了!前面提到的立春為歲首其實也是這個意思,立春是陽曆一年的第一天。以上就是田心帶來的全部信息了,如果你們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在評論下方給小編留言哦,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田心講科學:科學故事,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由來!
    歡迎大家收看田心講科學,我是本文章的小編田心,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小文章,世界那麼大奇妙的事情每天都有,我們一起發現吧!星星的知名度並不和它們的亮度成正比例的關係,有些星的知名度和它所佔據的位置關係密切。最典型的例子就要算是小熊星座了。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然而在我看來,把它劃歸天文曆法類文獻似乎會更恰當一些;至少我們研究的著眼點首先應該是它的天文曆法內容,其次才是附著其間的數術(案稱作「數術」當更為妥當,別詳拙稿《「數術」還是「術數」?》)。道理很簡單,即使是那些「術數」的內容,依託的還是當時人的天文曆法知識。弄明白、講清楚相關的天文曆法知識,數術才好談。
  • 《呂氏春秋》裡講的科學,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
    《呂氏春秋》中關於古代科學的知識。如果我們要給這些科學知識定一個基調,那就是實用。在這裡,我們將以曆法、農業與醫學為例來說明。咱們今天研究天文曆法,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大家的日常生活,而《呂氏春秋》卻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它是為了說明天子每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應該遵守的規定,以及國家發布各項政令時應該順應哪些節氣,所以說,《呂氏春秋》中關於天文方面研究僅僅是針對天子而言的,它是為了天子的實用。如果我們仔細讀下去,不難發現這十二個月的曆法表面上講的是一套,實際上卻暗含作者所構想出的一整年的施政綱領。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數學及天文曆法成就
    少數民族曆法傣歷也是一種陰陽合曆。回回司天台與漢族天文學家主持的司天監並行,是官方重要的天文機構。回回天文學家可馬剌丁、佔思丁,維吾爾天文學家阿魯渾撒裡等,都曾主持過元代的天文曆法工作。回回曆在元代多由政府刊印發行,流傳甚廣。明代,回族黑的兒、阿都刺、迭裡彌失、鄭阿里都是著名的曆法家。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還同大學士吳伯宗合譯回回曆經、經緯度、天文諸書。
  • 科學生活:天文知識幫助學生開闊眼界
    科普工作者們認為,與其他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相比,天文學以神秘的宇宙作為研究對象,永遠是激發人類好奇心和挑戰人類想像力的重要源泉,是一門適合培養科學興趣、創新素質以及誠信精神的學科。    目前,國內不但在中小學沒有天文方面的專門課程,即使在大學階段,真正有機會了解和學習天文的學生人數也非常少,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 西域古國的天文曆法,先進到讓你不敢相信
    阿斯塔納古墓曾經屬於西域古國高昌國,因此這份曆法很快被專家們認為可能代表著高昌國的天文曆法。但其上的人物服飾又已經完全漢化了,說明當時的敦煌人不僅知道這些形象的意義,還已經將其吸收內化。(滑動查看敦煌星圖局部)(圖片:Wikipedia Commons)▼這種天文文化成果平時不為人所知,但要說起來,在大眾文化中其實也不乏它的身影。
  • 一年級暑假作業難倒天文專家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小學一年級暑假作業「觀月題」難倒天文專家引發爭議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暑假生活》中的「觀月題」。(資料)今年本市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道「觀月題」難倒有些天文專家,引發爭議。在天文專家看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專家、一線老師認為,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 神秘的瑪雅文明之--曆法、天文、數學和藝術
    瑪雅人主要使用兩個曆法,一個是太陽曆,他們計算出一年有365.212年日,這遠遠精確於歐洲人使用的凱撒歷;另一個是傳統的曆法,即每月20天,一年有13個月。瑪雅人的曆法知識和他們的宗教信仰關係非常密切。瑪雅宗教佔卜是祭祀的主要目的,也是瑪雅曆法的基礎。瑪雅曆法循環的基本周期是260天,這和我們通常認為的一年有365天的周期觀念相差甚遠。
  • 曆法知識你知多少?
    因此,筆者今天想簡單和大家聊聊跟曆法有關的一些知識,一起來看看這些問題的答案。曆法的分類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關於曆法的基礎知識,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之所以說它是天文學的分支,因為它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制定的法則。
  • 張汝舟先生與他的500多頁天文曆法演算手稿
    汝舟先生晚年曾經對自己的學術作過一段自我評價:「詞不如文,文不如詩,辭章不如考據;考據之中,小學較優;小學之中,聲韻較勝;天文曆法,技而已矣,何足道哉!」我們知道,黃侃先生的學術精髓在古音學,與太炎先生並稱「近三百年古音學研究之集大成者」,形成了乾嘉漢學之後影響最大的「章黃之學」,當今許多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即出自章黃門下。
  • 「陽曆」代替「陰曆」就是科學的勝利嗎:中國近代的曆法之爭
    創始於四千年以前,尤為世界最古之歷,獨惜平年與閏年之長,相差一月,於社會之各種籌劃,及國家之各種預算,不無不便耳。在新舊曆始終處於矛盾衝突的民國時代,知識界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對新舊曆的異同和利弊展開分析,對曆法原理進行科學普及,無疑有助於民眾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的傳統舊曆和陽曆,也能夠更平和地接受改歷事實。
  • 科學知識「翻譯官」旭崬: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的鑰匙|喜馬播客
    原來,這個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曾因厭學一度輟學。很偶然的機會,男孩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旭崬叨科學」,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知識這麼有趣,攝取知識的過程可以這麼愉悅。男孩一期期地追聽旭崬的節目《原來是這樣?!》,最終復學成為一個好學的孩子。
  •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積步彌真 精準見長 順德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真步堂通勝」  順德新聞網訊  真步堂通勝是指順德龍江蔡氏家族四代人創立、傳承的一種天文曆法演算方式和通書編撰法則。創始人蔡綬彩精研曆法,在光緒十七年(1891)在廣州市高第街創立真步堂。他著有《七政經緯曆書》、《弧角七政圖算》等著作,創立了「以圖代算」的天文計算方式,成為「渾儀代算法」的補充,達到「求立命十二宮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學效果,成為廣東省擇日名家。  其後第二代傳人廉仿,率領勸昂、勸昭繼承祖業。
  • 天文知識幫助學生開闊眼界
    近日,出席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委員會第十一屆一次工作會議的代表呼籲:中小學應開設天文學方面的課程。科普工作者們認為,與其他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相比,天文學以神秘的宇宙作為研究對象,永遠是激發人類好奇心和挑戰人類想像力的重要源泉,是一門適合培養科學興趣、創新素質以及誠信精神的學科。
  • 國內天文專家集體呼籲廢除不科學「農曆」稱呼
    【搜狐科學12月22日消息】(文/馬偉宏)「數千年來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屬於太陽曆性質,陽曆才是真正的農曆!」 長期從事曆法改革研究數位天文專家呼籲:廢除不科學的「農曆」稱呼,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將我國傳統曆法改稱「夏曆」!
  • 瑪雅曆法是瑪雅人創造的嗎?
    卓爾金歷"卓爾金歷」也稱「神歷」或「祭祀歷」,它是一種特殊的宗教曆法。在這種曆法中,一年被分為13個月,每月20天,每年共260天。這種紀年法不是以地球上所觀察到的天體運行情況為根據測算出來的。據天文學家研究,在我們太陽系中,並沒有使用此歷的行星。太陽曆瑪雅人把一年分成18個月, 一個月20天, 加起來是360天,這跟長數歷相同。
  • 農曆豬年「無春」 天文曆法是主因
    來源:科技日報隨著春節的臨近,一則這樣的消息在網上甚為流傳:根據農曆,2019年兩頭沒有春天(立春),民間俗稱「寡婦年」,不宜婚喪嫁娶。事實真的如此嗎?「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出現這種現象與天文曆法有關。」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七政:日月五星,謂之七政
    說起天文知識,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就與西方的知識劃上等號。但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著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這篇文章將與大家講解中國古代天文知識中太陽系最著名的七顆行星。《幼學瓊林》有言:「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稱之為七政,又稱為「七曜」,將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五緯」。
  • 奇山小學科普知識進校園天文知識講座活動
    奇山小學科普知識進校園天文知識講座活動  膠東在線4月11日訊(通訊員 孫茂傑) 為進一步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培育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不斷提升青少年的科學意識,豐富青少年科技教育內容,根據芝罘區科協、芝罘區教徒局的統一安排,4月10日,
  • 天文知識——天球的概念及星座名稱對照表
    今天想了想,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什麼天文知識呢?突然某日曆軟體彈出了星座運勢的提醒,那麼從今天開始就給大家介紹夜空中的星座吧。不過今天不具體地講哪個星座,我們先了解一下預備知識。黃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有兩個交點分別是春分點和秋分點,這個以後在講天文曆法的時候會和大家介紹。關於天球和地球關係的示意圖,筆者沒找到免費的,筆者註冊的收費圖片網站也沒有,為了尊重版權這裡就不貼圖了,大家可以自行上網搜索。